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呢?
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答案应该不是绝对的,我感觉应该“是,也不见得一定是!”
一幅画是不是可以归属于“艺术品”,标准从来都没有固定的公式一幅画好不好大体可以这样去理解:
第一看画家创作的技巧等水平,第二看作品反映出的内涵,还有整体显示出的美感水平,等等。至于作品“像或不像”不宜成为艺术品鉴定(好坏)的标准。
严格来说,我反对这种问法,窃以为:像与不像,从来就不是“鉴定一幅画是否艺术、优劣的标准”!
过去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不会是!
很简单的一个反证,很多的工笔画,自身就是追求画得像、逼真这个目的的。比如下图的工笔猫:
还有提问者所发画家冷军的工笔人物,更是几乎人人知道:笔下展现的那么纤毫毕现的工笔少女,无疑属于是非常成功的画作精品的。
尽管也有一些声音表示:画得跟照片似的,还不如用相机去拍照片……,但,这一部分意见也不妨碍其作品可称呼为“艺术品”。
画家从“画得像”到“画得不太像”是一种进阶大家都知道,除去写实工笔画以外,大多数的画,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要经历“从零开始”这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绘画基础中的太多训练,都包含了“要画得像”这个标准。
尤其是素描,从画简单的鸡蛋苹果,到人物雕塑,再到高级阶段的“实景写生”……所有这些都是冲着“画得像”的目的,去从事“练基本功”的行为。
因此在这个基础阶段,“画得像”,也可以说是这个时段“追求艺术的目标”!
而一旦画家的水平达到成熟阶段之后,画风往往就朝着“神似”的高度进阶了。
这个时候的画家本人,也会将画面元素中,加入一些“自己理解的艺术”成分,以期从更高标准的要求上,给作品灌注一些灵魂。
艺无止境,百家争鸣才是艺术追求该有的转态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艺术这个“圈儿”里,永远存在着这种现象:
无论一个作品长啥样,评论的人永远都是“褒贬共生”!
就连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屈指可数的几个“种子选手”如王羲之,其书法都有人“觉得没水平”,——那还有什么画一定要被别人强行认可呢?还有什么“像/不像,不是艺术品,不像/像,才是艺术”……可争论的。
因此,广而言之,艺术无止境,百家争鸣当是永远的状态,我们要从“大众”的角度去客观对待“艺术上的那些事儿”。
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呢?
画得像
我个人认为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这也是艺术。所谓“画得像”,就是笔下的绘画作品上的人或物或景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象之间的相似度很高,像是用照相机拍摄出来的样子,
比如,题主在问题底下的配图,就是当代画家冷军的超写实油画作品,画面中的女人和水果的样子就和现实生活中的一样,而且相似度非常高,几乎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
我们具体分析,之所以说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这也是艺术,这是因为:首先,它具备了绘画艺术或者说油画艺术的“构图、色彩、线条、光影”四大要素,
这四大要素可以让一幅油画作品的主体、背景显的主次分明,从而主题鲜明,无论是画家自己还是观赏者都能读懂画作要表达的含义,那么这样的画作,就足够称得上是艺术了,
当然了,至于如何构图布局合理,这里就不多做解释解释说明了。其次,一幅油画作品“画得像”,这是一种风格,很显然艺术是讲究风格的,而且艺术的风格也是多样化的,
并不是单一某种风格。“画得像”,如果是画得和摄影照片一样像的话,这叫“照相式写实主义”也叫超写实主义风格,它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油画风格,
从画面效果来看,这种超写实风格,是在写实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将人物的形态特征“精细化”,比如说把皮肤上的毛孔、毛发表现的让人的肉眼都可以看清楚,
而且整个画面的“清晰度”很高,就好比摄影照片的“高清像素”,只不过画家是用画笔描绘出来的,摄影师是用照相机拍摄出来的,两者的创作工具不同,
却到达了如此相似的效果,我们通常把画家的这种创作行为,比喻成“人工的自然”就是把现实世界的人物景象原原本本的“搬”到画面上,可见画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是多么的细致入微,
或许有人会说,这都是技术、技巧,是的,这整幅画作里面包含了画家太多的技术技巧,要是没足够的技术技巧,也不可能创作完成如此像照片的油画作品了,但是,过多的技术、技巧,不代表就没艺术意义和价值,
更何况,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的高清度,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还原,即便是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区域、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也能轻松的看懂一幅摄影作品,
作为一幅画得和摄影照片一样像的油画作品,我们可以理解成,这是画家在临摹模仿摄影照片,摄影是艺术,那么画家临摹模仿的也是艺术,因此临摹模仿出来的也是艺术品,而不只是技术品,对吧!
