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能赚钱吗?
在2021年8月份之前,曾经有机构做过统计,如果投资者可以有着适量的资金,也开通了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权限,坚持每天碰到新股就去申购。那么基本上一年可以得到无风险的利润,整体的年华利润率算下来大约有不到3%。这可是无风险的利润啊,打新股是一个有赚头的事情。
但是自2021年8月份之后,证监会针对申购新股的方式进行了改变,其实在A股创业板上认购新股,有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上市首日破发也变成了经常发生的可能性。未来针对新股申购会不会再进行调整?以留给普通投资者一点点打新股的稳定利润呢?我想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其实我国证券市场板块是比较多的,针对打新股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式。主要就分为三种,分别给大家介绍下,并且分析赚钱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转债申购打新。到目前为止,是普通投资者可以参与门槛最低的打新方式了,也是至今为止,仍然有着稳定利润的打新了。可转债打新也不需要市值配售,只要投资者有A股账户开通即可,每天点击申购,而且还是等中签了再缴纳资金。一般来说在可转债上市的首日把它卖掉,基本上能有着20%的利润率。不过利润额较少,因为一般都是1000张,利润基本稳定在200元。
第二种是新三板和北交所打新。同样他们也是不需要市值配售的,而且资金量越多,可以在申购的时候申购的份额就越多,保证中签的可能性就越高。记住申购原则就是“比例配售,余额分配”。具体的收购原则可以看我其他的文章有仔细的阐述。在目前这个阶段,如果中签了之后,基本上市首日及时出售,还是可以有着稳定利润的。但是利润率不稳定,同样对于普通投资者想参与申购,有着入门专业知识门槛要求和入门资金要求。
第三种就是剩余的A股申购打新的方式,他是要求必须先有着市值垫底,才能有着新股申购的资格。也就是说深市和沪市都得有着相应的购入股票,才能去申购新股,如果没有拥有市值股票,那么就没有这个申购新股的资格。同样在目前情况下,上市首日创业板新股破发的可能性还是有的,现在风险是比较大的。其他板块新股上市的溢价还是比较稳定的,有了一定的稳定新股利润。
将这三种新股申购的方式都阐明之后,我们就能分析出来,如果开上几十个证券账户,可以稳定的打新股赚钱吗?
第1种可转债申购打新稳定收益是可以的,但是可惜利润额太低,有可能还不足以维护几十个账户的投入成本。
第2种如果真的是大资金量,那其实是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资金量不够雄厚,用一个账户做也已经够了。因为他们新股上市数量相对比较少的。
第3种现在就是充满了争议性,因为此时投资者要面临两种可能的潜在损失,一种就是市值股票下跌的风险,第2种就是新股破发的风险。所以很难说采取这种策略到底能不能赚上钱。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
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能赚钱吗?
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能赚钱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收益巨大!
现在的打新我觉得大概分三种,一种是可转债打新,一种是普通新股打新,一种是新三板打新。区分这三种主要是因为三种的规则不同。门槛最低的是可转债打新,无需股票市值和资金,0门槛申购,中签后缴款,中签收益大多数也很可观,最近中了两签蓝帆转债赚了1000多,够改善伙食好好吃几顿了。普通的新股打新是需要股票市值,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都是这个规则,按市值进行申购,中签后缴款。新三板是现金申购,中签自动扣款,未中签退款。
无论是哪一种申购,现在中签率都是非常的低,那么如何提高中签率呢?对应资金量极少的用户,比如20万以下的,我认为新股打新一个账号就够了,可转债因为是0门槛申购,越多账户越好。当资金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建议把资金进行拆分,因为新股申购是有上限额度的,超过了额度后就相当于资金浪费,多个账户申购,平均分配市值还是能很大提升中签率的。像新三板和可转债,多个账户打新基本上就是成倍的提升概率。
最后,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对操作多个账号进行了限制,这里也需要注意规避,我觉得用家人的身份证多开几个账户还是可以的,尽量注意合规,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能赚钱吗?
