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汉?
清代钱谦益所说的:崖山之后无汉人。其实有二种含义,一、是中国自汉唐以后的文化不复存在;二、中国的人种彻底改变。
两汉是儒家鼎盛时期,尽管大量的儒家伪作和神话故事产生,但是还是在刘姓诸侯国和宦党之争。东汉中期道家和佛教崛起,对庶民(老百姓)思想和生活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唐朝是鲜卑王朝,他们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和西域广阔草原,对人的约束力较宽。明清时期称汉唐为“脏汉臭唐”。北宋是沙陀人,他们延续了隋唐的风气,官府是官府,民间是民间,两者互相不干涉。北宋的宋仁宗赵祯时期,还有女子裸体下身遮块布相扑,司马光当丞相时,作为裸戏给禁止了。
我们不说蒙元时期将中国人分成四等十级,实际上就是在文化上“严酷和专制”的开始了。顺便提一下:西方人认为,看东方文化到日本去,原因是日本还保留着汉唐时期的纯中国文化。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它从中国学习的汉唐文化没有被外敌入侵而打断。譬如:这次东京奥运会上的女子水上芭蕾舞运动员,身穿印着“祭”字的泳衣。就是中国汉代儒家祭祀文化的标志;日本女子和服是中国唐代道教和服;日本男子相扑,就是中国女子相扑传过去的克隆版;日本的儒释道是汉唐时期的(没有中国明清儒家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论);奈良和名古屋大量的建筑都是原汁原味的唐朝建筑。
南宋崖山以后被灭,蒙元将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的汉人都是汉化的胡人,他们分别是“党项、契丹、女真、回鹘、突厥、沙陀、柔然”等等。在北宋的靖康之难以后,女真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中国历史上发生了第四次“衣冠南渡”。女真在中原建立了前金,前金延续了120多年,在中原的胡人都汉化了,他们汉姓、汉字、汉文化(儒释道)。所以忽必烈建立元朝,他分不清谁是汉人,就将自己身边中原的汉化的胡人都认为是“汉人”。
朱元璋本是信仰“摩尼教”,这些教是西亚色目人独有的。明朝建立,朱元璋改为儒教,作为是道统,也就是他建立的朝代是正宗的中原汉人王朝。但是,朱元璋西亚人的本色没有改变,上台伊始就开始将在中原灭绝三千年的“剥皮、活人殉葬、灭九族”等等酷刑用上了。明朝建立之初,留在中原的蒙古人将168个蒙古姓改为汉姓;一部分色目人信仰伊斯兰教改为“回民”,另一部分色目人信仰摩尼教改为汉人;在蒙元时期的汉化的胡人通通名正言顺的变成了汉人,他们就是我们现在汉人祖先的主体,中国人开始向蒙古人种转移。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满清十大酷刑、文字狱、主子与奴才、杀杀杀到灭亡,都是蒙元时代留下来的“专制和严酷”的表现。所以说,崖山之后无汉人,说的就是中华民族最悲伤的一段时间和历史。
为什么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汉?
回答问题
742年前,也就是1279年3月19日,一位叫陆秀夫的人,背着年幼的皇帝投海殉国,从这一刻起,大宋王朝灭亡。
在历史的记忆中,这是悲壮而无奈的一刻,后世的历史学者便有了“崖山之后,再无华夏之说”。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崖山”不再是个地理名词,还是一个民族胎记,一种精神符号。随着崖山的崩塌,南宋的灭亡,华夏文明走向没落,中华民族惨遭肢解。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对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 公元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海中)海上决战,宋军溃败。日暮海面风雨大作,浓雾迷漫,宋朝主将张世杰派船来接宋帝出逃。此时丞相陆秀夫估计已无法脱身,先令妻子投海,然后对九岁的小皇帝赵昺说:“国事如此,陛下当为国死。”于是背着幼帝跳海殉国。
- 七天之后海面浮起十万余尸体,有人发现一具穿着黄色衣服,系着玉玺的幼尸,元将张弘范据此宣布了赵昺的死讯。
- 此消息一经传出,绝望的杨太后投海自杀。
- 溃散的宋军将士劝张世杰弃舟登岸,他说:“无能为力了。”张世杰登上舵楼,焚香祈求:“我为赵家已尽了全力,一位君主死了,又立了一位,如今又死了。我之所以不死,是想万一敌兵退了另立一位赵氏后裔继承香火。现在又刮那么大的风,难道是天意吗?”风浪越来越大,张世杰落水身亡。南宋王朝的残余势力已经全部灭于元朝。
- 一年之后,被俘宋将张钰在安西以弓弦自缢。此前张钰曾为宋朝固守合州,元将给他送去劝降书:“君之为臣,不亲于宋之子孙;合州为州,不大于宋之天下。”
- 最值得商榷和争议的是一代忠臣文天祥,于宋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兵所俘。他坚贞不屈,以各种方法自杀,或有意激怒元方求死。
他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之初,文天祥仍求速死,但言辞中已不否认元朝的既成地位,在自称“南朝宰相”、“亡国之人”时,称元朝平章阿合马为“北朝宰相”。
