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艺术的“永恒”?

艺术的永恒,首先在于“人类精神”

艺术,是个很抽象的内涵,但是自从人类开始出现,伴随着求生存的原始物质需求的阶段,艺术,这种东西潜意识地就存在了。

随着物质生活丰富的不断提高,当人们逐渐开始追去精神领域的享受时候,一些“有才之人”便着手将内心的期望通过制造实物表达出来。

最开始的时候,源于异性之间的感情的传递,如,戴在头上的一束野花环、围在腰间的一片皮裙。

发展至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唯美的内容需要流传给后人,便把生活、信仰、精神各个领域的内容,抽象高度概括之后,寄托到某一实物身上,以此让“本族人群”中的信仰得以继承下去。

在古代战争不断,领土意识强烈的时期,这种种族的“希望”十分强烈。

这种,承载了高度浓缩文化精神的“物”,便可算艺术的“雏形”。

艺术的永恒,还在于“生生不息”

前面说了,艺术是个用实物寄托情感的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唯美”、“信仰”、“种族精神凝聚力”认可和参与,艺术这个东西到了后来便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当久远的历史、先祖的记忆越来越趋于淡化的时候,这种承载了“浓缩信息”的艺术品物件,便逐渐成为全族供奉的、喜欢之物,大家便又想到,当今的美好如何传递到后世呢。

于是,大凡记录美好、历史、追求一类的创作便越来越多诞生了。每一个朝代都会产生数量不菲的精神寄托、信仰宗教之类的艺术品。

在所有的艺术品领域内,具体到每一件实际器物,都会反映对应“族群”文化、宗教、生活、信仰领域中的文化内涵,永不会“串户”,因此,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会一直继续下去,供后人纪念,并据以研究久远的历史。

艺术的永恒,也在于“永无止境”

这个“境”,指的是高度。艺术的追求是没有极限的,因为他存在于现实所有社会生活的最顶端,你有什么样的生活,便会形成什么样的“中心思想”,这个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信仰、审美、精神等等一切的高度总结,即概括为“艺术”,或者“文化艺术”。

因此,简单的一句话“艺术是永恒的”,实际上包括了从古至今极度丰富的人类生活内涵,不同区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永恒”一面,这些品类丰富的艺术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人类的祖先经历千万年的自然法则洗炼生存至今,其过程也是经历了太多繁杂的变化。

因此,艺术是对应一个族群的,但也是全世界的。

如何理解艺术的“永恒”?

艺术从来不缺习,

只因学浅浑不知,

瀚墨如海书常在,

游渡犹需舴艋舟。

如何理解艺术的“永恒”?

这些艺术品都出至修道者之手!

如何理解艺术的“永恒”?

艺术是永恒的真谛,流芳百世!

如何理解艺术的“永恒”?

这是个可大可小的问题。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所谓艺术的”永恒”,其实质还是其蕴含创作者审美语言以及其产生时代文化精神的永恒。

正是这种由对艺术品的真实物象审美过程中,升华出来的精神蕴藏和文化内涵的哲学价值、教化功用,以及在历史推进中所沉积下来的文化累计,才使得艺术有了“永恒”的意义。

比如诸子百家的学说,所蕴含的永恒的精神象征,唐代诗歌对大唐盛世社会气象的承载,再如三代玉器及各种礼器中所蕴含的民族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还比如宋元以来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中所蕴含的玄远、洒脱的精神气质等等这些不同形制的艺术形式所承载传递精神内质和文化蕴藏,不正是对艺术的“永恒”最好的注解吗?

如何理解艺术的“永恒”?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力量便在于,即便过去这么多年,读罢,惹人深思,同时放大着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冷酷。

比如我这个阶段看《羊脂球》,莫泊桑他在文中写到,“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当我读着羊脂球的悲剧时,心中都会想起那些身在沼泽却心向远方的人。

 

末了,莫泊桑只写了,“羊脂球一直在哭泣,有时在两节曲调之间的间隙,会传来她没忍住的一声呜咽。”

 

读到这里,不免想到羊脂球是否会后悔当初的抉择。

 

也或许她今后仍会面对不公、愤怒,甚至无言的绝望。

 

但我想,或许未来她会学会抵抗,在黑暗的处境之中冲出一道光来。

 

而身为众人之中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唯一可做的,或许是哪怕身处的环境再黑暗和寒冷,也要尽力给他们点亮一盏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