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虚假宣传误人呀!特别是隋炀帝杨广,为了显示他的残暴,把征高句丽当成了他穷兵黩武证据,历来对他颇有微词。中国人的毛病,历来都是双重标准,汉武帝逐匈奴于漠北,汉陈汤灭郅支单于,唐高仙芝怛罗斯之战,更是万里远征,他们都能青史留名。而高句丽屡犯汉境,隋朝时不仅占据了乐浪郡、玄菟郡等汉郡,还占领了辽东郡、辽西郡、兵锋直指燕京(现在的北京)最远的时候都打到了玉田。天津一带。甚至渡过渤海湾,直接骚扰胶州半岛。当时的高句丽,比现在的韩国还要自大,认为中国都是他们的,打不过的时候表面上称臣,但心里从没有屈服过,中原王朝稍有动荡,他们绝不放过任何一点机会,立刻翻脸,对边境大肆骚扰,蚕食土地。

高句丽就像一块胶皮糖,压力大了他就退缩装可怜,压力稍减,立刻作威作福,耀武扬威。持远不服,反复无常是他们最大的特点。高句丽所以这样,是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古代,通往辽东的道路非常狭窄,北边是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在燕山和渤海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当年曹操征乌桓,就被阻于玉田县境内,通过滦州、秦皇岛、葫芦岛到锦州一线,道路狭窄,车马难行。最后只能绕道进军。经鲜卑庭直达柳城。

三国时期,尚有公孙氏占据辽东,限制了高句丽的侵扰。五胡乱华时期开始,燕地政权更迭频繁,局势不稳,高句丽开始扩张,侵占领土,有些小的政权,为了对抗其他政权,甚至不惜与高句丽结盟,引狼入室。

高句丽侵略辽西,兵峰已达孤竹境内,大约是现在唐山市北部的滦州、迁安一带。已经严重威胁到隋朝边境安全。“不供职贡”,则影响到统一的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高句丽周边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他们多是臣服于大隋,这些地区的不稳定,则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这些是隋中央政权都是不能忍受的,采取相应措施则是必然。

隋炀帝征高句丽,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只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战果不佳,加重了人民负担,甚至加速了岁王超的覆灭,所以后人可以不顾事情的原委,一味指责不该征高句丽。如果战争胜利,杨广没有亡国,我敢肯定,歌功颂德声音最高的,还是这些指责最卖力的人,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在这里我必须要为李世民和隋朝二帝“洗白”,从隋文帝杨坚发兵三十万进军高句丽,到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失败,以及李世民和李治也对高句丽的不断征战,并非传闻中这些皇帝是好大喜功,想向世人证明他们都是最伟大的皇帝。

高句丽的由来

高句丽政权是古代中国东北扶余人所建立,在建国的六百年里长期占据东北土地和朝鲜半岛北部,而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则是百济政权,也是扶余人所建立。

古代日本菊花王朝的王室有可能就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扶余人,这些人登录日本后征服了岛上的“绳文人”,所以很可能当时的高句丽、百济、日本这三个政权其实都是扶余人建立的,这就形成了一个“扶余共同体”。

而这个“扶余共同体”在东晋十六国其就开始占据中国辽东两百多年,修筑城池、开枝散叶,发展到隋朝时该国常备军已达到三十多万。当时女真人的祖先靺鞨人都受他们差遣,因此高句丽并非后来李氏朝鲜那样柔弱不堪,他们更像辽国的契丹人、金国的女真、建州部的满清那样强悍。

这个长期占据辽东的国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王朝,所以当隋文帝杨坚终止了中原南北大分裂局面后,他认为一定要清除这个东北国家的潜在威胁,这不是杨坚这样英明帝王的好大喜功,且事实也证明了隋文帝的担忧。

卧榻之畔岂容他人安睡?

