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从长远来看,打破刚性兑付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是监管水平和监管的有效性要跟得上,也就是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不仅仅是口头说,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中。同时还必须得有机制,可以将保护投资者的行动加快效率,落实在实际的后续工作中。

1.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并不是不欢迎破除刚性兑付,也愿意按照市场规则承担自己的盈亏。但是作为投资者来说,他仅仅是应该承担市场中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的交易盈亏。其他所有对理财产品造成的损失,应由理财产品的管理员及相关责任方来承担,并不是应该由投资者承担。我们现在理解的破除刚性兑付,其实在逻辑概念上是有一定错误的,认为只要理财产品出现问题,都应该有投资者先行进行承担。后续再慢慢分清责任,再提解决方案。

2.本来按照资管新规的时间安排,应该在2020年年底正式实施,两年过渡期结束。但是为什么监管部门又延长了一年过渡期?其实重要原因在于理财产品管理方的管理风险太大,有可能揭开理财产品的盖子,发现从理财产品设立、底层资产的购买、底层资产的风险识别、底层资产的存续管理,以及后续处理方面都有着严重的管理履职不到位行为。如果贸然实施,可能最后投资者变成了最后风险的承担者。又形成了新的一轮理财产品的出事潮。

3.我们可以看看目前漩涡中的信托公司的许多出事的信托产品。在其中投资者犯了什么错误吗?没有犯过任何错误,那么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风险管控住了吗?如果仅仅是市场风险,那确实是应该由投资者可以承担。但现在暴露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存在于管理人未能有效管理,都存在于底层资产购买时的很多承诺是虚假的,都存在于风险处置措施去是不透明,而且有着内幕操作的嫌疑。

4.如果所有理财产品都处于阳光下的运行。在募集和营销时候全部遵守规范,信息充分披露。在购买底层资产时履职尽责手续齐全。在产品存续期履职尽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风险发生后及时告知投资人信息充分披露。在处置风险时会同投资人一起进行。我相信此时所最终的结果,投资人也是会承认的,刚兑自然会被破除的。

5.现在管理人的道德风险以及专业尽职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例如最近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管理的信托产品发生的纠纷时间就暴露了道德风险。只想管理人挣钱,而投资者不进行分润分利。武汉83吨假黄金事件就暴露了管理人的专业尽职,是远远不够的。这才是造就了如果真的破除刚性兑付,如果真的依法规,但是有可能这些管理人都会被揪出来,首先管理人要破产,要坐牢,要被罚款,要被处罚。

6.从监管角度出发,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处理理财产品纠纷的流程,以及更公开透明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也是在全面破除刚兑之前的一个重要命题。监管,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其实应该取得投资者和理理财产品管理人的共同信任。但是目前监管是理财产品管理人的上级管理机构,会不会为了维护行业整体稳定发展,采取一些不透明的处理措施?最终导致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信任呢?

在以上该做的各项工作没有完备之前,如果贸贸然正式打破刚性兑付,导致的结果就是无人敢去购买理财产品。金融机构的美誉度会大降,监管机构的信任度也会下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1 打破刚兑其实结束过去银行理财兜底的模式,以前买理财给的预设利率,不是实际利率,是有亏损的情况的,但是大多银行都会刚性兑付,但是现在新规以后,已经没什么保本保息产品出现,剩下的旧产品也会逐步被净值型代替。

2近期有两家银行成立了银行理财子公司,就是让理财产品实现独立专业的运营发展,才过去保本保息走向市场模式。这也意味着我们在配置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也要考虑不同风险基本,常见的定期理财一般是中低风险。当然随着保本型理财不在,存款类产品比如定存产品,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都成了替代品。存款类理财本金保障,利息稳定。

3 我觉得这也是对国人理财的一种教育,习惯的依赖保本保息,不利于国民的财商教育,现在的小学课本都开始普及基本的金融风险只是,有多少收益,就有多少风险,想要不劳而获,投机暴富的想法不可有。理性看待风险投资,看待理财产品。建立风险意识很重要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打破“刚性兑付”,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意味着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市。

在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以前,银行有保本型理财产品还是很受欢迎的,收益可能比存款好一些,而且本金也十分安全。这对于一些偏爱稳健的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非常稳妥的产品。

“刚性兑付”实际上就是银行兜底,当然,资管新规实施以后,“刚性兑付”也就成为历史。银行不再承诺“刚性兑付”,银行所有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都退出了市场。

今年年初,有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的比较大的亏损,这也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会亏钱的。虽然有投资者在网络上提出亏损的种种证据,但这也无济于事,“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话确实得时时记住。

以前有保本型理财产品,很多人把这个资金往银行一丢,就安安心心地去做别的事情了。现在不一样了,你不懂一点理财,财可能就丢了。所以买理财产品,把一些条款细则了解清楚,这是必须的一种习惯,特别是风险所在,要心中有数

虽然理财产品没有刚性兑付了,但是接近的替代品还是有的,比如大额存单,比如结构性存款,对于不喜欢风险过大的投资者而言,也还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风险较小的方向的。

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是就是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银行风险降低了,但是投资者则要把眼睛擦得更亮一点。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意味着理财跟股票和基金一样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意味着原来一直在买理财的人群要开始改变思维,资管新规后出的理财产品是不像以前那样肯定按业绩基准兑付利润,它是有可能会亏本的。事实上我买的平安R2理财产品“182天成长一号”下个月底到期,不要说赚钱,现在的收益率是负的 0.73%,回本是无望了,如果当初选择存款或者买货币基金,起码现在是正收益。

