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我们造不出圆珠笔的钢珠?技术很难吗?

2017年,我国太钢炼了一炉共60吨的圆珠笔钢珠,可供全世界圆珠笔消耗三年,直接把瑞士一家圆珠笔钢珠生产企业给干趴下,哭哭闹闹的去WTO说我们搞反倾销,这不公平,这圆珠笔钢珠只能他们少量生产,我们搞出来的量一下子太大了

闹有什么用?最终这家瑞士工厂还是倒闭了,最终也没有抢救过来,这还仅仅只是我们牛刀小试而已。

所以有时候我看见有人说我们不能造圆珠笔的钢珠就想笑,请问你是哪里来的勇气说这话?

以前老是听人说圆珠笔钢珠这东西目前在全世界也只有日本、瑞士这两个国家掌握了核心技术,其他国家对此也只有眼热的份,说这钢珠制造有多么的困难,核心技术甚至连航空航天技术都得退避三舍。

说真的,这些话说起来真的觉得脸红,圆珠笔钢珠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科技”,想要生产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可为什么在十几年前会有如此多的人认为它含有“高科技”呢?

我大概觉得是因为一些人故意“秀优越”,对于钢珠的使用我们只能进口而不能制造,我不知道这句话影响了多少人,但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到了高中还看到有年纪大一些的老师在说这些话,可想我们不能造“钢珠”的事深入人心。

在许多人看来,笔尖上小小的钢珠是多么了不得的“黑科技”,毕竟想要把钢材锻炼成零点几毫米的钢珠想想也需要很精湛的技术吧?

现在可以告诉你,炼制钢珠的技术不是什么高科技,也不是那么的难,炼制不出钢珠的说法完全就是谣言,没有一点可信度。

大家在遇到此类说法的时候完全可以怼回去,我们不是不做,而是这钢珠不值得去做。

为什么我们不生产?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圆珠笔的钢珠不值得我们生产,它带来的利润不足以让一条产业链一直不停地开着,意思就是看不上这点零花钱。

我们现在有着全世界最完整、最健全的钢铁工业生产线,平时我们接的单子都是大单,像这种圆珠笔钢珠的小单实在是没有什么吸引力。

为什么我会说没什么吸引力呢?

你且听我分析分析其中带来的利润。

圆珠笔钢珠供应一直都是一个“小产业”,别看使用圆珠笔的人不少,但这个供应链一直都是挺稳定的,需求量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区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主要是因为圆珠笔钢珠的“特性”决定的,圆珠笔钢珠的体量太小,一枚钢珠的直径大约在0.25mm左右,这样小的钢珠眼神不好的说不定都看不清楚,一炉钢珠的炼制可以产生无数枚,以至于炼制一炉钢珠足够使用很久很久。

就像我们太钢在2017年炼制的一炉钢珠直接满足了全世界三年的使用量,这还仅仅只是六十吨的产品而已,如果这条线一直开着,那会产生多少个六十吨?全世界又会消耗多久?

一次炼制都已经三年了,十次炼制岂不是要三十年才能使用得完?

当一个产品供大于求时它会遇见什么

最明显的就是钢珠的价格直线下滑,甚至到最后你想卖一个成本价都困难,甚至可能还会亏本,你说一个亏本的生意我们会做吗?如果这些都不顾忌,那不是傻吗?

现有的市场根本支持不起大量的钢珠上市,一旦达到供过于求,那带来的崩盘效果是非常剧烈的,以至于我国太钢一炉炼制出60吨的钢珠直接干趴了一家瑞士工厂。

目前世界上还进行钢珠生产的也就只有日本、瑞士为数不多的小型工厂,生产出来的钢珠小部分出售,大部分自用,单一的钢珠价格赚不了多少钱,配套圆珠笔生产才能把利润提升上去。

这样细小的钢珠价格贵吗?

其实并不贵,新钢珠的价格目前国际市场价为每吨12万元,一吨为2000斤,合计每斤钢珠价格为60元,这个价格的确比“废铁、废钢”贵许多,但就成品而言并不贵。

其实这里我们可以来算一个账,看看一斤钢珠可以组装多少支圆珠笔,这个数据你有测算过吗?

