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孙立人是国民党在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名将,号称“铁血将军”他率部入缅对日作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骨气,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曾获得英国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罗斯福颁发的丰功勋章、蒋介石颁发们云麾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后来官拜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总统府参军长职务,陆军二级上将。由于受所谓的“郭廷亮匪谍案”牵连,被蒋介石剥夺所有职务,囚禁达33年之久,成为“第二个张学良”。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为了配合盟军作战, 1 942年2月,中国成立了远征军,下辖第5军、第6军和第66军。孙立人任38师师长,入缅作战中,他率部浴血仁安羌,解救被困英军,以不满1千的兵力,攻击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了友军,轰动全球。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 ,重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嚣张气焰。升任新一军军长后,连续攻取八莫、南坎,打通了滇缅公路,攻占腊戍、南图、细胞、猛岩,胜利结束第2次缅甸战役,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战绩辉煌。
孙立人在抗战中功不可没,是一代抗日名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但他不是抗日英烈。抗日英烈是指在抗战中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
孙立人于1990年11月19日病逝于台中寓所,享寿89岁。
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文武双全,冠盖满京华,天下第一军军座
一生桀骜不驯,喜欢喷人的李敖曾说: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他为抵御外侮,弃笔从戎,南征北战、创不世之功。风华正茂、冠盖满京华!
孙立人,这个人,人格魅力犹如天上的太阳,光芒万丈,身上所积聚的每一个元素,与他的同县老乡(舒城县,也是圣明君我的家乡,哈哈)周瑜一样,都羡煞旁人。清华大学毕业、身高185,光这两样就已让我辈仰望不止了。但于他来说却是最微不足道的元素:他英气勃发、写的一手好字(意思就是帅,有图为证),1914年以安徽省理科第一名成绩入读清华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同时担任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队长,率领清华篮球队所向披靡,一路过关斩将、称霸京师,后入选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担任主力后卫,于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日本队,为其时的“东亚病夫”中国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第一次篮球冠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真是风华正茂,冠盖满京华啊!但这些还不够描述孙将军的万一:1924年清华毕业后,公费留学直入普渡大学三年级,并成为其安徽老乡—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学长(24年后邓稼先入读普渡大学)。1925年学士毕业,弃笔从戎,入读全美排名第二有“南部西点”之称的维吉利亚军校,马歇尔、巴顿是其师兄。学成归国,入宋子文旗下组建税警总团,亲自训练一兵一卒,淞沪会战爆发,身先士卒遭日本火炮炮击,弹伤无数,昏迷三日,次年伤愈参加抗日战争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武汉会战,此战全国抗日热潮最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并最终凭战功升任第三十八师师长。
一生的巅峰,极尽殊荣
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以不足千人,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取得自唐明以来第一次杨威于域外的胜利,而名扬四海(中国自唐明以下,李如松出兵朝鲜后近400年已无此胜利了),也是在杜聿明领导的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唯一可称道的胜利。其后孙立人与杜聿明闹翻,率军入印度兰姆伽,而杜聿明领军入野人山几近全军覆灭,十万青年埋骨他乡。
1944年第二次入缅作战,势如破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通中缅边线,与陈纳德飞虎队打通的驼峰航线遥相呼应,因功获青天白日勋章。次年于广东接受日军无条件投降,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邀请其视察欧洲战场,目中无人、心比天高的巴顿将军亲自为学弟当司机并开车门,极尽殊荣!
后记:
下半场我不想写了,比较敏感,就写三点:
1、东北那场与我军及黄埔军校第一战神林帅的巅峰对决精彩绝伦虽争议颇多,但孙立人平生未偿一败,无论对谁都是没错的,但这场战役里面角逐的力量太多了:国共,孙立人与杜聿明,卫立煌与陈诚,还有更重要的美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此为内战,我们彼此会有纷争,但我们从没有忘记真正的敌人是谁,所以中华上下五千年军人的最高成就是开疆拓土、封狼居胥、扬威域外!
2、我军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威,百万雄师过大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推海南岛,最终折戟沉沙金门岛了!
3、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十里长街送总理”,我们的孙将军也是十里长街送军座的(还有胡适,我以后会写他),弗吉利亚军校与清华大学校旗覆盖其棺,只以区区台湾岛而集十里民众,自愿下跪并痛哭流涕......
