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今年很多县城岗位大把的博士高学历人才扎堆报名,为什么呢?
2022年博士毕业生是8万,比去年增加2万。
要说县城大把的博士扎堆如果是真的这是社会问题。博士应该在科技,科研,高校扎堆。
听说今年很多县城岗位大把的博士高学历人才扎堆报名,为什么呢?
今年很多县城岗位大把博士学历人才扎堆报名,很好,证明我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综合实力上来了,培养出的博士应为我国全方位发展做贡献,这是好事,应该感到高兴。
听说今年很多县城岗位大把的博士高学历人才扎堆报名,为什么呢?
让人欣喜让人愁,总之不会太高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有1000多万人,而考研人数达到475万,在读博士生有50万人。加上高职高专的录取人数,高等教育普及化,增加了青年人的就业压力,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90年代初期,一个中专生就可以轻松就业,在县处级岗位上的,绝大多数是第二学历,甚至从工人农民队伍中选拔优秀干部,补充行政人员不足的矛盾,有的已升职为厅局级干部,现在仍在岗位上。
大学毕业就业难,为了延迟就业压力,各大校每年扩招的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惊人的377万,比改革开放初期大中专毕业人数的九倍还多。
这么多毕业生到哪儿去,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转型加快,大中城市和国有企业吸纳能力明显下降。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只好进入新一轮竞争,考研攻博成为必由之路,毕竟比普通大学生被录用更有优势。
这么多的硕士、博士生来到基层有用吗?基层的工作更需要管理和服务人才,一个高中生足可以人尽其才。硕士博士毕业生应该在实验室,在中高层,过于高深的知识在基层都浪费掉了,或者说埋没了人才。比如大学中文系,学习的知识高、精深,比起时政公文写作,还有相当距离,进入各个单位,还需要重新学习,理工科自不必说,上了四年大学,硕博连读也在五年以上,放在基层,是对人才的极大浪废。这就是人们对这件事喜忧参半的真正理由。
听说今年很多县城岗位大把的博士高学历人才扎堆报名,为什么呢?
博士差不多都是自主研发创业能力比较强的人,长远考虑根本不适合蹲在岗位上,创业虽难,但是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却根本无用武之地,这对于国家来说是资源浪费,同时也对不起自己的初心啊[酷拽]。
听说今年很多县城岗位大把的博士高学历人才扎堆报名,为什么呢?
学校里的硕士、博士培养俨然一个高端就业蓄水池,有过剩之嫌。富裕社会产生投资过度,个人教育投资也是如此。过去是中专生紧缺,大学生稀少。现在是大学生遍地,硕士博士不缺。资源过剩,学历价值贬值,能力当家的时代到来,不看学历看能力和价值创造的时候,你思想准备好了吗?
听说今年很多县城岗位大把的博士高学历人才扎堆报名,为什么呢?
不好找工作。
现在的高学历人才,可以说已经烂大街了,在社会就业岗位不增反而相对缩减的情况下,显现人满为患,僧多粥少,而且每年新增的院校毕业生,上千万地投入到社会,寻找工作,在如此庞大的急需就业人数面前,工作岗位就显得微不足道,等米下锅的人,海了去了,每个毕业生都想尽快就业上岗,找到心仪的工作,挣钱养活自己,面对近似于残酷的就业竞争局面,为了能尽快上岗工作,一些非热门类近似于边缘学科的高端人才,不得不降低身段,退而求其次,委曲求全地将目光投向,就业竞争相对缓和的市县级城市,谋取自己心仪的工作,这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也是目前就业的大趋势,再过个几年,恐怕连县城这种地方,都没有容身之所,只能回农村创业或在城市摆地摊,因为两条腿的人多的是,可工作岗位就那么多,再加上县级市薪资承受能力有限,高学历人才失业,已不是神话和新鲜事,而是真真切切的现实,这也是好多走出院校的寒门之子,宅家啃老的缘故。
当然有真才实学和有科研成果,或者创造发明,且热门学科的高端人才,依然是大中城市的宠儿,也轮不到县城拥有,就算是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学子,也根本不至于流落到县城求职工作,只有那些没有学术成就,没有科研成果,一瓶不满半瓶晃荡,顶着高端人才的光环,没有一技之长的寒门普通学子,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回归县城,另谋出路,这部分学子虽然在大中城市,难以立足,但在县级城市还是比较吃香的,还是有广阔的用人市场的,也能找到相对来讲好点的工作,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可以,工作也比较轻松,至少混日子是绰绰有余的,不至于流落街头,无工可打,为找工作焦头烂额,而且无论在企业,还是在事业,几乎全部能混个一官半职,成为县级城市打工中的佼佼者,也算是降维就业,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说实话现在一些发达的县城,生活环境并不差,可以说非常适宜年轻人,最起码房价低物价低,工作节奏慢,生活成本小,而且将来子女的教育成本相对廉价,相比于大城市,并不落后多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