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知道蔡锷,还是看电影《知音》时,了解蔡锷,是详细看了他的生平简介及主要事迹。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字松坡 ,湖南邵阳人,他是一位爱国者,杰出的军事家,民国初期的风云人物,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曾是他麾下的一名护国军旅长。
蔡锷具有民主思想,早年毕业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当他看到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遂激发了他的报国之志。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回国后,他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活动,领导了“重九起义 ”,任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
袁世凯任民国总统后,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将蔡锷调入京城。在京城,他看清了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尤其是袁世凯与日本签定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更是他义愤填膺,他毅然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举起了护国讨袁的大旗,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电影《知音》就是讲他在京城的一段传奇经历。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蔡锷21岁当旅长,29岁出任云南都督,第一个起兵讨袁,却在34岁与世长辞,死后享国葬待遇,是民国国葬第一人。
1882年12月18日,蔡锷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见家境贫寒的他,13岁考中秀才,两年之后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学生,他还与梁启超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当时清王朝腐败不堪,风雨飘摇,列强虎视眈眈。年少的蔡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两次东渡日本学习军事知识。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教练新军,李宗仁和朱老总等很多杰出将领都是他的学生。李宗仁曾说过,因为能力优秀,学生们都对他特别敬重。带兵有方,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
1911年出,29岁的蔡锷被调至云南。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蔡锷在昆明组织领导新军,积极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成立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推举为都督。
在任期间,蔡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推行新政,赢得无数军民的爱戴。1913年10月,袁世凯吧。蔡锷调至北京,既是为了笼络人心,就是为了防止蔡锷的势力发展的太大。
起初,蔡锷以为袁世凯是真心为革命,担任大总统是众望所归。所以蔡锷一直在自己的职位上尽心尽力,多次上书袁世凯,提出改革,建设军事和国防。袁世凯非但不理睬蔡锷的建议,还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的活动,做自己的皇帝梦。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的签定21条这一脉国条款,同时开始为称帝做准备。这让蔡锷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同时又无比气愤。他下定决心通过武力的方式为4万万人争人格。为了让袁世凯放松警惕,表面上装作花天酒地无心政治的样子,不是斗蛐蛐就是去八大胡同和小凤仙厮混,暗地里多次和老师梁启超联络,商讨讨袁计划。
1915年11月,蔡锷以治疗喉病为由离开北京,东渡日本。反转抵达昆明,开始为讨袁做最后的准备。
1915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分三路讨袁,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率领约8000人部队从四川出击,开始了他人生最后一场战争。四川战役中,在补给不足,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故国军与敌人奋战数月,最终。出奇制胜,打败了号称精锐的北洋军队。护国战争胜利后,袁世凯迫于压力,只能宣布取消帝制,不久便抑郁而死。
后来,蔡锷被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只可惜他的喉病已十分严重,无力去管理四川,匆匆解决了四川的交接事宜后,前往日本治疗喉癌,但已经太晚了。
1916年11月8日,年仅34岁的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蔡锷于一九。17年4月12日回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一生心系国民,为救国救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以天下为己任,而不以天下为己任。他在这34年的短暂一生中,做了足以改变民国的、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民主革命家格外的闪耀,他一生南征北战,曾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许多人都说如果他没有早逝,蒋介石很难出头。而这位功勋卓著的英雄,就是蔡锷。
