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房多是办贷款,是在透支未来消费吗?
事情分两面看,有可能是买房让你投资了未来,获得了未来,获得了你的圆满人生。
1.从过去15年的经验看,买了房子的,都获得了生活稳定,都获得了资本增值。没有买房子的,都迅速沦落到社会底层阶层。用自己的钱买了一套的,刚刚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欠银行的钱买了多套的,逐渐阶级上升,成为中产和富裕阶级。
2.胡润刚刚出了一份报告,中国亿万资产家庭有11万,其中企业主占80%,炒房客占15%,这就是历史的成功经验。有人说,现在房市已经到了拐点,买就是接盘侠!其实还远远未到,国家城镇化建设还在风风火火的推进,人口大迁移还正在蓬勃进行,在人口现在集中区域,在未来人口集中区域,还有着房产非常广阔的空间。
3.大家只看到向银行借钱买房子,压力非常大,每月要还息还本,好像人生都被绑架,收入都被透支了,整天为别人干活。但是我们看不到的是,如果你买对了区域,你的房子会增值,你跑赢了通货膨胀,你通过贷款获得了杠杆多倍投资收益,你获得了银行给你的最低贷款(除了房产按揭贷款,银行给个人的任何贷款利率都会超过7%)。人生很长,总得要吃苦,晚吃苦不如早吃苦,老来穷不如少年穷。
4.现在个人和家庭还是没有太多的投资渠道。在中国,房产投资还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最少不像买理财产品,本钱都不见了。买银行存款产品,跑不赢通货膨胀。自己去炒股票,长期套牢回不了本。听骗子话去炒外汇,三天就归零。房产投资,最少还有个本,最少还有租金收入,最关键的是,他还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产生自然升值。
投资就是钱生钱,银行愿意最低成本的贷款,你还不高兴啊?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其他相关的文章和视频,专门就中国房产投资和其中的投资分析做了多维度的分析。
总体来说,贷款买房,他应该是有可能透支现在消费,获取未来人生。
觉得好,点点赞,关注一下我。
现在买房多是办贷款,是在透支未来消费吗?
肯定是透支未来消费啊!有啥办法
现在买房多是办贷款,是在透支未来消费吗?
感谢秘书邀请!
今天还是按照往常一样,那个牌子写着些许房源信息,三十七八℃的天依然坚守在驻守的岗位,只为等待那个可能几个月都不一定能等到的有购房需求的诚意客户,就算等到了这个客户,还不一定能搞定。
大概正午时刻,正是太阳最严热的时候。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老阿姨突然把自行车停到了我的面前,刚停下来立马从她袋子里给我拿出一瓶冰镇的矿泉水,当时我连忙拒绝着。但是最后还是敖不过阿姨的热情,收下了矿泉水。
阿姨随手接着一张我发的宣传单,嘴里不停问我最近房价怎么样。当时我一直以为遇到了一个大A客,哪里知道阿姨一上来就噼里啪啦的跟我说当年儿子买房那时候,是2015年,那年花了300万在上海买了一套大三房,哪里知道隔一年时间上海房价直接翻了一番。
当时阿姨脸上不仅乐开了花而且阿姨还不断的夸自己当年那个果断。阿姨当时跟我说,本来买房子的时候也没有钱的,还是找银行贷款买的。
我当时问阿姨,就没有想过当年买房贷款心里有没有压力,通过阿姨手舞足蹈的描绘,可以看出阿姨根本不曾想过这些问题。
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说,干什么事都会存在风险。但是如果我们一味觉得有风险不去尝试。那人生又怎么会翻盘。
到今天我终于明白上海的老阿姨为什么有的人看见中介就喜欢,有的人看见中介就讨厌。
现在买房多是办贷款,是在透支未来消费吗?
现在买房多是办贷款,是在透支未来消费吗?
其实现在买房大多都是办贷款,的确属于提前透支未来,但如果你有正常稳定的收入,那么合理的贷款能提前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可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贷款买房通常都是二三十年,也许前几年房贷压力会比较大,但未来的钱一定是比现在的钱贬值的,再加上自己工资也会上涨,还款压力一定是逐年下降的,就比如说你现在月供3000有压力,但十年、二十年后就比较轻松了。此外,如果买的房子地段好,几年后,说不定还会增值。
以上说的是合理透支买房,但如果有人为了买套房子,集全家人之力,不仅将长辈的养老钱耗尽,自己每月的工资还得拿来还银行贷款,这样过度透支买房,生活质量下降不说,万一家里老人生病了,家里却没有存款怎么看病?
总之,透支未来收入买房并没有错,但买房前我们应提前规划考虑好,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少的首付款和每月房贷,尽量保持在宽松的情况下买房,毕竟房贷时间可不短。
以上是我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交流。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谢谢!
现在买房多是办贷款,是在透支未来消费吗?
买房当然要用尽量多的杠杆;
可以首付三成,就首付30%,然后选30年分期,3-5年后,如果房价升了30%,例如由10000升到13000,知道你赚了多少吗?
如果之前总价100万首付30万,3-5年后总值130万,你就是用30万赚了30万(每月坚持月供几千)。
这个就是为什么有人炒房的逻辑。
现在买房多是办贷款,是在透支未来消费吗?
我就是趁着有收入的时候省吃俭用,所以工作10多年买了3套房,都是全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