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说起过去,现在回想回想觉得好可怜啊,那个时代的冬天总觉得比现在要冷的多的多。总觉得不论穿多少出来都是好冷好冷的,现在的生活确实是越来越好了,最少冬天感觉不那么冷了,而且吃的也好,穿的也好,取暖也干净。
说说过去的冬天是如何度过的,可能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苦难是一个人永远不会忘怀的记忆,所以记得还是非常清楚的。坐标西北的一所小城市。
那个时候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平房,冬天取暖、做饭都是用煤炉。到了深秋季节,买来一车煤炭,其中有块状煤,还有煤渣。先要将煤炭进行分类,用筛子进行筛煤。筛下来的煤渣再和上黄土拓成煤饼,再晾晒和收起来到煤房。这项工作一般都要分为几天才能完成,如果家中劳动力少,那基本上干完这些活,累的脱掉一层皮。但是每个人都要干呀,因为这就意味着一个冬天的取暖得到了保障。
同样还要收集一些木材,拿斧头进行劈柴,收拾成大小长短差不多的木捆。因为这些都是引火物。当然我们西北还特产一种低燃点的煤炭,但是一般比较贵,大家偶尔用一次。大部分时候还是用木材作为引火物。
另外冬天没有啥青菜,所以要早早储存物资。其实这项工作从夏天就开始了。茄子豆角等等要晒成菜干,秋天的西红柿要把它蒸成西红柿酱。然后到了冬天要买大白菜,萝卜,洋葱和土豆。大部分人家一般都有两个缸,一个是酸菜缸,一个是咸菜缸。进入到初冬季节,就开始做这些东西了。北方的水到了冬天好冷好冷的,做酸菜做咸菜,手要伸进去,那真是冻的直跳啊。
那时候肉类供应非常少,食用油也是限量供应,连豆腐都需要凭票购买。所以一个冬天的主要菜就是上面这些东西,翻来覆去变着花样的做。说实话,现在想想当年怎么吃得下去的?少油少肉少青菜,即使母亲的厨艺再好,其实天天吃下来也挺不容易的。
那时候冬天每人家里生一个炉子,要加上烟囱,同时门窗紧闭,还要防止煤气中毒。在一定程度上讲,夜里家里还是挺冷的,白天的时候大家都围着那个炉火烤火,再烤个土豆烤个红薯,那可能已经是很大的享受了。如果大家去看甘肃的罐罐茶喝法,就明白冬天的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现在确实在生活条件上已经有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而且在生活物资的供给上也有着彻底改变,生活好了,大家知足把。
六七十年代,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这个问题以切身径历回答。
1968年,我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人从公和下放到兴城,住入大庙房产的三间平房,秋后天气变冷,母亲叫舅舅请大车拉了二车煤块,散碎煤做成煤球凉干,生产队分了玉米棒子和高粱杆秸,这是家里一冬的取暖物资,每天除做饭锅台过火炕取暖,屋里还烧了炉火,从炕头热到炕稍。这是室內取暖,当时没有公共取暖和地热。
当时过冬主要储备的粮食蔬菜很杂,我们家主要有高粱、玉米、土豆、地瓜(南方叫番薯)、还有一袋小米和十几斤黄豆,堆在下屋。
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高粱米稀饭、玉米粥、玉米饼子(窝窝头),烀土豆、地瓜,副食是酸菜肉(冻肉)粉,大白菜,炒鸡蛋,咸菜等。有几天我病了,二姨来家里,带了五、六斤大米看望(商品粮家庭有细粮供应),母亲在我病好后,叫我挑了二袋地瓜送给二姨,二姨家很高兴,也很喜欢吃烤地瓜。
秋收时,家里还分了许多大白菜,母亲就用来做了一缸酸莱、一缸咸菜(有芥菜圪塔、萝卜樱子、青萝卜等),还在院子的地窖里存下白菜、芹菜(摘叶)、红萝卜、青萝卜、西葫芦等青菜准备过冬。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母亲在集上花50元钱买了二大篓黄米饽饽(冻着的),自已家留了一百个,其他的就送亲友邻居,还买了猪肉和羊肉冻上。好象生产队还分了驴肉或是马肉。
我们家还养了一只狗,几只鸡,几只只兔子,还有一群鸭,这群鸭被大水冲走了,估计冲到了海边,母亲上火嘴都起了泡,过了十多天,这群北京鸭又一摇一摆的回来了,母亲赶紧地抓了一只一只地走亲戚,姥姥家人可高兴了。
我家每天能拣几个鸡蛋和几个鸭蛋,生活过的比较滋润,蛋炒蒜苗、猪油焖黄豆,还有父亲邮寄来的腊肉、香肠都是下酒菜。姥爷经常过来喝二盅,叫我去买卤猪头肉,大冬天的就是喜欢我家炕热,一来二去的,我(南一小学学生)也能喝地瓜干酒和抽蛤蟆赖旱烟,姥爷外孙二个还能碰一杯,妈妈说我是姥爷惯出来的。