好的,完了吗?完了,没有完的只是我们对于十万埋骨他乡的远征军将士与实不符名、实不符名军座的亏欠。
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孙立人的名声这些年被很多人洗来洗去,涂涂抹抹,已经越来越离谱了。虽然说他抗战时期确实立了功,但是还没到很多人吹捧的那个程度。他的名声大噪,很大程度上去因为美国人的吹捧,国内一些人只是配合而已。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段子,说他曾经在抗战的时候说,让下面的人去审问抓到的日军俘虏,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枪毙。这就是典型的网上编出来的段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原始文献出处,纯粹是网上一些人编造出来的。
美国人之所以喜欢孙立人,最简单直接的原因,就是他留学是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军校,是巴顿的师弟,美国人觉得比较信得过,所以在国军将领中,对他另眼相待。另一个原因则是他在远征军时期曾经在仁安羌之战中救出英军,也让他在英语国家里名声大噪。
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他更听美国人的话,而没有听委员长的。在缅甸作战失败后,本来委员长要求国军各部都要撤回国内,养精蓄锐,因为当时抽调过去的都是国军精锐,万一有个闪失,委员长舍不得都扔在缅甸战场上给英国人卖命当炮灰。
而美国当时的战略重心都在欧洲战场,抽调不出军队来到亚洲战场上,所以才让委员长成为了中国战区总司令,实际上就是要中国出人,美国出钱出枪进行武装,用这个部队把日军拖住,避免日军抽调更多的军队进攻印度,导致亚洲战场完全失败。
加上本来美国派来给委员长当参谋长的史迪威和委员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所以美国在远征军缅甸作战失败之后,要求远征军撤往印度,一方面是可以用远征军来阻止日军进入印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印度,美国的装备更容易送来,不必经过远程运输。
史迪威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在印度按照美军的方式武装个编练一个强大的陆军集团,以便将来能够在对日军开始反攻的时候,从广州和山东登陆,先消灭华南的日军,再北上消灭在北方的日军。而史迪威本人又是远征军名义上的统帅,所以缅甸失败以后,史迪威和美国都要求国军退往印度。
当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服从委员长的命令就对了,恰恰相反,再湖南战场上,委员长再衡阳保卫战结束后,也曾命令薛岳撤往湘西,但是薛岳并没有服从命令,而是径直去了江西。后来他给张发奎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离委员长远一点,鞭长莫及,他就不容易乱指挥了。
但薛岳和孙立人的情况不同。薛岳是在国内作战,他决定去江西,而不是去湘西,是他自己的决定,并不是外国人的命令。而孙立人是在国外作战,她同时接到了委员长和美国人的命令,这时候选择听谁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了。
对能够决定国军去向的高级将领来说,这时候原则服从委员长得命令,还是服从史迪威和美国的命令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选择。因为这时候的远征军虽然名义上已经交给美国人指挥,但委员长是不可能完全放手的。
杜聿明作为远征军高级将领,虽然也认为撤往印度更为安全,军事上也更合算,但在涉及但国家军事指挥体系的问题上,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内,即便是最后因为军队在翻越野人山的时候溃散,杜聿明也还是回国了。而孙立人却选择了服从美国人的命令,去了印度。
很显然,孙立人的这个决定是美国人能够在后来比较信任他的嘴主要原因。因为美国人从孙立人的这个决定中看到了,孙立人实际上在感情上更倾向于美国,也更信任美国,而不是信任委员长,和中国人的距离更远一些。虽然孙立人性格桀骜不驯,经常抗命,但后来在印度的时候,缺并没有个美国人发生摩擦,反而是合作相当愉快。
也因此,在国军转进台湾后,美国人试图胖台湾脱离中国,但却发现委员长并不容易控制,心心念念想的都是玩恢复大陆,坚决反对让台湾脱离中国。所以,美国人试图支持在台湾搞一次由中下级军官发动的军事政变,扶持孙立人为台湾领导人。只不过事机不密,被破获了,孙立人也因此而遭到了囚禁。
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又到了“兼听则明”的时候了,我看这个问题下面几乎都在表扬孙立人,那么我就说说孙立人的缺点吧,而且我认为作为军人有这样的缺点,应该是致命的。
孙立人对军队军纪要求太松,可以说是国民党军里“军纪废弛”的代表。这样一个管理松懈的将领,蒋介石居然认为他的特产在于练兵,蒋介石实在是没有知人之明。
我始终搞不明白,孙立人究竟是怎么看待军队军纪问题的,为什么从驻印军开始,他的部队老是出军纪问题?
