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园说不买银行股,董宝珍说银行股有价值,该听谁的?

一个优秀的股市投资者,他的整个操作行为分为两个关键点,每一个关键点他都要走对,都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一:前期做好各种调研,最终选出需要持有的股票。第二:根据股票市场和被选中股票的变化,决定盘中的买卖策略。

林园和董宝珍,他们都是我国证券市场上声名赫赫的投资者,而且两人经历还有所相同,其实都是从个人投资者慢慢做出来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投资心得,在股民中也有着显赫的声名,但是两个人现在被人的评价可完全是不同的。

他们两人对于银行股是有着完全不同的见解,林园从来不会买银行股,他认为银行股没有任何的长期成长性,不值得配置;而董宝珍一直认为银行股的市盈率很低,市值要比合理的估值还要低,是一个长期持有的好产品。在回答该听谁的之前,我们其实共同来分析一下,两人曾经交错过的一段共同投资茅台的经历。

董宝珍在茅台股价100元的时候,呼吁大家买白酒股,2008年起陆续买入贵州茅台,直至满仓满融,结果亏到一夜成名,后来2018年左右,茅台上涨到700-800之间卖掉了,确实赚了很多,但是现在茅台多少钱呢?当初的出售理由是市盈率高了,估值高了。

而林园买茅台股的故事应该大家都知道了,2004年3月,但斌成立东方港湾后就买了茅台股,经历了2008年和2013年的大跌,依然坚持持有而且不断地最高买。用但斌的话说,“茅台就是活菩萨,给大家送钱”。最终但斌持有茅台近2%的流通股,市值达到500亿元,到现在仍然坚持持有,被誉为东方的巴菲特。

那么在茅台股票上,董宝珍赚了小钱,而林园赚了大钱。所以两人在第1个关键点上不约而同的选出了应该买的股票,但是他们选出茅台的理由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第2个关键点上发生了分歧。董宝珍关注的是市盈率低,估值低,只要升高了,他就会选择卖出换股。而林园认为选到的股票一定是高成长性,具有广阔的未来前景,所以市盈率高低与是否买入卖出股票没有关联。

面对银行股的看法也是如此。董宝珍的选股要求是因为银行股的市盈率低,市净率更低。所以它相对是更加安全,亏钱的概率比较低,赚钱的概率更高,但是未来能够赚取大钱的概率有多少呢?而林园是根本不会去看银行股的,因为他认为银行股未来的增长性实在太有限了,从长期来看,获得稳定的高盈利增长机会是微乎其微。银行股不如其他更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好。

那么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你觉得谁的投资风格更合你的口味呢?或者说这两位对于风险的看法,更被你认同呢?你只能挑选一个认同的人来去相信、去学习,强行去学习,不认同的投资者,风格是学不好的,画虎不成反犬类。

林园说不买银行股,董宝珍说银行股有价值,该听谁的?

我是老霍,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自己亲身经历告诉你,不要听林园的,虽然他是炒股大师,但他买的股票金龙鱼一样会套住,只是他的资金实力雄厚,可以逐步加仓买入,把持有价格摊低,我们普通人是没有那么多资金的,作为普通人买银行股比较好,现在存银行利息三年期,才3%多一点,利息很低的,那么买银行股就不一样了,我给你分析一下:

买银行股要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最好持有时间超过5年以上,你就可以看到你赚到的利润了,越是持有时间越长,银行股的利润越多,我是2010年持有建行股票的,当时买入时是4.5元,买入30万股,每年分红将近10万元以上,分红率每年都超过5%,是很可观的,经过十多年的高抛低吸,我现在持有股份已经超过50万股,年年分红,股价成本已经很低了,几乎没有成本了,现在的股权,都是可以分红下去,就像一只下蛋的母鸡,每天下蛋,多好啊!

我们普通人炒股,要按照自己的判断,不要听什么炒股英雄,大v的,要有自己的思路,要有自己的炒股模式,才能在竞争加剧的股市市场里,分的我们自己的一杯羹!


总之:林园之所以成功,有他自己的模式,这一点我们学不来的,即使在他身边的工作助理,也是不能模仿的,我们看清自己的资金规模,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投资思路,才是最正确的!

林园说不买银行股,董宝珍说银行股有价值,该听谁的?

银行股到底好不好,这叫做事物的相对性。有好的银行,也有不好的银行。也有好赌的人,也有不好赌的人。这四个问题,混在一起,就说不清楚了。

首先说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深发展),都是非常好的银行(平安银行,受平安保险影响,诟病稍多,平安保险,本来就不应该全部买入深发展,深发展是一间非常好的银行,平安保险,应持股最多49%,并且不干涉深发展业务,因深发展银行,已经是非常非常好的银行了,这是题外话),现在真的是要买入银行股了,真的,业绩非常优良。现在都在相对低位。

为什么不能买入银行股,是因为赌性强的人,希望一夜暴富的人,不能买入银行股。

买入银行股的两个条件,股价相对低,赌性不强的人,就可以放心买入银行股票了。

股票市场,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总结,不是投资建议。

股票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林园说不买银行股,董宝珍说银行股有价值,该听谁的?