家里的兔子都是舅舅拾弄的做了下酒菜,好象除了宰兔子,一冬天就没见过舅舅来家几回。
可惜了我家的大黄狗,大雪天,冷哈哈的被隔壁老孙小五下冰窟套给弄吃了。母亲说,他家人口多,劳力少,缺粮食,饿了的人啥都干得出来,一条大黄狗够他家吃几天的。还叫我送过去20多斤玉米面,不让我提大黄狗的事。
我们从南方到北方,衣裳都很单薄,姥姥在入秋时,就用妈妈买的棉花和布,给我们做棉袄、棉裤,絮垫棉花,然后用一行行针线密密的缝起,做的厚厚的,穿在身上很暖和。姥爷说我是小南蛮子,怕冻,给我一顶狗皮帽子,还给了妈妈一领白狐围脖,说是解放前给解放军送药材得的地主浮财,当作传家宝的。
过二年形势好转,父亲被允许春节探亲。我们接到父亲的电报,兴奋了好几天。临近年根,大雪下了一米多厚,我们每天在院门口向城墙根张望,数着来往行人。腊月二十九傍晚,我们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戴着风雪帽,穿着军大衣,背着个大行李,一手提一个旅行包,向着大庙方向走来。舅舅接站扑了空,父亲对兴城熟悉的超过本地人,他在兴城北大营驻防了十几年,在军民联宜会上结识的母亲,因此,父亲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家。正月初五,家里来了一大群解放军,有二辆吉普车,带来不少东西给父亲拜年,父亲当年接的兵,已经当团长了。这年春节,我们好温暖,好喜庆,光鞭炮就放了几个大长挂,大庙的小伙伴都叫我团长,我便说我是李向阳。
六七十年代,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这个问题勾起我童年的记忆,六七十年代就是文革时期,是四人帮江青集团横行霸道的时期,因为人们都是吃不饭,居住在矮小的平房里,冬季显得格外寒冷。
我记得那个年代人们早早准备活冬天,准备的物品主要是三种。
一是提前往夹衣李填棉花,变成棉衣御寒,如果有旧棉衣服的提前补好补丁,还有就是提前补袜子,家庭g些的人家就是提前做棉袜子。
二是排队去买大白菜,因为冬季基本商店没有蔬菜供应,所以一般人家都是提前购买有五百斤以上的大白菜放在防空洞里储存。
三是排队去买煤球或者蜂窝煤,当时煤是按照一家几口人计算,不能随意购买,我们一家四口人,每天供应蜂窝煤四块,除了做饭时,其余都是把蜂窝网炉子封起来,只有摸着烟筒才感到一丝温暖,冬天的时候,每天早上家里脸盆的水都冻成冰块了,加上吃不饱饭,没有肉蛋禽鱼虾油,那时的冬季真是苦熬过来的。
六七十年代,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那年代不但粮食少吃不饱饭,柴草也不多,冬天全靠耙搂柴做饭烧炕取暖,根本没有火炉,屋内上墙角冻的都是冰雪,房皮上面盖些高梁桔杆以保温,就这样过了一冬又一冬。包产到户后全家进城了,留下的旧房在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六七十年代,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六七十年代冬天,家里没有暖气,烧土炉子带火墙取暖。感觉那时的天气比现在冷的多,入冬就得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羊毛线织的袜子及棉鞋,出门还要戴上毛手套,捂不好就冻疮了。
想想有多冷吧,屋里屋外不差上下,当时也没有温度记录,到底有多少度也说不清。冷的最利害时,孩子们从外面进屋后,抢先跑到烟熏火燎的炉子旁取暖,这也是白天家里最热的地方。
晚上睡觉时,大人把炉火压上,孩子一个头朝东,一个头朝西,自觉排队睡在火墙跟前,脱下的棉衣棉裤压在被子上,虽然有点重,但是暖和呀!被窝里热热乎乎的,一觉睡到天亮舒服的很,您经历过吗?
六七十年代,冬天都是用什么过冬?
能用煤取暖的,少之又少,一般情况下,用无烟煤粉末按比例掺黄土活煤泥,晒煤饼,靠县城近的,已出现蜂窝煤。俺家稍微富裕点,能用上煤,就在土坯炕中间,找专门盘煤灶的工匠自己盘炉子,烟和余火走中间的炕洞。即能取暖,又能做饭。基本上都是从土坯炕的边上,再盘上大锅灶台,余火和烟经过二锅,进火炕。炕头上很热。家里穷的基本上都是用第二种。但是,冷的历害时,就在盘煤灶台的中间火炕门。朝土炕里塞柴胡,木材点燃。俗称焐炕。也能达到取暖目的。另外,用破被子当棉门帘子,钉在门上。还有的,把后窗户封死!那时,特别是70年代后期,已有了进口化肥,它袋子里有层塑料纸,特别金贵,用它封前窗户。透明还保暖。上大冻时,有的人家,直接抱棉柴,木棍,在屋中央点火。也没听说过有中毒的。但是,几乎家家户户,房顶上的檩条,房梁,椽子都被,烟熏火燎的漆黑。也没听说过冻死人的事。炕头上是全家最热的地方。当家人睡觉位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