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笔下的斗酒僧到底是何门何派?连天下第一的王重阳都不是对手?

斗酒神僧是少林派弟子、也是逍遥派的掌门人,更是灵鹫宫的宫主,他就是虚竹子,王重阳在虚竹子眼里不过如同孩童一般,甚至王重阳连动手的勇气都没有,遇到斗酒神僧这件事更是被王重阳隐藏在心底,任何人都不知晓。

要不是斗酒神僧在“九阳真经”中有此记载,世人都还不知王重阳竟然还有如此境遇,虽然原著中并没有明确斗酒神僧是谁。

但通过“九阳真经”的来历细节描写分析,斗酒神僧是虚竹子无疑,在王重阳的那个年代,唯一可能出现并有如此能力的,也只有虚竹子了。

首先需要重点说明的一点,斗酒神僧并非是以武力赢了王重阳,而只是邀请王重阳来比试酒力,最后王重阳不慎落败。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点,当时的王重阳已经击败了黄老邪、一灯大师、欧阳锋以及洪七公四人,取得了五绝之首。

就以当时的武林江湖来说王重阳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至少明面上的江湖人承认王重阳的实力冠绝当时。

此时如果还有人在武力值上超过了王重阳不会不出现,也不应该不对“九阴真经”不感兴趣才是。

这“九阴真经”自黄裳晚年开始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黄裳依靠着这“九阴真经”不仅力破西域明教的大部人马,更是在后来追捕仇家时扬名于中原武林。

黄裳并非武林人士,甚至到了四十岁都还只是一个“普通人”,虽然他这个“普通人”并不普通,至少他在江南任职了一段时间,品阶也不算很低,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依靠着一部“九阴真经”成为了让武林闻风丧胆的高手,这实力来源怎么能不让人眼馋呢?

但自从王重阳以一己之力击败了四大候选人后就没有人敢坦言染指这“九阴真经”了。

当然,这除了欧阳锋,欧阳锋对王重阳能够赢了自己还是有些不服气的。

并且欧阳锋也是一个武痴,虽然说输给了王重阳,但对得到九阴真经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为了得到九阴真经欧阳锋可以不择手段。

除了欧阳锋有这个胆量之外,似乎并没有人敢打这九阴真经的主意了。

想要得到九阴真经需先挑战他王重阳才行,但似乎没有人敢如此做,就是欧阳锋也得“三思而行”。

如此一来江湖武林因九阴真经而引起的风波也暂时告一段落,王重阳的本意也正是如此,这“九阴真经”他只是代为保管,也并非有意去修炼。

欧阳锋对九阴真经的觊觎之心王重阳岂会不知?但王重阳心知击败欧阳锋不难,难的地方就是没办法彻底让欧阳锋死心,为此王重阳甚至还去找一灯大师学一阳指来对付欧阳锋,以求彻底挫败欧阳锋。

在这里王重阳根本就没有打算把“九阴真经”让给欧阳锋,甚至连“观看”都不行。

王重阳心知这“九阴真经”万万不能再一次流入江湖。

王重阳对九阴真经如此看重又心系天下武林,可为何在后来遇见斗酒神僧时态度大变呢?

一场酒力比试王重阳就把九阴真经借出去了,这与他之前的态度完全不符合嘛!

如果真的可以借人阅读,那王重阳也没必要千里迢迢去找一灯大师学一阳指对付欧阳锋了,直接借欧阳锋抄录一份皆大欢喜。

让王重阳态度转变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武力值的悬殊太大,让王重阳生不起对抗的心思。

