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的天下属于谁?
楚汉相争,如果韩信作壁上观,不帮刘邦,结局如何?我认为取得最后胜利的还是刘邦,原因有三:
一是刘邦有谋略,能屈能伸。刘邦这个人,把厚黑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没有韩信的帮助,他会改变策略,采取怀柔政策,远交近攻,或近交远攻,能打败的,立即占领。打不赢的,缔结同盟,待时机成熟,再一攻而下。同时,他会用一切手段,拉扰腐蚀英布、彭越等将领,为我所用。
二是刘邦善思能谋会用人。刘邦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他善于知人用人,使人尽其才,尽显身手。又能从谏如流,听得进不同意见,给人以明君的印象,过去讲,士为知已者死,这些将士会齐心协力,甘愿为他攻城掠地,甘愿为他杀敌卖命。正如刘邦所讲:“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韩信;筹集粮草银饷,我不如萧何。而他们却都被我所用,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三是项羽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缺乏政治谋略。项羽只是有勇无谋的匹夫,说白了就是只知道攻城掠地,不知道怎么治理,更不懂人际关系,虽然当时他的势力非常强大,但战略错误,又不听亚父范增的良言计谋,只会以强凌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刘邦借此会联合其它各王共同对付项羽,他仍会落个自杀身亡的下场,这一点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
毛泽东在评价楚汉战争时指出:“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的天下属于谁?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天下属于谁?
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作为刘邦手下的第一军事将领,亲自上阵杀敌,带领汉军一步步走向强大,那么,楚汉之争的终极之战-垓下之战,假如韩信不听从刘邦的安排,最终天下归谁呢?
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刘邦和项羽剧照)
垓下之战中的韩信刘邦和项羽定下“楚河汉界”的和平协议后,项羽率军返回楚地,但是刘邦和张良商议,最终公然撕毁协议,迅速追击项羽,同时,刘邦向韩信、彭越、英布发布消息,要求他们调兵遣将,大家一起消灭项羽,但是当刘邦追击到固陵的时候,韩信和彭越并没有按照刘邦的约定前来会师,导致刘邦固陵惨败,这个时候,刘邦没有选择逃回关中,而是向张良询问计策,因为他清楚,这是歼灭项羽的最佳时机,可能也是最后时机。
张良不愧为刘邦集团的第一号智囊,他分析了当今形势,并指出: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通过张良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楚军马上要被破了,但是韩信、彭越却没有封地,如果君王(刘邦)能够许诺韩信、彭越在击破楚军后,共分天下,那么,他们肯定就马上来了。如果不来,将来的事还难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良建议,天下还未定,君王可以多许诺一些地方给韩信、彭越,这样让他们觉得是为自己的事业作战,那么楚军很容易就歼灭。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最终,韩信和彭越高高兴兴的来了,那么,刘邦大军对楚军作战,指挥权在韩信,可是,他们的军队是如何分布的呢?
(垓下之战汉军阵型)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也就是说,在这场楚汉终极之战中,韩信是主力军,此战楚军伤亡8万,而最终楚人将这笔账记在了韩信的头上,并且此战过后,刘邦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掌控全局的境界。
刘邦通过垓下之战,受益最大,因为他一方面彻底歼灭了楚军,一方面收剿了韩信的一部分兵力,同时还削弱了其他诸侯的实力,如英布、彭越等人,最后,刘邦在定陶登基,更是把韩信的封地给弄到楚地,汉军击杀楚地八万男儿,这笔账楚地人怎能不和韩信算计?
韩信和刘邦的恩恩怨怨实在是由来已久,当初刘邦瞧不起韩信,后来韩信有两次没有援救危难中的刘邦,而刘邦更是两次直接到韩信的军营,夺取韩信的军权,所以说,汉初三杰里面,韩信最后被残杀,这和韩信本人的作风也有很大的关系。
(韩信剧照)
假如韩信不插手垓下之战,那么天下最终会被谁统一呢为什么小哥详细的介绍了“垓下之战”?因为“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的终极之战,假如韩信不参加“垓下之战”,那么后来的发展会怎样呢?