此后,就文天祥个人的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他在答复王积翁传达元世祖的谕旨时曾说:“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
后人有所不解的是,《宋史》系元朝官修而不足信,王积翁有可能故意淡化文天祥的对抗态度,那么邓光荐所作《文丞相传》的说法应该更可信。
《文丞相传》中文天祥的回复是:“数十年于兹,一死自分,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这已是承认元朝已经取代宋朝的态度是一致的。
在文天祥被俘前,他的弟弟文璧已在惠州降元,以后出任临江路总管。文天祥在写给三弟的信中说“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明确了三兄弟的分工。实际上,文氏家族的确是靠文璧赡养的,文天祥被杀后,欧阳夫人由文璧供养,承继文天祥香火的也是文璧之子。
这更说明,根据文天祥的价值观念,他是宋朝的臣子,并出任过宋朝的丞相,宋朝亡了就应该殉难,至少不能投降元朝出任官职。
史实证明:他承认元朝取代宋朝的现实,包括他的弟弟、妻子在内的其他人可以当元朝的顺民,甚至出仕。在文天祥心目中,这是一场改朝换代,北朝战胜南朝,新朝取代前朝。
- 另一位宋朝孤忠谢枋得的态度与文天祥相同。他曾经担任江西招谕使,也曾五次拒绝元朝征召。在答复那些奉命征召的官员时,他承认宋已亡,元已立,只要元朝不逼他出来做官,愿意当一名顺民,不会有什么反抗的举动,在元福建参知政事魏天祐逼他北行,他最终在大都绝食而死。
- 除了上述两位孤臣,与元朝对立态度最坚决的应当是郑思肖。宋亡后他依然使用“德祐”年号,表明他不承认元朝,希望能等到宋朝的“中兴”。
- “德祐九年”,即文天祥死后次年,他也不再用具体的年份记录,证明他对复国已完全绝望,实际已不得不接受元朝存在的事实。
- 一方面,由于元朝已经占领宋朝全境,宋朝遗民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即使他们心中不承认元朝;另一方面,宋朝从一开始就没有能统一传统的中国范围,早于习惯了与“北朝”相处,并且实际上已经将它们看成中国的一部分。
- 宋朝与辽、金的关系,宋往往居于次位,如不得不称金朝皇帝为“大金叔皇帝”,而自称“大宋侄皇帝”。
- 宣和二年(1120年)宋朝与金朝结盟灭辽,绍定五年(1232年)与蒙古联合灭金,都已将对方视为盟国或敌国。
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会被打败”,对应这句话的是中国一句古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这一中一外的两句话,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真正的失败,不是经济崩溃,军事失败,甚至不是文化落后,而是精神上的消亡。
此言可基本概述出两宋亡因,以及宋代汉民族出现的问题。大宋王朝,华夏文化登峰造极,但却开启了华夏被征服的历史,乃至古华夏人的被灭。纵观两宋历史,这正是政治保守、精神衰败、血性消弭的结果。
《江城子•文天祥》
残阳如血报国情。
照浮萍,任漂零。
骇浪孤旅,一程一心惊。
壮志凌云文载道,吟正气,意难平。
精忠安邦生死轻。
碧血鸣,虎贲兵。
戎马倥偬,矢志过伶仃。
征程未卜君莫问,风雨急,且徐行。
兵法天下有疑问:在宋朝的忠臣和遗民的心目中,只能是“崖山以后无宋朝”,却不会是崖山以后无“中国”。那么崖山以后的元朝和元朝以降的各朝,是否还是中国呢?【温馨提示:我是兵法天下,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境界。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为什么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汉?
“崖山之后再无汉”一语,估计自“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一语演化而来。而“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个说法是由日本学者内藤胡南提出来的。这句话的提出的背景是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时,它企图说明中华文明已经断绝,正统的中华文化由日本传承,这是一种典型的军国主义思想,其实就是是为日本企图吞并中国做舆论准备。
其实,稍有文化常识或历史常识的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从未断绝。就这一点,已经远胜于“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其余三国。
再看中华历史,崖山一役,赵宋灭亡。异族入侵的蒙元,虽然实行了种族歧视政策,并拒绝汉化,但是在统治中后期,其实已经开始开科取士,考试内容也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主,所以,即使在元朝的极端民族政策之下,中华文化仍然得以延续。更何况,蒙元的统治延续了97年(1271--1368),即被汉族王朝大明所取代。
明朝的统治,毫无疑问是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王阳明远承孔孟,近习朱陆,又融入佛家禅宗大智慧,使“心学”成巍然大宗,弟子追随者千余人!
