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墨的历史传说?

在智慧这个方面的表现,我们的古人,是从来都没有过表现不佳的时候。

竟然,在他们的脑子里,想到了将“写字磨墨”与“有病得治”这二种理论上毫不相干的事情做到一起,形成“药墨”这个神奇的品种。

药墨,是真实存在的。以墨的形制出现的时候,实物的全名基本都叫做“八宝五胆药墨”。

其构成,主要是除了墨的原料之外,在墨方中另外加入了更多的重要成分,使得其具有一定重要的功效,

也就是说,药墨是一种”可以治病的墨条“,也是一种”可以磨来写字的中药“。

据史料记载,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

“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是一句世人用来描述药墨的一首诗。

自古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故事有不少,其中围绕药墨的尤以以下几个为代表性:

明朝永乐年间,有士名曰李三省,在传承药墨古法的基础上,开创了外用药墨的先河,以松烟入墨,加以名贵中草药秘制而成,形成墨随血走,内容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达到搜毒、锁毒、攻毒的神奇功效。

朱棣早朝,某日一大臣突然晕厥,御医多番诊断无果,李三省以药墨敷其背后,不到半个时辰大臣苏醒,李三省从此有了“李一贴”至名号,即一贴就好。

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中,记载有:“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产后血晕、崩中,醋磨服之、眯目、物芒人目、点磨瞳子上。”

到清朝时胡开文的“徽州八宝五胆药墨”盛极一时,广为流传,它以麝香等珍品入药,以醋为引,有消炎解毒,活血止痛,凉血止血,消肿软坚,防腐收敛之功,适用于吐血、咯血、鼻衄、便血、赤白痢下、痈疽疮疡、无名肿毒、顽癣、皮炎、湿疹等病症。

清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得知家乡的“八宝五胆药墨”疗效神奇,便极力推荐使之成为朝廷贡品。曾传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之时,西逃途中患背疮(鱼鳞病)顽疾,寻遍诸药不治,后寻得八宝五胆药墨而治愈。

八宝五胆药墨,一直到解放后都在生产,但是,随着科技的发达,这种药墨作为药的功能,慢慢用的人少了,”收藏和当做墨使用“的功能逐渐取代了其药品的地位。

据本人亲自接触过的记忆,最后一家老牌生产八宝五胆药墨的厂家,是在宣城的旌德,后消失于21世纪初期全国范围的企业体制改革中……

文化兴国的当下,这种药墨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不仅已经作为常规的墨品,由现在的知名墨厂重新推出了墨锭产品,同时也作为药品,由正规的药企推出了“药品”。

而我,有点茫然,这种做法,对于古老的药墨而言,到底是该喜还是应该悲~~~

关于药墨的历史传说?

关于八宝五胆药墨其实是有历史记载的。

清光绪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慈禧西逃途中罹患背疮(鱼鳞病)顽疾,寻遍诸药不治,得八宝五胆药墨而愈,一时名动天下,因善治顽症、防病养生、美容功效奇绝,当时与云南白药、漳洲片仔癀称中华三大奇药之首,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文人雅士、名门闺秀皆以追遂拥有八宝五胆药墨为荣,因药源珍贵稀少,手工制作、工艺复杂、产量有限,重病患者往往只能望药兴叹,故民间流传“黄金易得而药墨难求”之说,此药远销海外,至今仍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一带。

关于药墨的历史传说?

“五胆八宝掺松烟,千锤百炼成方圆。奇墨入纸龙凤舞,内外兼用病魔寒。”这是一首清人吟咏“五胆八宝药墨”的诗篇。乍看,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此诗,其实这首诗正道出了以药制墨和以墨入药的双重含义。

墨,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文房用品。墨的产生制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墨,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文房用品。墨的产生制造,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以药制墨,相传最早的制墨家,是西周宣王的邢夷,据《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据考证,战国时期的竹简上所书的墨迹文字,乃是天然石墨,并非人工制造。秦以前皆用天然石墨,秦以后才出现人工造墨。目前,我国所见最早的墨,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墨块。汉代,墨的重点产地是陕西汉阳,古称“麋”。

以墨入药,以墨入药始于三国。其时制墨专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至南唐时,制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药墨也随之兴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