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

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跟药学博士从百草故事学百草功效。

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先从两个传说故事开始——

中药黄芪名称的由来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戴糁的老人,为人厚道善良,用一手针灸的好手艺,治病救人,乐于助人。

这天,戴糁上山采药,路过一处悬崖的时候,听见一个妇人哭喊着救命。

戴糁上前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妇人的小孩被一盒小树挂住了衣服,倒挂在悬崖边上。

因为刚下雨不久,悬崖边的泥土也变得松软,戴糁光着脚小心翼翼的一步步朝着儿童的方向移动,一边还让儿童不要乱动,保持镇静。

戴糁终于绕到了儿童下面,一手托起身体慢慢递送到妇人双手,儿童得救了。

正当戴糁返回到悬崖边的时候,戴糁脚底一软,一脚踩空,身体坠落悬崖而亡。

妇人后来教人到山下找到戴糁的遗体,并把他安葬在悬崖边上。

人们发现在戴糁的墓旁长出一种野草,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的作用,人们不认得这种草药,因为戴糁已经是老人,且形体瘦,面色淡黄,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在他的墓边长出的这种药,叫“黄耆”。

再后来,人们也把“黄耆”,写作“黄芪”。

这就是中药黄芪名字的由来。

那会有人问了,为什么叫做黄耆呢?黄还好理解,这个“耆”是什么意思呢?

听我慢慢道来,在《礼记·曲礼》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悼,而传。八十九十曰耄。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上文中,“六十曰耆,指使”,意思是一个人活到60岁,称为“耆”,这个年纪的人,很多活就不用做了,一是年纪大了,做不了,二是这个年纪人们要尊敬、孝敬,就可以指使别人——尤其是年青的人去做,以示尊敬的意思。

那么,黄耆之名,一是戴糁面色淡黄,取黄字,再者戴糁年岁已大,用耆字,长的意思,以示尊敬。

后来,明朝的接触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介绍黄耆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我理解李时珍的意思,应该是,一是黄耆这个草药,用其根,而黄耆的根,相比于其他的根系用药,黄耆长得快而长;再者,我理解李时珍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在所有补药的草药里面,黄耆是最好的,所以说“长”,属于首屈一指的补药。

无怪乎民间传说“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这应该就是无论是医生还是平民百姓喜欢黄芪的原因吧。

许胤宗巧用黄芪救柳太后

在《新唐书·许胤宗传》还介绍了许胤宗巧用黄芪救柳太后的故事。

传唐朝许胤宗初在南陈新蔡王手下任参军一职时,一日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口噤不能吃东西,脉沉摸不到。找遍名医,都没有好办法。

可许胤宗精通医道,既然不能服药,提出以黄芪、防风煎出几十盆热药汤,放在柳太后的床下,熏口鼻、肌肤。

果然,黄芪防风汤放到柳太后床下后,药气弥漫,烟雾缭绕,一昼夜后柳太后就能说话,一段时间后,柳太后就康复了。

黄芪什么季节可以吃?什么人可以吃?

黄芪,是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

金元时期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认为黄芪,味甘,气温、平。归肺、脾、肝、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脱毒排脓、生肌等作用。

从上面看,黄芪归经比一般的要多,所以适合更多人和更多疾病。

黄芪,性平,指的是药性平稳,不寒不燥,可升可降,属性为阴中之阳,这是中药里少见的。

黄芪,作为补药不亚于人参,还没有人参的燥,补而不腻,与人参、党参配伍做补药更好。

黄芪的主要作用是益气固表。

益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素体虚弱、疲劳、乏力等,这都是气虚的表现,都可以用黄芪。

容易感冒的人,可以用黄芪来预防感冒,为什么呢?感冒在中医被认为是“表不固”。用黄芪来固表,就能预防感冒。

但是感冒了的人,就尽量不要用黄芪,为什么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就是关住身体大门,不让外邪入群。但感冒了的人已经受外邪入侵,这时用黄芪,就关闭了外邪宣泄的通道,这类似于关门留寇,不利于治疗。

有人说,春天也不宜用黄芪,因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用了黄芪固表,不利于人体宣发。

再者,经期女性,也建议不用黄芪。

在就是肾阴虚、脾胃积热和热毒枳盛的人,也尽量不用黄芪,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但愿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参考。

最后,再次感谢悟空官方和题主邀请回答。

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

我认为这个问题属于伪命题,不应该说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而应该说黄芪适合什么人吃。因为中医学讲求辨证论治,即一定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辨别病人体质、情况后进行开方用药。黄芪味甘,性微温,属中医补虚药范畴。我在临床中,每个月会开出几十斤的黄芪,而应用时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应该注意:

1、首先患者的确存在如易疲劳乏力、自汗等气虚证或久病大病等原气不足情况;

2、在辨证患者有血瘀情况存在,需要应用活血破血药时,因活血破血药易耗伤人体正气,此时应用黄芪可作为能量补充,使得在活血破血的同时不伤及人体正气;

3、应用黄芪时注意配伍,中焦脾胃气虚者可配伍党参,使黄芪力在中焦;而辨证为自汗易感的表虚证病人可不配伍黄芪,使黄芪力在肌表;

4、无明显虚证应用黄芪,如外伤感冒实证或湿热证应用黄芪可能出现闭门留寇或气郁化热等副作用;

5、大剂量应用黄芪时注意应用陈皮、木香等理气药,防止“气有余便是火”;

6、再者,阴血不足者应用黄芪,也可能会出现因阴血不足、血不载气而出现上火症状。

总之,无论黄芪,还是其他各种中药,都不适合随便跟风使用,还是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对证应用。

