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月领退休金700与子女给2000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

先不用在金额上进行对比,哪种选择更幸福的关键是在于是否能够长久的领取到这笔费用,这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做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那就是在于领取人,也就是农村老人,觉得哪种领取方式更让自己心安。如如果从这两个角度来去考虑,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农村老人会选择一个月领到养老金700元,而不是等着子女给2000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的选择是我们最终农村老人的最现实选择,也是最心安的选择。

1.如果每个月能存社保机构领取到700元的养老金,这是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劳动换来的养老待遇。这笔钱可以领得长长久久,一直领到自己去世为止。而子女既如果每月给自己2000元生活费,对于父母来看来,这是子女自愿给自己的,但是这种自愿性会不会随着子女家庭条件的变化,子女生活负担的变化而改变呢?这两年经济条件好,可能给了过两年子女的孩子也长大了,需要用钱了可能就不给吧,或者给少了。但是如果给少了,父母能要回来吗?看一看一些相关的报道就明白,其实非常之难。

2.现在领取养老金700元,但是并不意味着未来一直只能领到700元。我国的养老金是会随着整个社会变化而调整的,按照客观规律,养老金只会向上调,不会向下调。随着我国的经济进步,随着当地月平均工资的上升,随着物价的变动,养老金有可能不定期的进行上调。过去的养老金已经连续17年上调了。那么700元在未来有可能会变成1400元,2100元,未来会越来越多。

3.中国式的父母都是为子女考虑的,总想着不要拖累子女,总想着帮扶子女。所以如果从子女手中拿钱去养老,有可能父母会自己心都不安。即使子女肯给,但是作为父母如果不到最后时刻,可能都不愿意拿子女的钱。,也就是说花这笔钱心里安不安宁,心里愿不愿意,心里坦然不坦然。这样一分析肯定是更愿意拿社保的养老金了。

4.如果在延伸分析,其实这两笔钱本身也不冲突。社保的养老金并不会因为子女愿意给钱而终止发放,同样如果社保养老金不够生活开销,那么子女养老金也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这也是很多农村老人在领取了农村补助、或者低保、或者新农保养老金之后的一个现实的情况。

在之前新农保之时,有一些农村老人缴纳了,现在抵达退休年龄之后,每月确实可以领到一笔钱,但是因为缴纳的时间短金额低,一般领到的钱也不是很多。所以这一批农村老人最现实的日常生活来源是:从社保上领一笔新农保的养老金,每年在从村里领一些相应的补贴款,如果自己身体康健,还可以种点菜,干点农活,稍微赚一点钱。最后如果还不够,那么就需要子女给予一定的贴补。

其实这样的方式,也是农村老人现在最现实的养老了。

农村,月领退休金700与子女给2000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

我父亲生活在农村,从前年开始,每个月领上了700的退休金,人也精神了,笑容也多了,讲话也有底气了,比我们以前每个月给2000都幸福。

我父亲今年73岁,身份证上显示1950年出生,但父亲说自己出生于新中国解放前,所以应该是1948年出生。

我一直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连自己真正的出生年月都弄不清楚,难道爷爷奶奶当年生下孩子都记不得吗?

后来经过了解,大概明白了,奶奶当年生下八个孩子,但只有五个养大成人,有一个孩子已经十几岁了,去山上放牛,掉下了村里最大的山塘,溺亡了。

应该从那以后,奶奶的记性也不怎么好了,包括在我小时候,奶奶都不怎么喜欢带我们,对孙辈总是很冷漠,现在想来,奶奶年轻时经历过太多失去的痛苦,也许只有外表的冰冷,能掩盖内心的痛。

虽然爷爷奶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还是送我父亲读完了高中,父亲是六十年代的高中毕业生,成绩很好,他的同学有些考上了大学,有些进了单位上班,我父亲则去了一个中学当老师。

当老师大概十来年,随着我们姐弟相继出生,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人,经常入不敷出,心高气傲的父亲就辞职下海了,后来干过个体与养殖、种植。

小时候,生活很贫困,但我们在吃的方面还算不错,起码水果很丰富,父亲用家里的水稻田置换了家周围的旱地,用来种香蕉、橙子、龙眼、荔枝等树,还在果园里养鸡。

八十年代中,九十年代初,我们家是村里第一个种果、养鸡专业户,每批鸡苗都几百只,在父母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家成了村里的第一批万元户,93年就花二万多,建了一套带院子的平楼房。

可是曾经有多风光,后来就有多失落,等到我们相继长大成人,父亲慢慢也老了,等父亲进入退休年龄,这种失落感就更明显。

在聊天中,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说起,当年辞职不当老师很遗憾,如果一直干下去也转正了,现在退休工资五六千,不像现在,一分钱退休金都没有。