“酒力比试”并非是主要的,王重阳自打见到斗酒神僧的那一刻起就深知自己不是对手,与其反抗还不如顺了斗酒神僧的意,把这九阴真经借他一看。

这种级别的高手已经不是他能够阻拦的了,王重阳心里也明白,这种高手既然在江湖上没有公开露面,那自然不会与其他人有过多的接触,这九阴真经自然也不会“散落”出去。

斗酒不是本意,这只是神僧不愿意以大欺小而已,倒是给足了双方面子。

这件事之后王重阳与谁都没有提及,包括周伯通。

能够做到让王重阳无反抗之力的人,往前推进几十年,似乎也只有虚竹子一人。

自“天龙八部”至“射雕英雄传”期间共有近百年的时间分割,这期间共有四人有如此能力。

分别是虚竹子、段誉、独孤求败、黄裳。

段誉此时在做段氏一族的皇帝,后来隐居天龙寺不出,斗酒神是段誉的可能性不大。

独孤求败根据杨过遇到的情况来看已经西去,虽然说他自称败尽天下武林豪杰,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来历与消失都很神秘,斗酒神僧是独孤求败的几率也小于段誉。

至于黄裳更不可能了,他的特征很明显,这九阴真经本来就是他自己写的,犯不着找王重阳借吧!

也只有虚竹子的疑点是最多的。

九阳真经是根据九阴真经的大纲改编而来,添加了阴阳互济的内容,讲究一个平衡。

我们来以九阳真经倒推斗酒的来历。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九阳真经是出自哪里?

九阳真经出现比较早,在神雕侠侣后期第三次华山论剑时就已经出现,少林寺的觉远大师在藏经阁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九阳真经”,并且也是第一个修炼九阳真经的人。

觉远大师是从藏经阁哪里发现这“九阳真经”的呢?

如果这九阳真经堂而皇之摆在藏经阁,那也不会只有觉远大师一人修炼,这九阳真经起初是被斗酒神僧隐藏起来的,它的藏身之地就是“楞加经”。

这“楞加经”在天龙八部中也只出现过一次,与楞加经关联之人就是虚竹子。

玄悲大师被丁春秋的暗毒所伤,临终之际交代了虚竹子一些事情,此时的玄悲已经看出了虚竹子这一生注定波澜壮阔,特地交代了虚竹子需坚守本心,如果可以熟读“楞加经”那就最好了。

这是楞加经在天龙八部中第一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

恰巧在“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中楞加经再一次出现,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与楞加经有关联的人。

除了虚竹还有谁?

此一证据还不足以证明什么,我们来看看斗酒神僧是如何“介绍”自己的。

他曾经在“九阳真经”后篇说自己一生“为儒、为道、为僧”,内心忐忑无所适从。

这句话就充分证明了斗酒神僧的身份了。

纵观“天龙八部”全部人物角色能够有这种经历的也只有虚竹子一人。

“为僧”。

虚竹是玄慈与叶二娘之子,一直在少林寺长大,对少林寺的感情这之人不用多说,虚竹是有慧根的,这一点从天山童姥胁迫他脱离少林寺就可知道一二。

“为道”。

虚竹在被无崖子化去少林寺武功之后传逍遥派武学,同时也继承了逍遥派的掌门之位,以逍遥派“修仙”的武学道路来说,逍遥派不同于其他门派的根基,他们走的是以“道”为基础的法子,讲究“道家”心法,是一个很纯粹的道家门派。

这一点从逍遥派历代掌门名字可以得知。

不论是创始人逍遥子,还是后来的无崖子,以至于到了虚竹成为了虚竹子。

“为儒”。

因天山童姥与李秋水之间的矛盾,虚竹与李秋水的孙女梦姑有了不解之缘,在冰窖定终身后虚竹就成为了西夏驸马爷,这西夏驸马爷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至此虚竹开始进入西夏朝堂,以驸马爷的身份达到了“为儒”的情况。

也许有朋友会说了,这“为儒、为道、为僧”也不仅仅只有虚竹一人满足嘛!

不是还有一个段誉吗?

段誉在做他的镇南王世子时温文儒雅,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读书人”,后来无意中掉入琅嬛福地学得了逍遥派的凌波微步与北冥神功,从莫种程度上来说段誉也是逍遥派的弟子嘛!这为道的要求也达到了。

最后一个为僧,段誉在担任皇帝四十年之后选择了禅让,此时的段誉大概六十二岁,出家天龙寺为僧,这也达到了“为僧”的要求了。

那这斗酒神僧到底是段誉还是虚竹呢?

