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家?

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近代以来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他最为自豪的是培养了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另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

徐特立,1877年2月1日生,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红色的革命家,参加了辛亥革命、南昌起义,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徐特立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坚持教育救国。1913年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在中央苏区时,他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等。在延安,他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不顾年迈,积极投身到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中。著作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1968年11月28日,徐老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1岁 。党中央高度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家?

毛主席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教育,号召全国人民一条心,唱歌,听话要听毛主席的话,听话要听党的话,………………!

友友们,谁能再找出弟=个英明神武的教育家!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家?

近代史上教育家很多,尤其放眼全国。且先缩小范围,我们湖湘地区,古代、近代的著名教育家湖湘教育人士就有众多,尤其是宋代以后,在湖南诸多书院、学校中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教育家。现举古代、近代的几个代表介绍。

古代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道县人。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在江西、湖南等地方官任上,有多兴学之举,为官之暇还收徒授学。任郴县县令时“首修学校以教人”,此前即收二程(程颐、程颢)受学;在合州时,“士之从学者众”;任永州通判时,常与“里中人言,永、道间多亲炙其教”;摄邵州事时,大兴学校,并于政事之余暇,“讲学于郡之东山”。晚年在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小溪边建濂溪学堂,收徒讲学,创建了濂溪学派。周敦颐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主张“继善成性”“易恶至中”的教育作用观,认为教育能够使人形成善良的品性和道德行为,能够改造“恶”性,使之回归中正仁义状态;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被教育者成为圣人,即“学为圣贤”,并由此要求学生以圣贤为榜样,确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努力使自己成才;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儒学家《六经》及孔孟学说;学习的方法是思想结合,主静无欲,一心专注于学问。他认为教师要发挥“发蒙启愚”的作用。

张栻(1133-1180)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亲年时期,于其父张浚在长沙城书院讲学。他使岳麓书院从官学代表的学校转变为一所独立于官学之外的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张栻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读书是为了“尽性明理”;教育的内容是“无所不究”,大到三纲五常等社会人生根本大道,小到洒扫、应对、进退等具体的日常使用技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为“学思并进,知行互发”。张栻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培训“传道济民”的经世致用人才教育目的观,成为湖湘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衡阳人。早年曾从事抗清活动,从33岁开始了长达40年的艰苦隐居生活。在生活条件极端艰难,还要受到清政府的监视和迫害的恶劣条件下,他一边从事学术研究,一边对“及门诸子”教学。36岁是在长宁山中授徒自给,37岁时迁居郴州兴宁山中,借僧寺授徒,因学生增多又迁续梦庵(南岳双髻峰下),42岁时筑败叶庐,最后筑湘西草堂。王夫之教授学生非常敬业,对于诸生的“请业问道”,往往是夜以继日地讲授,甚至在晚年因患病不能口授讲课时,仍坚持“病中勉为作传”,以“恒其教事”。他很注重把研究和教学结合。有时先做学术研究,然后以研究成果教育子弟;有时先口授,然后整理成书。王夫之给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的作用,他提出“教育政末”,教育为治国之本,并强调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后天之性,习成也”;关于教学,他提出“学思相资”“教必著行”的观点;关于道德教育,他提出“循天下之公”“以正志为本”的道德教育观;关于教师,他提出“恒其教事”“温故知新”的教育观。

罗典(1719-1808)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湘潭人。早年任职于朝廷,曾两次主持河南乡试,又担任四川的学政官,后以侍母回籍,聘为岳麓书院山长,历任27年。罗典担任四川学政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每次考试前,他都要召集学生讲学,考试完之后,再次召集学生进行规劝和教育。外出时,听到从村塾中传来读书声,他都亲往视察,并给予指导。罗典任岳麓书院山长时,为培养更多的人才,他扩大书院招生人数。为了改善教学环境,他对岳麓书院进行了改造建设,修建了岳麓书院八景。罗典学识渊博,才高气正,治学严谨。他非常注意学问与实践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他培养了一大批经世致用之才,其中以贺长龄、陶澍、欧阳厚均等尤为出众。

王闿运(1833-1916)清末民初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湘潭人。长期从事教育事业,曾任户部尚书肃顺家庭教师,后主讲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回湘后,在湘绮楼讲学授徒。各主讲书院学生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达数千人,故有门生满天下之誉。其弟子中亦不乏卓有成就者,如杨度、杨锐、刘光第、齐白石、夏寿田、寥平、宋育仁、张晃、杨庄等。王闿运治学非常严谨,他著书都自己亲笔抄录,直到晚年的应酬文字都不潦草。王闿运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的“老而劬学”的为学观、“有教无类”的施教观、“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对近代川湘两省的学风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近代