公元598年,高句丽率军一万多人进攻隋朝辽西地区,后被隋军击败。隋文帝随即发兵三十万反击,水陆同时进军高句丽,但天不遂人愿,在进军途中突发疫情,通往平壤水路又遇到风暴,这还未开战士兵以损失三分之一,杨坚不得不收兵。

而面对杨坚的震怒和铁血手段,当时高句丽王国吓得面如死灰,他立刻派遣使者向隋朝求和,乞求撤兵。此时的隋朝也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国常年交战,为了避免两边作战,杨坚也就同意了高句丽国王的撤兵乞求。

在隋文帝去世后杨广继位,此时的杨广展现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铁血与野心,他征青海、压西域、平交趾、灭林邑、攻琉球、打契丹,在面对王朝东北方的威胁时他决定完成隋文帝杨坚未完成的意志。

(杨广剧照)

然而,隋朝的灭亡恰恰就是他的“三征高句丽”,与其说他失败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杨广是输在了决策上也虚荣心上,才被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蒙骗,延误了战机。

三十万隋朝精兵仅回来不到三千骑,在遭受如此大损失的情况下,中原各地纷纷找借口起义,导致天下大乱,隋朝灭亡。

李世民与李治的决心

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此战斩杀高句丽士兵4万余人,俘虏10万人,缴获牛羊5万匹,百姓16万人,后因安市城固守难攻,而天气逐渐寒冷,不得已才撤军。回国后的李世民总结亲征经验,以水陆两家频繁骚扰,令高句丽疲于应付,惨不堪言。

唐高宗李治是,又多次发兵,名将程名振、薛仁贵、苏定方等多次大败高句丽,每次斩杀或俘虏几万人,在这样持续作战下高句丽国力衰亡。

终于,公元668年,英国公李绩出征两年,一举横扫高句丽,完成了李世民、隋朝二帝未完成之志。

高句丽灭亡后,改国民一部分融合汉人,一部分合流与靺鞨人。后来新罗国灭亡,三韩人王氏建立了高丽政权,“高丽”二字取自于被唐朝消灭的“高句丽”,他们自称是继承者。以至于现在韩国方面一直在宣称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政权是他们的先祖,然而历史上真正的中国东北建立的高句丽政权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我们从图上就能看出。

消灭任何对领土有威胁的势力,是每个帝王必须做的事情,这不是好大喜功,而是每个统治者的责任。

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早在当初杨坚快去世的时候,就称嘱咐过杨广说了一句话,“勿遗子孙忧”。而相比杨广的雄才大略,宽厚仁慈的原太子杨勇未必能完成杨坚的遗愿,这或许正是杨坚废杨勇,软禁三子秦王杨俊,把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为杨广上位铺平一切道路的原因。

那这个“勿遗子孙忧”的遗愿到底是什么,值得杨坚晚年不顾一切扶杨广安全上位?实际上,这个指令正是—打高句丽。

高句丽作为当时在中原王朝东北的政权,早在汉朝便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政权,后来又趁着中原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茁壮成长,四面扩张。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的时候,此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力强大,各种文明不弱于中华的农耕社会了。

如果高句丽只是如一个历代朝鲜政权,对中原王朝称小弟的国家那还罢了,问题是高句丽一直以来的野心都是南下。早在隋朝初年,高句丽就联合靺鞨入侵辽西军事驻地,使得两国战争一触即发。换句话说,高句丽从诞生到强大,所伴随的就是扩张,那么他和中原之间的利益,早晚都是矛盾的。

所以杨坚嘱咐杨广尽快灭掉高句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稀罕。只是遗憾的是,杨广为了打高句丽,把整个国家都打没了,而唐太宗去打高句丽打的自己一身病,最后终于扛不住死了。

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高句丽是扶余人建立的古代政权,位于辽东及朝鲜半岛,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其存在时间是在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一共存在了705年,在唐高宗时期被灭亡。

中原政权大规模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是在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耗时三年,每次出征的军队数量高达一百万,其后勤民夫则是军队数量的数倍,甚至有一种感觉,隋炀帝就算是亡国,也要灭亡高句丽这个政权。