一斤=500g。

目前国际市场价每枚钢珠的价格为0.002元。

一斤钢珠=60元。

由上面数据可汇算出每斤钢珠大概为25万枚。

也就是说你一个圆珠笔生产企业每天假设产出25万支圆珠笔,那你的钢珠成本价在60元左右,这是最理想的算法,如果剔除其他不合格的因素,钢珠成本价也不会超过70元。

但一只圆珠笔的生产成本可不仅仅只有钢珠,它还有其他多种产品的组合,这些也都是需要把成本价算进去的。

一只圆珠笔到达消费者手里会经历出产价、批发价、零售价三个阶段。

一只零售价1.5元的圆珠笔出产价大概在0.3元——0.5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人工工资、油墨、塑料笔芯、塑料笔套、金属弹簧、金属笔头等等,就这个出厂价工厂方面也要赚一笔,钢珠的成本价只占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的太钢一次可以炼制60吨的钢珠,其总价为720万,你可能会想到这720万很多了,但其实这已经满足了全世界三年的使用量,每年平均下来为240万。

这240万可是包括了全世界一年的钢珠销售额,需要占据百分百市场才能拿到这240万的钢珠市场,算到这里你还认为钢珠的生产很大吗?

全世界也就240万的销售额,这还没有算利润呢!我们太钢的全年销售额可都是在千亿以上的,这小小的百万生意根本就不值一提,属于那种边缘产业,赚回来的钱可能还发不起一条线上的工资呢!

去做这些有意义吗?

根本就没有意义,不赚钱去做它干什么?

你要记住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一个产业有足够的利润,那绝对会有无数人进去分一杯羹,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做的人就会少,并且这些人并不是通过你看着的东西盈利,他们周边产品配套才是盈利的主要模式。

钢珠的生产为什么集中在瑞士与日本两个地方?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已经打下了周边产品的盈利基础。

就拿日本与瑞士来说,它们的工厂企业不仅仅只生产钢珠,圆珠笔也是一起配套生产的,甚至还把自己的圆珠笔做成了一个品牌,大家都知道一个品牌的效应,但一件东西深入人心之后,那它的价格很多时候就不仅仅只是“成本价”了,溢价的情况是很严重的。

日本与瑞士就有很多家相当有名气的圆珠笔企业,这些企业甚至把业务扩散到铅笔、颜料、签字笔等拓展行业里面来,钢珠的生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罢了。

上面我们说到太钢炼制出一炉60吨的钢珠就把一家瑞士工厂干趴下,这可不是虚言,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WTO的钢珠贸易情况,当年我们炼制出这批货后,质量好价格又实惠,直接打断了这家工厂外出口的份额,甚至就是瑞士国内一些圆珠笔生产企业也来购买了一批货。

钢珠的利润本来就小,这些小工厂一下子资金周转不开,那么接下来倒闭就很显而易见了,除了自销自产的圆珠笔企业,前两年这些国外做钢珠的小工厂日子都不好过。

这些年来听到很多人说我们造不出这种钢珠,耳朵都听起茧子来了,更让人可笑的是一些人还当真,殊不知这种钢珠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你还真的以为只有日本与瑞士能够造了,如果真的能够赚钱,那早就有无数企业进去了。

我们不是不能造,而是造出来赚不了多少钱,也就是利润太小,国内的一些圆珠笔生产企业还不如直接去买,买的钢珠价格还划算一些。

以前圆珠笔的生产还算将就,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掉圆珠笔的频繁使用,虽然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你使用它的频率已经不高了。

一只圆珠笔或签字笔你使用多久有测算过吗?或许你半年都用不完一只吧!现在使用量大一些的可能就学校里师生群体了,圆珠笔的店铺企业也只靠学校来养活,除此之外你还见着大规模使用圆珠笔的地方吗?

还是那句话,造不如买,买更加划算一些。

就算是自己造,太钢只要三年开一次炉子,那世界上其他钢珠生产企业就别想活了,供大于求的结果就是贴本都卖不出去,毕竟每年的消耗量就在哪里摆着,甚至还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看了这些之后你还认为我们不能造钢珠吗?

