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年生赶得上延迟退休吗?

我认为:一个政策的实施不是一下便可制定出来的。一九六三年出生的人,赶不上延迟退休这个政策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每个新的政策的实施,都会通过征求意见,了解调研,专家制定,向社会公布等程序。这些程序下来,到开始全面实施,一般都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一、今年才见国家有此意图表现

延迟退休,在网络上闹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正式的官方意见,。而此次透露出的信息是:“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来的这个建议跨度是十五年,从这个信息,得出两点:渐进式缓慢推进和十五年的时间来完善。

时间跨度长,这说明预备期长。

二、五年后有可能开始实施

从二0二一年,此项工作有可能列入考虑,经过一系列征求意见,专家调研,政策研究,制定方案,讨论通过等一系列程序下来,时间应该在五年。

就是说那怕要实施延迟退休,应该在二0二五年的事了。

一九六三年生的人,男性为标准,到二0二三年退休,还有三年,离延迟退休还有两年,赶不上的。我想你没必要心有疑惑,完全应该放宽心。

三、就算有影响都小之又小

如果国家要加大步伐进行延迟退休工作,无论如何不少于三年时间。假如遇上边缘上,可能都没啥影响。

渐进方式推进,延迟五年计算,用十年时间去完成,即从二0二五年后开始推进,每年推进半年,到二0三五完成此项规定,刚好合适。所以,就算赶上,第一批渐进,都只是月数问题,影响不大。

我一九六四年的,我预算对我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四、延迟退休的意义

具社保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社保结余资金4万个亿,而今年养老金发放超支了八千多亿,如此下去,到二0二五年,养老金就会用完节余,于是养老压力增加,延迟退休主要是缓解这一压力。

我认为,如果养老金库存无钱,国家拿什么来发给大家?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身体好了,很多退休人员还二次就业,如果身体没问题,退休了又去找工作干,不如多在原单位干几年。

结束语:延迟退休工作,国家刚刚开始有此思路,如果要正式行成规章实施,至少要三五年时间,加上渐进式方法来完成此项工作,对大龄员工或工作人员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至于七0后的人员,受影响是难免的。不过,国家要施行一项政策,都会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不会在无可行性的情况下强加于民。所以大家要相信国家,没必要惊慌失措,用平常心去对待是最好的。

六三年生赶得上延迟退休吗?

延迟退休政策没出台,这个问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的。但可以根据当前的情况作一下分析:

一、1963年出生的女性,即使是干部也是55岁退休,应当在2018年都退休完了。只有1963年出生的男性现在还在上班,他们才会担心会不会赶上延迟退休。

二、1963年出生的男性,如果是60周岁退休的话,应当是在2023年退休。现在已是将近2020年底了。再过三年一个月零几天的时间,1963年的男性就将全部退休完毕。

三、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三年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会不会出台或者实施延迟退休的政策。如果在这期间不出台,或者虽然出台了但还没有开始实施,那么,对1963年出生的人是没有影响的。“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来的,也没说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实施。这个建议跨度又是十五年(2021至2035年),在这十五年内的任何一年实施都有可能。考虑到有个准备的过程,有个宣传的过程,在头几年的时间正式实施的可能性还是不大的。因此,1963年出生的人赶上延迟退休的可能性不太大。

四、即使1963年出生的人赶上了延迟退休,比如说是2023年开始实施了,刚好1963年出生的人在那一年退休,那也是影响不大的。因为这个延迟退休是渐近式的,“小步慢走、渐进到位”,可能采取一年延迟几个月或半年这样的时间。即使碰上了,也就是最多延迟半年退休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延迟退休对70后可能有影响,对80后、90后的影响可能更大些。1963年出生的男性可以不必太担心赶上延迟退休。

以上是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交流指正。

六三年生赶得上延迟退休吗?

延迟退休已经是我国未来必然会实施的政策了,但并一定每一位现在还在职的人都会赶上、且赶上后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我来具体分析一下题主的情况。

1.对于出身于1963年的人来说,即使算作12月出生,则在2021年12月将年满58周岁,现在已经57周岁了。如果题主是女同志,按照我们国家现行的退休制度来看,女性工人50岁退休、女性干部55岁退休,那么57岁的题主必然已经退休了。因此,题主必然是一位男性,而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目前为60岁。也就是说在退休年龄没有延迟的情况下,题主将在2023年退休。

