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电视剧有哪些历史硬伤?
《亮剑》是一部经典的红色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主人公李云龙敢打敢拚、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深受观众喜爱。但《亮剑》也存在着明显的“硬伤”,主要有两点:
第一,亮剑精神不是军魂,而是军魂组成的一部分。狭路相逢勇者胜,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也要敢于亮剑,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是不畏强敌的战斗精神。我军的军魂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这才是永远不变的军魂。伟大领袖毛主席著名的“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就是为了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二,政委不是管生活的。电视剧中为了突显李云龙的个性,他和政委赵刚有一段对话,说赵刚就是管生活的,这是大错而特错的。我军实行的是“双首长制”,政委和团长同为部队的首长、是同级,团里是坚持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而且政委是党委书记,是班长,党委作出决策后,属于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由政委抓落实,属于军事工作,由团长落实,政委作为书记,还有最终的拍板权。在《亮剑》中,政委赵刚就好像是团长的配角,团里的工作,一切都由李云龙说了算,这一点很不真实,也不符合历史。在我军的历史上,有名的政委像邓小平,时任129师政委,罗荣桓,时任l115师政委,关向应,120师政委,这几位政委,个个也都赫赫有名,并不是只管生活的。
当然,电视剧毕竞是艺术,有不完美的地方,但这样的“硬伤”最好不要有,否则,给人是一种误导,对政工干部也是一种不尊重。
《亮剑》电视剧有哪些历史硬伤?
这部小说和电视剧硬伤很多。
一,生活作风是小事。《亮剑》剧中主角李云龙张口一个他妈的,闭口一个他奶奶的。酗酒,找媳妇。就没见他艰苦朴素过。更离奇的是建国后闹着换媳妇。一般认为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将军和钟伟将军。众所周知,王近山将军离婚后的代价是什么。我军从来不把生活作风看作是小事,从来是党纪军纪如山。
二,贬低日军的火力和战斗力。八路军火力随便压制住日军,每场战斗鬼子都是尸横遍野。现实中是这样吗,《亮剑》虽然比起抗日神剧有改进,但仍然没有突出日军装备精良,单兵战术强的特点。想想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在装备明显差于苏军的情况下,仍然给苏军以重大杀伤。想想抗战初期,敌我双方一比四的伤亡率,日军综合火力六倍于国军,更别提我军了。抗战胜利来之不易啊。
《亮剑》电视剧有哪些历史硬伤?
对很多人推崇之至、言必称抗战剧经典的《亮剑》(老版,新版更不值得一提),我是很不以为然的。当然,不排除它有独到之处,相比其他抗日神剧,它创作上还算下足了功夫,但这些,丝毫不会让我改变对它的看法。
语言粗俗。主角动辄老子如何如何,你小子如何如何,“老子”、“你小子”成了口头禅。好似不说这些,就不接地气似的。已经身处一定职位的部队领导,非要弄得像梁山好汉那样的形象,一口一个“弟兄们”,这是人民军队吗?
举止粗野。看主角的举止,哪像一个领导干部?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说当时的干部战士基本上是农民出身,必然说话、办事粗犷、不讲究,影视剧里刻意表现得匪气十足,好像只有这样才接地气,才像工农干部,非常谬误。看过很多将领、老革命的回忆录、传记,完全不是那样的,我们的干部形象都像《亮剑》那样,蛮不讲理、独断专横,可能吗?
一言堂、独断专行。军队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军事组织,把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抛于脑后,把政治委员排斥在决策之外、当摆设,作为军事主官,大权独揽,这是我们的军队吗?
行文至此,作为曾经在部队多年的老兵,深感现在反眏军旅的影视剧值得一看的屈指可数,像经典老电影《南征北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那样的精品,以后是很难看到了,遗憾!
《亮剑》电视剧有哪些历史硬伤?