依我看是虚竹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这里主意一点,在段誉回归大理之后他把逍遥派的武学都归还与虚竹了的,这一点不知是否表明自己与逍遥派之间的“误会”。

其次我们看看斗酒神僧最后一句“无所适从”。

段誉可没有什么无所适从的情况,他为儒时根本就没想到要学武功,学到了武功又没有怎么去使用,后来出家天龙寺为僧更是段氏一族的传统,不会有什么无所适从的心态。

反观看虚竹却不是如此,本来他在少林寺待得好好的,哪里想到会与逍遥派产生不解之缘,这逍遥派的掌门虚竹是无心担任的,被无崖子强行化去少林武功传逍遥派的内力,虚竹是被迫为之,他其实一直都想回少林。

后来虚竹遇到了天山童姥被迫成为灵鹫宫的宫主,这下子更麻烦了,灵鹫宫除了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之外还有九天八部宫女,让虚竹来管理这些女子更是让他为难。

后来在西夏冰窖与童姥躲避李秋水时遇到梦姑,当然!这一切都是童姥主观为之,并非虚竹自己的想法,可后来虚竹知道自己离不开梦姑了,只得选择当这个西夏驸马爷。

为道、为儒都不是虚竹的本意。

为僧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被人丢到少林寺门口,他应该与母亲叶二娘流落江湖,但至少不应该在少林寺,因为他的父亲玄慈就在少林,一旦叶二娘带着虚竹来少林,那么等待玄慈的将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所以虚竹如果待在叶二娘身边的话是不可能接触到少林的。

这些都如同无形的手在拨动虚竹的未来,这才是斗酒神僧“无所适从”的原因。

也正因为如此才说虚竹是斗酒神僧,根据逍遥派的寿命来看虚竹也能够做到这一点,天山童姥九十六岁了还神采奕奕,要不是内力尽失也不会丢掉性命,虚竹一人结合了“逍遥三老”内力为总纲,在加上自己修炼的成果,也并非不能超过百岁。

根据年代时间来计算,如果斗酒神僧就是虚竹,那么他在遇到王重阳时不过是一百多一点而已,这对虚竹来说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如果不是虚竹,那别人就感觉不合适了。

图:均来自网络

金庸先生笔下的斗酒僧到底是何门何派?连天下第一的王重阳都不是对手?

斗酒僧就是段誉。段誉做了三十九年大理皇帝后,在天龙寺枯荣大师圆寂之际,出家为僧。枯荣圆寂前告诉段誉,大道之机,在于儒释道三教合一。段誉受枯荣大师启发,用数十年时间修炼“易筋经”和“降龙十八掌”、“北冥神功”,后又遇王重阳,斗酒胜之,得以观阅《九阴真经》,创出《九阳真经》,破开虚空而去。

大道之秘

却说段誉在位三十多年,一直勤政为民,兢兢业业,虽未使大理富国强兵,却也做到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算得上一位好皇帝。

1147年秋,一日,天龙寺派僧人报讯,枯荣大师将于不久后圆寂,请段誉前去一叙。段誉听说之后,立刻带上随从,快马赶向天龙寺。

两个时辰后,段誉在禅房之中,见到了久违的枯荣大师。只见他闭目端坐于蒲团之上,脸已与常人无异,不复当日半边枯黑半边正常的模样。段誉以为枯荣在休息,不敢出声打扰,心中却想,莫非枯荣大师已经将“枯荣禅功”练到了“亦枯亦荣”的境界,僧人传言有误?