蔡锷,原名蔡艮寅,湖南宝庆人。蔡锷出身微寒,但他读书刻苦,天资聪颖,师从康有为、谭嗣同,还获得了梁启超的赏识。由于蔡锷成绩优越,他入选留学生,在1899年远赴日本留学。蔡锷希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民族,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0年以后蔡锷回到祖国,参加革命运动,失败以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锷”,表明自己不畏牺牲,流血救民的决心。在革命不断失败以后,蔡锷认识到他的能力存在局限,于是他继续在日本苦学军事理论,并与革命党一起探讨革命思想。随后,蔡锷考入日本著名军校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方震、张孝准等人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他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担任军校校长,训练新军。在学校里蔡锷的能力出众,教导有方,他的军事技艺和造诣让师生们十分钦佩,李宗仁等一大批新军骨干和后来的历史风云人物都曾是他的学生。
在当时清政府统治愈发腐败,云南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以蔡锷为首的云南民主革命人士在云南策划起义。1911年11月1日,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率领新军推翻了清政府对于云南等地的统治。蔡锷担任云南都督期间,他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百姓们对他十分爱戴。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蔡锷十分忌惮,将他调入北京,对他进行监视。蔡锷起初还对袁世凯抱有希望,不断上书袁世凯,为他献言献策。当袁世凯勾结日本,签订卖国求荣的《二十一条》以后,蔡锷彻底对袁世凯失望。袁世凯复辟以后,蔡锷极度愤慨,他决心推翻袁世凯的封建统治。
蔡锷秘密离开北京以后,辗转来到昆明。随后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发动护国战争。蔡锷率领着护国军,以少敌多,以落后的装备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死战,最终取得成功。在全国声讨浪潮下,袁世凯知道大势已去,他被迫退位,不久以后忧郁而死。
然而当革命事业取得阶段成功以后,蔡锷的病情却不断恶化,不得不远渡日本进行治疗,但数月以后,蔡锷终因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4岁。当蔡锷垂危之时,他牵挂的依旧是国内的革命事业,他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然而北洋政府没有遵循蔡锷的遗嘱,他们顺应百姓呼声,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而他也成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一位革命者,一位军事家,亦是一位满腔热血的爱国者。蔡锷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伟大,值得后人铭记。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蔡锷,生于1882年12月18日,出生地是湖南,所以他是湖南人。但是蔡锷却在云南获得名望和成就,1911年在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的任上,发动起义,解放了云南,之后就职云南都督。蔡锷坐上云南地区的封疆大吏的时候,才29岁,非常之年轻。蔡锷当上了云南的都督,云南全省的气象为之焕然一新。蔡锷整顿了吏治,改善了财政,发展民营企业,大力兴办教育,还裁撤了很多军队,为民众减轻了负担。蔡锷就任都督不久,就先后两次给自己减低薪水,他是都督,薪水原本是600块大洋,他却把薪水降低为60块大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这种待遇,仅仅相当于一个营长的待遇,这个事情在当时全国都是闻所未闻的。
蔡锷的老家人,知道蔡锷在云南当了大官,心想他飞黄腾达了,肯定可以依靠,所以家里人从湖南老家千里迢迢赶赴云南,见到了蔡锷。其中有蔡锷的亲生弟弟,一见面就兴冲冲的想要一个市长的职位干干。蔡锷不许。弟弟说,那给个税务局局长也许。蔡锷还是不同意。弟弟急了,给我当个营长总可以吧?蔡锷说,不可以。弟弟说,那我跟在哥哥身边,给你当一个勤务兵!蔡锷说,这也影响不好,你虽然是我的弟弟,但我不能徇私啊!于是,蔡锷给了弟弟20块大洋,把弟弟送回了湖南老家。
蔡锷在云南很有名望,袁世凯对蔡锷不放心了。1913年10月,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提调蔡锷入京。当时袁世凯名望也很大,还没有暴露,所以蔡锷就前去报道。到了京城,袁世凯给蔡锷封了一大堆的官职,还每天召见,礼遇有加。袁世凯还打算招蔡锷为女婿。在权位美色的诱惑下,蔡锷纹丝不动,不为所惑。1915年11月18日,蔡锷争取到了去日本“养病”,踏上了客轮“山东号”。杨度闻知这个事情,大惊失色,对袁世凯说,这可了不得了,这个蔡锷一去,肯定是放虎归山,放鱼入海了,他必然会对我们不利。我怕今后我们永无宁日了!袁世凯听了 非常后悔,派人去追,但是无果。
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之后,蔡锷在云南第一个宣布独立,并且誓师讨伐袁世凯。1915年12月25日,蔡锷发布通电,表示要“拥护共和,反对帝制”。之后,蔡锷亲自率领了不足万人的军队,与10万北洋军正面开战,很快就彻底歼灭了北洋军最精锐的第七师,又打散另外两个师,一举消灭了三万多人,堪称军事奇迹。
1916年11月8日,身患肺结核的蔡锷,因为医治无效而去世,年仅34岁。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在下刀掌门 蔡锷与袁世凯,一个清癯儒雅,一个粗壮雄武;一个劲气内敛,一个虎视鹰扬;一个高洁自守,一个黑白通吃;一个捐生纾难,一个窃国自为。这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故事绝对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100年前,在日本的福冈医院里,蔡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100年后,在长沙的岳麓山之上,后人自发地来到蔡锷墓前纪念将军逝世一百周年,手持鲜花,眼含热泪。
