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不幸因病去逝,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得知后,悲痛、悲伤,夜不能寐,毅毅奋笔写成了《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这首诗表达了毛主席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读来感人至深,令人落泪,最能打动人。

这首《忆秦娥·悼念周恩来同志》原文是这样的:“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江山如画忆丹心,宏图遗愿永不灭。永不灭,新苗茁状,势与天接。”

毛主席与周总理相识于中央苏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共同浴血奋战,领导中国革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又一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呕心沥血,日夜操劳,谋事在毛主席,成事在周总理,这是大家的共识。

诗言志,诗传情。周总理逝世时,毛主席也已经是83岁的高龄,疾病缠身,行动不便,他虽然没能参加几周总理的追悼会,但写下这首诗,就是对周总理最好、最真切的悼念,这首诗字字如泣如诉,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周总理的赞许、怀念之情。尤其是“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痛失人杰”四个字,把老人家那种悲伤、悲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问题: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写过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在回答问题之前,仅代表我本人“兵法天下”,心怀无比敬仰之情,为大家奉上一副对联,开门见山,抛砖引玉:

上联:伟哉!无怨无悔,名下无一文存银。谁能忍骨肉牺牲,洒一腔热血,抛满怀精忠,全心全意为人民,达者坦坦荡荡;下联:壮矣!能文能武,案头著五卷雄文。尹独爱诗词吟咏,凝五字箴言,擎五星赤帜,无私无畏真汉子,超然古古今今。

他,首先是一位伟人,是一位领袖人物,是一位历史风流人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哲学家。

最主要的他还是一位诗人。

不言而喻,毋庸置疑——

他,就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

我的回答:

盘点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我还是比较喜欢领袖在临终前的那首《诉衷情》。据说这首词是老人家写给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周恩来总理的诀别诗,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位老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每次诵读悲切断肠,潸然落泪。

古人云:“创业难 ,守成更难”。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自然规律。作为一位唯物主义者,老人家也是心知肚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和不甘心?又是怎样的悲愤交加,心急如焚?从词中每一个读者除了感愧,更多的还是敬仰。

尽管有很多“好事者”提出质疑,对这首词的真实性产生异议,但撇开其创作意图,就单纯的创作背景和文学性而言,我认为还是值得认可。

其原文摘录如下:

《诉衷情》

当代/毛泽东

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感谢文友提问邀答!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原创不易,码字辛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点赞转发,雅评留言——这叫“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您的鼓励是我们缘份的见证】

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2019年5月19日我去井岗山接受红色教育。读陶铸生前写给妻子曾志的最后诗,禁不住流下眼泪。  

赠曾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身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寒。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种革命者的胸怀和气度感天动地。在小井医院边的曾志墓碑前默哀,内心充满了敬意。一个女人的力量来自信仰,这信仰无比圣洁,无比高尚。

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伟大领袖毛泽东,于一九七四年写的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他老人家当时已是疾病缠身,自知已经时日不多了,可他还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读了这首诗令人泪奔。

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当属苏轼的那首《自题金山画像》。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从未曾在仕途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公元1101年,他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做了这首绝命诗《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的前两句感叹人生的无常,纵然是到了花甲之年,依然失意坎坷,漂泊不定。而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他回顾一生功业,尽在被贬谪的三个地方,诙谐意味令人感叹。

古今中外的诗人,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哪首最打动你?

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