#大家健康超能团#

@大家中医

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尿消肿,托疮生肌,相比党参、人参等补气药作用更加广泛,服用也非常方便,是补气的常用药和用来日常养生的保健品。至于说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应该从黄芪的性味来分析。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用药原则叫做因时制宜。不同季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都有不同,在选择用药或进食保健品也要有所区别。一般来讲暑热季节用药不宜过温过热,以免耗损津液;寒冷季节用药不宜过凉过寒,以免耗损阳气。黄芪性味甘温,甘能补养、和缓、滋润,温能温里、散寒、助阳,若寒冷季节服用温补的黄芪就能提升体内阳气,蕴含足够的能量来抵御严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冬季储存了足够的阳气,在春天阳气才能更好地生发,所以冬季服用黄芪为好。

黄芪因其性微温,如果不是过大剂量一般在哪个季节服用都没有大的妨碍,但因其味甘易助湿困脾,而脾与长夏相通应,建议长夏季节尽量不要服用。

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

黄芪是比较常见的补气药,可以补气固表,利尿生肌,抗毒排脓,还可以增强体质。临床上黄芪主要是用来提升人体免疫力,可以增强体质,改善人体免疫力不足导致的疾病,特别是气虚、贫血、周身乏力,还有长期的慢性疾病。普通人春天不适合吃黄芪,假如出现感冒以及经期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黄芪。最好咨询专业的医师根据个人体制服用。

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

吃黄芪需要挑季节吗?这个紫茵还真没听说过。黄芪补气功能强大,虽然比不上人参,但胜在价格比较亲民,而且也具备它自己独特的功效,同样深受人们的青睐。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以根入药。黄芪味甘,气温,主归脾、肺经。黄芪具体有哪些功效呢,请随紫茵一块来了解了解。

黄芪治疗气虚自汗和表虚自汗效果显著

通常脾肺气虚的人,往往伴随卫气虚弱。有人就会问了,卫气是什么东西呢?通俗一点说,卫气就是保卫人体之气,卫气散布在人体全身各处,在体表就像是一道屏障,能够抵御外邪入侵人体内部;卫气还能温养身体,使我们的体温保持正常,又能维持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卫气还有调节人体汗液排泄的作用。当卫气虚弱的时候,人就容易生病了,汗液的排泄也会出现异常,而黄芪既有很好的补益脾肺之气的功效,又能向外到达人体肌表肌肉,固护虚弱的卫气,从而发挥固表止汗的作用,对于治疗脾肺气虚及表虚自汗者特别有效,当然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虚证所导致的出汗之证。《本草备要》有云: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说明黄芪不仅能止汗,也能用于治疗无汗之证。当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时,体内正气虚弱,就可能会出现无汗的症状,这时在处方中加入黄芪,可以扶助正气帮助发汗。

黄芪善于治疗内脏下垂、浮肿、尿少及出血等病症

黄芪味甘,则有补益的作用,性温又能助阳,且甘温的药物一般都有向上升提和向外发散的性质,黄芪也是如此,不仅能补益脾气,还能升阳举陷,又有利尿的作用。脾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脏器,脾气充沛时能防止我们的内脏下垂,能正常运化食物和水湿,还能使血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而脾气虚弱的话就可能会导致内脏下垂、脱肛、身体浮肿、尿少还有一些出血等症状。而这些恰好就是黄芪的适应症,此时用黄芪治疗效果则刚刚好。

黄芪适合于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喘、神疲乏力者

肺主呼吸,人的呼吸功能都要通过肺来维持,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通畅,否则会出现胸闷、咳喘、呼吸不畅等症状。肺还藏魄,魄就是人本能的感觉和动作,肺气充沛时,人的体魄才会健壮,当肺气虚弱的时候,人就会感觉神情疲惫,说话也没力气,整个人蔫蔫的。而黄芪擅长补益肺气,使肺气充沛,上述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黄芪可用于治疗疮疡难溃难敛之证

黄芪不仅能补气,还有托毒生肌的功效。而疮疡通常是人体局部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的一种疾病表现。一般到了疮疡中期,人体正气虚弱,疮疡难以溃腐,脓毒就排不出去,特别是到了后期,还会导致气血不足,疮疡更是难以愈合,这时用黄芪治疗,既能补气生血,又能托毒生肌敛疮,若与人参、当归等同用,效果更好。

另外,因为黄芪有补气行血的作用,也可以配伍祛风湿药辅助治疗风湿病和中风后遗症等。

当然了,只要适应症对得上,是随时都可以用黄芪来治疗的,并不存在说哪个季节更适合使用。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邪热内盛所致的汗多者以及阴虚阳亢者要避免服用。黄芪用来补中益气时应先用蜜炙后再使用,其它的则用生黄芪。具体的用药还请先咨询医师,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以上就是紫茵的回答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觉得本文还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谢谢。(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芪适合什么季节吃?

先说黄芪,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的作用。因为黄芪具有补气的作用,性微温。一般患者是湿热体质的,发热感冒的, 阴虚阳亢的,疮疡实证的,都不能吃。要是不是以上这些的情况,就可以食用黄芪。自己不知道是什么体质,要是一吃黄芪就要上火,这样的人一般就不能食用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一般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人要注意不要多吃。黄芪本身性微温,又在夏天就容易上火。治病的人,在医生的指导下除外。在冬季可以多吃,春秋两季可以适量吃。

春秋两季,在感冒多发的季节,因为天气变化较快,感冒的人比较多,这个时候就要注意,预防感冒。这个季节,最好不要上火,吃黄芪的时候,就要注意。小心上火,以免引起感冒。自己吃的时候要注意,黄芪毕竟是一个温补药物,不要多吃,以免引起不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