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第一人”被遗忘,却“第二人”被大家铭记?

历史上,大家都知道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而很少知道张浩曾是129师的首任政委,也就是说在抗日初期,第一个与刘伯承元帅搭档的政工干部是张浩。而邓小平的名望,全国皆知,张浩却很少被提及,这是典型的的“第一人”被遗忘,而“第二人”被大家铭记。

抗战伊始,红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主任邓小平,下辖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当时各师并没有编配政治委员。1937年10月,黄克诚在给军委起草伯《目前军事建设中的部队政治工作》的报告中,提出八路军各师、团都要设立政治委员,报告递上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洛甫都同意。于是,八路军总部任命,罗荣桓、关向应、张浩分别任115师、120师、129师政治委员。

张浩在129师工作到1937年年底,因脑伤时常发作,经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刘伯承及时向党中央建议:让张浩休息疗养,重新派新政委。毛泽东、党中央考虑到张浩的病情,1938年1月,决定派邓小平任129师政治委员。从此,刘伯承与邓小平开始搭档,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指挥千军万马千里跃进大别山、组织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组建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成为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

张浩于1942年3月6日在延安中央医院因病逝世。他逝世后,党中央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杨尚昆、徐特立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将他的棺柩抬到桃花岭上,又亲自为他执绋安葬,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的战友抬棺、下葬,这么多领导人亲自抬棺,也是很少见的。之后,伟大领袖毛泽东还亲自题写了“张浩同志之墓”的墓碑。

历史上有哪些“第一人”被遗忘,却“第二人”被大家铭记?

当然,如果咱们逻辑再严谨些,说“第一人”被忘记,那是不准确的。

要不然怎么确定“第二人”呢。

只不过有些先创者没有走下去,声誉不隆。

远的不说,QlCQ与QQ,这对比?

还是说远点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得很险。胜败未明之际,曹营暗通袁绍的人不少,许多人心持两端,暗里向袁绍示好,以留退路。

曹方胜利后,收到许多举报,说己方有人不忠。

但曹操一笑了之,令将从袁营搜出的书信付之一炬。

后人都赞孟德好胸怀。

其实这事儿前人也干过。

譬如刘秀。

在征伐四方时,己方就有此类现象,但刘秀不主张处理。他表示,那时自己也没多大信心,不怪从者二心。

那为啥刘秀,或者更早的人在这方面没有曹操名气大?

可能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流传吧。

看来,演义小说什么的,传播力量不可小觑呀。所以,文人之笔不可轻。

当然,也有些成王败寇的因素,更多人的闪光点与开创理念之先的行径,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历史上有哪些“第一人”被遗忘,却“第二人”被大家铭记?

不能说是被遗忘,只能说是不如“后来者”的名气大。在历史上,也确实有这样的人物。

玄奘

说起“玄奘”,大家应当是很熟悉了,我国历史上唐代的著名高僧,曾经游学于天竺各地,前后历经十七年,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玄奘均有学习。并且,他将其取经路上亲身经历的国家所存在的山川、物产、习俗等编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而当下,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取经”的事迹为原型所改编的,玄奘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后世知名度就不用说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法显

玄奘曾走出国门、西游取经,但是玄奘并不是第一位这么做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的东晋时期,有一位叫做“法显”的名僧,是我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在公元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由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走经西域,再至天竺,期间游历数十个国,收集了大批经典,前前后后历时十数年方回国。

结语

法显和玄奘都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高僧,虽然法显在玄奘之前,就曾走出国门求经,但在后世名气上,法显的知名度还是和玄奘有差距的。

历史上有哪些“第一人”被遗忘,却“第二人”被大家铭记?

号称“闯王”的第一人本来是高迎祥,第二人才是李自成。可是高迎祥在历史并不出名,而李自成却声名显赫,在历史界,还是在民间都有极高的知名度。

高迎祥是李自成的舅舅,高迎祥号称“闯王”的时候,李自成号称“闯将”。高迎祥早在崇祯元年,就高举义旗,率众起事,自称闯王。

明朝末年西北一带起义军众多,,但是高迎祥由于作战勇猛,而且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后来由于起义军众多,却被官军整天追着打,于是起义军就召开了了荥阳大会,而高迎祥成为十三家七十二营民变队伍之首。

这是因为高迎祥的部下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的军事主张。原来李自成认为各家起义军各自作战,兵力分散,不是官军的对手,他的提出了联合作战、分兵迎敌的战略方针。

也就是各路起义军应该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四面出击和官军作战,吸引官军的注意力,把起义军的主力放在敌人兵力薄弱的东面。

李自成:“一夫犹奋,况10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

这个方案得到了各路起义军首领的赞同。随后,高迎祥和张献忠率领起义军的主力向东出击,跳出了明军包围圈,甩脱了明军主力,一举攻克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军威大振。

