去世亲人存折无密码,存款如何取出?
存款人不在了,又无密码的,合法继承人,可通过医院的死亡裁定书,和户口所在地开具出的证事实证明取出
去世亲人存折无密码,存款如何取出?
咨询这类问题的朋友很多,今天在这里综合起来一并回答,希望对大家都能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一、不知道去世的亲人名下有多少张银行卡和多少存款时。因为突然去世,来不及告诉亲属自己有多少张银行卡,里面有多少存款时,只能由所有法定继承人推选一人办理前期手续。这位推选出来的法定继承人带着身份证户口簿,死者的销户证明,到户籍地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申请,公证处受理之后会给你开各大银行的查询函(当地有几类银行就开多少张)。然后你带着查询函去各银行查询,银行都会积极配合的。查出银行账号和余额,打印出来盖章。
第二、知道去世亲人的银行卡或者存折时。这时就需要推选出的代理人准备前期手续,1、被继承人的销户证明;2、亲属关系证明(有单位的复印档案中的《职工履历表》,没有工作单位的去派出所复印常住人口登记表);3、所有银行卡(存折)原件复印件,银行打印出来的余额单子;4、所有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复印件。
准备好所有资料之后,按照公证员约定的时间,所有法定继承人(死者的父母、配偶、子女)均到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不能委托,必须全部当场。在外地实在来不了的,可以在当地办理放弃继承权公证,然后将公证书寄来就可以。办理好继承权公证之后,带着公证书去银行即可取出存款。
第三、存款金额不同,需要的程序和准备的资料不同。存款金额在两万元以下(包括两万元),按照小额保管办理,需要的材料比较简单,其他继承人不能到场时,可以委托其中一人全权办理。
存款金额在两万元以上时,必须按照继承权公证办理,比较麻烦。
第四、公证费。不管是动产还是不动产,收费标准都是分段计费的,20万元以下按照1.2%收费:20万元——50万元按照1%收费;50万元——500万元按照0.8%收费;500万元以上按照0.5%收费。
遇到亲人去世无法取出其银行存款时,只能按照这个办法。当然银行有熟人时也可以帮忙通融,但是这会让银行的这位熟人违规,面临较大的风险。
去世亲人存折无密码,存款如何取出?
如何取出?那得去银行询问,银行I作人员会帮忙解释的。
去世亲人存折无密码,存款如何取出?
您好!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方式:
- 先办理继承手续,随后再将存款取出。
- 若存款本金数额不超过1万元(或银行自定不超过5万元),可以直接提取。
之前与大家分享过关于去世人存款如何提取的四种方式:
- 先办理继承手续,随后提取。
- 小额存款直接提取。存款不超过1万元本金,或银行自定上限5万元,无需办理继承手续,第一顺序继承人、或公证遗嘱继承人可以直接提取。
- 代取。在去世人未销户、且知道存款人密码的情况下,可以去银行柜台代取。
- 网络转账或自动取款机提取。在存款人开通网络转账、存款凭证为银行卡,且知道存款密码的情况下,可以在机器或网络操作提取存款。
如果不知道去世人的存款密码,以上四种方式中,后两种方式必定无法成行,只可能选择第一种或第二种方式。
先简单说一下第二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政策依据是:中国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简化提取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相关事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18号)。具体内容不再赘述,可自行查阅。
对于第一种方式,在我国《储蓄管理条例》中规定:储户过世后,储蓄机构凭继承权公证书、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办理过户或支付手续。这里提到的继承权公证书、法院判决书、裁定书等,即为继承手续办理的结果凭证。这几类凭证,也提示了办理继承手续的两条途径:
- 一条途径是去公证处。适合于无争议继承,办理结果是继承权公证书。
- 一条途径是去法院。多适用于有争议继承,由法院调解判决,办理结果是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去世亲人存折无密码,存款如何取出?
亲人离世,所有留下来的都是属于遗产,要涉及到遗产的分配,所以即使没有密码,不是本人去银行取钱也会比较麻烦,因为银行懂这些东西,他们才不愿意惹这种麻烦呢,会和你要一大堆的资料。
建议走正规的程序。
第一、死者的销户证明,这个是证明死者的财产确实是属于遗产的有效证明。
第二、继承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关系证明(户口本)或者是从社区,村委会开证明,或者是单位的亲属关系履历等等都是可以证明的。
第三、所有继承人遗产分配方案,这个方案是所有有权继承的人都要签字画押的。
第四、存折。
拿着这些东西去公证处公证,公证完毕之后拿着公证书去银行取钱,然后按照遗产分配方案各自拿各自的钱就完事儿了。
如果遗产继承人里面有不同意遗产分配方案的,可能的结果就是所有人要对簿公堂了。
去世亲人存折无密码,存款如何取出?
这样的亊很麻烦,银行一般都会百般叼难,但通过种种途径还是能取出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