依然假设题主是1963年12月出生的人,则正常退休时为2023年12月。

2.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细节规定还在研究之中。目前来看,最快也只会在2022年1月才开始正式实施。同时,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已经有了些许眉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经表态,延迟退休不会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推行,可能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过几个月延迟一个月退休,二是每一年延迟几个月退休。下面分两种模式来推测一下题主的退休年份。

3.假设延迟退休政策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方式为每三个月延迟退休一个月

这种方式下,原本在2022年1-3月年满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将延迟一个月退休;原本在2022年4-6月满的人延迟两个月退休;原本在2022年7-9岁满的人延迟三个月退休;依次类推可以推算出题主这样原本在2023年12月退休的人将延迟8个月退休。也就是说,题主将在2024年8月退休,这时题主的年龄为60岁零8个月。

4.假设退休政策依然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但方式为每年延长3个月

在这种方式下,原本在2022年1-12月退休的人将延迟3个月退休;原本在2023年1-12月退休的人延迟6个月退休。题主原本在2023年12月退休,则延迟后将在2024年6月退休,题主的实际退休年龄为60岁零6个月。

5.以上是假设题主出生于1963年12月的情况。假如题主生于1963年6月,那么按照两种方式测算。第一种方式下题主将在2024年6月退休,延迟了6个月,实际退休年龄为60岁零6个月;第二种方式下题主会在2024年6月退休,延迟了6个月,实际退休年龄同样为60岁零6个月。

另外,延迟退休年龄是否真的是2022年1月开始实施还不得而知,如果在2022年7月或者2023年甚至2024年推行的话,题主就不会受到影响了。

6.因此,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题主的退休年龄最多为60岁零8个月,也就是延迟了8个月退休;比较好的情况下延迟退休政策根本轮不到题主。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点赞 王五说财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六三年生赶得上延迟退休吗?

为什么总坑我们六十年代的人,出生时吃不饱没穿的---穷;上学时的老师都不认识拼音---没学好;参加工作又遇下岗潮---没前程;结婚又赶上独生子女控制---兴家无望;下岗自干不但无钱起步又遇孩子读书要天价,父母看病得倾家;拼命卖房榨干自己时又遇延迟退休,苦啊!

六三年生赶得上延迟退休吗?

还真有可能赶上。

63年出生赶得上延迟退休吗?你好,我是社保专家思之想之,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这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稿提出来的。

十四五也就是2020年到2025年,如果是在十四五时期落地实施,也就是如果2023年之前实施,那么就真的赶上延迟退休了。

要知道,2015年的时候,人社部原部长尹蔚民在谈到延迟退休政策时就举了一个例子,例子说的时间点是2022年。

这应该不是随便举的,大有深意的。要知道,1963年开始了一波婴儿潮,这一批人是人数最多的。

专家也提醒到2023年婴儿潮退休,那么意味着退休人员急速增加,而缴费人数减少,所以养老金的支出压力也会变大。

从以上迹象来看,还真有可能在2023年之前就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了。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因为不太可能是一步到位延迟到65岁退休,人社部之前也说过,是小步慢走的模式,每年延迟几个月。

对于63年出生的男性来说,有可能延迟退休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所以也不必过度担心。

当然,如果是2024年以后才实施延迟退休政策,那么意味着赶不上了。

所以,一切等待正式的消息官宣吧。更多社保问题关注思之想之。欢迎点赞!

六三年生赶得上延迟退休吗?

感谢邀请,跟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1963年出生的人群,还会不会赶上延迟退休呢?那么1963年出生的,到今年为止已经是57周岁了。所以说作为男性来讲,可能还有三年时间就办理退休,但是作为女性来讲,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女性都已经办理退休很多年了,甚至有的女性她50岁办理退休都已经退休7年了,所以说1963年出生的全体人员,几乎都可以正常的法定退休年龄来办理退休。

因为虽然说男性可能还有三年时间才能够退休,但到目前为止延迟退休的政策上没有落地实施并执行,可能延迟退休会在5年之内出台一个明确的执行时间表,但是在推出之初就已经明确会有5年的过渡期,所以说真正等延迟退休落地执行,至少应该还需要5年到1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说10年之内退休的人群都会是大概率赶不上延迟退休,更何况是5年之内的人,肯定是不会延迟退休的。

所以说你到了60岁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可以依法去申请办理退休,享受养老金的待遇,在这里我需要提示一点的是,我们在办理退休的过程中认定的,你的法定退休年龄是根据你个人档案中所记录初始就业时登记的出生日期为依据,如果说你的个人档案中的出生日期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那么就可以按照真实的法定退休年龄来办理退休,享受养老金的待遇。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