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得意之作,至今仍被人们传领,津津乐道。四渡赤水的经典,我以前在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今天主要说说他的历史意义。
△红军由被动挨打转变为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从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博古、李德的指挥下,红军开始长征大转移,连战连败,处处被动挨打,湘江一战最为惨烈,红军一下子从长征时的8万6千人锐减到3万多,部队损失惨重。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在运动中主动出击,二占遵义,兵逼昆明,攻打娄山关,打一仗胜一仗,不仅消灭了敌人,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官兵士气。
△拖跨了敌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蒋介石早已料到中央红军意欲红二、六军团会合,他派中央军、滇军、黔军、川军共40万,沿途围追堵截,布下口袋阵,40万对3万,兵力悬殊。四渡赤水,红军战士迈开双腿,声东击西,声西击东,使国民党军队根本不知道红军意欲何为,在什么地方,40万大军无功而返。这是红军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经典战例!
△打开通道,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的。四渡赤水中,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调出滇军,接着来了一个大迂回,乘虚直插云南,示形于昆明,巧渡金沙江。派出红军团一天之内,急行军夺取泸定,17勇士飞夺泸桥,大部队顺利北上。
1960年,毛泽东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经说过:四渡赤水是我的“得意之笔”。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前言:这个问题提得好!为了寻找答案,我们不禁要在历史的长卷中,去回顾、去发掘那些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以及这些战役给当时的朝代和政局带来的变化!读史明智,我们洞察过去,并不一定能预见未来;但不看历史,一定不能看到未来!笔者根椐题意,拈指出历史上二十个大的经典战役。将从这些战役所处的时代背景;战役的起因与发展过程;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役成果;战争与政治的关糸等几个方面,分别阐述。采取连载的形式,分单篇发表。望读者指正。
第一篇 长勺之战
一,历史背景
公元前770年一一前476年,中国处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互相眦邻,是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国椐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一直都是周室强藩。然而,疆域与国力,相对齐国,仍处劣势,比不上齐国。齐国椐今山东北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徵北部等部分地区。在当时诸侯兼并,动荡不安的时代,双方矛盾突出,争夺激烈!长勺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二,战争起因
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齐国大夫管至父、连称勾结皇戚公孙无知发动政变所杀。立公孙无知为君,月余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史称″公孙无知之乱。″见《左传》。
在外避难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公子小白先至,即位。史称:齐恒公。
鲁国为护送公子纠回国抢位,与齐军在干时地区开战,鲁国大败!
齐桓公为鲁国干预齐国立君一事,心存怨恨,欲报复鲁国。
三,战役经过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复鲁国支持公子纠即位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闻报齐军大举来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之时,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大臣庸碌无能,未能远谋。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
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入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曹刿询问庄公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要分赐给臣下,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是不会出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守信用。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补充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准情度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为此,他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郊)。齐国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饬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的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2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3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鲁军将士闻令,士气高昂,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挡,把齐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节节败退,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齐军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庄公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并射杀齐桓公子公子雍,洗涤干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鲁军获胜后,庄公与曹刿论及战争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古代用兵“鸣鼓则进”,鼓声一响,勇气奋发);“再而衰”,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而竭”,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彼竭我盈”,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问题,曹刿则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同意下令追击。
四,总结
此役鲁庄公采用曹刿计策,战略上在国内施仁政,团结动员所有力量,上下同心,奋勇抗敌;战术上采取疲敌之力,劳敌锐气,麻敌之神,后发制敌的战术,成功地打败了齐军,保卫了鲁国领域!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经典战役!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未完,待续。
漫步在竹林一一2019年秋于君山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辽沈战役,是对解放战争的进程和新中国的建立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在这个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经过52天的连续作战,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个总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軍部、33个整师共47.2万人,解放东北全境的伟大胜利。辽沈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战役第一阶段:改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
1948年10月,林彪罗荣桓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以5个纵队加1个师共16个师和炮纵主力共25万人,攻歼锦州之敌。此役共歼敌2个兵团共20余万人,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同时在我做了大量工作后,长春守军第六十軍軍长曾泽生于10月17日率部起义,新7军官兵纷纷投诚,郑洞国也放下了武器,长春和平解放。
战役第二阶段,围歼廖跃湘第九兵团。
攻克锦州后,蒋介石令廖耀湘“规复锦州",然后掩护沈阳敌軍经北宁线撤入关内,另以52军占领营口,以备廖耀湘西进受阻后,经营口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毛主席指示东北野战军采取拦头、拖尾、挟击中间、分割包围的战术,激战至28日,全歼廖耀湘兵团5个軍、12个师共1O万余人。
战役第三阶段:攻战沈阳、营口,歼灭东北全境之敌。
廖耀湘兵团被歼后,毛主席电令林、罗:“当面敌人解决后,望以有力兵团(不少于三个纵队)星夜兼程东进,渡辽河,歼灭营口、牛庄、海城一带之敌,阻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11月2日营口解放,歼敌1.4万人,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难忘锦州战役中的四平战,如果没有此战的胜利,辽沈战役没那么快结束。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也创下两个纪录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意图通过对苏军造成大量伤亡从而全面夺回战略主动权,因希特勒的阻挠使得对苏军发动进攻的时间不断延后,苏军事先已获取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建立三道纵深梯次防御线。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参战兵力:苏联:1 910 361人
德国:912 460人
伤亡情况:苏军损失80万人、坦克6000辆、火炮3000门、战机1600架
德军损失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
历史上有哪些经典的战役,至今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1、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2、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