只可惜隋炀帝能力欠缺,隋朝灭亡后,唐朝取而代之,唐太宗时期,又是三次发次攻打高句丽,依然没能灭亡高句丽,到了唐高宗时期,唐朝国力达到鼎盛,终于在668年灭亡高句丽,如果从唐太宗自645年对高句丽作战开始算起,唐朝用了23年才灭亡高句丽。

隋朝与高句丽

为何一个地处偏远的高句丽政权,让隋、唐两个朝代三位君主前赴后继地攻打,非得要灭亡高句丽才甘心呢?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大一统战争

自从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秦王朝开始,华夏族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大一统时代,但是大一统思想却是在先秦时期诞生的,伴随着华夏民族数千年,但凡一个朝代的明君,在有能力、有实力的情况下,一定会进行统一战争。

高句丽与华夏最早的渊源是在商末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不愿意归顺周朝,于是带领族人一路向北到达了朝鲜半岛北部,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箕子朝鲜”,这个政权存在了近千年,直到被卫氏朝鲜所取代。

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与三韩

卫氏朝鲜的创建者是卫满,卫满是战国末期的燕国人,因战乱流落到朝鲜半岛,被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收留,卫满依靠收留中原北逃的汉人而势力开始强大,赶走了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卫满臣服于当时强大的汉朝,并且依靠汉朝的国威对外扩张,到了卫满朝鲜的末代国王右渠执政时期,居然杀害汉朝使者,阻止汉朝与其他政权来往,汉武帝一怒之下,发兵攻灭了卫氏朝鲜,并在当地设置了汉四郡,分别是: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

汉四郡的位置在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这是汉朝第一次对朝鲜半岛实行直接统治,汉四郡的命运紧紧跟随中原政权的强弱,但凡中原政权强大,汉四郡就归属中原,中原政权内乱,汉四郡就各自为命。

汉武帝设置的汉四郡

由于汉朝多年对辽东及朝鲜半岛的统治,这里的汉文化相当流行,至少在汉朝,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就是固有领土,到了东汉末年,朝廷衰弱腐败,无力控制地方,辽东太守公孙度割据辽东,而朝鲜半岛北部则被高句丽占据,公孙度势力逐渐壮大,除了中原政权之外,公孙度打遍周边无敌手,甚至一度让高句丽臣服。

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继续割据辽东,与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并立,公孙渊对曹魏政权时叛时降,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马懿率军攻打辽东,灭亡了公孙渊割据政权,再一次将辽东及朝鲜半岛纳入中原政权的直接管理。

由于司马懿征伐辽东时,高句丽曾经派兵支援公孙渊,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在灭亡公孙渊之后,继续攻打高句丽,先后数次远征朝鲜半岛,不仅灭亡了北部的高句丽,而且还灭亡了南部三韩王国(辰韩、弁韩、马韩)中的辰韩,并镇压了当地韩人的起义。

毌丘俭刻石记功碑

曹魏远征军向北最远打到了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向南最远打到了朝鲜半岛的最南端,这是曹魏政权最伟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远征,让中原政权牢牢控制了朝鲜半岛,汉四郡再次归于中原政权,毌丘俭领导的这次远征有出土的石碑为证,1906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

几十年之后,高句丽复国了,此时的中原正处于西晋末期的大混乱,直到晋室南渡,中原政权退守长江以南,北方则成为胡人的天下,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正是在中原最为黑暗混乱的时期发展壮大,这也是高句丽历史上的鼎盛期。

杨坚统一天下后建立隋朝,华夏大地再次归于统一,汉人在五胡乱华的数百年后再次统治中原,辽东及朝鲜半岛在隋文帝的眼中,自然就是华夏故土,此时隋朝最强大的敌人还是突厥,杨坚无法两线作战,还没有等到杨坚发动对高句丽的统一战争,高句丽居然先派兵袭扰隋朝边境。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文帝大怒,于是调动三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攻打高句丽,但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隋文帝暂时放弃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即位后,先后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为什么是高句丽而不是其他?

