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己把宝宝带到3岁,再出去上班,老公也说可以,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行?

1、你在家带孩子,就没办法出去上班,没有上班就没有收入,在身边人的眼里:不赚钱的人就没有价值,就是个闲人,人们通常看不惯闲人。

2、身边人总是看不惯:你比她过得好,她们就希望看你,既上班又要带娃过得鸡飞狗跳的样子,这样好让既要上班又要带娃的她们,获得心理平衡。

3、还有就是那些过来人,比如自己的母亲、姑姑、阿姨,她们经历过带娃没上班、没赚钱的日子,深知手心向上的日子不好过,深知婆婆不待见这样的儿媳,所以才会劝你去上班。

4、再来就是没啥赚钱能力的婆婆,她们总是心疼儿子一个人赚钱养家太累,就抢着过来带娃,希望儿媳能出去上班赚钱,好分担儿子的压力。

5、个人觉得如果家里过得去,老公也没意见的话,那就自己带娃吧,毕竟自己的娃自己带,不用担心欠别人人情,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教坏。毕竟娃的成长只有一次,而钱随时都可以出去赚,是吧?

我想自己把宝宝带到3岁,再出去上班,老公也说可以,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行?

亲身经历给你讲讲啊!

孩子出生前一直上班,那时候想着我可不能做个整天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

结果孩子出生后,上了不到两个月班,天天晚上睡不好,白天上班天天瞌睡,即便是三个人开会我都能坐着睡着。恰逢此时,老公单位派他到苏州工作,估计他晚上也睡不好,白天也瞌睡,他就去了,加上我这整天这个工作状态,就辞职跟老公一起去了苏州,公公婆婆带孩子回青岛了,本来是个很好的安排,可是自从孩子离开了我,我从一个乐天派变成一个天天哭的爱哭鬼(´;︵;`)。

怎么办呢?实在是受不了,就把孩子从青岛接到苏州了,自己带,虽然累,虽然可能老公也不太理解,虽然我不能挣钱,但是孩子在身边就满足了,想的跟你差不多,等三岁的时候孩子上幼儿园就可以出来工作了。

好不容易熬到两岁半,老公回京工作了,我也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找工作,没想到挺容易的,虽然工资不高,但是离家近,能接送孩子,心情大好,可惜公司马上倒闭了。只能再换工作,依然好找,工资涨了,还让早下班接孩子,心情好!没想到这个新开的公司半年又关门了。再找,也很容易,可惜是个北京办事处,在住宅里办公,但是我依然去了,如果换作以前那肯定不会去的,结果没到两个月总部换个老总就把办事处撤了。就这样,每个工作都干不久,不是我不想干,是公司这个情况干不了。以上公司总结来说,能让你早下班的公司,都是人数不多,规模不大,老板一言九鼎的,老板说可以就行的,但凡有点规模的,都是对通勤时间有要求的,上下班都要打卡的。就这样情况,工作再找就费劲了,面试都很少了,不知道是真的经济形势不好,还是要考虑我这要接孩子要管孩子,要早下班的,还不能出差的情况,年龄也38了,快四十了。

已经在家待业一年半了,索性直接放弃外出上班工作了,想着看看能不能做个网上兼职,或者别的事情,结果到现在也没做点什么。现在是特别的不自信,觉得自己真没用,整天在家待着做做家务,一无是处。

基于我的亲身经历,我建议你能工作还是最好要工作,虽然辛苦些,但是不会让你失去自信,失去社交圈,孩子在身边就行,有人带就行,平时自己也能教育,也不会有太大偏颇。

我想自己把宝宝带到3岁,再出去上班,老公也说可以,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行?

看到这个问题,我给题主的建议是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题主夫妻在带不带娃的立场一致,那就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不要因为身边的人觉得不行,你就不敢去做。毕竟生活过得好不好,自己才有发言权。

我个人觉得孩子三岁前最好是由父母抚养长大,建立起更好亲子关系,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青春期的叛逆也那么明显。我很赞成题主把孩子带到三岁,孩子上幼儿园再出去上班的想法,理由是妈妈带娃的好处有很多:

一、避免老一辈的无原则溺爱

中国有一句俗话是隔辈亲。老人带孙辈,怎么看都是可人疼,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一般会比较任性、霸道。但是妈妈带孩子,就会比较严格,疼爱之余还坚持原则,不会溺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也会比较懂得为别人着想。

二、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在孩子的生活长期缺席,孩子就没有建立牢固的安全感。很多留守儿童会自卑或偏激,容易误入歧途。

我邻居的大女儿从小就是由外婆和奶奶轮流带,父母长期在外务工,逢年过节才回来。只是孩子小时后很胆小,上初中后却变成了小太妹,早恋、打架都是家常便事。她妈妈管也管不了,一教育,她就会顶嘴,说以前我需要你陪我的时候,你不在我身边,现在我已经不需要你管我了!