在垓下之战中,刘邦本部人马二十万,韩信人马三十万,英布、彭越等诸侯军二十五万,汉军共计七十五万人,而在和楚军的交战中,主力人马是韩信的三十万人,也就是说,假如韩信不来,那么吃饱喝足的四十五万人的汉军能不能击败粮尽多日的十万楚军呢?
小哥认为汉军可以击败楚军,但是项羽至少能率2万人马退走,渡乌江,归楚地。
也就是说,没有韩信军团的汉军,是无法剿灭楚军的,项羽率领的楚军曾多次以少胜多,刘邦、彭越、英布、灌婴等人的军事才能很明显不及韩信。假如这样的话,天下形势又成了项羽、刘邦、韩信等诸侯割据的地步,因为韩信在刘邦两次相请,许诺大片土地的情况下都不为所动,那么很明显,他要脱离刘邦,自立为王了,而在韩信的带头影响下,英布、彭越、臧荼这些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诸侯混战多年之后,这些人谁会统一天下呢?
(垓下之战汉军行军图)
刘邦、项羽、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割据,谁最终将一统天下在上面的这些军阀割据中,我认为最终统一天下的还会是刘邦,首先项羽做不到统一天下,因为根据小哥的看法,项羽征战多年,不注重提升军团管理能力,打了那么多年仗,地盘没扩大多少,军队人数也没有上升多少,看看比他晚的刘邦、韩信,动不动就几十万人,而项羽打了那么多年,根基还是楚地男儿十多万,再者项羽不注重物资管理,和刘邦的多次交锋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见好就收,兵法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项羽徒有勇武,管理真的不行。
再说韩信、英布、彭越等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要看他的班底,项羽以前有范增谋划,范增走后,军团管理基本上就是项羽自己管了,而刘邦的班底则非常雄厚,有死心塌地的张良、萧何、周勃、陈平等人,这些人的智谋都是非常厉害的,合纵连横的手段一个比一个高明,假以时日,英布、彭越之辈必为刘邦军团吞并,而韩信军团和项羽军团,终将被刘邦举半国之力讨伐,说不定刘邦还没来,韩信和项羽就已经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了。
(韩信剧照)
因此,假如韩信在楚汉相争中两不相帮,那么中原统一要迟很多年,但是最终,刘邦军团大概率会统一天下。
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高祖功侯者年表》、《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的天下属于谁?
如果韩信在项羽和刘邦签订停战协议之后采取中立,那么彭越英布也会采取中立,刘邦干不过项羽,项羽会顺利返回彭城。
这时候的天下形势就很明朗了。项羽和刘邦作为两大最大的诸侯王,一个占据咸阳,一个占据彭城,相当于七国之乱的秦国和楚国,还有好多诸侯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等成为楚汉两大诸侯拉拢的对象。除了刘邦和项羽,韩信彭越英布都不是合格的领袖人物,望之不似人君,必须依附一方才能不被吞灭。此时如何站队就成了问题。
按照正常情况,韩信彭越英布依然会依附刘邦而不是项羽,因为项羽给不了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再说了项羽为人残暴,睚眦必报,韩信彭越英布都是背叛过项羽的人,如果他们重新归降项羽,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他们只能跟相对宽容大度的刘邦站在一起,共同对抗项羽的攻击,抱团取暖。
这时候刘邦能活多久就成了问题关键。刘邦已经53岁了,眼看没有几年好活,但是项羽才32岁,韩信才31岁,英布和彭越都是四十多岁,都比刘邦年龄小。如果刘邦不能短时间内联合三王弄死项羽,那么他就会在不知道哪一天抱病不起,一命呜呼。如果刘邦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汉政权内部就会大乱,刘邦的这些小弟就会自立为王,成为一些小军阀,被韩信项羽彭越英布等人当韭菜收割刮分。
刘邦一死,就是项羽大杀四方的时候。这时候不要再给韩信吹牛逼,说什么战神天下无敌的神话了。韩信之所以牛逼,是因为有刘邦给他站台撑腰,没有刘邦这棵大树,他屁都不是一个。分分钟被项羽弄死。牛顿说过一句名言,天才都是站在巨人肩上摘桃子的孩子。韩信是天才,刘邦是巨人。没有巨人,天才就是个钻裤裆的小瘪三,根本摘不到天上的仙桃。
最后一统天下的就是项羽,我们现在就是楚人,而不是汉人。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的天下属于谁?
