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这个问,问到不少人心坎里去了,尽管启功的书法也间或有一些指责,但是我想说,启功的书法成就好之所在,恰如其分其赋予了正宗源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正能量!
启功书法究竟好在“自成一体”这个风格,无疑是认可启功书法的圈子中人摆在首位的价值!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师古而不泥古”!在于创新。
这基本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
而启功,做到了!
启功的书法,自幼以临习赵孟、董其昌、柳公权、欧阳詢、智永等最勤,积淀了深厚的功力,并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最终独树一帜,自成一体。
启功书法好在其一生的品德启功的一生,其品德无疑是收获“美誉”远远高于指责的。
要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文人相轻的时代,一个艺术人士要想收获大面积的“美誉”何其难。
如非骨子里具有真正的“好人品”,想通过一生中“做几次样子”,是绝无可能的。
言论自由的时代,你做过很小的“龌龊事”都会给你挖出来。
那个同时代的“某曾”我就不举例说明来对比了,想说仅仅是,世人对同样几乎差不多级别的人来说“那谁”的口碑可远不及启功。
中国是一个讲究儒家道德文化的礼仪之邦,“做事先做人”,说的最基本点就是如何先从道德上“端正做人”。
启功的字,好在大众喜爱启功的字,之所以能够获得大众的大面积认可,不仅在于创新上,更为成功的是,启功的书法创新,在于积攒深厚的功力之后,其创新的风格“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没有恶搞、没有一丝丝另类表现。
内行的人看了觉得“基本功扎实”,
外行人看了更会觉得:“一眼就认得”!“真好看,舒服”!
大家都知道启功的平易近人有很多故事,大凡题字几乎都到了“来者不拒”的程度,甚至连他自己都自嘲调侃“就连厕所没有题字”了。
所以我认为,这种【建立在深厚传统文化基础上、扎实书法功底为根基】的书法创新,是真正代表了中国传统书法正能量的。
电脑启功体,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艺术氛围机构、人士认可并使用,便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启功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我是启功大师的执著追寻者。人正才能字正。没有好的人品,写不出好字。启功大师书如其人。其书法端庄、严谨,瘦硬通神。灵动飘逸,大雅美观。等等....
启功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贵在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师古不泥古!也是自成一家的重要所在。
启功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评论区的人都是虚赞,谁也讲不出启功书法的关键,他们用的都是泛泛赞词。
启功书法有优有劣,但注意,他的优点是一目了然的,容易说出来。但缺点却被隐藏,或者刻意回避,这对书法人很有害。
启功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启功的书法艺术巧妙的吸收了瘦金书线条式笔法,横肥竖瘦,纤细美观。他书法的苗条和本人富态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可以看出一种静态的美感。
启功书法究竟好在哪里?
启功书法有如下特点:
从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对古人所说的“指实掌虚”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指实’‘掌虚’之说,是一句骈偶的词组,指与掌相对言,指不实,拿不起笔来;它的对立词,是‘掌虚’。甚至可以理解为为了说明‘掌虚’的必要性,才给它配上这个‘指实’的对偶词。‘实’不等于用大力、死捏笔……有人把‘指实’误解为用力死捏笔管,把‘掌虚’说成写字时掌心处要能攥住一个鸡蛋。诸如此类的附会之谈,作为谐谈笑料,固无不可,但决不能信以为真!”
在谈到写字时,是否必须悬腕的问题时启功先生说:“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纸卷,右操笔管,肘与腕俱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肘腕平悬,则肩臂俱僵矣。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书。”
启功书法特点从上面的论书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启功先生认为执笔不能过紧,要自然,不要做作,不能机械的按照古人方法去做。他对执笔,悬腕的问题的认识是十分灵活与通达的。他从书写方式的历史演变着眼,认为书法作品的自然源于执笔法的自然,对问题的分析科学、合理,让人信服。虽然启功先生强调用笔不要用大力、死力,但从不把问题说的太绝对,他也说过:“用笔当然不是要用大力、死力,但腕力强的人,行笔时,不至疲软,写出、画出的笔划,自然会坚挺的多。”
“关于用笔的格言,有‘指实掌虚’之说,如果无名指蜷向掌心,掌便不够虚了。但这只是一般的道理,在腕力真强的人,写字用笔的动力,是以腕为枢纽,所以掌即不够虚也无关紧要了。”可见启功书法特点看问题是相当的通达、自然、辩证。众所周知,启功先生提倡学书要看墨迹,“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师笔不师刀”是启功先生著名的书学观点,据此有人认为启功先生全盘否定碑学,但他还说过:“如果书家真能把古代碑刻中的字迹效果,通过毛笔书写书法作品,提炼到纸上来,未尝不是一个新的书风。”可见启功先生看问题并不偏颇,从中依然透出了先生自然通达的书学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