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是有多难治疗?

为什么如今的人们湿寒证比较多?为什么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这是有道理的,但该如何治疗呢?——

中医里所说的湿邪和湿寒是啥意思?

湿邪,是中医六淫中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医湿病还可以分为湿热和湿寒两种。

既然题主所问的是寒和湿,以及祛湿难办的问题,就先来聊聊湿寒证。

不像湿热证有以中医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所著的《温病学》和《温病条辨》有着专篇论述,对于湿寒病,翻遍中医古籍,仅仅散见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及之后的历代中医各派大家所著的医案论文中,并没有形成像中医温病学派那样的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所以,我这个回答,也想趁这个问题梳理下中医湿寒病,描述湿寒证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方法,同时也回答题主所提出的“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难题,为中医湿病的分类辩证诊治起到参考价值。

说到湿寒病,多出现在因为阳气不足、湿寒过剩的人身上,且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再加上当今的人们日常饮食中冰啤酒、冰奶茶、冰西瓜,喜凉食冷饮,喜欢待在有空调的凉快的居所或工作环境,导致湿寒之气直中肠胃,这就损伤脾胃中焦阳气,再者中医里脾土是喜温喜燥恶湿恶寒的,湿寒聚集中焦损伤脾胃中焦阳气,就会造成脾胃阳虚,脾胃之运化功能失司,不能运化谷之精微和水阴,湿寒碍脾困脾,就导致脾胃之升降失调,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水布失常,经络不通,水液代谢失常...

总之,湿寒久滞不利,不仅仅是脾胃阳虚的结果,而是接下来因为脾胃阳虚而致的全身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

湿寒病,主要是阴湿寒邪,阳气被遏制,不能升清降浊,化阴布水,其症状可见见身冷体倦,水谷不化,腹满肿胀,呕逆泄泻等。

寒湿久困可损伤阳气,阻滞三焦

在这里,我来说说如果一个人既湿又寒,为什么寒易除,湿难去吧。

寒凝湿,湿裹寒,就像油和面一样,面里有油,油在面中;又再如红糖水,糖溶水中,水包裹着糖;要将油和面、水与糖再来分开,犹如驱寒除湿一样艰难。

更何况,湿寒郁久,伤阳更深,病势越重,湿寒粘滞,病伏痊愈的就慢,湿寒停滞,生活中的外邪再叠加上,这个时候,就成为湿寒阴病。

湿寒二邪,对人的损伤,从顺序上说,可以从下面这样去理解——

湿寒先是直中中焦脾胃,就会引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造成上焦病变。其症状多为头晕目眩,咽郁堵塞,颈强肩硬,呕逆食少,胸闷气短等。

寒湿之邪直伤中焦,引起脾胃阳气中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可导致腹胀呕逆,食欲变差,消化功能降低,肠鸣泄泻,甚至喝水就吐或下利清谷,造成急慢性胃肠炎病的中焦病变。

湿寒传至下焦,则可见肝脾阳虚阴盛,脾阳被肝脏所克,肝脾阳气都虚,阴邪郁阻,腹胀水鼓,消瘦乏力,肢寒身冷这样的肝脾阳虚,肝郁湿寒,产生肝脾性腹胀肿满。寒湿伤及肾阳,阳虚则不能化阴利水,形成水肿身重、尿少身冷的肾阳虚证,表现为肾性水肿、肾炎、肾综合征等下焦病变。

另外,湿寒之邪再遇风邪,三者交结可致湿痹,像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湿寒之邪与暑湿阴邪相兼,则可呕逆泄泻成胃肠炎病。

湿寒病的辩证施治

1.湿寒滞头证

湿寒滞头,临床多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不清,恶心呕吐。

湿寒滞头证可见于张仲景《伤寒论》里支饮篇中的“苓桂术甘汤证”、“泽泻汤证”都有论述。现代医学中的“美尼尔氏病”与寒湿滞头证类似。

导致寒湿滞头证的病机,应为寒湿之邪,阻遏阳气,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属于因为代谢量变不足以引起质变的脑功能失常疾病。

对于湿寒滞头证的治疗法是:利湿降浊,温阳活血。

治疗方剂,可选苓桂术甘汤加泽泻、半夏、牛膝、生姜。

上述方剂中,茯苓、泽泻,是利水降浊的。桂枝、生姜,是温阳活血的。生白术、甘草,是健脾和中的。半夏,可辛开解中焦滞湿,辅佐诸药温阳降浊。牛膝,活血利水,生姜散寒通阳。

这个方剂利水降浊,温阳活血,使湿寒可除,清阳自生,头晕呕吐恶心自去。

但是这个方剂,如果是阳虚的人,就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凉食冷饮,少喝含量饮品。多摄入阳热之品,注意保暖,这样可以呵护一身阳气,这样就可以一生少得湿病。

可是这个建议又偏偏是现代人们所喜欢的,怎么办呢?