刘邦比项羽夺取天下的可能性更高。
项羽统军征战的确比刘邦强。彭城之战他把刘邦优势军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之后荥阳一线对峙,刘邦也只能勉强对抗,数次险死还生,能够活命,运气成分非常大。
但项羽也就到此为止了。彭城大战之后,止于荥阳;攻破荥阳,止于成皋;成皋之后,刘邦据守巩、洛。项羽虽然能胜,但彭城以后,再也没有决定性的胜利。刘邦屡次败北,但总能得到后备补充,稳住战线,有失败,但没有溃败,一直保存着反抗的力量。双方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拉锯战中,双方的战争潜力影响战争走向的比重要高于将领水平。
项羽带领的楚军,南征北战,消耗巨大;关东楚只占一地,与汉军对垒地跨长远,多有不便;刘邦尽得前秦故地,土地丰饶,士民善战。秦末关东多战,土地荒芜;而关中虽然损失大量的兵力,但战火不多,仅项羽火烧咸阳破坏较大,相比关东,保存更好,战争潜力,也更大。
韩信以及诸侯们作壁上观,不帮助刘邦,楚汉很可能再对抗数年,楚军耗尽储备之后失败。当然也不排除刘邦意外身亡,汉军失去领袖而崩溃的可能性。说到底,历史展现的,只是无数可能的一种。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的天下属于谁?
楚汉战争后期,假若被刘邦封齐王的韩信既不帮汉,也不帮楚,而是像齐人蒯通所建议的那样坐山观虎斗,“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相机取天下。那么,最后扫平天下的人一定是“连百万之兵,每战必克”的“兵仙”韩信。
刘邦被困,韩信却乘机索要封王为什么这么肯定呢?且看垓下之战爆发前的楚、汉形势。汉高祖四年,韩信部汉军已经全部收降平定了齐地。彼时的韩信,屡建奇功,麾下兵多将广,拥众20余万 ,气势逼人。他派人给刘邦送书曰:“齐国狡黠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且南面与楚国交界,若不暂设一个代理君王镇抚它,局势很难稳定下来。请允许我做假王(代理齐王),这对局势有利”。彼时楚军正把汉王刘邦团团围困于荥阳,韩信的使者到 ,汉王看信后勃然大怒,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救我,乃欲自立为王”!刘邦被楚军包围在小小的荥阳,危在旦夕,韩信不仅不率军救援,还乘机讨要封地、王爵,也难怪刘邦动怒了。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脚,提醒他冷静冷静,对他耳语道:“汉军被楚军包围,正处于不利形势,难道您能禁止韩信称王吗?不如趁机封他为齐王,好好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地。不然必生变故”。刘邦明白过来了,于是故意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意思是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假王(代理国君)呢。于是派张良去封韩信为齐王,并调集他的军队前来攻打楚军,解荥阳之围。
彼时的韩信,押谁谁赢,弃谁谁输,就连楚霸王项羽都惧其三分因之前韩信团灭了悍将龙且所率的20万援齐楚军,如今韩又自立齐王,项羽大为恐惧,就派盱眙人武涉去说服韩信,对他晓以利害,劝他“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武涉特别对韩信强调曰:“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彼时的韩信势大力沉,本人又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才,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韩信押宝谁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反之,若韩信谁都不帮,自己独树一帜,那么三分天下则是大概率之事。若他坐观楚汉鏖战,待其两败俱伤时,自己再出来收拾残局,那么天下就是他的。
