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戴安澜?

戴安澜,抗日名将,铁血将军,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他殉国后,国共两党领袖都亲笔题词,以示悼念,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人,黄埔三期毕业,曾参加北伐。在抗战中,他率部先后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战斗、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随(县)枣(阳)之战、长沙保卫战、桂南昆仑关战役等,指挥有方,作战勇敢,给日寇以沉重地打击。

1939年,戴安澜升任第200师少将师长。1941年12月,他率第200师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在东瓜保卫战中,他抱定牺牲之决心,敢于日军血战到底,在战前动员中,他慷慨激昂地讲到: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骨气,此战不仅掩护了英军的安全撤 退,并歼敌5000余人。

戴安澜在缅甸对日作战,打出了中国的威风,中国军人的威风。先后指挥了同古保卫战、收复棠吉等战斗,因作战负伤,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伤重去世,享年38岁。

戴安澜殉国后,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毛泽东的挽诗是《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

1942年10月16日,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

人民没有忘记, 祖国没有忘记,2009年9月,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戴安澜?

戴安澜是国共双方都一致认同而给予过表彰的国民党将领,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特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并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经毛主席亲自签署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戴安澜的从军之路并不是那么顺利。戴安澜,安徽无为人,1904年出生,1922年考入陶行知任校长的南京安徽公学高中部,读了一年高中,因故退学,回到家乡,在村里当私塾先生。1924年,戴安澜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第一期,但没考上。随后参加了孙中山的北伐军。1924年底,他又参加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才考上黄埔军校第三期入伍生总队,1925年7月,才正式升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生队,被编入了步兵科学习,可谓一波三折。

1926年,戴安澜正式从黄埔三期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先后参加了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战争,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中原大战,由排长、连长、营长升为团长。1933年,时任第十七军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的戴安澜,率部参加了古北口抗战,奋勇杀敌,因功获国民政府颁发的云麾勋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戴安澜以一个中国人的最高爱国热情,投入到了保家卫国的民族抗战之中。1937年9月,他以第十三军七十三旅旅长的身份,率部参加保定漕河战役,给日军以重创,但部下也伤亡惨重,他发布《慰劳七十三旅之受伤官兵书》说:“在数倍于我之猛烈敌人炮火下,你们英勇壮烈,那种动天地泣鬼神之牺牲精神,实足以寒敌胆!”

1938年3月至4月,戴安澜参加台儿庄战役,他率部火攻陶墩、智取朱庄,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被授予宝鼎勋章。当年5月,他在中艾山战斗中,坚守阵地四天四夜,阻击疯狂进军的日寇,打退日寇数十次进攻,因功升任八十九师副师长。

1939年,戴安澜接替杜聿明,升任第五军二○○师少将师长。第二○○师是当时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辖2个摩托化步兵团,2个坦克团。随即,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广西昆仑关战役,在昆仑关战役中,日军三次占领昆仑关,戴安澜率军三次夺回昆仑关,他还在战斗中中弹负伤。虽然在此战中戴安澜所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共歼灭日军六千多人,还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戴安澜又一次被授予宝鼎勋章。

1942年,戴安澜率部随杜聿明的远征军开赴缅甸,对日作战。在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指挥部队顽强阻击日军,战斗中,日军切断北方退路,将二○○师包围在东瓜,在此危险形势下,戴安澜召集团营长会议,表示与东瓜共存亡,他先立下遗嘱,宣布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团长代之,要求团营连排甚至班长,都预先立下遗嘱。随后,戴安澜率二○○师,在孤军深入、援兵隔绝、补给中断的情况下,与四倍于己、并有飞机大炮作支援的日军进行了顽强战斗,经过十一个昼夜的死战,共歼灭敌军五千多人,在中国远征军的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当年5月,戴安澜所部在朗科地区密林中遭到日军的伏击,戴安澜指挥部队突围,在混战中胸部和腹部各中一弹,壮烈牺牲,以身殉国。戴安澜牺牲后,周恩来题写挽词道:“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戴安澜?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知识青年从军歌》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字衍功,1904年生于安徽省无为县。虽然出生于一个贫穷之家,但戴父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宁肯自已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到私塾读书。