钢珠的技术很难吗?除了日本、瑞士之外的其他国家之所以不造,有些是真的做不出来,而有些只是嫌弃不赚钱而已,要知道当初圆珠笔的发明可不是来自这两个国家。

最后:

在我的印象里,除了这圆珠笔不能造钢珠的说法之外,还流传着与此类似的说法。

比如说德国的下水道宽阔可以过车辆,百年之内不会产生洪涝灾害,可是德国这些年都城内洪涝灾害是假的吗?

英国地铁里面的人只看书,真实情况是地铁里没信号,最近两年有些路段安装了信号,现在你看看还有看书的吗?都在玩手机。

最过分的就是说日本餐厅洗碗要清七次,还记得有人说一个留学生因为只清洗了六次被老板发现辞退的故事,当时是在读者、知音上面看到的这个故事,也还以为是真的,到现在我才明白,这不知道是那个大忽悠写的,洗碗清七次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请问老板是如何分辨清洗六次与七次的?显微镜吗?

还有人说日本的水质很好,清洗七次与六次都能够分辨出来,是很好,水质量残留着各种核废水残留物,说这些也不想想,日本是一个岛国且多火山国家,人口密集,这样的环境水质能好到哪里去?

圆珠笔钢珠的事情早已经是过去式,说这些真当别人是文盲吗?这些忽悠已经过时啦!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我们造不出圆珠笔的钢珠?技术很难吗?

段子说多了,大家就以为是事实了。太钢一炉钢,逼迫国外企业破产这种段子,又何尝不是一种高级黑呢。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我们造不出圆珠笔的钢珠?技术很难吗?

前一个作者说了,

我们只能看看了解一下!以前的数据我也看过,做圆珠笔的钢珠难!没有现在说的利润不利润的支撑!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或者看到这个问题的,都应该用过!

记得高中题材的题!

2003年,圆珠笔的钢珠 电脑的CPU.

可是我国的难题啊!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我们造不出圆珠笔的钢珠?技术很难吗?

目前查找到唯一一个官方的报道,我国每年生产圆珠笔“仅”用1000多吨的钢,这60吨都不够塞牙缝,还让瑞士企业倒闭,段子用来自娱自乐可以,但是拿来当作支撑就多少有点好笑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我们造不出圆珠笔的钢珠?技术很难吗?

李克强总理的“圆珠笔之问”,我们为什么连小小的圆珠笔笔头都制造不出来?

小时候老师都用我国连小小的圆珠笔笔头都造不出来来激励我们努力去学习。但实际上不是我们造不出来,而是我们不愿意去造圆珠笔笔头。

要是在5年前,我们确实是制造不出圆珠笔头。我们能制造出圆珠笔头也是近5年的事。

可能就有人疑惑了?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5年前为什么我们会制造不出来呢?

但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圆珠笔笔头,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小小的圆珠笔笔头其实是包括球珠和球座体两部分。

球珠部分是一个直径0.5—1.0毫米的钢球。而球座体直径大概是2.3毫米左右。

在这两部分中,球珠就是一直被人们说的我国制造不出来的部分。但事实上,球珠部分才是我们能制造出来的部分,甚至我们还能大量出口球珠这部分。球珠其实就是要钢材强度大,表面光滑度高。所以球珠常用的材料是钨碳钢和不锈钢。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钨制品的加工国和出口国。

这样的小小的球珠,我们怎么可能会制造不出来呢。其实我们一直制造不出来的是球座体部分。

但直径更大的球座体为什么会比球珠更难制造呢?

实际上,球座体确实比球珠更大,但是球座体比球珠多了很多内部的结构,球座体内部要有台阶似的导墨的导管,还有很多别的结构。大大小小的结构有20几个。

这些结构看起来不是很复杂,但是你要在一个直径只有2、3毫米的球座体上面实现这样的结构就很复杂了,甚至加工的精度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要想做出好的圆珠笔笔头球座体来,我们面临着的难题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难题。一是高强度的材料,二是高精度的加工方式。

要想在毫米级的球座体上面加工,材料一定要选用高强度的钢材,但是在保证强度高的同时又要易于加工。这就对圆珠笔笔头球座体的钢材产生了极大的要求。另外就是加工工艺,这我们也不了解,只能在现有的进口圆珠笔球座体上面去慢慢地分析探索。但总的来说,第一个问题是限制我们造不出圆珠笔笔头的最大原因。

但这一切在2016年都得到了改变。

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发出了让圆珠笔产业都蓬勃发展的“圆珠笔之问”。问的是为什么我们企业制造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头来呢?

