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中国的儒家应该分为五个时期,孔子的春秋时期;孟子与荀子的战国时期;董仲舒的汉武帝时期;宋朝时的程朱理学时期;明清儒家鼎盛时期。

一、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鲁国曲阜,曲阜是周公旦的封地,孔子受周公旦的周礼影响深刻。孔子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等分化出来的。孔子的“尊尊亲亲、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实际上是办了一所丧葬学校。所以,墨子骂他,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别人破产。孔子的“祭祀文化”与春秋延续西周早期的“祭祀和占卜”的文化一脉相承的。老子与孔子春秋末期同时代的人,他的刍狗论也是“祭祀文化”。(就是将刍狗当作祭品,对它顶礼膜拜,祭祀完了一把火烧了,从刍狗的灰堆上踏过去,对刍狗大不敬。)

孔子另一个杰作是周游列国,克己复礼。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有二个。1、那就是要求(春秋各国)恢复到600年前西周的秩序;2、自己想当官,按照管仲所说的“君臣父子”的关系,自己能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臣子。限于当时的环境,孔子不管是开办丧葬学校还是像做官当时都相当世俗化。

(孟子画像)

二、战国时期的儒家主要有两派,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孟子说:人之学者,其性善;荀子说:人之性恶,其性伪也。孟子说:仁义礼智信;荀子说:禹、桀之所同也!(大禹是圣人、桀是恶魔,性恶是一样的。)

《孟子》记载着孟子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完成的一部书,有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十余字。收入《孟子》言论和书籍,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等。荀子所说的恶: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之,是与待而然也。“仁义礼智信”是后天加工的,是人为吹嘘出来的,就是伪的!

(董仲舒画像)

三、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最大的功绩就是刘彻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强调孔子的秩序以外,还提示汉武帝“君权神授”,就是汉武帝应该无限用于皇权,不受限制,为皇权专制奠定了基础。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大办太子院,为推广儒学、培养了儒生,并将篆体字转化为隶书开辟了渠道。两汉时期,大量的儒家经书(伪书)被创建出来。两汉谶纬,将神话故事当作上古时代的历史也被制造出来了,为以后儒家独享天伦之乐奠定了基础!

(两程,程颢和程颐兄弟俩)

四、北宋的程朱理学,也称为“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基本是由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与程颐等人创立的新儒学。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依据。程颢、程颐提出的“灭天理、去人欲”,到了南宋时期的朱熹集为大成。

(朱熹画像)

南宋的朱熹不但集北宋儒家经学,并且办了67座书院,陪养了大量的儒生,并且将孔子的《四书五经》汇编成书。他还鼓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但是朱熹养两人尼姑、玩16岁的寡妇、将儿媳肚子搞大,他的程朱理学最引人为傲的“存天理、去人欲”没有被推广出去。南宋的沈继祖在奏章中建议“斩朱熹以绝伪学”,当时在位的是朱熹的学生宋宁宗皇帝,他没有同意,最终将朱熹革职贬官,朱熹的弟子和门人,或流放或下狱。朱熹向宋宁宗谢表上写着:“谅皆考覆以非诬,政使窜投而奚憾。”“非诬”的回复,证明朱熹对罪名的认可。

(王阳明画像)

五、明清时期是儒家鼎盛时期!明朝的王阳明,即王守仁,被称为儒家的孔、孟、朱、王四位圣人,他的主要儒家思想是“知行合一”。清朝的康熙大帝提出孔子是“万世师表”,将儒家推高到最高峰。但是,朱元璋的明朝是以“剥皮、活人殉葬、灭九族”等开始的;清朝的开端是以“剃发易服、满清十大酷刑、文字狱”等执行的。明清不但完全应用了“灭天理、去人欲”,清末将“奴才与主子”紧紧地拴在中国人的头上,并且杀杀杀,弄的清末整个社会墨墨黑!

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胡说八道,不要理他。还很多人?究竟是多少人?到底有那些人?敢不敢报一个数字,能不能具体点,都是大人了,何必绕那么多湾子,无聊不无聊,透顶不透顶。

诚然,当时统治思想难辞其咎,主导了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但“上帝视角”终究是超前了,很容易忽略一些根本问题。例如,社会的发展,其根本推动力,必然是生产力,而非想象力。换言之,社会的落后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的思想,充其量不过有影响罢了。离开了它,人们还不是要吃饭喝水,过日子吗?当然了,美好的精神生活,亦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那是必须要奋斗的。

另外,程朱理学与儒家脱不了关系,两者密切的很,这不会“很多人”又给忘了吧!亦或者,选择性描述,才是他们的本色。何况乎,社会的思想,本没有统一标准,如何能够决定社会的根本属性,即所谓的进步与落后,未免想的也太简单了吧!