年幼的戴安澜深知读书不易,十分刻苦,14那年他的文章被桐城派散文名家周绍峰所赏识,得以有机会拜入门下接受教导。周先生是传统的老派名士,十分重视首先气节的培养,平时常以《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弟子要一身正气,使戴安澜受益匪浅。

在周先生门下学生之后,戴安澜返回家乡,以师长们为榜样办起了私塾,一边苦读,一边传道解惑。1923年他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加上传统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这位年满20岁的青年遂有效忠民族,献身人民的意志,他给自己改名为“安澜”,号“海鸥”,以示日后要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志向,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像与风流搏斗的海鸥一样,搏击激流,笑傲长空。

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开始了。戴安澜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他文化水平高,作战勇敢,受到上司赏识,很快升任排长,第二年又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三期学员。

黄埔三期生虽然不如一、四期那么将星闪耀,但也有王耀武、方先觉、戴安澜等抗日名将。由于黄埔军校前几期都是速成班,学制只有半年,所以戴安澜在毕业的时候北伐还没有结束,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排长,后升为连长,继续随军北伐。

1928年5月,北伐军到达济南之时,遭到城中日本驻军的无于是阻挠,中国外交人员蔡公时前去交涉,反被日军虐杀,而后丧心病狂的日军又对济南城中中国军民大肆屠杀,制造了著名的“济南惨案”。当时戴安澜的部队就在济南城外,他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残暴行径,对此恨之入骨,誓言他日战场相遇,一定要与日寇拼杀到底,直至将他们赶出中国。

外侮需人御

北伐结束后,戴安澜调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2师追击连连长,参加了中原大战的陇海路方向作战,后相继晋升为营长、中校副团长,第二年又调任第4师补充团团长。1933年1月,第4师扩编为第17军,戴安澜调任该军第25师145团团长。

1933年3月,北方形势突然急转直下,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居然一枪不发,转身就跑,临了还不忘装了二百多车的金银财宝和鸦片一同去往天津租界享福。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手下的几个次也是尚未交锋就投降或逃跑了,日军仅用了一百二十八名骑兵就占领承德,热河省全面沦陷。这种意外之喜连日军自己都没想到,但很快侵略者就反应对来,兵分两路扑向北平和天津这两座华北大城市,而此时挡在他们面前的,只有喜峰口和古北口这两座长城上的关塞而已。

第17军负责的是古北口的防御,因为汤玉麟的不战而逃,导致战场局面十分被动,关麟征师长不得不带着的打前锋的25师昼夜行军跟敌人抢时间,好歹在日军杀来之前将部队带到阵地。还没等喘一口气,日军的前哨就杀到,双方立即展开激战。

这是戴安澜第一次与日军交手,敌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作风凶悍,而中国士兵大多出身农民,不懂战术,有的士兵甚至连枪都没摸熟就上了战场。

双方甫一交手,中国军队就被全面压制,士兵伤亡惨重。为弄清日军机枪与步枪如何协调作战,戴安澜冒着炮火登上长城观察,却被日军侦察部队望到,用机枪对他足足封锁了两个多小时。

这种待遇也不光只给戴安澜一个人,基本上25师的高级军官都受到日军的重点照顾,带头冲锋的师长关麟征被手榴弹炸伤五处,浑身是血地退出了战斗;149团团长王润波更是在肉搏战中被日军战刀砍死。

在长官们身先士卒的激励下,25师官兵士气大振,奋力与日军搏斗,145团有七名士兵携带轻机枪据守一座小山头,多次打日军数百人规模的冲锋,日军前后伤亡百余人,而七勇士巍然屹立。

恼羞成怒的日军调来大炮、飞机反复轰击,几乎要把这山夷为平地。但这七名壮士紧握机枪,没有后退半步,直至全部牺牲。这种血战到底的精神使敌人不得不表示敬佩,最后将他们的尸骨合葬在一起,题为“七勇士之墓”。

古北口血战持续三昼夜,25师虽毙伤日军两千人,却付出了四千多将士伤亡的代价。戴安澜作为一线指挥官,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及训练上存在的严重缺点和错误。1937年8月,已经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的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为‘九一八’六周年,困难重重,悲愤已极!而现今军队复有多数不肯战斗和不能战斗,更令人焦急。“