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
有不少人都以为蔡锷是云南人,其实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有“湖南人中的第一军人”之誉。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
蔡锷,原名蔡艮寅,1882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宝庆,也就是现在的邵阳市。他可谓出身寒微,是从底层出来的精英。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成了各省督抚争相延揽的对象,因为朝廷编练新军急需人才。蔡锷在广西干了5年,当了若干个军校的校长。李宗仁是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毕业生,其实他在第二期就考上了,但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要,让他第二年继续考。李宗仁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蔡锷率领着学生练习各种器械体操,他的技艺让学生感觉难以置信。
袁世凯当政后,他仍主张民主共和,致力南北统一,被袁世凯削除兵权,调至北京,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并受监视。袁世凯称帝后,举国反袁浪潮高涨。
他对袁世凯屈服于列强和复辟帝制极为愤慨,遂与云南都督唐继尧信使往返,密电联络,与李烈钧、程潜等共同策划,准备反袁,并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约定:“失败就战死,绝对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对不争地盘”在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帮助下,他先往日本,然后经上海、赴香港、过越南,辗转入滇,途中多次摆脱袁世凯所派刺客的追杀和阻击。
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袁,任护-第一军总司令,率兵挺进川南。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艰苦奋战40多天,给袁军以重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后,他任四川都督。为整编川军、统一财政,做了大量工作。
一直以来,蔡锷与孙文都始终是被拿来作比较的。虽然孙文的名声更甚一筹,但也有不少认为孙文皆虚功,蔡锷才是真绩,还有人称是蔡锷将中华民国拯救与水火之间,却被孙文带向了终结。当然,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蔡锷功绩的肯定。他推翻清廷与袁世凯,反对一切封建帝制,一生都在为民主共和作斗争。看了这些功绩,你还会问蔡锷厉害吗?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恶化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长逝,年仅34岁。蔡锷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第二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出殡当天,大雨滂沱,行止不便,送葬队伍仍有千余人。湖南都督谭延闿领首,冒雨徒步护灵上山安葬。民国之有国葬,实自松坡始。
蔡锷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年少求学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编练新军期间整军经武,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出任一省都督后,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原则立场。他既继承了勤奋、俭朴、清廉、澹泊的传统美德;又深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浸染,倾力捍卫民主与法治,不惜献出生命。
蔡锷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蔡锷是谁,有什么事迹?
蔡锷被誉为民国军神,他去世时年仅34岁。蔡锷的一生非常短暂,但是他却赢得国民的敬仰,成为民国时期享受国葬的第一人。蔡锷究竟有何传奇经历,能获此殊荣?
一、忧国忧民的青少年时代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市)。蔡锷年少聪颖,16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此时蔡锷抱着读书救国的信仰,他非常刻苦读书。1899年蔡锷远赴日本求学。
1900年,维新派领袖唐才常密谋于汉口发动自立军起义,蔡锷也回国参加这次起义。由于泄密,这次起义不幸失败,唐才常在汉口被杀害,蔡锷由于被派往湖南策动起义而幸免遇难。1902年,蔡锷再次东渡日本,他愤而写下“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蔡锷决定投笔从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蔡锷、蒋百里和张孝准三人由于在学校表现优异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年,蔡锷从日本军校毕业回国,他先后在广西、云南担任军教官。
二、领导云南起义,有力支援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的胜利立下不朽之功
1911年7月,年仅29岁的蔡锷被云贵总督李经羲任命为新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
