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锻炼对帕金森患者有什么好处?

帕金森是一种常见的神经性退行性病变,其发生与遗传、环境和神经系统老化的因素有关。

帕金森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时手抖、运动迟缓、肌强直和难以姿势平衡等。

尽管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鉴于帕金森病人存在着肌力减弱、平衡障碍和心肺功能异常等。

所以平日生活中,肌力减弱导致帕金森患者的肌力、运动速度、力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从而运动迟缓。

平衡障碍,导致其活动姿势不稳,并时常跌倒;帕金森患者的跌倒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减少有关。

心肺功能通常用最大摄氧量来衡量,用医用跑步机行走测试测得的帕金森病人的最大摄氧量比正常人下降20~25%,证明帕金森病人的心肺功能减弱。而帕金森病人从疾病之初就比正常人的日步行量下降,这导致他们步行能力的降低。

基于上述原因,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运动疗法就对减缓帕金森患者的肌力减弱速度、减缓平衡障碍程度和减缓心肺功能减弱尤为关键,从而采取运动疗法,而坚持锻炼仅仅是运动疗法的一种方式而已,当然有好处。

下面,简要介绍下帕金森患者运动疗法——

渐进性抗阻训练

渐进性抗阻训练可以在短期内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功能障碍。

其中,力量训练对帕金森患者进行向心性收缩训练。

功率车对帕金森患者进行离心性收缩训练。

渐进性抗阻训练可以提升帕金森患者的肌肉力量,但其效果取决于训练时间。

渐进性抗阻训练还能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平衡能力,以及步行速度。

外部反馈训练

反馈训练,是根据帕金森患者根据对地板或跑步机上的标记,或有节律性的听觉刺激等待那个,来调整自己紊乱的步态节律和步幅,也能用于帕金森患者的行动启动,或躯体转向困难的训练和改善。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帕金森患者用的步态训练通常用的是医用跑步机、减重支持训练以及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等方式。

多数研究表明,步态训练,可增加帕金森患者的步速与步幅,延长单腿支撑时间,提高步行能力。

但这个结果,研究的是帕金森患者未超过6个月的状况,长期步态训练的效果还有待研究。

平衡训练

帕金森患者为什么频繁跌倒,是因为步态不稳和存在着平衡障碍,其发生率可高达七成,对身体损伤和活动产生恐惧,以至于和运动障碍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帕金森患者通过平衡训练,可以在平衡、步速、运动功能方面取得的进步可维持2~6个月。

有研究证实,平衡与步态联系后1~12个月后随访观察帕金森患者的跌倒率下降26~85%。

帕金森病人平衡训练包括站立平衡练习、动态平衡练习、加重衣练习、平衡反应练习、水中练习等。

有氧耐力训练

帕金森患者有氧耐力训练多采用最大心率的60~75%,或者40~50%的心率储备。

有氧耐力训练方式包括椭圆形功率车练习、跑步机练习、健步走等,一般持续12周或24周。

已知有氧耐力训练在改善帕金森患者心肺功能、能量利用率、步行能力等方面较其它康复方式更突出。

八段锦和太极等补充训练

八段锦和太极等训练方式,可以达到重心转移、运动控制和躯体转向等训练目的,均有助于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功能障碍。

总之,包括坚持锻炼在内的运动疗法,可以改善帕金森患者的多种功能障碍,而且平衡训练的长期训练效果最好,其次是步态练习。

平衡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态以及移动性。

步态训练可以提高帕金森患者的步速、步幅与步行能力,在周期重复与节奏练习中具备特定优势的训练方式( 医用跑步机、步态机器人训练系统) 的功能维持效果更加突出。

有氧耐力训练在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能量利用率、步行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较其它方式更加明显。

俄八段锦、太极乃至舞蹈等运动方式,都对帕金森患者的症状有所裨益。

所以,正如题主所说,坚持锻炼,且要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强度和时间,对帕金森患者的不同运动障碍有着程度不同维持时间不等的好处。

最后感谢题主邀请回答。

坚持锻炼对帕金森患者有什么好处?

帕金森病人由于肢体长期处于颤抖,肌肉关节比较僵硬,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及关节的柔韧性,使行动更加灵活,运动中保持正确姿势,也可防止四肢及身体畸形。

坚持适度锻炼,还能提高美多芭等多巴制剂治疗帕金森病的功效。

锻炼心肺功能,可以增加肺活量。

消耗热能,避免体重过重。

有助于防止便秘。

可消除精神压力,保持身心舒畅。

由于帕金森病人活动相对困难,运动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包括有氧锻炼伸展锻炼,和一些力量锻炼。另外,由于太极拳对锻炼平衡感有益,因而也被推荐。运动时间最好每天或每隔天20-30分钟。关键要持之以恒,研究显示,锻炼对帕金森病的益处会随锻炼的中断而消失。在帕金森患者锻炼的时候,我们应该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应该要持之以恒适度锻炼。在看护下进行锻炼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摔伤,对于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能问题不大,但对于中晚期患者就非常要小心。坚持体育锻炼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坚持锻炼才会抵挡帕金森疾病的袭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