因为此时隋朝外部势力最大的敌人除了突厥就是高句丽,隋文帝时期,突厥已经被隋朝分化了,分裂为东西突厥,导致突厥内部战争不断 ,突厥实力不断被消耗,不需要隋朝用战争对付,到隋炀帝时期,隋朝可以腾出手来对付高句丽了,才引发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虽然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但是他三征高句丽的战争显然是隋朝的统一战争,想要收复故土汉土的战争,隋朝之前的汉朝已经实际统治过高句丽所在的地区,并且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先民的治理与文化传播,高句丽在地理上就是华夏故土。

隋征高句丽地图

隋炀帝想青史留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功绩,作为皇帝来说,最好的功绩就是发动统一战争,臣服四方,隋文帝都没能做成的事,如果隋炀帝成功了,显然就是极大的功绩,可惜的是,隋炀帝也失败了,可见高句丽的实力并不弱。

隋朝灭亡后,唐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远见的皇帝,唐朝初年面对一系列的外患,先后动用各种手段消除,在消灭了东突厥之后,打击了吐谷浑,征服了西域高昌之后,唐太宗开始对高句丽用兵。

唐太宗的用兵同样是为了统一战争,唐朝是汉朝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朝代,当然想继承汉朝旧地,唐太宗对高句丽用兵时,唐朝周边的敌人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对高句丽用兵的是迟早的事,高句丽要么臣服,要么被消灭,没有第三条路。

唐太宗同样也想青史留名,想要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就得创造自己的功绩,统一天下是任何一个伟大皇帝的使命,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大一统文化让每位有作为的皇帝都会进行统一战争,隋炀帝如此,唐太宗同样如此。

唐征高句丽

2、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公元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召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李煜不敢来,派出使者徐铉来见赵匡胤,赵匡胤直截了当地说道: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一个强大的政权建立后,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一定会想方设法消灭对自己有威胁的政权,哪怕是潜在的,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都容不下弱小的南唐,一定要消灭才能安稳,更不用说那些强大并且统一中原的政权了。

秦朝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派出大将蒙恬将匈奴赶出河套,并继续向北追击七百余里,还修建了长城与直道,并在边境地区驻重兵防守,汉朝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不惜拿出全国强大的实力,用几十年的时间,与匈奴拼各种资源,哪怕穷兵黩武,也不惜消灭匈奴。

隋唐时期的高句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隋朝与唐朝把强大的突厥都打得一蹶不振,但是打高句丽都显得非常艰难,这是因为高句丽的实力非常强,高句丽全国的军事力量据考证有60万常备兵,并不比隋唐弱多少,隋炀帝征高句丽可是调动了一百多万军队,这说明隋炀帝知道高句丽的实力。

高句丽实力强大

有如此强大的一个敌人在中原政权的边上,换了任何人当皇帝,都会感到如芒刺在背,赵匡胤都容不下弱小的南唐,隋炀帝和唐太宗又怎么容得下强大的高句丽,必先除去而后快。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同样成为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基因,想要一个政权长治久安,就必须得消灭有自己有威胁的其他政权,更何况是像高句丽这么大体量的对手。

3、开疆拓土之功

秦始皇统一华夏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最为著名的有两个,一是南征百越,二是北击匈奴,秦灭六国之后,百越和匈奴都和秦朝接壤了,秦始皇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为了保证政权的万世平安,秦始皇发动了战争,征服了百越,赶走了匈奴。

汉武帝当了皇帝之后,先是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用几十年的时间消耗了匈奴大量的有生力量,还把匈奴从传统的漠南、漠北之地赶走,尤其是卫青与霍去病,还立下了封狼居胥的战功,最终还开发了西域与丝绸之路。

汉武帝还发动了针对西南夷的战争,将大西南纳入汉朝的领土,消灭了割据两广的南越国,将汉朝的南疆延伸到海边,消灭了卫满朝鲜,设置汉四郡,拓地千里,这是华夏民族伟大的功绩。