关于银行股,林园说的对,董宝珍说的也对。

先说林园。

林园之所以说不买银行,是林园的投资风格偏激进,更热衷于确定性强的成长股,最近几年偏爱白酒和医药。

2006年开始持有茅台至今,最近几年专注于糖尿病、心脑血管、高血压药的医疗领域。

林园是做交易出身,8000块起步,从1989年到2007年,18年间,把资产做到20亿。

之后由于资金体量太大,风口浪尖。

于是考虑合规性,潜心修炼,开始转做私募,林园投资。

在各种蛰伏后,2017年左右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再次走火全网。

林园不会投资银行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银行是传统行业,总体的成长性受限。

再说董宝珍。

可能很多散户对于董宝珍并不熟悉,他并没有林园那么有名。

董宝珍的出名,同样是因为他对茅台的执着和热爱。

在2013年,公务人员高端消费被限制,茅台低迷的时候,董宝珍同样是站位茅台,并且坚定持有。

相比林园的低调隐忍,董宝珍当时非常高调,一度有了茅台下跌,他就裸奔30分钟的赌约。

但做人高调的董宝珍,投资风格却很低调内敛。

他的投资风格,主要是大市值个股,配合静态低估值的思路。

也就是全市场里寻找被低估的大蓝筹。

很明显,处于历史估值底部的银行股,对于董宝珍来说,非常具备投资价值。

林园和董宝珍的言论,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两人只是根据自己的成功路径,做出了最真实的判断而已。

散户听了二人的言论,如果觉得迷茫,代表自己内心对于投资的策略,并没有完全想清楚。

我们做投资,并不是冲着某位大佬的几句话去的,而是最起码的要认可大佬的理念,要理解大佬做决策的依据。

大佬之间出现分歧,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包括大佬们在不同时间段的业绩表现,可能也会差很多。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因为投资策略不同。

做短线的,肯定更喜欢爆发力强的,在牛市里更如鱼得水。

做长线的,会更注重价值成长,通过时间来体现收益。

散户要明确自己的核心决策依据,交易风格,再去匹配同样风格的大佬,去了解大佬们当下投资的情况。

以此作为辅助,才会有意义,才能有想要的结果。

绝大多数散户,都把交易风格的建立,搞反了,所以经常会信仰坍塌。

就是很多的散户,他本身没有任何的投资策略,也没有交易信仰。

进入股市之后,先一顿摸索,跌跌撞撞。

然后,开始膜拜一些行业的大佬,开始学习大佬的投资方法,企图复制大佬的经验。

虽说大佬的经验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但大佬本身的成功路径,却很难真正意义上复制。

主要原因是你和大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集,也就不知道大佬的交易方式,交易策略,交易理念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在交易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没有人会专门为你做解答。