同年,太钢用5年的时间终于成功制造出了圆珠笔笔头用钢,并成功和国内知名的圆珠笔生产厂家制造出了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圆珠笔笔头!

太钢打破了长期由西方和日本把持圆珠笔笔头用钢的局面。并且用太钢圆珠笔笔头用钢做出来的笔头经历过了5轮近100项的笔头测试,最后在圆珠笔出墨的均匀度,笔尖的耐磨性能上面都达到了国际标准。连续书写800米不断墨,这就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圆珠笔笔头的记录。

从这之后,我国便能够自主完全生产圆珠笔了。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还有人说我们生产不出圆珠笔笔头来呢?我们攻克了圆珠笔笔头的难题,但是确实我们的笔头还是用的外国的笔头。原因在哪呢?其实原因是圆珠笔笔头的市场已经被西方和日本完全瓜分了。

以前是我们做不了,只能别人做。我们现在能做了,但是没必要做。因为每年圆珠笔的用钢加起来就没多少,世界上加起来就几十吨钢的用量。这样的圆珠笔用钢市场很小。我们能做,但是要放到市场上去,没到别人不卖给我们圆珠笔笔头的时候,自己做比直接买别人的花的钱更多。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我们太钢制造了60吨的圆珠笔笔头用钢,结果满足了世界几年的市场需求,然后那些西方的圆珠笔用钢企业就把我们太钢给告了,但是结果最后还是倒闭了。虽然说这只是个段子,但是真要这样,我们也能办到。

写在文末

以前老师们时常告诫我们,我们国家连小小的圆珠笔笔头都做不出来。用此来激励我们好好读书。但是现在,在我们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造出小小的圆珠笔笔头已经不再是梦想了。不是我们不能造圆珠笔笔头,而是我们没必要造圆珠笔笔头。

但我们还要努力,现在我们的很多技术仍然还被西方国家把持着。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要把这些卡脖子的技术都攻克。要让别的国家再也不能在某一方面限制住我们国家。相信不久后的一天,我们也能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光刻机!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我们造不出圆珠笔的钢珠?技术很难吗?

笔珠,笔头钢,制笔设备及其他

直到现在,不仅有人不知道中国几年前已经完全解决了制笔问题,还总有许多人认为中国以前不能生产圆珠笔球珠,直到太钢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其实是误解!误解来源于2016年1月的一段话:

“去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实际上,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是圆珠笔珠圆珠“笔珠”制造大国,产品不仅满足自用,还大量出口。中国一年要生产将近400亿支笔,占到世界制笔量的60%。可以说,我们生产的笔珠比圆珠笔还要多得多,也就是,我国既是圆珠笔生产大国,也是圆珠笔珠生产大国。

圆珠笔珠材质主要有不锈钢类(包括普通不锈钢和碳化钨)以及陶瓷(包括氧化锆和氮化硅等),其实,网上随便一搜“圆珠笔笔珠生产厂家”,阿里巴巴网站就有几十家,大多有几十年的生产历史。显然,生产笔珠真不难,比如开封贝尔不锈钢,泰安宁阳县新新不锈钢等等都是乡镇企业。而高端的陶瓷笔珠子也有好几家,甚至也有十多年的生产历史,比如河北邯郸勇龙邦大2011年生产的陶瓷笔珠就是国际先进水平。