师称机械化

也许正是这种对双方军队素质差距的忧虑,让戴安澜把更多的心思放到了部队训练和人才培养上,他认为长城抗战的失利,“非器之罪,乃人之罪也。要转败为胜,非有训练之指挥官,以后才有强悍之军队。”但是时不我待,这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戴安澜只好把整军备武的念头先放下,带着部队抗击日军。

1938年3月,在台儿庄战役中,戴安澜指挥部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当面之敌后撤,战后获得华胄勋章一枚。稍后又率部在鲁南中艾山与日军激战四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教育长。

直到1938年底武汉会战结束,中日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戴安澜才有时间和精力重新整军,他的计划是训练出一支兵员素质和战斗力都不逊色于日军的劲旅,让日本鬼子好好尝尝中国人铁拳的滋味。

无巧不成书,在1938年3月到6月间,苏联援助中国的第一批抗战物资到了,其中包括83输T-26轻型坦克,以及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装甲车,为了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机械化装备,国民党决定将原有的装甲兵团扩编成第200师,原装甲兵团指挥官杜聿明担任第一任师长。在长城抗战的时候他曾经接替受伤的关麟征指挥部队,也是戴安澜在17军的老长官之一。

不仅如此,时任装甲兵司令、机械化学校教育长的徐庭瑶,以前正是17军的军长,而且还与戴安澜同为安徽无为县老乡。于是1939年1月,200师进一步扩编为第5军,杜聿明高升军长的时候,200师师长的位置由戴安澜接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5军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国民政府自然是宝贝异常,蒋介石不但特意给了一个独一无二的“200”打头的番号,而且在人员的挑选上也是煞费苦心,要嫡系,要有能力,还要有作战经验,最后该军下辖200师(师长戴安澜)、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和22师(师长邱清泉),都是国内响当当的拳头部队,各师长官也是黄埔前四期的“天子门生”。而且还特别嘱咐,第5军一年时间内无作战任务,专心整训,砥砺锋芒,务必要在出鞘时成为一柄国之利剑。

能在这样一支部队作战,自然是每个军人的梦想,戴安澜也很兴奋能有这样一个高起点的平台来实现练兵的理念。他不负众望,很快取得成效。1939年3月,第5军开赴广西参加全国军队校阅,第5军名列第一,200师为第5军第二名。

铁血昆仑关

1939年底,沉寂许久的日寇突然又有了大动作,以三万人规模的精锐部队配合军舰、飞机在广西沿海登陆,主力直扑南宁,妄图切断中国当时唯一的对外通道——南宁到龙州的补给联络路线,以达到困死、饿死中国抗日军民的目的。

打头阵的正是一年前在华北战场凶名赫赫的广岛第5师团,该师团为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队,号称“钢军”,参加过南口、忻口、平型关、太原、上海、台儿庄、广州等战役,屡次担任主攻。

国民政府方面沉着应对,在指挥作战的白崇禧一再要求下,蒋介石终于咬着牙把一直舍不得用的第5军拉到战场直面第5师团,一场王牌对王牌的较量即将在华南的昆仑关打响。山地攻坚,精锐对精锐,机械化对机械化,这是一场毫无技巧可言的硬碰硬的角逐,双方的将领较量的不再是华丽的战术和诡谲的兵法,而是一场意志和钢铁的比拼。

12月23和24日,仅第5军正面进攻的两个师,伤亡就达两千余人,日军伤亡也在千人以上。昆仑关日军工事非常坚固,上两层下一层碉堡,构成交叉火力,中国军队在这种枪林弹雨中攻势一再受到阻遏,乃至在桂林督战的蒋介石也急了眼,给桂林行营及各参战部队下令:“前方各部队与炮兵等,如有不积极努力进攻,或不能如限期达成任务者,应即以畏敌论罪,就此处置可也!”

