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主将被换而最终取得的?
长征途中,因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伟大领袖毛主席才力挽狂澜,率领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蒋介石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顺利北上,到达陕北,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建设。随后毛泽东被排挤出中央领导层,朱德、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打赢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
由于博古、李德执行王明路线,把持红军领导的最高权,军事上完全听从李德的指挥,他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致使广昌失守,根据地危在旦夕,1934年10月,红军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
1934年11月的湘江战役更为惨烈,红军举全力浴血奋战,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8万6千人一下锐减到了3万多人,残酷的现实惊醒了红军的指战员,必须改变领导层,让毛泽东来指挥红军。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会议形成决议: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常委中再进行分工;取消“三人团”,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从此,中国革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红军走出了困境,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主将被换而最终取得的?
我军战史上,在具有里程碑式特殊意义的战役——济南战役中,攻城总指挥一职最初并不是许世友将军,后来是主席亲自‘点将’,在最后时刻,临阵换将,由许世友担任当大任。而许世友也不负主席重望,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八天就顺利攻克济南,吹响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号角。
1948年9月,主席从战争全局出发,以远见卓识的宏伟气魄,命令我军与蒋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决定攻克蒋军在山东极具战略意义的堡垒城市——济南。
打济南是我军战史上第一次攻打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主席对此极为重视,仅发给攻城部队——华东野战军的指示、研讨电报,就多达20多份。
战役准备阶段,在主席的直接指导下,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和副政委谭震林等人具体执行、部署,当时许世友腿伤复发,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蓬莱养伤,并没有参与战役准备工作,攻城战役总指挥刚开始定的也不是许世友。
当主席接到华东野战军相关领导联名发出的关于济南战役的作战报告,发现没有许世友的签名时,他大为不满,为此专门发电查问:‘许世友在哪里’?华野回电报告‘许世友在养伤,已通知其赶赴济南前线。’
主席复电明确指示‘如许世友无大碍,由其担任攻城总指挥。’
许世友得知主席亲自点了自己的‘将’,高兴万分,也顾不得伤好没好了,日夜兼程赶到设在泰安的山东兵团司令部。
主席得知许世友已到达指挥位置,高兴地对朱老总说:‘许大将军终于出山了’,并亲自给许世友发电‘你已到前方,甚慰……’。这封电报的签发时间是1948年9月11日,此时距济南战役的正式发起时间只剩下了五天。
临阵换将,历来为兵家所忌,但主席却不信这个邪,偏偏破了这个忌,他对我军将领的个性、特点、优劣之处,了然于胸,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利用将军们的长处,激励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在用人这一点上,主席的英明少人能比。
最终,许世友真的创造了奇迹,战前,两个阵营中没有人相信济南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被攻克,战役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对于临阵换将,了解内情的人都不无赞叹地说:‘主席看人看得准,点将点的对!’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主将被换而最终取得的?
1979年1月1日,北京传来调令,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和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对调职务。由杨得志代替王必成担任西部指战员执行对越南采取的反击任务,
小平决定把王必成调离昆明军区,并非因为王必成不会打仗,也并非王必成资历不够,也不是王必成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导致的内部矛盾。
1969年,王必成调任昆明副司令员。不久之后,1970年12月18日发生了一件枪击案,开国中将谭甫仁不幸遇刺,王必成负责处理相关事宜。王必成带兵打仗很厉害,但是处理这些派系争斗却是他的短板,因而导致谭甫仁原来部下的不满。后来王必成接替秦基伟担任司令员的工作,身居要职的原谭甫仁的部下与王必成不和,经常产生矛盾,甚至会出现公开拒绝执行命令的情况。对此,王必成也很无奈。
远在北京的小平看到了这个问题,大战在即,中高级指挥员之间是绝对不能由任何间隙的,否则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大局。
1978年12月31日,小平召集昆明和广州军区的主要将领开作战会议。会议上提出这个昆明换将的问题,问道:“秦基伟,要不你去?”
秦基伟听了,表示自己对昆明的情况确实非常了解,但是自己是前任昆明的司令员,和当地的人事也有许多纠纷,处境上和王必成同志差不多。
小平思考了一下,觉得秦基伟说得有道理,转头对杨得志说:“杨得志,你去吧!”
杨得志立马回答:“是!”
小平办事雷厉风行,第二天就有了上述换将的一纸调令。
而后,1979年2月17日,杨得志率领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3月16日,杨得志顺利完成全部作战任务,返回国内。
战后不久,1980年3月2日,小平卸任总长,由杨得志接任。
一般来说临战换将是大忌,但是这次换将确是保证作战成功的护身符,绝对是明智之举。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主将被换而最终取得的?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地位,军事上跳出包围圈,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成为我军、我党的重要转折点。
遵义会议之前的背景1933年至1934年,在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的指挥下,工农红军采取了激进的冒险主义,主动出击,后改为阵地防御战略。在军队的数量、武器装备等全面落后于国民党的不利条件下,红军伤亡一万余人,遭遇了惨痛的教训。面对蒋介石部署的100万兵力,整个第五次反围剿陷入被动局面,红军边打边撤,苏区根据地不断缩小,被国民党一步步蚕食。
迫不得已,中共中央和红军离开瑞金,向湘西挺进,前途未卜。国民党军队一路穷追不舍,毛泽东向党中央建议放弃湘西,向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行进,以躲开国民党追兵。
1935年1月,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下一步该如何走?是摆在党中央、红军面前的重要问题,稍有不慎……
遵义会议之后的战略改变到达遵义之前,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对于以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广大作战指挥员不满情绪越发高涨。
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地位,为下一步战略的调整,以及对我党、我军指明了方向,成为重要转折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在川黔滇交界附近来回穿插,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最后到达陕北。
结语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成为我党、我军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挽救了党中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主将被换而最终取得的?
秦赵长平之战,王龁与廉颇长期对垒,秦王临时以战胜白起替换王龁,一战而胜,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人,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主将被换而最终取得的?
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大将军替换陈毅元帅指挥战斗却盘活了整个山东解放区
将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著名军事家孙武才在他所写的《孙子兵法》中说:知道自己手下士兵的将领,掌控着百姓的生命,国家的安危。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
战争中最怕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在解放战争中,山东解放区先是经历陈毅担任总指挥的水土不服,再到粟裕到来,创造了陈粟密切配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经典案例
一、陈毅初到山东,战局不顺
1945年日本投降后,陈毅元帅初到山东解放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解放军合并成华东解放军。
对于出身华中野战军的陈毅,山东的一些指挥员不买他的帐,很难指挥动。因此陈毅并不能集中优势兵力,结果战役不顺,六战五败。
二、以粟辅陈,打开局面,屡战屡胜
主席在大后方很着急,原本打算用徐向前代替陈毅,综合考虑后,派粟裕为陈毅的副手,陈毅主抓全局,粟裕只管军事指挥。
这样利用陈毅元帅资格老的优势,统筹协调。粟裕可以专心致志地组织战斗。
(左:粟裕,右:陈毅)
粟裕进入华东野战军后,先是组织了宿北战役,歼灭敌人整编69师2万1千多人,敌人师长自杀,副师长被俘。接下来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接连获胜。
最著名的当然是孟良崮战役,全歼敌人王牌部队整编74师,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从以粟辅陈,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革命者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名利开阔胸怀。朋友们,我是“北冥说史”,爱历史,爱文学,书写有深度的历史,做一个优雅的探索者。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