能,但很可能得不偿失。原因如下:
1、新规要求同一身份证不得注册超过3家券商;
2、同一身份证在不同券商只能参加一次打新,不得重复申购;
3、如果你需要开设几十个账户,需要动员几十位亲友开设账户借给你用,即使你能做到,那是也涉嫌违规甚至违法;
4、就算你不同身份的账户足够多,那这几十个账户也必须要长期配置金额较大的仓位才可以;
5、如果创业、科创都要开通的话,每个账户连续20个交易日内资产不得低于50万才能实现;
6、账户数量和各板都开通之后,打新主板、创业、科创三种类型股票也要分别配置三只相对应板块股票,考虑科创和创业股价普遍偏高,底仓往少了说总市值不应低于八万。假设你有30个账户,那就是240万。
7、也许对你而言这200多万不算多,但别忘了这是需要长期配置的“底仓”,即使你换股,底仓的额度也不能减少太多,否则申购的额度也会下降,获益会大大降低。
8、虽然新股发行量较大,但不知为何这两年中签难度比以前大了很多,而且即使能顶格申购,最终中签额度可能也比较低,能中大肉的往往都是大市值的账户以及机构。所以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通了几十个账户,又搭上两百万底仓之后,有可能中一签只赚几千块,能赚几万那就是很运气好了。
9、虽然这一年多来两市屡创新高,但绝大多数个股在下跌,其中近800只个股已经跌至对应大盘2440点附近位置,超2000只个股创出2020年以来新低。这种局势之下,你30个账户每户3只票,即便有重复也得有50只左右的个股,你有多大把握能让这些股票都赚钱?如果其中一部分出现上述新低走势,你这200多万没等中签就已经亏掉几万乃至几十万了,你靠中签得净赚多少额度才能保证长期净盈利?
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能赚钱吗?
打新赚钱,首先要能中签,所以要讲究方法提高中签率,我最幸运的一年是单个账户中签8只普通新股,迄今为止A股市场普通股打新只要能中签99.9%都是挣钱的,只是现在的新股中签挣钱效应要比三年前逊色,以前中签一只新股天天数涨停一字板,少点的十来天,多的二三十天,记忆中新股一字板最多的是“暴风集团”直接创造了36个涨停板。
先了解下在A股市场打新的规则,目前分为普通股、可转债、新三板。其中普通股有划分为主板、创业板、科创板。
主板的话只要你股票账户开好就可以买卖股票,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够额的股票市值就可以立马申购主板的新股打新。创业板、科创板就不可以,它们需要另外开通,但开通还得达到条件!
创业板开通的条件是:开通创业板权限时要满足两个条件,分别是: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10万元,
以及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
个人科创板开通的条件是:1.开通前20个交易日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日均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不包括该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融入的资金和证券);
2.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
3.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应为C4(积极型)及以上;
4.通过科创板业务知识测评。
可转债打新申购就简单:只要有股票账户就可以定格申购,等中签后再缴款就行。
新三板打新条件规则是:新三板打新需要开通新三板权限,开通条件是:开通前十个交易日日均资产100万及以上,两年的交易经验,风险承受能力为C4及以上。
打新规则:1、没有市值要求,有现金就能打新;2、比例配售,中签率是10%,假如申购1万股,那么配售就是10000股*10%=1000股;3、申购时间(9:15开始);4、涨跌幅限制30%。
需要提醒的是:可转债、新三板根据目前过往经验很有可能上市第一天就跌破发行价。申购前可以自己了解下公司,斟酌后在申购。
怎么样提高新股中签率坚持逢新股必申购,尽可能达到定格申购,尽量不要在9:30之前申购,可以在剩下时间的半点或整点的前后申购,我自己一般都是在2:30后申购,运气最好的一年2017年单个账户中签8只新股。新股中签主要还是靠运气了哈。
所以说开几十个证券账户,只要满足可以打新的条件是完全可以赚到钱的,几十个帐号中签的概率还是会有的。
祝股友们多多中签新股,月月中签新股。
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能赚钱吗?
股票打新需要配市值,但可转债不需要。本人的多个账户申报,只有一个有效,用家人的账户多开几个都来打新债可以增加中签概率。
可转债中一签1000元,我本人2019年至今可转债没有破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破发的可能),最少的一只赚了三四十,最多的一只三百多,一年下来赚了点零花钱💰
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能赚钱吗?
先说结论,对个人来说,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不现实,土豪除外,开3至5个是比较现实的,而且是3至5个不同的人的账户。
另一方面,新《证券法》规定,“出借自己的证券账户或借用他人的证券账户从事证券交易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所以,要谨慎操作,不同的账户,最好用不同的手机操作[呲牙][呲牙][呲牙]
第一,从打新股方面来说,开几十个证券账户打新,
必须是不同的人,也就是说得用几十个不同的人的账户,
一个人开几个账户是没用的,同一个人所有账户的申购只有一次有效申购。
2016年以前,把个人在证券公司的开户数量放宽的20个,2016年10月份,又调整到3个。
对打新股来说,要求有持股市值,市值越高,中签几率越大,对一个账户来说,一般市值在五十万左右比较合适,上海和深圳各二十万左右,这样可以覆盖较大部分的新股顶格申购,这样才有一定的意义。
如果按你说的几十个,就拿十个来说吧,十个账户的市值就需要500万资金。
而且,未来打新持股,选股需要谨慎,不然打新没挣到钱,股票倒亏钱了,得不偿失。
第二,从打可转债方面来说,可转债不需要持股市值,但是收益有限,一个一般在200-400之间,为了这么点钱,操纵几十个账户,不值得。
最后,借用账户和出借账户是违法行为,建议谨慎操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