另外,在艺术界,摄影与绘画,尤其是油画,被称之为“姐妹艺术”,理由是摄影与油画都是注重强调“写实”,它们都是以“构图、色彩、光影、线条”为要素,也就是说一幅油画和一张摄影照片的完整形成,都离不开构图、色彩、光影、线条;
再者,从艺术概念层面来讲,从20世纪初开始,艺术的概念就发生变化了,无论是艺术家、思想家、文人学者,还是普通大众,对艺术的理解是这样的,当人的某种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为了艺术,
这“一定程度”指的是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有一个完整的表象,让人能够看懂;有一些思想含义,让人能产生情绪感受,用20世纪西方绘画大师杜尚的话说,绘画是思想的产物,不只局限于满足视觉效果,
也就是说,画面上的人物景象到底是什么样子,都不重要,即便是“涂鸦”让人看不明白,也没关系,因为这是画家自己的思想情绪表达出来的结果,它同样是绘画,同样是艺术,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既然连这种看不清楚的“涂鸦”也叫艺术,那么,一幅“画得像”,画得和摄影照片一样像的画作,让人可以清晰看懂,怎么没理由说是艺术呢?对吧!这肯定是艺术了!
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呢?
纵观整个西方绘画的历史来看,“画得像”是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源于私人定制的肖像。在他们的宗教绘画,即教堂壁画或祭坛画并非强调所绘人物必须像某个特定人物。因为无论是上帝还是众神,无论是耶稣还是他的所有门徒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即使是有特定的人,也无从查起。于是画家们在创作这类题材时也就直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民众的形象,因此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形象是具体的,只要是符合委托方的造型需求,“画得像”即可。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摄影术的发明与应用,作为架上绘画的命运就受到了挑战。于是许多坚持传统绘画的艺术家一改“画得像”的做法,寻找新的突破口,他们广泛地吸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艺术,闯出了一个前卫的艺术画风,即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强调个人主观意识,突破了客观“画得像”的视觉束缚。无论是“画得像”的写实绘画,还是“画得不像”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它们存在于艺术视觉中的两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呢?
先说是画家。画家呀!可能只能停留在基本功层面吗?问题是有的自称呼画家,画的就是不像。基本功不扎实。画的像写实造形能力强。画任何画种一样创新。就是艺术。艺术美脱离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和趣味,也就快要自画自息了。大家想想看一幅作品进入市场,是买给画画的还是买给大众,还是另外一少部分人?所以首先你要画得像再加上艺术的美,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我觉得艺术应该是这样的!浅浅说说别太在意!谢了!
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呢?
当然不是啦!"画得像"还不如拍照像吧!
中国画历来讲究神似才是逸品才是好作品,才能启发读者许多想象空间!对于中国画中“似与不似”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是既不属于描摹客观物象的再现,也不属于思绪展露的直接揉入。而是画家关注内心的真性情与自然万物的巧妙结合,进而演绎真形的熔铸。且不可误解为即像而非。中国画之所以博大精深,让许多艺术家为之奋斗终身而且前赴后继,奥妙就在于此!
人民日报出版社为画家刘庆浩出版的大型画册
《山水清音》刘庆浩国画小品(册页)
《香君》刘庆浩国画小品(册页)
《竹石图》刘庆浩国画作品(屏条)
《宁静中秋》刘庆浩国画作品(斗方)
《阳光总在风雨后》刘庆浩国画作品(斗方)
画家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是不是艺术呢?
当然是了!在初期那是基本功……艺术百花齐放……人们对艺术的爱好也各有不同[玫瑰][玫瑰][握手][啤酒][撒花][胡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