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就真的淡了吗?
春节有没有意思,各人口味。但是有句话很实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团团圆圆,老人小孩都欢迎。快快乐乐过春节,喜庆。
为什么过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就真的淡了吗?
只要父母都健在,那年味还是不一般的,父母都走了,那年味就找不到感觉了。不知大家是否体会到。
为什么过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就真的淡了吗?
过去人们想过年,特别是小孩子一说到快过年了,那是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只有过年,才吃得好,穿得好,耍得好,虽然不如现在有麻将打,但外面有的是熟闹看,可以说到处都在给军烈属,单位及政府部门拜年,文艺节目多多,过年十分热闹,比如,五颜六色的狮子,龙灯,彩船,甚至是还有玩乌龟蚌壳,秧歌锣鼓,看得使人眼花缭乱。
初一天一过,家家户户都忙于走亲戚。你来我往,十分亲切,非常热闹,其欢乐气氛胜过麻将桌,坝坝舞。现在呢,过去购年货的情景沒有了,过去为了准备一顿年饭,要忙碌几天几夜。如今相当一部分人家的团年饭拿到餐馆去了,连亲戚之间的往来,也集中在餐饮店,吃了那顿饭各回各的家,亲戚间的语言及情感交流就凝聚在这一顿饭上。
每当正月初一的这一天,人们总是一大早在外面走走逛逛,不是看拜年的热闹场面,就是到公社看各村的文娱演岀,孩子们少不玩刀刀枪枪的玩具及各色氢气球,不时还传出鞭炮的零星响声。现在呢,那一些进步的传统文化没有了,许多地方的人上午像赶场一样去土地庙烧香拜菩萨,下午就进麻将馆了,开始入正题,牌桌上决战,孩子们就玩手机打游戏。
在过年的这三天,以前走亲戚访朋友的习惯,拜新年的文娱宣传组织,通通被麻将干掉了。到外面一看,坝子上坐的基上是老年人,街道上行人稀少,多数的人都在家里和茶馆里,不是偶尔看到个别地方挂有红灯笼,真的看不出是在过年。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们都有钱了,只不过是多和少的问题,但还是应了“有钱人天天像过年,无钱人过年也如平常”这句古话。
我料定,人们对过年只有越来越不感兴趣的,想要找回过去的年味,那只能是个回忆,过去的年味早已变成了传说。
为什么过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就真的淡了吗?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同时,西方国家的文化也随之入侵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一股崇洋媚外热,加上回国的一些公知的推波助澜,年轻人开始抛弃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洋节,这几年许多地方禁止燃放鞭炮,40年人口结构的变化,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运作,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只给打工的人每年春节只有7天假,回一次家垮几个省,人非常疲劳,还有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的流行,玩游戏成了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习惯成自然,慢慢的传统文化就丢失了,过春节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已,所以年味越来淡。
为什么过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就真的淡了吗?
心慌气短忙了一年,好不容易肦到年终岁尾想好好休息一下,怕走亲访友,怕喧欢喝酒,怕烟薰火燎,怕小孩哭闹,怕新冠病毒,怕红包往来,怕来访应酬。就想一家人聚在一起,安安静静享受“春节之乐”。
为什么过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就真的淡了吗?
为什么过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真的是淡了吗?对!春节确实是越来越没有意思,年味真的是淡了。原因是新三座大山压成的。表面看物质丰富,到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殊不知,又有多少人不知道肩膀上的压力?春节到了,孝敬父母要钱吗?走亲串戚要钱吗?节后小孩上学要钱吗?天一亮门一开每做一件事都得有钱,没钱什么事都办不成。当今社会攀比之风激烈,有钱的趾高气扬,没钱的垂头丧气,对于大部分打工仔而言,过年就是一种受罪,兄弟姐妹亲戚不走不行,红包不发不行,腰包本来就薄薄的,越走越薄,越走味道越淡。你有钱亲人看得起,你无钱或钱少了,亲人也看你不起。金钱第一的社会,把人情世故冲得冷若冰霜。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已成事实,且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