再则,奉劝一些人,也不要在搞混淆视听,兜售私货了,你反对就反对,讨厌就讨厌,不要拉着很多人了,确实没有那个必要,难道不是吗?是个汉子,就明明白白说出来,光明正大讲出来,怨天尤人要不得,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譬如,对于一些学术思想的看法,有讨论是好的,值得鼓励的,但过犹不及,未免显得太草率了。

众所周知,“程朱理学”自有价值,妄想否定它,无异于痴人说梦,根本就不可能,想都别想。也不看看,教科书里,是怎么写的,一些理论著作,又是如何看待的。简言之,一味地去绝对化某一个东西云云耳,不是动机不纯,就是目的可疑,完全不值得慎重以待,且随风而去吧。

总之,“程朱理学”脱胎于儒学传统,又发展了儒学价值,倒是与“陆王心学”别无二致,相得益彰。

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其实这是一回事儿,程朱理学就是儒家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走向极端了。

第一、儒家过分强调道德说教,其实这是错的。道德说教管什么用啊,人不干坏事儿是怕警察,不是怕老师。如果诱感达到足够强烈的程度,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抵挡得住这些诱惑。

第二、儒家过分强调听话服从。这也是错的。其实,听话服从必须先要分清是非曲直。不先分清对错,光讲服从,这不是混蛋道理吗?所以,中国的父母对子女过分严格,还有官大一级压死人。

第三,过分强调秩序也是错的。容易造成社会万马齐喑、一滩死水的情形。

第四,过分强调一个人外在日常行为的约来,必定培养很多的伪君子呀;其实也约束了人的想象力。

说实在话,儒家有它的价值,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错误的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没有短板,独尊一个理论,必定就突出了这个理论的短板,反倒让人们更讨厌这个理论。法家有它的价值,也有他的短板;道家有它的价值,也有他的短板。还是博采众长为好。

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我觉得把封建落后根本原因归咎于儒家或者承租理学全部都是错的。就好比是这个国家的董事长犯了错误,导致企业破产,却把这个责任归咎于他的参谋长也就是办公室主任,所引用的理论一样。完全是瞎甩锅。

况且我们中国真正落后的时间也只有清朝的末年。也就是最近这一两百年之间落后的。最落后的标志就是英国人搞了工业革命,我们没有很好的跟上去。仅此而已。

况且我们真正的缩短与欧美等现代化国家的距离,也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四、五十年的时间里面。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而且甚至是为孔子平反了我们的儒家思想,我们的国学文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我们的孔子学院现在遍布全世界去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们当时的儒家思想,承租理学并没有多少问题,这些都是修身养性的问题,关键是我们要发展科技,我们的政治体制要与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和吻合。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框架。我们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落后了,没有及时进行改革,也没有大力的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虽然搞了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的主要的执行者是李鸿章等一批大臣们,而不是皇帝等从上到下所有环节的人都大力支持洋务运动。这跟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的话,是不够彻底的。#2021生机大会##新媒体##自媒体##微头条日签##我要上头条##百粉##正能量##千粉互娱##策划##经济#

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程朱理学由北宋时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罗从彦、李侗三代相传,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元朝时,统治者将程朱理学定为官学,从此开始兴盛起来。程朱理学对日本、朝鲜、琉球、越南也有很大的影响。日本虽然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但经过明治维新运动,却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就说明,程朱理学没有那么大的能量,能够阻止社会前进的步伐。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到近代落后了,不是程朱理学的过,也不是儒学的过,其实,程朱理学也是儒学的一部分,而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过。近代以来,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和仁人志士,也希望经过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推动中国社会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比如洋务运动,特别是戊戌变法运动。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清朝光绪帝比较开明,积极支持变法,只可惜,他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控制,而统治阶级内部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是激烈反对戊戌变法的,所以导致戊戌变法半途而废。可以假设,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中国也许会像日本一样,建立君主立宪国体,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程朱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末年,之所以越来越落后,主要原因还是人的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是决定的因素;思想形形色色,选择什么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也是由人决定的,而不是思想选择了人!

很多人认为古代封建落后根本原因是程朱理学,不是儒家。你怎么看?

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咋就是封建社会的毒瘤,儒家思想其实是封建王朝的思想统治武器,但最开始并没有太过于限制人的思想行为,要不也不会有三国晋朝的乌衣风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