正思索间,却听得“阿弥陀佛”一声佛号,枯荣大师睁开了眼睛。段誉急忙见礼,并将心中疑问说了。枯荣轻叹了一声,说老衲并非是“枯荣禅功”大成,而是临死之际,一身禅功全部散去,此刻已没有半分功力在身。

段誉心中凄然,说如枯荣大师这般佛法武功,仍不能直通佛国,又有谁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枯荣微微一笑,说国主何必妄自菲薄,枯荣做不到的事情,国主未必就不能做到。我此番唤你前来,就是为此。

看到段誉眼睛一亮,脸上浮现出无比向往的神情,枯荣欣慰的一笑,说老衲果然没有看错人,国主不但有大智慧、大运气,且有志于大道,如此,也不枉远赴少林,问道于扫地神僧了。

段誉奇道,扫地神僧仍在人间?当日少林寺一战,他老人家怕不是已近百岁高龄,如今四十年过去,当真令人惊奇,不愧神僧之名。

枯荣接着说,四十一年前,鸠摩智大闹天龙寺时,老衲的“枯荣禅功”已达“半枯半荣”之境,与佛祖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也只有一线之差。可就是这一线,老衲用了四十年也无法跨过。

于是一年前,老衲去了少林寺,问询神僧。神僧告诉老衲,当今之世,有儒道释三教,各自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沟通天地。但三教方法不同,所用的工具却是相同。说到这里,枯荣停了下来,笑着看向段誉,显然是让他来猜上一猜。

段誉道,若晚辈猜的不错,儒道释三教用以沟通天地的工具,想必就是武学。儒家自不用说,积极用世,保家卫国,用的就是武功。至于道家,晚辈近年来也翻阅了一些道家典籍,发现他们所谓的道法,不过也是一种武功。最后是我们的佛道,大师的“枯荣禅功”练至大成,便是佛祖境界。

枯荣禅师大笑道,老衲早就知道国主深具慧根,但想不到还是大大出乎了老衲的意料,你适才所言,与神僧所言并无二致。若国主果真有志于大道,老衲这便为你落发。

段誉说,弟子早年虽爱佛法,但毕竟少年心性,行事浪荡,惹下无数风流,所幸没有辜负红颜,如今已到暮年,正该回归我佛。三日之前,我已立下传位诏书,由我儿段正兴继承皇位。俗事已了,还请大师赐下法号。说完用手抚过头顶,一头青丝已完全消失不见。

一线之机

枯荣微微一笑,说国主此番必成大道,就叫做“道济”吧。关于如何“济”法,扫地神僧已经指出明路,便是以武证道。儒家方面,需要精修“降龙十八掌”。这套掌法来自于儒家四经之首的《易经》,是儒家武学的极致。精通这套掌法之人,从五代时的创始人乔一帆,到你的义兄萧峰,无一不是行儒家之道的模范。

段誉想起萧峰以“降龙十八掌”纵横江湖,行的却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事,不禁连连点头。

枯荣接着说道,至于佛家,老衲的“枯荣禅功”显然不是正途,而扫地神僧指出,当年达摩祖师留下的“易筋经”中有大智慧,其中的佛法至理和武学精义,你都要全部理解澈透,融会贯通。

段誉俯首道,弟子晓得了。至于道家方面,我所学的“北冥神功”,怕是不足以担当起道家武学至高经典之实,不知扫地神僧如何说的?

枯荣叹道,神僧说道家武学经典尚未出世,怕是还需要四五十年时间。为今之计,你可先去修炼佛、儒两家武学,待时机一至,自然就能得知。这也是大道的一种考验,你务必修身养性,远离纷争,得享悠长寿数,才有一线之机。

段誉双手合十,向枯荣大师深鞠一躬,说大师所言,弟子谨记在心。枯荣摆了摆手,说你我缘分已尽,就此别过。段誉心知枯荣大限已至,伏地磕了三个响头,便头也不回的出了禅房,出了天龙寺。

段誉先是来到灵鹫宫见虚竹,虚竹见了他的光头和一身僧衣,也摘了头上的高冠,露出自的的光头,两人相视大笑。此后,段誉和虚竹精心研究萧峰留下的“降龙十八掌”,从掌法到武理,再到其内在的精神,外践于行,内化于心,十年而成。

离开灵鹫宫,段誉来到吐蕃大雪山,求见大轮明王鸠摩智。鸠摩智虽然武功尽失,但他曾经修炼“易筋经”,对经文深铭于心。数十年来,鸠摩智对其中的佛法道理深有所悟,这次与段誉互相印证,又有所得。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段誉。十年间,他不但修炼“易筋经”大成,还做到了佛法武理合二为一,不分彼此,直追达摩当年境界。