当时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新军不少军官受革命思潮影响,革命情绪高涨,革命活动也非常频繁。
尽管蔡锷不是同盟会的成员,但是富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他暗中对同盟会的革命行动给予掩护。
蔡锷曾经对同盟会员黄毓英表示:“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绝对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南革命党人迅速响应武昌起义。云南革命党人闻讯后也积极行动,准备配合武昌起义。
从10月19号开始,云南革命党人先后召开了五次秘密会议,蔡锷参加了其中的四次,并且在10月28日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
云南革命党人定于10月30号发动起义,蔡锷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起义当晚,云贵总督李经羲组织力量反扑,战斗异常激烈。蔡锷亲临现场指挥,最终革命党以牺牲15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11月1日,起义官兵成立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公推为云南都督。随后云南军都督府发布《讨满洲檄》,声援武昌起义。云南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五个省之一。蔡锷还先后派出滇军,支援四川、云南、西藏的革命事业。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清帝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的成果,蔡锷居功至伟。
三、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自请入京参与国家建设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他称赞袁世凯“闳才伟略,实近代伟人”。
1913年10月,蔡锷深感在云南边陲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向袁世凯主动请缨,要求离滇入京,到中央任职。
对此有人认为蔡锷是中了袁世凯的调虎离山之计,其实并非如此。蔡锷的恩师梁启超后来谈到:“蔡锷离开云南,并非袁世凯所逼。当时云南人民和中央都不希望他走。蔡锷先后给我写了十几封信,要我帮他辞去云南都督。”
当时袁世凯的真面目还没有暴露,蔡锷对他抱有幻想,所以主动要求进京。不然的话仅凭袁世凯一纸调令,是根本调不动地方大员的。
袁世凯非常欣赏蔡锷的军事才华,准备对他唯以重任,让他当任陆军总长,负责训练新式军队,但是遭到北洋将领的反对而作罢。
蔡锷被袁世凯任命为全国经界局督办。蔡锷将主要精力投入军事学术活动,他希望帮助国家实现强大国防的心愿。
四、打响护国运动第一枪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粉碎了蔡锷的梦想。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8月,袁世凯授意杨度等人成立筹安会,鼓吹帝制。
热爱共和的蔡锷内心怒不可遏,但是他表面上与袁世凯虚以为蛇。当袁世凯派爪牙来试探蔡锷对于帝制的意见时,蔡锷毫不犹豫签名赞成,他还主动代表云南军界上劝进书。为了麻痹袁世凯,蔡锷还经常流连于烟花之地,与八大胡同的小凤仙打得火热。
蔡锷带着小凤仙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天津,秘密与在天津的恩师梁启超商议讨袁。
蔡锷愤慨地对梁启超说:“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一回不可。”
蔡锷与西南军政要员密电来往,他还和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密切联系,结成广泛的反袁阵线。
1915年11月11日,蔡锷秘密逃往天津,之后辗转各地,于12月19日来到昆明。袁世凯已经在12月13日恢复帝制,反袁起义刻不容缓。
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并成立护国军,武装讨伐袁世凯。护国军兵分三路,蔡锷率领第一军攻打四川,李烈钧率领第二军攻打两广,唐继尧统领第三军坐镇云南。
1916年1月14日,蔡锷率领仅有8000多人的第一军从昆明向四川进发,袁世凯派张敬尧带领近五万北洋军精锐,在泸州阻击护国军。
1916年3月16日,蔡锷亲自指挥攻打泸州的战役,这是蔡锷人生中最后一战,也是最艰苦的一战,此战体现出蔡锷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蔡锷命令顾品珍在中路发起佯攻,朱德和张煦在侧翼阻击敌人的援军,右翼赵又新部担任主攻。
战斗中几路护国军完美配合,将北洋军打得大败,护国军的先头部队挺进到距离泸州十多里的南寿山附近。
最后由于兵力有限,弹药不足,护国军未能攻破泸州。但是张敬尧被护国军的英勇吓破了胆,他被迫与护国军停战议和。
泸州战役是护国运动最关键的一战,它迫使袁世凯放弃武力镇压护国军的企图。3月22日,袁世凯在内困外忧的形势下被迫取消帝制,但是他仍然占据着大总统的职位。然而袁世凯已经丧失人心,他手下的心腹爱将冯国璋、陈宧等人先后背叛他。6月6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病逝,护国战争结束。
五、英年早逝,享受国葬
7月29日,蔡锷到达成都就任四川都督。9月,蔡锷东渡日本治疗喉癌,11月8日,蔡锷不幸病逝,享年34岁。
蔡锷的英年早逝,让全国人民无比悲痛。北洋政府慑于舆论压力,决定追赠蔡锷为上将军,为他举行国葬。
蔡锷被誉为军神,除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完美的人品也是重要原因。
蔡锷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爱兵如子,他从未像当时的武人那样将军队视为称霸一方的工具;在生活中他严于律己,辛亥革命蔡锷当上云南都督后主动要求降薪,他两袖清风,去世时还负债三四千;蔡锷将民族独立、国富民强和民主共和视为己任,在共和遭到践踏时,他挺身而出,打响了保卫共和的第一枪。蔡锷不愧是军人楷模,值得万世敬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