意味着有些可以承受风险的人,估计会把资金从理财产品撤出投向股市和基金,反正都不保本,那还不如自己搏一搏呢?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打破“刚性兑付”才是还金融市场的本源,我们的投资人一直是被呵护的,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大家都认为投资就是保本付息的,从不认为有什么风险,最差的结果大不了不要利息,拿回本金就可以了。但是从2013年开始的利率市场之后,慢慢的这种兜底的“刚性兑付”就开始被一个个现实案例打破了,信托、债权、理财产品都是如此。

在那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平台还是投资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的风险,所有人都很乐观,投资者都认为我投资你100万,一年后就得给我115万的本息,而平台也是敢于承诺,一个比一个叫得狠,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正规”的平台反而因为给出的收益率不够高失去了竞争力,平台的业务规模反而上不去。而那些胆子大,敢于承诺的平台总是能够获得一众投资者的认可,纷纷将资金投入进来,回到2015年左右的年份,15%的投资收益率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嘛,市场随处可见。

但是这些年大家都看到了太多的平台倒闭,网贷将这种敢于承诺的特质发挥到淋漓尽致,无论你是什么背景,国企背景也罢,上市公司背景也罢,知名投资机构也罢,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国家清理才会导致这么多平台倒闭。其实如果国家不清理这些平台照样会倒闭,而且会有更多的投资人产生亏损,而且是更大的亏损,最终市场上能够活下来的必然是高利贷中的高利贷的业务模式。用小额的金额房贷,实际利率大得吓人,通过利滚利就可以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最终将你所有的资产都吞进去,甚至将你整个家庭的资产已经父母的资产都会吞进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倾家荡产,那么平台也就赚够了。

刚性兑付本质是还原金融市场的本质,能够刚性兑付的只有银行,其他所有的投资都是无法实现刚性兑付的,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无法做到的,这不是由某个人和机构决定的,而是由金融的本质决定的,银行敢于刚性兑付是因为能够给予的利率很低,即便能够发生巨大的风险,银行也能够承担。

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你的收益率一定是来自于另一个主体的成本,你投资某个产品带来的收益率,那么一定是来自于另一个个人或者企业支付的融资成本再加上平台的运营费用以及利润,现在中国的GDP增速都已经放缓到6%了,已经不是过去10%的经济增速了,宏观经济已经如此,你到哪里赚钱这么多的利润来?资金的收益率来自于哪里?

支付宝的余额宝在2013年推出来的时候收益率高达7%,而现在已经跌破了2%,这个收益率已经很低了,很多人以为余额宝会颠覆银行,其实并没有,当前的规模大概是1.2万亿,为什么没有实现颠覆银行甚至是取代银行的宏伟壮举?原因还是在于余额宝根本不是一个投资机构,而是一个“渠道”,小散的钱通过支付宝这个渠道聚拢在一起,然后批发给银行,赚取一定的手续费而已,这个根本不是得益于他的投资能力。

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万亿规模的资产,谁能保证可以获得7%的固定收益率?如果真有这么厉害的话,马云不用干淘宝了,直接干这个事情就可以了。

打破刚性兑付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不打破,那么投资人就会将存款搬家,谁的胆子大敢于承诺给得高就给谁,那么最后的结果也必然是越是胆大的骗子越是能够吸纳更多的 资金,但是最后一定会无法维持,因为你这些钱要投资出去的,你到哪里去获取这么高的回报?是做股权投资吗?你能够比专业的私募股权机构厉害吗?还是去做货币基金?货币基金的收益率非常低,你必定是亏损的。

你的利润来自于哪里?有些人的承诺就是为了你的本金,根据就没有想过未来的事情。这个就好比男女谈恋爱一样,那些敢于承诺的人虽然可能更得女生的欢心,但是不靠谱的可能性更大;真正真心想和你共度一身的男人承诺是很谨慎的,他更看重的实现与否。承诺这种事情就是一张嘴的事情,让后就上了,对投资来说也是如此,承诺给你高回报,先把你的本金骗到手再说,压根就没有想过未来还本的事情。

投资人是需要教育的,不被市场教育一下产生损失总认为你的劝解是挡着他发财呢,打破刚性兑付的意义也在于此,让投资人多个心眼。另外一个意思也是说,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张大眼睛,亏损了也别怨政府,都是成年人了,警示的话都说了一箩筐了。

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打破刚性兑付,就是告诉你,你买理财产品有风险了,出了事情自己承担风险噢!其实,监管者也有苦衷,你银行存款利息这么低,理财产品如果再是刚兑的话,谁还愿意把钱存银行?肯定都跑去买理财产品了,这样的话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会大幅提高。再说,如果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不打破,那么谁还愿意把钱存银行呢?

你要追求高收入,就要面对高风险,如果你厌恶投资风险,就得拿相对低一些的利息,这会造成部分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将资金回流银行存款。当然现在银行也聪明了,搞了一些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大额存款来吸引刚性兑付转移下来的投资者。

不过,就算2020年取消了刚性兑付,大家也不要急,只要你购买到R3以下的理财产品,应该是可以保本保息的,因为R3以下的理财产品是投资货币基金、债券之类的低风险品种,总体上的风险也不会太大。反正打破刚性兑付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大家也不必过于在意。银行理财产品R3以下输钱的概率也不会大太。实在不想有风险,那就把钱存银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