《亮剑》毕竟只是一个电视剧,而且还是一个商业电视剧,它拍出来主要是为了让观众看得爽,不是为了还原历史,所以在很多细节方面都有一些问题。
其实咱们国家,要说起影视剧拍摄,尤其是战争题材影视剧,那还是要说是以前,尤其是5、60年代的影视剧,比较真实一些,因为当时战争年代过去还不远,大多数当事人还活着,你要是拍得太离谱,大家看了都要笑话你。
还有就是以前电视剧拍摄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收视率,这方面的典范是《大决战》系列,那真的是每一个细节都讲究,虽然也有一些问题,但是大的方面肯定不会有历史硬伤。
和这些处处讲究的老派军事题材影视剧相比,《亮剑》只能算是一个半吊子玩家,比如演员方面主要也就是李云龙等几个主演靠谱,很多群演根本就没法说,其它制作的细节方面那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凑合的地方。
所以《亮剑》在很多方面其实有点瑕疵,在历史细节方面错误还比较多。
举几个例子说明吧。
比如《亮剑》中的山本特种部队,就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
《亮剑》里面说,山本特种部队全体是去德国接受训练,装备全部德式武器。这在历史上就基本上不成立。
因为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军事交流基本上就没有。
在二战前期,德国专注于打英法,日本专心侵略中国,那个时候两国还不是盟友。尤其1940年之前日本还和美国、英国拉拉扯扯,天天从美国进口石油、钢铁这些战略物资。
后来日本在珍珠港偷袭了美国,南下攻陷了英国、法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这才和英美两国翻脸,由于有共同的敌人,才和德国结盟。这是二战后期的事情了。
而在结盟以后,日本和德国两国隔得太远,海上交通基本被美国控制,日本和德国军事交流根本就不现实。
所以在德国接受军事训练的山本特种部队,这个设定比较扯,基本上在历史上没有这个可能。再说山本部队的装备,历史漏洞就更多了。
大家看,山本手上拿的冲锋枪,这个经过军迷研究,是美国1943年研制,1944年以后才大规模装备美军的冲锋枪。《亮剑》里面山本特种部队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左右,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冲锋枪。
至于山本肩上挂着的手雷,也是美国货,德军也没有这样类型的手雷。
所以《亮剑》中关于山本的情节,有很多都不符合历史。
不过话说回来,拍电视剧又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这种道具方面做个样子,有那个感觉就行了。毕竟大多数观众也不是专业人士,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假的。第二,《亮剑》里面很多部队编制人数方面都存在问题。
在我军方面,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把分散在附近发展的各个营集中起来,张大彪给李云龙汇报,说全部武装力量算起来,有上万人了。
就连李云龙也感到惊讶了,自己手下居然发展了这么多人。
当然这里面还要算上一些地方武装,并非全部是正规军,不过话说回来,八路军在敌后发展抗日根据地,本来就不是太正规的野战军。
但是无论如何独立团短短2年就发展出上万人马,这个也实在有点夸张。毕竟按照八路军正规编制,一个师也就才1万多人,下辖2个旅4个团,外加师部直属警卫团以及其它部队,算下来,每个主力团也就2000多人。
至于像李云龙这种独立团,还有之前的新1团,都是自己发展出来的武装,没有算进编制内,人数更少,大概1500人就不错了。
要说李云龙短期就把部队扩大到1万人,这实在有点艺术夸张了。
当然李云龙是主角嘛,给他点光环也是应该的。
至于李云龙的老对手楚云飞的部队编制,也是很夸张。
按照编制,楚云飞属于阎锡山的部下。山西经过太原战役、中条山战役之后,阎锡山的部队损失很大,就算按照正规编制也楚云飞一个团也就3000人不得了。
不过楚云飞部下钱伯钧想要投靠日本人,他说自己这个营有2000多人。楚云飞的团有5000多人。
这就实在太夸张了。
要知道,国民党军在抗战时期可不像八路军那样自由野蛮发展,他们是要拿军饷的,没有军饷哪里搞来这么多人?
至于八路军的战斗力当然也有适当夸大,比如经常和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一个团)正面对抗,这就比较夸张了。因为当时日军武器装备远远好于我军,训练质量也高,一般来说日军一个主力联队战斗力甚至抵得上我军一个师。
所以抗战为什么打得这么艰苦,实在是我军战斗力不如敌人。但是你拍电视剧,如果把自己人拍得这么弱,那观众肯定不爱看,而且还要拍主要是我军打赢的仗。
所以《亮剑》里把我军战斗力进行了适度夸张,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亮剑》里面还有一些历史细节上的错误,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毕竟这是拍电视剧,可以进行一些艺术加工,而且人家开头就说了根据历史改编,再说大多数观众也分不清这么细节上的问题。所以大家也不用太吹毛求疵。这些历史漏洞也不影响《亮剑》成为一部经典电视剧。
《亮剑》电视剧有哪些历史硬伤?