这就是为什么你和大佬永远没法走到一起的原因。

你只看到了大佬的形,却没有看到大佬的神,能接触到的就是大佬的一些公开信息,公开持仓,公开言论等等。

这些表面的东西,并没有精髓,也就差得很远了。

就比如大佬的选股策略,你永远不知道,只能通过大佬管理的基金,看到哪些持仓。

但这些持仓公布,本身就是滞后的,而且什么时候加仓减仓,也不会告诉投资者。

你根本跟不上大佬的交易节奏,没准大佬清仓了,你还在苦等。

所以,这种方式本身就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投资者很难真正掌握。

大佬分两派,一类是技术派,一类是理念派。

先说技术派的大佬。

现如今技术派的大佬,大部分都“归隐”了,深居简出。

直白点说,技术派本身就是存在踩红线嫌疑的,所以在赚到钱之后,也就功成身退了。

以前很多大佬喜欢写书,尤其是技术类书籍。

这些书籍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这类书籍也就销声匿迹了。

而现如今留下的一些战法,基本上都是延申出来的,有一些还是残缺不全,另一些则是已经改良升级。

一部分的技术派大佬,就像园林一样,开始转型正规化,走到前台上来。

而他们也从崇尚技术,到不可言传,最终改为了宣扬投资理念,成为了理念派。

理念派宣扬的,基本上都是价值投资的路线。

大部分理念派的大佬们,以大的投资策略为主,包括价值发现,宏观的投资周期等。

这都是一些相对比较宽泛的内容,可能还会包括细致一点的行业选择。

至于,如何落地到个股的选择,这部分精细化的内容,几乎都是只字不提。

因为投研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才是这些大佬掌握的资源带来的信息渠道优势。

或者说,这部分即便告诉了普通投资者,也并没有任何的作用。

他总不能说,我的投研团队调查了这家上市公司,他们家就是有潜力,有更好的技术,有更强的实力吧。

而散户盲目地追随大佬,却又无法真正的模仿大佬,成为大佬,最终会在某个节点,分道扬镳。

就好像今年上半年,当散户发现价值投资派掌门人但斌,居然在下跌途中清仓,而不是越跌越买,信仰就瞬间坍塌了。

当故事,变成了事故,一切就都变了。

当你发现大佬也开始亏钱了,大佬的那套理念似乎行不通了,你就开始怀疑大佬,怀疑自己了。

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都是自己摸索出了成功路径,而不是复制别人的路径。

散户想要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交易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风险等级。

所谓的风险等级,指的就是能够承受多大的损失。

不同的散户能够承受的损失幅度,其实是不同的。

有一些能接受30%,50%的损失,而有一部分,其实只能接受10%,20%的损失。

甚至有一部分散户,认为股票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地方,那就很致命了。

当你要摸索自己的交易模式之前,先要明白自己的风险等级,大概在什么比例。

2、投资目标。

除了风险的等级,还要明确的,就是一个投资预期。

因为不同的投资预期,采取的方式方法,一定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的目标是股神巴菲特,那么你的预期年化收益目标,就是25%左右。

如果你的目标是园林、徐翔、赵老哥,这种几百倍上千倍的,那目标年化就是几倍。

不同的投资目标,带来的风险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得太高,毕竟那么多投资大佬,长期的年化收益,超过20%的就不多。

3、交易频率。

接下来是交易频率,要符合自己的交易习惯,以及交易的能力。

所谓交易能力,一方面是交易的水平,另一方面可能和交易的条件相关。

就比如,上班族,是完全不适合短线的高频交易的。

因为上班族没有时间去盯盘,就无法做高频交易,也就不可能适合这种模式。

交易频率一定要符合现实状况,至少能够做好相对准确的交易操作。

4、优选行业。

接下来是选择股票,优先是做行业优选。

大部分的投资者,对于选股,是没有框定行业大类的,其实行业大类很重要。

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因为越是熟悉的行业,越容易看清方向。

优选行业的背后,能够找到自己了解的上市公司。

如果连行业都看不懂,那势必看不懂这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也就看不懂这只股票。

即便是做短线交易,本质上也需要对于行业板块做优选的。

5、精选龙头。

炒股就是要炒龙头,这一点其实是达成共识的。

所以,当你选定好行业后,就要寻找行业的龙头。

你对行业越了解,找行业龙头也有越容易。

只不过,龙头不一定是业绩好的,也可以是资金热爱的,炒作空间大的,上涨幅度大的。

精选龙头是必要的,因为龙头的机会一定是更大的。

6、交易策略。

最后一步才是制定交易策略。

到底什么时候该买入,什么时候该卖出,交易频率,持仓周期,目标盈利等等。

所谓的交易策略,指的是所有交易的个股,该如何进行交易,交易的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这需要投资者,在一次次的交易之中,不断的实践,然后一步步的去做调整才行。

交易策略,并不一定要复杂,但是一定要适用,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

最后做个总结。

散户做交易,不要去轻易地听别人的,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分析。

我们要学会在股票市场里独立,因为抱着别人大腿,是走不远的,而且容易摔跤。

你可以花的时间久一点,领悟的更慢一点,但一定要最终形成自己的一套交易模式。

林园说不买银行股,董宝珍说银行股有价值,该听谁的?

谢谢邀请!买银行股还不如存银行每年3%左右的利息。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有很多人没细算或不懂。

当然是听林园的,也不是听林园,是因为股市的人都知道买银行股除了有点打新股用处之外,越买越亏,包输不赢。

明义上说银行股每年分红5%以上,实际上每年要亏5%左右,越存得久越亏得多。银行分红给你三角钱,股票当天下跌五角钱,且绝大多数银行是不填权的,分了红一年还回不到本,年年如此。

银行就是庄家,在快要分红前拉升股价,高抛用溢价的钱来分红,分红后一直打压,在底部低吸,年年如此。全国四十多家上市银行直到今天有谁填权了,恐怕一家都没有。买银行股三年肯定不如存银行三年。

林园说不买银行股,董宝珍说银行股有价值,该听谁的?

不少银行股每年所发的股息有超过5%的,只要你将钱分散投资前3~5名股息的银行股,长期持有,总有一天,股价也会上升,收益肯定比大额存单高,例如交通银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