2.湿寒滞心证:

湿寒滞心证,抑制阳气不能化阴,则造成痰饮瘀阻,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官腔变窄,诱发冠心病,这个疾病常表现为心前区憋闷疼痛,甚至剧烈绞痛,痛不欲死,如果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则缓解。动不动就气短心虚,而稍加休息就能减轻,多见叹息少舒,可手足冰凉。

这在中医称之为胸痹心痛,其病因是寒湿伤阳,可因为平素胸阳不足,素体有痰饮所致,加上寒湿邪气入侵,寒凝气滞,导致血行不畅。

湿寒滞心证,本质上是阳虚为本,寒凝痰阻、气滞血瘀为标。

湿寒滞心证的治疗法则为温阳化湿祛痰活血的方法,治疗方剂可用自拟冠心汤,组方(详细组方可关注中医科院博士后私信回复“0506冠心汤”有惊喜)由桂枝、云苓、白术、焦山楂、瓜蒌、薤白、干姜、炒桃仁、皂角、丹参、甘草、水蛭(研末冲服)组成。

上述方剂中,苓桂术甘汤,有温阳祛湿的作用,合瓜蒌薤白汤,可起到宣痹散结的作用,加生姜可以帮助桂枝温通阳气,用丹参、桃仁可活血化瘀,用山楂可消积滞,用水蛭可加大活血化瘀强度,用以舒缓血管,甘草有调和诸药并可补气,诸药合奏温阳通气、祛痰化湿之功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从而达到由于单纯的活血治疗法。

在治疗期间,饮食上要远离或减少辛辣肥甘厚味,注意保暖,防止劳累。

3.湿寒滞肺证

湿寒滞肺证的临床表现,为每每发作则咳嗽喘逆,气短气急,咳出泡沫状白痰,口干但不想喝水,没有热象,舌苔白滑,质暗淡,脉浮滑。

湿寒滞肺证,常见于胸阳不足,留饮在肺的人,一遇外寒就犯咳喘,这就是湿寒伏饮在肺,造成肺之肃降失司,升降不利、气逆喘咳。

而且,今天的人们多贪冷饮,喜欢凉食冰食,导致湿寒滞肺证也较为常见。

再说一种情况,感冒本为外寒,但有时如果大量输入寒凉液体药物,伤阳滞饮,可以加重湿寒滞肺证的病情。这种情况多见于气管炎、肺气肿等症。

对于湿寒滞肺证的治疗可用小二三汤,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加减化载而成,组方(详细组方可关注中医科院博士后私信回复“0506小青龙汤”有惊喜)由麻黄、生白芍、细辛、干姜、桂枝、甘草、五味子、半夏组成。水煎温服早晚各一次。

上述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可发汗解表,细辛、干姜可温里行水,半夏可去水饮平逆气,白芍、五味子可收敛肺气。这样做可以使风寒与水饮并除,肺气不伤。

再者,这个小青龙汤方中还加生姜、大枣,这样做,温阳益阴疗效更好,加陈皮、茯苓为与二陈汤合方,用以渗湿祛痰,再与三子养亲合方增加了祛痰的力量,又能利气消食,三方相合取名为小二三汤,如果用以治疗寒湿滞肺的急慢性气管炎,疗效甚佳。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远离生冷之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感冒。

另外关于湿证中的湿热证,大家科普的比较多,这里就不详述了。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是有多难治疗?

中医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祛”,湿气为“万恶之邪”,是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一。六邪中医学上最怕湿:遇寒为湿寒,遇热为湿热,遇风为风湿,中医古籍《湿气论》一书中说:“人知避风寒,而不知避湿,盖湿伤人隐而缓,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缓则不觉,而发之也迟”。

湿气严重会引发多种疾病,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压、恶性肿瘤等。

湿性缠绵,缠缠绵绵,意慢也。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是有多难治疗?

人就是“水”做的,人的机体70%是水,脱水20%就会脱水而死,你说“湿”还是不“湿”,又怎么除的掉呢?

俺几十年来,每天还要补充很多“湿”,各种饮料丶白开水至少也是几大杯却从不“去湿”,女人们每天还要敷面膜丶摸润肤霜为的也是“保湿”让自已肤白貌美。何须要去“湿”?机体内多余的“水份”自然有“泌尿系统”连同体内多余物质通过尿液排出,哪里需要你去除“湿”。

至于“寒”体内从不“生寒”,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是“产热”丶“产生能量”的,没得吃那才真会“肌寒交迫”,危及生命代谢。吃饱喝足立马神清气爽,激情四射。所以才有“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的警示,是要统治者关注民生。

抱歉,俺胡说八道,没文化才这样,大家不必介意!!!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是有多难治疗?

因为湿气是一生存在的东西,因为我们体内从生下来就有湿气存在,所谓湿气难治我个人的经验是时间性和病人的配合两方面,时间就是坚持高质量的生活规律:饮食精简,有氧运动等,还有就是病人一定要配合治疗,有的人想一个星期就把湿气去除,显然就是急功近利了,所以中医在祛湿气也就是调养亚健康态调三高➕尿酸这方面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因为本身自己就是一个例子!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是有多难治疗?

很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