九阴九阳

拜别鸠摩智后,段誉行走于山川河岳之间,一遍修炼《北冥神功》,一边观风霜雨雪,品世间万象,寻找大道之机。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他听到江湖中传闻,有一本武学奇书《九阴真经》现世,作者本是一个不通武功的文官,因通读《万家道藏》,而练成了一身惊世骇俗的武功,后创制出了这本武学奇书。

《九阴真经》流到江湖中后,引起无数腥风血雨。后来,有一个叫王重阳的道士得到了《九阴真经》,他邀请天下绝顶高手,在华山之巅比武论剑,决定这本奇书的归属。段誉赶到华山之时,华山论剑早已结束。

段誉虽与《九阴真经》失之交臂,但他数十年的寻道生涯,早已养成了远超常人的耐心。于是,他一路寻找王重阳的踪迹,直到这一年的九月初九,终于让他在嵩山脚下,遇到了王重阳。

段誉一见王重阳,便提出想借《九阴真经》一观。王重阳面露难色,说我已与其他四人约定,不会修炼真经上面的武功,也不会将其借出。段誉笑道,如果你因为武功不济被人夺走,怕是他们也不会责怪于你。

王重阳面上微露骄矜之色,说华山一战,天下绝顶高手齐聚一堂,王某不才,仍挤压四人,夺得第一,不知前辈是何方高人,能从王某手中夺走《九阴真经》?

段誉微微一笑,说你也不用着急。俗话说,人老不以筋骨为能,我老人家自然不是你的对手,所以我想和你比比喝酒。这样吧,如果你能喝到我这个葫芦里的酒,我二话不说,任你离去。如果你喝不到,就把《九阴真经》借老僧一观,如何?

王重阳心想,这老和尚无非是把酒葫芦设置里机关,让我倒不出酒来,到时我暗中用“先天功”破坏了他的机关,自然就能喝到酒了。这样赢了他之后,想必他也不会死角蛮缠,落得个清净。当下便点头答应了。

段誉哈哈一笑,将酒葫芦递给了王重阳。王重阳掂了掂晃了晃,觉得其中应该有大半葫芦,四五斤酒,当下便拔出塞子,掌中暗运起“先天功”,举起葫芦向口中倒去。

只见那葫芦中的酒水,顺畅的流出葫芦嘴,但只流出了半分的距离,便如冻住一般停滞在空中,无一滴落下。王重阳心下大骇,“先天功”运至十成,仍不能催动酒水下落。无奈之下,他想伸头去够酒水,但全身仿佛被施了定身法一般,不能动得丝毫。

王重阳知道这次是遇到了真正的绝顶高手,若对方想杀自己,只不过是动一动指头的事情,但他仍想法借《九阴真经》,而不是杀人夺经,足见也是一位正人君子。于是,王重阳用全身上下仅能动的两颗眼珠,在眼眶里上下移动一下,表示低头认输。

段誉见状,便收回了功力,当然也收回了酒葫芦,没让王重阳喝到酒。王重阳呆了半晌,才恭敬的将《九阴真经》双手奉上。段誉用了一盏茶的时间,便已翻阅完毕,还给了王重阳,飘然而去。

到了段誉现在的境界,看《九阴真经》,只为其中的武学道理,练与不练已无分别。至此,段誉所寻的大道的一线之机,也终于补齐,武学、禅理和道法终臻至圆融,他和大道之间,也只剩下一层薄膜,只要轻轻一撕,就能抵达。

只是段誉总觉得还有一丝心愿未了,于是他用了三天三夜,结合自己平生所学,创制出一本《九阳真经》。然后他来到少林寺藏经阁,将其藏在《楞枷经》的夹缝之中,为后人留下一丝机缘。

然后,在少室山之巅,段誉撕开了那层薄膜……

金庸先生笔下的斗酒僧到底是何门何派?连天下第一的王重阳都不是对手?