王先谦(1842-1917)长沙人,在人们眼中,王先谦时顽固守旧的标志。在湖南的维新运动中,他曾激烈抨击新政和诋毁时务学堂。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作为晚清著名教育家的地位。王先谦对晚清湖南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1890年,他主讲思贤讲舍,后又设立书局,刊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1891年,改任城南书院山长。1894年,专任岳麓书院山长,主讲岳麓书院10年之久。王先谦一贯反对空谈,提倡实学,主张学以致用。受他的影响,他的弟子中出现了大批在古籍校勘、注释和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国学大师。曾在维新运动中保守的王先谦在清末新政中转而趋新,主张对书院课程进行改革,仿西学添设算学、方言、译学。为了振兴工业,他上呈《工艺学堂章程》,提出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思想。岳麓书院改为学堂后,王先谦居家著述,但仍关注教育。他主张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尤其是贫民小学教育。他向巡抚上《拟设简易小学呈稿》,并捐赠白银1.2万余两,在长沙兴办简易小学18所,为长沙小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元倓(1872-1940)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湘潭人。1903年,胡元倓从日本师范学校留学回国,在长沙创立明德中学。此后,他担任明德校长达38年之久,直至逝世。明德中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私人募捐和官府津贴。一次,胡元倓到南京募款,当时风雪锁江,天寒地冻,而钱又无着落,胡元倓竟急的几欲投江。胡元倓等为募集办学经费,到处作揖打拱,以至于被人戏称为“胡九叫花”(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胡元倓任校长期间,为学校,募得的经费全部用于扩建校舍以及添设图书和教学设备,使学校条件为当时全国中学之冠。但他本人却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他一家人住在学校大门侧的三间旧屋里,书房中挂着“虽九死吾犹未悔”的横批和“艰苦勖毅力,勤勉医灰心”的对联。

朱剑凡(1883-1932)近代著名教育家。宁乡人。早年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学师范,归国后投身女学教育。1905年,他在长沙私宅创办一所女子学堂。为免遭清政府的查封,他将学校命名为周氏家塾。1907年,学校正式命名为周南女子学堂。随着规模扩大,需要扩建校舍,朱剑凡将他的私宅花园全部捐出作为永久校址,并变卖了在宁乡所有的家产,以扩建学校。他的夫人魏湘若也将陪嫁金银首饰慷慨捐献,作为办学经费。朱剑凡为办学,捐出的资产总值达11.7万银元。他毁家兴学的壮举,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投身于教育事业。朱剑凡创办的周南女学是湖南第一所女子学校,对推动湖南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是湖南女子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杨昌济(1871-1920)近代著名教育家。长沙人。年轻时便有志于教育,曾在家乡教私塾多年。从1903年起,先后留学日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等学校,学校师范、教育、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学成后赴德国考察教育9个月。1913年回到长沙,先后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四师范、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商业专科学校、第一联合中学。1918年,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在京期间,曾出席1918年7月举行的华法教育会,并于胡元倓等人发起成立华法教育会湖南分会。杨昌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在深刻批判西方“教育不可能论”和“教育万能论”的基础上,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他提出教育必须以道德教育为中心,谋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重在发现于培养人才。要办好教育,需挑选专心致志。久于其任的好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课程。他曾写过一幅对联:“强避桃园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抒发决心以教育人为天职,培养经国济世栋梁的激越情怀。杨昌济非常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有《儿童侦探》《教育学讲义及附录》《记英国之教育形式》《余归国后对于教育之所感》《治学篇》《告学生》等论著。

徐特立(1877-1968) 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长沙人。1895年开始担任塾师,1905年在宁乡速成师范学成后,在长沙县创办黎江高等小学堂。1906年,到长沙协助朱剑凡创办周南女校。1910年,担任周南女校的校长,创办《教育周刊》作为周南教育改革的指导。该刊很受师生欢迎,被誉为湖南教育刊物的先锋。辛亥革命后,先在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任校长,接着有创办县立师范学校和五美高级小学。1913年,在第一师范担任教育学、各科教授法和修身等课程教员,并兼任教育实习主任。1913年, 43岁是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到比利时、德国进行了教育考察。1924年回国后,创办女子师范学校。由于徐特立的苦心经营,三校办学均卓有成就,徐特立也因此被教育界誉为“长沙王”,被毛泽东成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符定一(1877-1958)著名文学家。衡山人。京师大学堂英语专业毕业。曾任教资政院秘书、顺天高等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回湘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岳麓书院山长、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学堂校长、湖南省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湖南教育会会长。1912年,创办了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学堂(长沙市一中前身)。符定一注重外语教学,认为要造就科学人才,就要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必须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因此,学校开设英、德、法3个语种。他强调招生的公平性,最担心有“关系生”,因此亲子复审录取的考卷。他就是在复审毛泽东的试卷时发现其卓异才能的。1926年后,历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盐务署署长、稽核总所总办,不久辞职。抗日张中爆发后,曾一度回乡隐,在长沙筹资创办衡湘中学。后又在衡山老家捐款建符氏竞存小学,并资助湘人学子出国留学。1946年6月去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一任馆长。

曾宝荪(1893-1974),曾国藩的曾孙女,教育家。双峰县人。早年赴英国留学,1916年获理科学士学位,后又读了一年师范。她立下回国兴学的誓愿。回国后,回绝在杭州、上海任教和办学的邀请,毅然回乡办女学。1918年在长沙创办艺芳女中。开学时,学生仅8人,此后,规模日趋扩大,至1928年办成六年一贯制的完全女中。每个班级严格限制人数30人。从1918年到1949年,共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艺芳女中开门办学,从不叫学生读死书;狠抓德育,极其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它是湖南教育界一所颇负盛名的女子学校因办学质量高,名闻全国。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家?

陶行知

徐特立

竺可桢

蒋梦麟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家?

竺可桢

近代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家?

历史,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才可以评判一二。楷书所看重的,但愿经得考验。

陶行知,是上世纪人,若干理念却至今仍感觉新鲜。其所言,不做作,不卖弄,接地气。有专著,怎么复述都失真,劝亲去读。

叶圣陶也是上世纪人,是作家,其教育理论却很有见地,胜过现在大部所谓砖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