200师作为最精锐的机械化师,被赋予正面强攻的任务,广西的地形地貌并不适合机械化作战的开展,所以戴安澜只好让士兵都下国,当普通步兵来用,坦克作为机动的火力点对敌进行压制射击。这也是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为数不多的以高密度火力压倒日军的一次战斗。

在200师轻重机枪、迫击炮集中火力打击之下,日军死伤惨重,乃至后来不得不空投军官来补充作战,甚至当面之敌酋,日军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即是被炮火击中于24日身亡的。

在战斗白热化阶段,戴安澜亲率两个团的兵力,以大刀、工兵铲和血肉之躯,一路斩草开路,割破日军设下满山遍野的铁丝网,向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阵地发起猛攻。

界首高地位于昆仑关北,是日军最坚固的据点。戴安澜指挥郑庭笈团,于28日晚开始攻击界首高地。尽管日军在头上扫射、轰炸,该团士气旺盛,不顾牺牲顽强进攻。中国士兵组成敢死队,不怕牺牲,以手榴弹塞进日军据点的枪眼,终于在29日上午攻克界首高地,郑庭笈团九个步兵连,其中七个连长伤亡,指挥官身边的司号长也中弹牺牲。

这时戴安澜仍然坚守在前线,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轰击,不停地巡视检查阵地,指挥战斗。突然,日军的炮弹在他附近爆炸,弹片击中他的左背,身负重伤,不得不后送治疗。

为了奖励戴安澜的战功,国民政府颁授他四等宝鼎勋章,后来何应钦代表蒋介石召开南岳会议,检查昆仑关战役,高度赞扬他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30日,昆仑关外围已被中国军队全面肃清,关里的日本精锐——“钢军”主力第21旅团已成瓮中之鳖,杜聿明决定集中全部兵力,一举歼灭这支顽敌。已陷入绝境的日军困兽犹斗,战斗异常艰苦,但在第5军兵力、火力和气势完全压倒日军的情况下,任何反扑只会招来更猛烈的打击。

12月31日,中国反攻部队终于扫荡了昆仑关全部残敌,板垣师团第21旅团这只凶顽的敌人被中国军队从精神和肉体上彻底粉碎,侵略者得到应有的下场。

打扫战场时,在中村正雄尸身上搜出一个日记本,该旅团长在战死前写道:“帝国皇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称号,那是因为皇军的顽强占用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只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这是来自侵略者的哀叹,也是对戴安澜,对200师,对第5军官兵最大的褒扬!

浴血同古守

这次重伤让戴安澜几乎休养了一年多,伤愈归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疯狂的日军偷袭了珍珠港,“二战”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此前中国人民孤立无援的艰苦抗战终于有了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战争的前景一下就光明起来。

但在1942年,形势却不容乐观,美国虽然已经转入战时体制,但是让这个超级大国真正发挥实力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英军则更惨,远东的英军部队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其东南亚殖民地的局势已摇摇欲坠。已经被希特勒打得焦头烂额的大英帝国,不得不低下一贯高昂的头颅,向中国盟友求援,请国民政府出兵帮其守卫缅甸。

缅甸是中国争取外援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接下来源源不断的外援则无法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的劣势,因此中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酱,组建远征军也是就势在必行了。

戴安澜的200师就是计划中第一批出国远征的部队,但是英国人此时又犯了矫情,他们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害怕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会动摇其殖民统治,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直到1942年1月底,英军在日军的攻势下一路溃败,眼见仰光不保,才松口放行。

1942年2月底开始,第5军军长杜聿明暂时统一指挥入缅的第5、第6两军入缅,布防战斗。但是,此时有利时机已经丧失。3月8日,缅甸首都仰光失守,战局极端恶化。尽管摊上了英军这个“坑爹”队友,但远征军本着同盟的目的,还是答应帮助英国人收拾残局。戴安澜奉命带领200师驰援战略要地同古,在那里把来势汹汹的日军堵住,给盟军争取撤退时间。

3月7日,日夜兼程的官兵终于到达战斗第一线,与侵缅日军第55师团在同古城外发生激战,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日军没料到会在这里遭到侵缅以来最为猛烈的抵抗,仔细一瞧才发现是中国军人来了,仓皇迎战。

大战一连打了三天,第55师团第143、144两联队伤亡惨重,攻击已呈疲软之势,不得不调另外两个联队投入战斗。此时戴安澜已经把部队开入城内,依托市区各交通要道,修好坚固的堡垒,轻重武器形成交叉火力网,只等日军来碰壁。