唐太宗攻伐高句丽

秦汉之后真正称得上大一统的华夏政权就是隋朝与唐朝,可惜隋朝非常短暂,与秦朝类似,隋朝皇帝同样想开疆拓土,隋文帝和隋炀帝都太过短暂,隋炀帝为了开疆拓土,采取了错误的做法,导致隋朝灭亡,但是隋炀帝仍然这么做了,仍然发动了针对高句丽的战争。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同样想开疆拓土,唐朝收复了失去几百年的漠南、漠北、西域,想要创造一个比汉朝还要辉煌的朝代,那么高句丽所盘踞的辽东与朝鲜半岛一定拿下来,唐太宗作为与汉武帝齐名的皇帝,非常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像汉武帝那样大规模开疆拓土,而高句丽是最好的对象。

开疆拓土成为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有作为的标准之一,中国历史上但凡有大规模开疆拓土的皇帝,几乎都是有作为的明君,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都把开疆拓土作为执政成功的标准,这已经成为华夏民族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说起高句丽,应该算是华夏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了。

隋唐两代曾对高句丽发起了长达70年的战争,从隋文帝杨坚到唐高宗李治,历代帝王,无不除之而后快。

最悲催的隋炀帝杨广,更是因为征讨高句丽战争的失利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为何他们对高句丽如此拼命?

我觉得可一句话来概括: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高句丽和鲜卑突厥一样,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不除则心有不安!

所以,隋唐两代花大力气攻伐高句丽,并不仅仅只是好大喜功,而是为求国家之安稳!

高句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政权,在王国建国的伊始就对周边的各个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

根据记载,他在初期就吞并过的民族和部族有:沸流族,沃族等十多个民族。他们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拥有三万民户,成为仅次于夫余的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势力。

高句丽在在长寿王时期发展成为东北亚第一大强国,和别的周边民族国家一样,高句丽也对花团锦簇的中原垂涎三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问鼎中原。

高句丽第一次想要问鼎中原的尝试,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高句丽联合鲜卑侵犯北平,渔阳等地区,辽东太守建议以和亲的手段平息这次危机,最终高句丽被汉朝击败。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又一次陷入了分裂和动乱,可是由于高句丽内部也发生过王位争夺战,高句丽再一次丧失机会。

到了东晋时期,历史终于给了高句丽一次好机会,高句丽趁中原混战的时候,夺取了东方四郡,趁魏帝还没有到达东北的空子,将北燕高云统治下的人民纳入了高句丽国内。

从高句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可以看出,高句丽是一个绝不满足于长期生活在东北一隅的国家,他的最终目的是征服中原。

而在隋朝逐渐兴起和强盛的过程中,高句丽也进一步发展,凭借一国之力不断战胜了倭国和突厥,成为当时辽东一带最为强大的势力。

这不由得引起了隋炀帝的关注和忌惮。

同时高句丽看到隋朝对东北统治的加强,也害怕累及到自己,从而万分恐惧。故而“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想要阻止隋朝势力在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扩张。

所以,隋朝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高句丽发动征服战争,恐怕不是意气用事,而是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隋炀帝在出兵征讨高句丽之前,明确的提出:高句丽所管辖的三郡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允许受中国文化熏染的地方变成了蛮夷地区。

他还认为:高句丽在汉朝,晋朝的时候都是直属中央的郡县,现在却不臣服于我们,我老爹早就想征服这个地方。

还有就是,河北是契丹,靺鞨各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个地方从北齐开始就有极强的分裂倾向,要是经不起高句丽挑唆,反动叛乱怎么办?

再者公元607年隋炀帝巡行突厥启民可汗帐的时候,竟然发现了高句丽的使者,获得了高句丽与突厥秘密往来的证据。隋炀帝由此警告高句丽,不要给我玩阴的,小心我会派遣大军荡平你。

谁知道高句丽竟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的缺乏礼节,隋朝知道高句丽是真的想要和自己平起平坐,由此下定了评定高句丽的决心。

后来唐太宗,唐高宗为了征服高句丽的原因应该和隋炀帝类似。

最后还想讲一点,就是高句丽和历史上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是不同的。这个政权和中原王朝一样,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政权,对于土地有着的很大的依赖性。他们对于中原,想的不是掠夺,而是占领。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隋唐这种大一统的帝国面前,这种天生的矛盾终于爆发。

高句丽,必须得灭!