我能理解父亲的遗憾,我们村里的全叔,只有初中学历,比我父亲还迟两年去当小学的代课老师,干了几十年,遇到了国家的好政策,退休前转正了,如今每个月退休金六千多。

后来,我们姐妹商量好,每个月凑2000块,给父母当生活费,遇到其他需要用钱的地方另外给。

我们孝顺父母的钱,父母总是拿的不开心,父亲说孩子孝顺,我们理应很高兴,但现在的生活压力那么大,你们自己也要供房供车,有孩子要养,还要拿你们的钱心里不踏实。

父亲性格喜欢安静,勤快,那么多年来一直住在乡下,从来没让自己闲过,还是在干着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那股拼劲比很多年轻人有过之无不及。

前几年,国家出了一个惠民政策,以前当过代课老师的人根据任职年限,可以领相应的退休金,按我父亲的工作年限计算,每个月能领700左右。

现在,每个月固定有七百多打到我父亲的卡上,自从领上这个退休金后,父亲的幸福指数立马上升了,七十多岁的他,走起路来精神抖擞。

虽然有了退休金,加上我母亲的,两个人一个月大概有一千左右的收入,但是勤劳惯的父母依然没有停下干活的脚步,这些年来,家里种菜,种果,养鸡,养猪,单卖猪仔就卖了好多批,成年猪也卖了两批。

我们平时过年过节也会给父母零花钱,每次一千几百地给,父母总是说不需要,他们有退休金,也还能挣钱,但我说,你们有是你们的,这是我作为女儿的本份。

就算如此,父母住在乡下依然省吃俭用,能不花的钱绝对不花,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勤劳致富”的榜样,也看到了“节俭持家”的中华传统美德。

以上优良的品质让我引以为豪,值得我永远学习。

题主问:月领退休金700与子女给2000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

在我父亲身上,让我深刻体会到,月领退休金700比子女给2000生活费更幸福。

因为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自力更生。

那怕把子女养育成人了,子女也有抚养的责任与能力。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那怕能展翅高飞了,也还是需要呵护的孩子,不想因自己增加子女的负担。

每个月领700,在金额上比子女给2000少了1300,如果单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拿着子女给的2000,无疑能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不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父母只想给孩子更多,从来没想过从孩子那里拿的更多

正因为父母的爱如此伟大,任何时候都不想依赖子女生存,所以领700退休金,那是在享受自己曾经的劳动成果,有了这700,再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自己种菜、养鸡……解决了大部分“吃”的问题,就能减轻子女的负担。

这是作为父母进入老龄后,能给子女最大的爱。

当然,父母养我们幼,我们养父母老,不管父母有没有退休金,退休金有多少,我们都要经常关心父母,让父母的晚年生活越来越幸福!

农村,月领退休金700与子女给2000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

两个都幸福!但月领退休金700元更幸福,因为他自来的生活费,不用子女负担,不增添子女的困难,少了个烦脑。所以他更幸福!

农村,月领退休金700与子女给2000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在农村地区每个月领取700元的养老金,和子女每个月给取2000元的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其实我认为前者应该更加幸福一些。所谓有句俗话叫做求人不如求己。所以说如果说你能够正常每个月享受到700块钱的养老金,那么也就是说你的这个养老金是可以终身领取的,他会随着你退休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自己养老金的待遇,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如果说你指望自己的子女每个月给2000块钱,可能这2000块钱是很难去增长的,因为作为子女来说他也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生活,每个月付出2000块钱的支出,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存在,所以说指望子女想要多给我们退休老人钱,这是很难去做到的,这是一个方面,所以说你今后可能没有办法去提高自己的收入。

而且拿子女的钱,可能多少会看自己的脸色。所以心态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如果说你享受自己的养老金待遇,比如说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那么是由社保部门来发放的,这是属于你完全自己的钱,不受到任何人的约束,也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但是想要获得子女每月2000块钱的收入,那么可想而知势必多多少少会看一些子女的脸色,就算子女非常孝顺,可能自己心里也是不踏实的,所以说这就是区别,当然我们会拥有一份养老金的待遇,对自己而言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农村,月领退休金700与子女给2000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

自己领700元退休金,另外儿女再给2000元的更幸福,因为700元退休金只能过上馒头就咸菜的生活。700元提现国家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2000元提现儿女对父母的孝顺,不管是从钱的数量还是心态,两者都有才是最幸福的。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每个月他们每人自己领几百元退休金,我和妹妹每人每个月给他们1000。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前些年老家拆迁,也分了好几套房子,老父亲说,自从住进楼,冬暖夏凉,再也不受罪了,至少多活10年。

农村,月领退休金700与子女给2000生活费的人,谁更幸福?

农村,月领700元退休金的老人最幸福,因为700是自己的钱,所以心情不一样,儿女给2000,老人心里也不舒服,老人不愿意花儿女们的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