三、教育理念更先进

现在是信息时代,宝妈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更多科学的育儿方法。老一辈的人可能会存在要绑腿、一岁前要吃盐、高烧捂汗等思想,不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宝妈会更科学地养育孩子,避免误区。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老人带娃都不靠谱,有些老人带娃带得很好,养得肉嘟嘟的,也很有礼貌。只是妈妈如果用心带娃,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例如会教育孩子学习更多知识,视野更开阔。

但是,我不得不提醒题主的是,一个人带娃真的很辛苦,来不及吃饭都是正常的事情。孩子如果生病哭闹,妈妈可能会几天不眠不休或是不怎么吃饭。有些妈妈带娃还会患上产后抑郁症,做出偏激的事情。

所以,如果题主决定要自己带娃,一定要让爸爸也承担起带娃的责任,两个人一起抚养孩子,也能收获更多乐趣,同时也能避免抑郁。

我想自己把宝宝带到3岁,再出去上班,老公也说可以,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行?

我也是一位宝妈,孩子现在两岁多了。因为自身家庭原因,加上公婆年纪大了,我决定把孩子带到三岁上幼儿园再去上班。

但是我发现几个问题真的让人头疼:

一方面自己在家带孩子时间,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会很累,不止身体累,心里也很累,比上班累多了。长时间这样有些人心理会承受不了,得产后抑郁。产后抑郁家里一些人会觉得你是想多了,是矫情,老人会拿出以前的事情来说你,以前谁不是生好几个?还种田,哪像你一样带一个孩子就这样,这么享福还不高兴。产后抑郁很痛苦,加上家里人不理解就更痛苦了,简单的情绪抑郁可以缓解,这个很难很难缓解。

另一方面孩子太小,自己带孩子就意味着没收入,没收入家里的大事小情就没有话语权,家里没有地位。当然体谅带孩子不易的爸爸也有,但是大多数爸爸都觉得在外面上班很辛苦,你在家里带孩子就是玩。公婆也觉得你不去挣钱,老是花他们儿子辛苦挣的钱,就是你的错。

还有这么久没有上班,再去上班感觉会跟社会脱节一样。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日新月异,不是经常接触新事物,就得花很久去学习,去适应,重返工作会感觉很吃力。

虽然有这些问题,但是我觉得带孩子陪伴孩子是值得的,因为一旦错过孩子的成长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且老人的教育方式好多都有问题。你好好考虑清楚再做决定吧。

我想自己把宝宝带到3岁,再出去上班,老公也说可以,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行?

谢谢头条号的邀请!

我分析:

一、你想自己把宝宝带到3岁,再出去上班,老公也说可以。这是个良好的基础。也是你们夫妻共同做出的最佳选择。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通常说的就是一家人夫妻二人同心合力,就可以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首先,你自己有信心和愿望带宝宝到3岁,这是主观愿望也是最大的动力,有利于你在亲自带孩子时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在小家庭内,目前对你了解最深最知己的是你老公。你老公说可以。一方面表明你有带宝宝三年的能力,并且,考虑到了你在宝宝3岁以后继续上班的可行性,算作是参谋长已经同意了;另外一方面说明你老公也做好了相关的思想准备,来面对你带宝宝三年里,他在工作之余,回到家里应该分担的任务和角色。所以说完全成行。

二、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行?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很多重要因素了。第一个问题,是你平时在身边人的印象起到很大作用。比方说,长得比较娇小,做家务活被身边人看到的不多;第二个问题,是你身边的人讲出了一个人带孩子的难处,让你做好两手或者多手准备,是关心和爱护你的言语表达;第三个问题,你身边经常相处的人所处地位也很重要。比方说,你身边上班及生活接触的多数是少女,还没有成家或者有带孩子的经历,她们可能也都会这样认为并且这样表达。

总之,我能给你的建议一是因为我看过很多母亲一个人带孩子的经历,二是你们夫妻的共同决定。所以,我给出的建议和意见是,相信自己及老公,对于身边人说的话当作是一种友爱和关心就好。

当前,一个人带娃的宝妈很多。所带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到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小住也是办法之一。

个人建议,供参考。

我想自己把宝宝带到3岁,再出去上班,老公也说可以,可为什么身边的人都觉得不行?

生娃后,可能真正爱你,理解你的人,只有你父母和你老公。如果他们说你可以全职,那就全职,别人的看法怎么样,毫不重要。

我也是全职三年,幸福感满满。但中途也遇到很多人的挑战,需要你有强大的内心。

1.周围邻居的臆测。

我坐月子时,婆婆和妈妈都在,出了月子,她们都走了。妈妈要回家照顾我嫂子的月子,婆婆号称身体不舒服也走了。

所以,周围的大爷大妈们会臆测:a)婆媳不和,人家走了,以后还来不来啦?b)你自己一定赚不到什么钱,不然干嘛不上班?

自己坚强点,带出一个健康又灿烂的娃来,每天笑对众人,多和妈妈们遛娃,自然就听不见胡话了。

2.来自公婆的不理解

孩子一岁后,他们觉得孩子真好玩,而且看起来很懂事。于是又开始游说我,“你赚钱比较多,你去上班吧,我们带娃。”但是,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即便是老公,也对他们带娃没信心。

于是,我接着全职到现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一切顺利。

上班有上班的好处,全职也有很多全职的好处。尤其是,老公能安心上班,孩子懂规矩讲道理,自己又能学到很多其他技能,譬如美食、拍照、写字等。一家和美,是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