战斗打响后,他和参谋、后勤人员到各个阵地奔走,甚至亲自拔枪参与战斗,打退日军戟。在没有空军协同作战的情况下,同四倍于已的日军苦战十二天,战局危急时刻他甚至立下遗嘱:“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同古保卫战是缅甸防御作战期间作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势下,同古作战掩护了英军撤退,为远征军后续部队赢得了时间,更重要的是此战也极大改善了中国军队在国际上的形象,时人评价:”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殆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

驱倭棠吉归

3月20日晚,在给予日军重大杀伤之后,200师主动从同古撤退。虽然这次阻击狠狠挫败了日军的势头,但是远征军将士的确一点儿也轻松不起来,因为英国盟友的表现实在太过奇葩,经常以几倍于日军的兵力被包围、击溃,连累中国军队几次作战都以虎头蛇尾告终。

这时蒋介石也坐不住了。4月5日上午,缅甸眉苗,时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蒋委员长,乘飞机抵达在这里的远征军前线指挥部,部署作战。蒋介石除了跟远征军高级将领商定作战方案外,还特意召见戴安澜来询问,留他一同进餐,留宿行辕,勉慰有加,甚为倚重,后几日戴安澜几乎一直不离蒋左右,备受青睐。

4月20日,史迪威和罗卓轻信英方关于在仁安羌和乔克柏当之间有敌军三千余人的情报,命令第200师长途奔袭至乔克柏当。第200师到达后,发现并没有日军,只有英军在新38师的掩护下撤退。而后又退回到棠吉,结果这一趟无用功浪费了宝贵的3天时间,使日军抢先攻占了棠吉,戴安澜只好带领部队再把棠吉打回来。

4月23日下午,200师向棠吉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于4月25日18时占领棠吉。一天后,在日军猛烈攻势下,第6军被迫放弃雷烈姆,日军从雷烈姆北进第5军侧翼,因此防守棠吉已无意义,第200师遂于26日主动放弃棠吉。

日军第56师团除策应下面之敌外,继续保密穿越缅泰边境1500千米的原始大森林,并神出鬼没地出现在远征军后方的腊戌、密支那等城。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抵抗,中国远征军返回国门的咽喉之地便一一失守,数十万忠勇子弟被继绝了回家的道路。

壮志也无违

兵败如山倒。5月10日,远征军混乱的大部队退到以环境险恶著称的胡康河谷,结果又遭到先来一步的日军第56师团阻击。在进行地面攻击的同时,大批日机还屡屡向路面俯冲而来,对着人群密集扫射。

于是,大军一哄而散,争相逃入山林,不料这里是环境复杂、能吞噬人生命的野人山,进去就出不来。负责在温佐一带掩护撤退的戴安澜第200师,也与军部失去了联系。本来第200师从棠吉出发时是计划以后沿途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经南盘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国,但现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毅然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

18日,第200师兵分两路,横穿细抹公路。前卫部队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间欲逃跑的缅甸向导被士兵抓了回来。向导坚决拒绝为中国军队带路,戴安澜气极,不停用马鞭猛击自己的马靴,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分散突围。

副师长郑庭笈劝阻道:“白天突围目标太大,是否改到晚上?”

戴安澜悲怆不已,说道:“关公走麦城,也不过如此。缅甸非久留之地,今天只能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于是迎着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交叉组织的密集火力,数千名近乎弹尽粮绝的中国士兵悲壮地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敌人以逸待劳,据险伏击,200师伤亡惨重。

激战中,一发机枪子弹射中了戴安澜胸腹部,身后将士赶紧将其救起。师长受重伤,剩余官兵便轮渡用担架抬着他,一边与日军周旋,一边艰难奔波在缅北的高山峡谷和原始密林之中。26日傍晚,200师与敌周旋至缅甸一个名叫茅邦的克钦山寨,一代抗日名将戴安澜遗恨而逝,年仅38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戴安澜过早地离去了,没能看到反攻胜利,两年后远征军的战旗重又飘扬在缅甸的那一天。

戴安澜去世后,美国政府为表彰他在二战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于1942年10月29日向其颁授懋绩勋章一枚,他成为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其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祀南京忠烈祠。1943年,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安徽芜湖故里。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戴安澜?

国之将才、民族之英雄、军人之典范!为国为民尽热血,将军忠勇传千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