从印度到广州再到东北,新一军军纪屡屡被人诟病,甚至就连孙立人自己和新一军战士也不得不承认新一军确实存在军纪问题。
首先说说驻印军,现在一旦到驻印军,互联网上都是一片赞扬之声,然而根据海对岸出版的相关史料,比如陈诚信件、电报汇编等等,我们可以发现驻印军从建立那一天开始,军纪问题就十分突出。陈诚在与当时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孙立人是新38师师长)通信中就多次提到新一军军队内部走私成风,而且训练不积极,更在意待遇等问题,当然这不能说是孙立人一个人的问题,毕竟他当时只是新38师师长。
可是等他担任新一军军长后,新一军军纪并没有好转,比如新一军在广州受降时,在广州口碑就不好,被广州人称为“新日军”,而且当时广州市警察局督察长的练秉彝回忆:“孙立人之新一军部队,军纪废弛”
孙立人则对于广州上下对新一军军纪的不满认为是故意为难新一军,当时人回忆孙立人甚至说“广东人分外刻薄……来到广州要些东西,就说我们军纪不好,岂有此理。”
新一军到东北后,军纪也没有好转,新一军老兵龚日兴讲:“(军官们)没事便……手提文明棍,满街去游荡,打野鸡。……追逐野鸡成了他们每人的课目。”
甚至孙立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新一军军纪废弛,孙立人曾经痛心的谈到“……所有以前良好的名誉和光荣的历史,差不多都给这些不肖份子,完全丧失尽了…现在我接到老百姓,告我们的状纸已有好几十件。”
我不相信新一军军纪是到了东北才开始变坏的,很显然,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正是因为孙立人一贯管理废弛,对军容军纪不在意,纵容部下才会导致新一军军纪败坏如斯。
一个坐看军队军纪败坏却无动于衷,或者说束手无策的将军,我不认为是一个好将军。
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尽管有人说三道四,孙立人确实是一位铁骨强项,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刚强坚韧的“铁血将军”,也是一位学识渊博,指挥若定,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战神。
从1927年在南京成立当时的第三个国民政府,到1949年败退台湾,蒋介石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大约22年间执政生涯中,不少人威胁过他统治地位。站在蒋介石的角度看问题,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中有功,西安事变中有罪。在仇恨和压力并存的情况下,蒋介石对张学良采取长期的非法拘禁措施,并交待后人不许纵虎归山。
从1949年败退台湾,到1975年逝世,蒋介石在台湾省的大约26年军事管制期间,陈诚、宋美龄、蒋经国、孙立人等都有希望,有条件,并且盼望成为下一个统治者。这几个人中间,英美最看好的孙立人,恰恰是蒋介石不喜欢,不信任的外人。蒋介石对孙立人采取长期的非法拘禁措施,同样交待后人不许纵虎归山。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蒋介石对于政敌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有政治手段,经济手段;有白道手段,黑道手段;甚至直接使用流氓暗杀手段,被非法拘禁的政敌也不在少数。但是长期拘禁,死都不放的,只是张学良和孙立人二人。可见这两个人能量太大,本是大敌。大到让蒋介石提心吊胆,寝食难安的地步。
张学良作为原北京政府元首的长子和继承人,易帜后全国的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又有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前科,蒋介石对其保持戒备,提高警惕是有依据,有道理的。孙立人虽然当过台湾国民党的防卫总司令和陆军总司令,但没有显赫的家族势力,没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也不是什么资深元老,历史上虽然曾经战场抗命,那是为了打胜仗,蒋介石对其其保持戒备,提高警惕是不是小题大做,杞人忧天?