2011年河北(邯郸)勇龙邦大产国际先进的陶瓷笔珠

威海圆环陶瓷笔珠

阜新陶瓷笔珠

而生产笔珠的工艺主要就是(金属多了一个切割压球、)烧结、研磨、筛选分类、精磨抛光等。对于金属球珠,还有喷雾法工艺专利,不知道有哪家企业采用。因此,球珠不是车床车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还有可能是吹出来喷出来的。有的人却由此误解或者嘲笑中国机床技术落后,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他们更不知道有家成长型的中国民营企业叫“科德数控”,自主率最高,其地下工厂不久就将成为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看不到?那就对了,知道歼20早换国产芯了不?哪来的机器造的?科德机床要全面走向市场,估计还得两年)。

我们知道,圆珠笔芯要由笔珠构成的笔头和灌有油墨的笔管组成。笔珠我们可以生产,但是再高效率装成笔头,做成高端产品,就需要特殊性能的钢和更好的智能化机器了。其中笔头钢要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关键是要易切割。

我们以前高端笔头钢90%即约1000吨来自进口,一吨12万,需要花外汇1500万美元(数据有点乱且不合理,是不?抄来的,不知出自于哪位大神之口),墨水80%来自进口,高端笔头需要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来自瑞士、德国、日本。比如浙江贝发公司花了40多万欧元从瑞士进口了自动化制笔设备,还花了几百万元改造以生产高端笔,比如现在流行的直液式中性笔。而高端笔头或笔头钢主要是德国、日本生产(网友说瑞士生产,并后来倒闭并诉讼中国企业,纯粹是毫无根据的胡扯段子),但是为了垄断或者抬价,不太愿意卖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只好借道印度高价购买转口钢铁,稍微便宜一些。

早在2015年6月“中国制造2025”座谈会上,就有“何时造出一支好笔”之催问。继而在2015年11月央视2套《对话》栏目中,有“亚洲笔王”之称的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和有“空调女王”之称的董明珠,从一支笔开始,探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贝发公司制笔出口居多,也为国外大品牌贴牌代工。

董小姐在台上招呼了参加节目的机床行业、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家,说要在一年之内造出制造好笔的设备。

对董明珠立下这一赌约,邱智铭也不示弱,他说如果真能造出智能化设备,他就能制造出总理期盼的“中国好笔”。

实际上,为了造好笔,国家更早在2011年之前就立项了。

其中董邱打赌的制笔设备,在国家立项5年之后,即在2016年6月,或者说董邱打赌7个月之后,终于破茧而出了。牵头研发公司是江苏真彩文具有限公司。真彩COREX仿制于瑞士MicronLX24,并出口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真彩文具的成功,使得一台智能化机器少花150万元,合20多万美元,相当于一辆进口轿车价格。

真彩文具也是中国现代制笔企业,和贝发一样,都是民营企业。真彩文具是中国第一支中性笔的制造者,也是“中性笔”的定义者,以前从日本进口的时候,叫啫喱笔。在前段时间,国内笔界流行有“晨光的壳,真彩的芯”的说法,可见真彩实力之强。现在在国内,真才实学的真彩笔败给了漂亮俊俏的晨光笔,市场使然,这是后话。

而笔头钢由贝发公司联合中科院材料所太钢研发。有资料显示,起码邱智铭和董明珠打赌之前,那么肯定也在“发问模具钢”说法之前,太钢已经攻克技术难关,只是成品还没有出炉,结果最终在2016年9月,太钢一炉60吨笔尖钢出炉,逼得日本企业相应产品降价1/4,据说贝发集团一年省下4000万元或者说600多万美元,这却跟上面数据有些不太贴合,似乎不太可信,因为整个中国原来进口总共才花1500万美元。但是,各大媒体顿时都如打了鸡血,说太钢解决了中国进口“笔珠”的难题。笔头钢与“笔珠”有毛关系?这不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吗?似乎离不开股市推手炒作的成分。不过确实,中国至此已经完全解决了制笔难题。

有笔头钢了,也有设备了,不知道贝发公司有没有遵守诺言,因此造出世界最好的笔。

因此,本文开头一段话是讲模具钢的,结合圆珠笔之问,应该理解成“包括做圆珠笔头的笔头钢”,才是正确做法。普通网友认识不足导致误解,这一下来就是六七年了。又有网友无中生有编瑞士企业倒闭诉讼的段子,也是不成熟的无聊表现。

1展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