后来崇祯调洪承畴和杨嗣昌前来围剿起义军,高迎祥和张献忠不敌,于是逃亡渭南,汉中。崇祯九年,高迎祥率军出汉中,图谋从子午谷攻打西安。

没想到孙传庭早就料到高迎祥会从子午谷经过,在这个埋伏了兵马,高迎祥中了埋伏,兵败受俘而死。

而其余部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于是被推举为“闯王”,继续带领义军和官军作战。然而这次明廷的围剿策略和力度加强,督师杨嗣昌会兵10万,设下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军事策略,通过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逐渐分化起义军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最后歼灭。

这个计策果然有效,各路起义军由于被分割,互相不能救援,不敌官军,义军活动遭到削弱,张献忠不得不投降明朝,李自成在渭南潼关中了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其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只好带着刘宗敏等残部十八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明廷看义军被消灭的七七八八了,于是调转方向开始攻打辽东,什么洪承畴,孙传庭等人都被调往辽东。起义军得到了修养的时间。

崇祯十二年,投降明朝的张献忠由于被明朝猜忌,于是他又起兵造明朝的反,结果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隐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

崇祯十三年,河南大旱,很多百姓成了灾民。于是李自成听从了李岩的计策,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结果得到了号召,起义军得到壮大。攻克了开封,洛阳,襄阳。

随后,在1644年,李自成听从了顾君恩夺取关中的计策,率军进入关中,攻克西安,在西安称帝,改元永昌,分封功臣。

李自成又率军直接北上,明朝大势已去,起义军几乎没有抵抗就拿下了北京城。而崇祯皇帝最后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李自成和吴三桂之间发生了猜疑,李自成不得不攻打吴三桂,夺取山海关。但是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多尔衮。

起义军攻打山海关,吴三桂不是对手,几乎要败了的时候,八旗骑兵从起义军背后杀出,李自成没有料到,于是大败,其主力被歼灭,连大将刘宗敏也都受伤。

李自成只得率领残部逃回北京城,杀了吴三桂之父吴襄,烧了紫禁城,逃离北京城。没想到八旗穷追不舍,起义军由于主力精锐被歼灭,又得不到修整,一路上被八旗追着打。

最后李自成率领大军来到湖北,最后进入九宫山,被当地武装打死。大顺军余部最后坚持了二十年,也失败了。

“闯王”这个称号本来高迎祥的。但是现在说起来“闯王”就是李自成,李自成就是闯王。这主要还是由于李自成本来在军事上就很出色,而且他率领起义军灭了明朝。所以他的事迹才会被百姓广为流传。

而高迎祥虽然是“闯王”第一人,但是他由于死的太早,成就比李自成低,而且出名度也不高。

只不过比较可惜的是,闯王李自成失败了,而且败给了清朝八旗,相当于起义军将幸幸苦苦打下的江山输给了八旗。

这主要怪吴三桂,本来是大顺军和关宁铁骑的事情,结果他非的拉清朝参与。他要是不投降清朝,八旗怎么会得到消息呢,还从起义军背后杀出,最后以借着给明朝报仇的旗号入主中原。

当然这也是起义军的战斗力比较弱,也没有多少骑兵,李自成在崇祯末期太顺了,投靠大顺军的都是灾民,也没有接受过训练,而且李自成攻入西安后,就没打过像样的仗,这些人得不到锻炼,起义军中有不少托家带小的,加上当时北京城发生了鼠疫,大顺军战斗力更加削弱。

而清朝八旗则不同,一直和明军在辽东厮杀,其建制非常完善,而且战斗力比较强悍。其入关后,不仅李自成的大顺军不是对手,连张献忠的大西军也不是对手,南明的军队更不要说了。

闯王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反抗暴政的精神却流传人间,也不枉他一生的事业了。

历史上有哪些“第一人”被遗忘,却“第二人”被大家铭记?

刘秀与晁盖

先说刘秀,汉朝没落皇室之后,自小志向就是阡陌之间,勤于农事。反而其兄刘演好侠养士,结交天下豪杰,志于复兴汉室,其兄起兵反抗王莽,一路势如破竹,刘秀一直在其兄的羽翼下成长,后刘演作为更始政权中的大师马被更始帝所杀,刘秀正式从老二变成老大,并一路开挂建立东汉,是为光武帝,反而带他起兵的兄长刘演都不被人所知;再说晁盖,地主豪强出身家财万贯,义薄云天,带领一干兄弟打下梁山这个铁桶地盘,作为寨主却被心机BOY宋江架空,甚至丢了性命。让宋江捡了个现成,所以世人只见宋江出尽风头,却不知它的实际缔造者是晁盖。

历史上有哪些“第一人”被遗忘,却“第二人”被大家铭记?

历史上“第一人”被遗忘,却“第二人”被大家铭记的人不少。我就说下清朝。

清朝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公元1636年,皇太极才将国号改为清,不再称汗而是称帝。皇太极称帝后不久,在征战中牺牲。皇太极死后,清世祖顺治帝继位,顺治帝也成了清军入关以来的第一个皇帝。然而,顺治做皇帝也没多久,大概2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死亡的原因也成了谜。

康熙继位于1661年2月17日(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第二年改年号为康熙,即康熙元年。然而康熙的成就远在前两位皇帝之上。杀鳌拜,平三藩,平定内蒙,收复台湾,确定中俄边境线,哪一件事都是响当当的大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