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做贷后跟踪时,为何很少获取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反问一句,为什么追踪时要去取贷款人的征信报告?一点没有必要。从过去银行人的角度,分析一下,大家也可以从中学习思考一下:

1.不值得!个人贷款数额比较小,同企业贷款数额相比,不是一个数量级。贷款未到期,只要不发生未按规定还利息还本金的行为,银行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做详尽的贷后追踪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真的不划算!有那个时间浪费,还不如去做企业贷款的贷中贷后检查和追踪呢。

2.不必要!个人在同银行申请贷款时,其实是弱势群体。银行根本不需要去做这么仔细的工作,当个人贷款发生不正常,也就是逾期时,银行有的是办法去做贷后催收。大家仔细想想,那些做暴力催收的借款是因为出借人,没有办法去保护自己的出借款,当然也有可能,自己内心有鬼。但是银行是有牌照的金融机构,他堂堂正正的放款,也没有放高利贷。他怕什么?它可以将你登入征信中心做失信人,他可以去法院诉讼你,他还可以冻结你的账户。所以银行面对弱势群体,他不必要去做这么仔细的贷中追踪。

3.费成本!虽然银行从征信中心有着软件接口的连接,但是他也不会无限的去查你的征信变化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他每查询一次,要去给人行征信中心交费。我们个人资助查询是免费的,但是银行可不是哦。那我们想想,一个银行面对着数百万的个人信贷业务,贷款没出事儿,老去查一查,他要费多少成本啊?

所以,银行在发放个人贷款后,在不出事之前是不会再去查个人信用状况的变化的。其实这也算是一个漏洞。有一些老赖就拿这个打时间差,去套用更高额度的个贷。

如果觉得好,请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

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做贷后跟踪时,为何很少获取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这个问题要区别对待, 借款人贷后监测的方式有很多种,仅仅关注征信肯定是不行的,也不够的。

1、银行是持牌机构,可以在授权后自动拉取借款人征信数据,信息放入模型中作跟踪和预警,这是标准动作,现在更是系统化的动作; 但是征信的数据是否可以满足银行想要了解贷后客户的资金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这时需要借款人的更多互联网行为数据辅助做贷后监测;

2、持牌的小贷公司,可以拉取征信数据,但目前市面上小贷受制于资本金的限制,很难突破天花板去放贷,大部分小贷公司都是本着救急不救穷的原则一户一议一调查去做的,短期贷款较多,且熟客为主,三个月的贷款,在征信方面很难看出较大变化,就显得没有那么必要了。

3、非持牌放贷机构,自身不具备直接拉取征信的资格,大部分是要求客户在申请时自行拉取,贷后的征信拉取成本较高,客户体验不好,一般是客户续贷时再拉取;

4、还有一部分放贷机构,不需要做贷后监测,一般是资金方,仅提供资金放贷,获客方负责兜底,或通过保险兜底,作为资金方就不需要周期性查询贷后征信了, 获客方更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征信数据。

大数据时代,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数据不断丰富,接入反映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互联网征信数据更多更多样的解读你的在线行为。 行为数据在贷后的研究数据比传统征信数据要更加重要。

欢迎关注: 数字好玩

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做贷后跟踪时,为何很少获取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贷后追踪在征信报告中的机构查询中会显示为贷后管理。

抵押类贷款如房贷,通常银行几乎不会去做贷后管理管理,因为即便你逾期,你也有房产在做抵押。

但是如果是信贷,也就是无抵押类贷款,那么银行会经常查询你征信,在你征信中会显示为贷后管理。比如交通银行信用卡背后的贷款好享贷,就是纯信用借款,借款后由于没有实物抵押,所以你会发现在你征信报告中时常会出现交通银行的贷后管理。

还有一类信贷,如线下金融机构,由于他们没有跟人行合作,所以无法主动查询你征信,所以才不会出现贷后追踪。

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做贷后跟踪时,为何很少获取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因为很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没有持牌权限所以查询个人征信报告的权限也用不到。现在的贷款公司多是咨询公司命名的公司搞得这些没有资质运营。也不符合可以查询别人的征信不允许的

银行、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做贷后跟踪时,为何很少获取借款人的个人信用报告?

贷后?有牌照才能查你征信 没牌照的小贷只会 邻近还款日腻味你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