1949年,在台湾风雨飘摇,危如累卵的时候,蒋介石委派孙立人成功整训80万残兵败将,依靠孙立人成功守住金门。在美国纠集所谓联合国军,悍然发动朝鲜战争以后,台湾形势已经稳定,就不需要孙立人挽狂澜于既倒了。孙立人于1953年失去防卫总司令职务,1954年失去陆军总司令职务,改任总统府参军长,意味着就彻底失去兵权,只剩下以往的声望和威风。
1955年6月,蒋介石突然取消了原定的阅兵计划,原定的军事演习无限期推延,原定的受阅部队被打散重编,特务机构逮捕了郭廷亮中校等100多名孙立人部下的官兵。经过刑讯逼供,得到了不利于孙立人的材料,一个针对孙立人的阴谋得以实施。孙立人开始了长达33年的被非法拘禁生涯,一代铁血将军从此被国民党叛卖,抛弃,淡化,遗忘。最搞笑的是,国民党特务还给孙立人的部下强加了“共谍”的罪名,孙立人有了通共的嫌疑,不是抹黑,而是抹红了。
其实孙立人被收拾的真正的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后台老板美国。蒋介石拿着美国人的钱,拿着美国人的枪,手里有武装到牙齿八百万军队为美国人打仗,却因为彻底丧失了民心,三年功夫就输光败光。美国人实在不看好他,要想用孙立人、吴国祯取代蒋介石。蒋介石不愿意轻容易就范,也要为今后宋美龄或者蒋经国的统治扫清障碍,所以孙立人在劫难逃。
国民党特务罗织的罪名也是奇葩。在我党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枯拉朽之势,势如破竹地横扫国民党千军万马的战争中,只有孙立人敢于亮剑,在东北的四平挡住了林彪的进攻,在东南的金门挡住了粟裕的进攻。这可是我军的战神啊!把红帽子扣在这样的人头上,迟早戴不住,迟早是要摘下来的。
1937年,淞沪会战,孙立人阻击日军渡河,全身13处受伤,昏迷三昼夜,奄奄一息。1942年,英军一个师在缅甸仁安羌被日军包围,断水断粮。孙立人奉史迪威的命令率领刘放吾团不足1000人星夜驰援,打败三倍于己的2000多日军,解放了七倍于己的7000友军,还营救了500多名英国官兵,传教士,记者。获得蒋介石,乔治六世和罗斯福的勋章。
孙立人(1910——1990),安徽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国民党二级陆军上级。1988年恢复自由,1990年逝世,依次覆盖清华大学校旗,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校旗,所谓的中华民国国旗。2001年,台湾监察部门宣布,孙立人案是“被阴谋设局构陷的冤屈案”。2004年,台湾监察部门认定,当年牵连孙立人的郭廷亮是刑讯后被迫写下自白书。
但是客观地讲,孙立人虽然铁血,却太亲美了。比较起来,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面前多少还有一些独立性,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如何评价“铁血将军”孙立人?
孙立人,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在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所率新38师,将号称“丛林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打的丢盔卸甲,死伤过半。因而他被誉为“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1900年,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1914年,年仅14孙立人正式如清华读书。10年后,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紧接着考取公费留学美国,1925年,决意该学军事,并考入美国维吉尼亚军校学习,从此步入军旅生涯。
回国后,在财政部税警团任职。1932年,参从加一二八抗战,身先士卒,战功卓著,身上受伤达13处之多,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被宋子文特批前往香港治伤疗养。
伤病痊愈后,又率部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并两次立功,从此在军界小有名气。
1941年 ,缉私总队绝大多数官兵编成国民革命军第38师,孙立人出任师长。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成立,孙立人率新编38师入缅,开始了他在抗日战争中最辉煌,最耀眼的阶段。
1942年4月17日,西线英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保卫于仁安羌,到了弹尽粮绝的危险之地,他们已经做好了向日军集体投降的准备。孙立人奉命派113团团长刘放吾率部昼夜兼程救援被困的英军,18日,孙立人亲赴前线指挥113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如神兵天降的113团,打的骄横的日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很快,便将日军的包围圈撕开一个大口子 ,解了7000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英军、传教士、记者500多人。仁安羌大捷是远征军入缅以来第一个胜仗,孙立人以1000多人兵力,打退数倍于己的日军反攻,成功救出7000多英军,一时轰动国内外。几十年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美,特意去看望在美国的113团团长刘放吾,以谢当年新编38师在仁安羌勇救英军的壮举。
后来,由于在缅的英军不辞而别,使远征军腹背受敌,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杜聿明不得不下达全线撤退的命令,为了避免更大伤亡,他选择走人迹罕至野人回国。孙立人并为按命走野人山回国,而是去了印度,使新编38师避免了远征军在野人山付出巨大伤亡,但从此也为孙立人与杜聿明之间埋下不可调和的隐患。
在印度,新编38师接受了美式正规训练,战斗力大大提高。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了缅北大反攻。孙立人率领新编38师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并在缅北大反攻中,将日本精锐第18师团彻底打残打垮。最终,打通滇缅公路,一条中国抗战的救命线。孙立人在缅共歼灭日军33000多人,是远征军在缅歼灭日军最多的部队。
1955年,孙立人遭蒋介石猜忌,认为孙立人是叛变夺权而被软禁,直到33年后才重获自由。1900年,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逝世。为他送行的人群丝毫不亚于蒋介石,许多老兵跪在街头,泪流满面,为这位抗日名将送上最后一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