其后满清入主中原,并迅速汉化。它的一套体制,承袭明代而有所损益更迭。尤其于汉族文化方面,尊崇儒学,鼓励读书,同时开科取士,广泛吸收汉族人士进入统治阶级内部。清帝吸收明亡的教训,基本个个都是励精图治,文治武功,远胜前朝。尤其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现代中华版图的奠定,都是功不可没。至于清末各种丧权辱国之行为,不能简单归罪为少数民族政权。试想强大如汉唐,其王朝末期一样是各种衰败。如若也遇清朝所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处理结果,未必能比清朝强多少。
回归题主的问题,若说“崖山之后再无汉”,试问今朝我14亿炎黄子孙从何而来?试看今日之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明显影响到诸多国家的利益,于是这些东洋西洋诸国,买通所谓的文人学者,再拾倭人余唾,重提此陈词滥调,其亡我之心,昭然若揭。我中华儿女,更不可受此蛊惑,丧失五千年中华之精神!
国人当自强!
为什么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汉?
"崖山之后无华夏",总有人会说是日本学者为配合当年的侵华战争提出来的。其实,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钱谦益的一首名诗里的一句:“海角厓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讲的是公元1279年,蒙古军队和南宋逃亡的军队在这里发生的崖山海战,这场惨烈的战争之后,煌煌华夏进入了历史上的最黑暗时期。
单就这句话本身来讲,不管历史走多远,这个事实是不能否定的。尽管如今的和谐社会重在民族团结,但是一码归一码,正确面对崖山之后屈辱的历史,跟现在的大中华理念并没有冲突。如果选择性的忘却历史,其实就是等于背叛。
所以说"崖山之后无华夏",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不得不承认,崖山之战永远是汉人心中的一个沉重的话题,汉族此前在与外族的战争中,虽然有时候也有惨败,甚至像五胡乱华时期,整个北方都被外族占领,衣冠南渡,但是好歹还有东晋偏安一隅,代表了华夏正统。但是,崖山之战后,汉族真正的是“亡天下”,华夏大地全部沦陷于异族手中。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对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蒙元灭宋,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华夏文明的摧残和贱踏,而且还有蒙元统治者实行的赤裸裸民族压迫政策,将所有的人分为四等,汉人成了最低等的人。
伴随着蒙元残暴统治的加强,华夏文明开始走向了封闭与变态,那种支持我们民族不断前行的血性越来越稀薄,霸秦、强汉、盛唐的阳刚之气变成了难以企及的渴望。我们缺失的不仅有昂扬的精气神,还有民族创造性的整体衰落,由于理性被压制,代之而起的是颓废的奴性文化的兴起。从此,华夏文明不再是独占鳌头,独领风骚,不再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了!
这就是崖山之后的近百年的历史事实,应当说"崖山之后无华夏"是我们民族在无助中最悲情的渲泄。
我们都读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同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首诗慷慨悲壮,感人至深,反映出了华夏民族渴望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然而,蒙元代宋,彻底破灭了当时所有仁人志士的美好理想!有位爱国诗人面对亡国之痛,在陆游的墓地前,触景生情,吟诵出苍凉悲壮,同样感人至深流传千古的诗句:"青山一发灰濛濛,干戈况落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所以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庆幸的是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就有股不屈服于恶势力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伟大的财富,虽然多次遭遇强敌入侵,甚至江山更易,但是我们始终不会屈服,总有人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民族于水火。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终于驱逐了鞑虏,恢复了中华!
为什么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汉?
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完全是日本史学家咱们挖的一个血统陷阱,即只有汉族血统才代表中华文明。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元朝就不能算中国历史,因为执政的是蒙古族,同理,清朝也不能算,因为执政的是满族。
如果再把这个逻辑推广开,既然他们不能代表中华文明,那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算中华的。
内蒙古住的是蒙古族。
东北住的是满族
新疆是维吾尔族
西藏是藏族
如果咱们真的掉进这种血统陷阱里,那就没法子跟别人解释,为什么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那咱们的领土就少了一半以上,退化到了宋朝。
而且既然中华文明既然已经灭亡了,那么但凡受过中华文明影响的国家都可以出来代表了,像韩国,越南,日本。这才是日本人的用心。
所以大家不要宣传这句话,这本来就是别人给咱们挖的坑。
为什么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汉?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话,指宋元鼎革为中国历史的一大剧变,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负着幼帝投海自尽,后宫及群臣大多随之殉国,华夏文明自此而绝。
而且纷纷传说这话是日本人内藤湖南说的,他提出了唐宋变革论看来看去,他最像!
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主攻的断代史其实是清代史,对于清代朴学推崇备至,显然他是没有这个觉悟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
但如果把 目光转向中国,便不难找到这句话的原型,出自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所以 “崖山之后无中华”原本出自南明遗民的诗句,以崖山海战比喻南明败亡,哀叹山河破碎 ,神州陆沉,后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曲解为华夏文明自宋亡后断绝。其目的就是贬低华夏文明,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