于是在经过隋唐两代70余年的攻伐之后,高句丽于公元668年为唐朝名将薛仁贵攻灭。国土归入唐朝版图,唐设安东都护府管辖,

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拼了命都要打高句丽?

我是铁锤文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我的观点:隋唐两朝不惜代价远征高句丽,是因为这个东北小国威胁了帝国的安全和边疆的稳定。

先说隋朝。隋朝的寿命只有38年,是一个短命王朝。就在这38年中,隋朝两代皇帝先后发动了四次讨伐高句丽的庞大军事行动。

由此看出,隋炀帝东征,不是心血来潮或者好大喜功,而是一个帝国既定的战略方针。

下面分两点答题。

第一,隋炀帝为什么要打高句丽?

第二,唐太宗为什么要打高句丽?

这两个问题,既有共同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第一,隋炀帝为什么要打高句丽?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从公元前37年建国开始,一直和中原政权维持着隶属关系,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隋唐时期。

高句丽有个特点,就是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它就是个乖宝宝,称臣纳贡从不乱来。一旦中原王朝发生战乱,无暇顾及它的时候,它就趁机发难,侵略边疆。因此几百年来一直处于这种时而依附时而背叛的状态,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高句丽是典型的墙头草,而从高句丽自己的角度来说,可能是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

隋朝结束了中原地区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战乱割据状态,国家日益走向强盛,而此时的高句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四处出击,此时大隋帝国为了自己的长治久安,必定要出手教训这个不听话的小小藩国。

隋朝建国之初的时候,元气大伤,还要忙着扫平南方陈国等势力,所以对高句丽以安抚为主;而高句丽当时因为南下攻打新罗和百济,国力亏虚,也不敢贸然得罪中原王朝,所以两家都是假惺惺的礼尚往来笑脸相迎。

等到隋文帝搞定南方势力之后,开始了中央集权和开疆拓土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这下让高句丽有点大事不妙的感觉。于是这个弹丸之国居然主动出击,公元598年,高句丽国王婴阳王率兵进犯辽西,结果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消息传到皇宫,隋文帝勃然大怒,大手一挥,调兵三十万征讨高句丽。由此拉开了大隋帝国和高句丽的征战序幕。

隋朝杨家父子跟高句丽干了三仗,虽然没有灭掉高句丽,也把这个狡诈的小国国力折腾的七荤八素。

时间快进几十年,说一说一代雄主李世民为什么也要收拾高句丽。

第二,唐太宗为什么要打高句丽?

唐朝建国之后和高句丽的关系,和隋朝极其相似。中原地区饱受战火荼毒,准备休养生息,高句丽已经被隋朝杨家爷儿俩打的气若游丝,也要缓一缓,所以也是相安无事。甚至于唐高祖李渊差点都要放弃自己宗主国的权利,最后被温彦博和裴矩两位大臣脸红脖子粗的争辩了一通才放弃这个想法。大臣们的意见,是担心如果大唐帝国放弃对高句丽的宗主国权力,何有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打破在东北亚地区早已建立的政治平衡。

而当一代雄主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无法容忍高句丽这样的小国胆敢对大唐帝国存在二心,想要修理高句丽的唐太宗,只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唐朝建国之初,高句丽国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政变,大权在握的西部大人盖苏文杀死建武国王,立建武的弟弟为王。当时唐朝鞭长莫及,默许了这次政变的既定事实。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派人调停高句丽和新罗之间的外交纷争,盖苏文居然不买李世民的账,拒绝调停。

这就等于公然推翻高句丽和大唐帝国之间的附属关系。既然掀翻了桌子,正在当打之年的李世民选择了御驾亲征。

李世民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威望,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天可汗的名头不是虚的。可惜李世民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最初的愿望,后来在唐高宗时期,在各种力量的变动之际,灭掉了高句丽。那是后话不谈。

总结一点:无论是大隋帝国还是大唐帝国,征讨高句丽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理性选择,是为了稳定帝国边疆和维持东北亚的确政治格局的平衡做出的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