悔不听蒯彻之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集合各路大军,其中以齐王韩信的军队为主,与项羽的楚军会战于垓下。在这次著名的决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策,用四十万汉军,设下十面埋伏,将十万楚军层层包围起来,还组织被俘楚人从四面齐唱楚歌,楚军将士听了还以为楚地已被汉军攻占,军心更加涣散,纷纷逃亡。项羽虽突破重围,但最终被迫自刭,楚国遂亡。此时大局已定,刘邦立刻削夺了韩信的兵权,徙封他为有名无实的楚王。在此之前,韩信还掌握军权之时,齐人蒯彻(亦称蒯通)曾几次劝告他,不能过于相信刘邦,提醒他吸取“(越)大夫、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野兽已尽而猎狗烹 ” 的历史经验教训。蒯彻还指出,如今您看似春风得意,其实处境异常危殆,因为您“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必然为刘邦所忌惮。蒯彻建议韩信在“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的客观形势下,采取最安全的办法“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静观其变,相机全取天下(与武涉不谋而合)。
然而韩信虽善谋国,却不善谋身。他是军事奇才不假, 在玩政治方面, 却只能算小学生水平。他天真的以为刘邦对他很够意思,“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背信弃义反叛他。况且韩信自认功高,又手握重兵,他刘邦又能拿自己怎样。蒯彻见他不听劝,害怕受其牵连,于是装疯卖傻,乘机逃逸,混迹于巫者(算命卜卦)之中。
之后,从被软禁到被杀这几年中,韩信追悔莫及。尤其是他被诬勾结阳夏侯陈豨企图造反夺权,被吕后、陈平骗入宫中,抓捕起来。临刑前,他悔恨莫及地哀叹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被一群宫女刺杀,还坐夷三族。
韩信短暂的一生,雄辩的证明他确是一位才智出众的名将,是建汉的大功之臣。但也正像史家们指出的那样,由于他不谙“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也就是说他不能学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反而居功自傲,因而被刘邦所不容,最终被逼图谋反叛(有兵时不叛,成了光杆司令后却铤而走险,岂不可笑?),结果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假如楚汉之争,韩信两不相帮,最后的天下属于谁?
说明:以下均为个人看法
我认为假若韩信不向刘邦称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会出现三足鼎立。项羽的楚,刘邦的汉,韩信的齐。且三方势力实力相差不算太大,其中最强的当属霸王项羽。如果按三国来说,楚就是三国中的魏。
其二,刘邦会极力拉拢韩信,即使不能让韩信倒向自己这边,也不会让其成为自己的敌人,因为这样的话整个局势将会对刘邦产生极大的威胁。而刘邦是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眼前的。那么韩信也会因为惧怕项羽的实力而选择站在刘邦一边。而一旦韩信偏向刘邦这边,(不是臣服而是合作关系)局势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就像战国时期两国联合打一国一样,最终项羽败,而一旦项羽失败,那么韩信就是刘邦的“盘中餐”,这时的天下对于刘邦而言将是唾手可得。
其三,项羽灭掉韩信或者逼迫韩信臣服,并最终灭掉刘邦。但由于项羽并没有做君王的料,因此他的西楚将会很快灭亡。
……
假若……历史没有也不可能会有假如,无论假若中出现任何情况,在历史中都不可能再发生。历史就是如此,不论是像项羽这样的绝世霸王,还是刘邦这样的草根皇帝,像秦始皇这样的千古一帝,最终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亡!我们都是历史的陪衬,在时间这根轴线上,历史本身才是真正的主角。如果有天道,那么历史就是天道的执行者,代言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