《亮剑》见仁见智可以有,历史硬伤真说不上,原著作者都梁对军史相当熟悉,《亮剑》这部作品基本是我军发展中抗日历史时期的高光集锦,有些战斗和事件,也有作者自己用后世眼光来重新思考和解决,也并非无脑拔高,比如李家坡战斗,都知道是在关家垴战斗的基础上改编的,历史上这场战斗八路军是吃了大亏的,李云龙在《亮剑》里,是靠土工作业和集中使用手榴弹,成功的攻下李家坡,解决了战斗,很多人以此为例,说《亮剑》拔高了李云龙和八路军,改变了历史上的战斗结果,因此说《亮剑》是神剧之祖,这一点我就很不认可,包括电视剧,确实是因为角色树造,对李云龙进行了拔高,把历史上打垮关家垴日军的功劳安排在他头上,可是他原本就是作品里八路军代表,接受这个功劳有问题吗?
电视是通过表现方式来突出李云龙,并没有胡乱拔高八路军的战力,李云龙上阵前,陈瞎子的主力团已经攻了八次没攻下李家坡,旅长喊他撤,换李云龙上,这位开国中将都哭出来了!李云龙团冲上去后,是踏着多少战友牺牲的遗体在冲锋?旅长对李云龙团冲锋的炮火支援,为什么打到摔帽子喊:“他娘的,老子不过了!”?为什么李云龙团连伙夫马夫都组织起来,举着铡刀菜刀朝上冲?这些细节都已经告诉我们这场战斗的残酷了,不能自己光看见前锋端着轻机枪冲锋的镜头,不注意这些细节,然后就说电视无限拔高了什么。还有不是我吹牛,《亮剑》小说一出来,我就觉得这部在主旋律框架下腾挪辗转又游刃有余的作品,如要改编成影视作品,第一肯定会砍掉建国后画风突变的那半截,第二肯定会把宋庄战斗给加进去,因为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宋庄战斗一役与《亮剑》实在太搭调了,后来电视出来,果然如此,我是相当沾沾自喜的,不过在网上与人讨论相关话题时,同样有此沾沾自喜的,我遇到不下四人,于是我意识到这股意识流其实不是我个人有多机灵,只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群体共性认知。总的来说《亮剑》在有迹可循的一些基础上对于八路军、李云龙的拔高还是被大家认可的,至于后来有很多剧跟风,自己完全无脑瞎改,那个真怪不到《亮剑》头上。
当年读原著的时候,李云龙跟赵政委商量野狼峪伏击日军,为的的是冬天到了,战士们还穿着单衣,不打一仗缴些物资回来,日子没法过了,结果原计划伏击一个日军中队,一个团的人穿着单衣在野狼峪趴了一夜,书中的描写是李云龙觉得自己肚子都冻得刺刀捅不进去,初看还蛮好笑的,细想让人悲从中来。天亮了,日本人来了,来的不是预计中的一个日军中队,而是从关东军调过来的一个精锐大队!怎么办?李云龙的亮剑精神不是扯着脖子喊喊就喊出来的,而是这种情况下给生逼出来的,这么一个大队的日军,打是失败几率奇高,不打放过去是白趴了一夜的战士这股气一泄,自己都不知要冻饿而死多少人!
只有亮剑一博,才有死里求生的希望,所以李云龙亮剑,这一战,李云龙独立团自己伤亡也很惨重,就是用那么多烈士的鲜血,为还活着的人争取到生存所必需的物资,也为还活着的人保住这口心气劲没泄,可以继续咬着牙战斗下去。
《亮剑》电视剧有哪些历史硬伤?
可以这样说,《亮剑》是近些年来拍得最成功的军旅电视连续剧。但在人物刻划等细节上,确实存在硬伤。首先,李云被刻划成充满痞子气的人物。他左一口老子,右一口老子的,面对新来的政委,他当面叫板骂街,哪象个共产党军队的团长,活脱脱一个被收编的土匪头子形象。其次,曾被回忆他过草地时纵兵抢粮,由团长被撤职当炊事员一事极不真实,这是有损当年红军形象。如果当年李云龙真的命令部队就地抢老百姓的粮食,按红军的纪律,早被毙了,哪还会有后来亮剑的故事。再次,在抗日战争严酷对敌的形势下,部队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哪有象李云龙这样的八路团长,经常盘腿坐在炕上饮酒,好象长期休假,犹如一酒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