斗酒僧自然是少林寺的高手,只是此时少林处于火工头陀打死苦智禅师,苦慧禅师又远走西域的阵痛期,少林寺高手的失去导致少林沉入低谷,而斗酒僧正是这时期的人物。

少林寺出现的内部分裂导致的结果是少林闭关锁寺,少林内部人士就极少在江湖上走动,毕竟少林发生的奇耻大辱不能让江湖中人得知,故而他们也就自发极少在江湖上宣扬,这也是为何第一次华山论剑时期没有少林寺高手参与,至少此时的少林寺还有斗酒僧这般顶级高手的存在,但是即便中神通王重阳也不认识此人。

可见,斗酒僧处于少林寺的尴尬时期,导致他也从来不被世人所知,若非他留下一部顶级秘籍《九阳真经》,估计他就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

但是,是金子始终会发光。斗酒僧就是一块十足真金,他自己“一生为儒为道为僧”,可见他的阅历非常之丰富,正因为如此,也有人对其身份展开全方位的揭秘,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北宋时期灵鹫宫主人虚竹先生,毕竟虚竹先是僧人,后来加入道家逍遥派,但实际上这个时间是不符合逻辑的,毕竟虚竹时期与第一次华山论剑隔了将近一百年。但是不管斗酒僧是谁,有一点必须承认,他的武学境界是极高,极有可能是超过王重阳。

在少林寺的他,只是专注于佛学,他与王重阳在嵩山会面也是偶然的。这是第一次华山论剑以后不久,王重阳就带着《九阴真经》来到嵩山得瑟,认为自己武功天下第一,又得到《九阴真经》,止息了天下纷争,算是志得意满。没想到在嵩山遇到一个不知名的老和尚,二人还打了一个赌,就是斗酒论输赢,谁输了就得答应对方一个要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斗酒僧肯定是有备而来,毕竟他知晓此人是王重阳,也知晓他身上有《九阴真经》。可以看出,斗酒僧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老僧,他同样很痴迷于武学,不然也不会有备而来。

其实,斗酒僧在这个时期是天下最具实力的高手,但同时也是最与世无争的隐士。

第一次华山论剑王重阳之所以技压群雄,因为他面对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都是三十出头的人物,至少王重阳在阅历和经验方面就是碾压四人。当然,这四人也并非武功不高,只是这四人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更直接的原因是他们处于武学整体的断层时期。

毕竟在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前一段时间,江湖影响力最大的是一对双子星,只是这对双子星从未见过面,武功却又是最顶级,这对双子星正是独孤求败和黄裳。这二人同处一个时期,却阴差阳错,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交流。

独孤求败剑术无敌,欲求一败而不可得,高傲孤僻的他一生在挑战,一生在突破,从重剑到木剑,最终到无剑境界,败在他剑下之人不计其数,而死在他剑下之人也不在少数。所以说,江湖上的高手基本上被独孤求败清理了一遍,这些高手大都心高气傲,每个人都接受不了被挫败的事实,于是有一部分人郁郁而终,有一部分人就金盆洗手,不再过问江湖之事。

黄裳是武学奇才,他自学成才领悟到道家武学的精髓,后来与明教交恶,也是大杀四方,重挫明教高手。后来明教将其一家老小全部杀光,为了复仇,黄裳就苦居山林四十年,将天下武学融会贯通,最终他创作一部《九阴真经》,是为武学的百科全书。

二人对于武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导致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前武林高手处于断层期,王重阳虽然夺得天下第一的名头,实际上也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斗酒僧未曾参与地第一次华山论剑,如若参加,估计王重阳不是他的对手。

斗酒僧的武学天赋极高,他是极为少见的对于武学理念悟性很强的人物。斗酒赢了王重阳以后,就要求王重阳将《九阴真经》借给他参阅数日,王重阳愿赌服输,就将《九阴真经》借给他。

斗酒僧在参阅《九阴真经》之后,他着实佩服黄裳的对于武学的总结能力,虽然他不识梵文,没有参阅总纲,但是对于《九阴真经》的内功,他却看出一些问题,因为《九阴真经》是道家武学,内功过于偏阴柔,这是斗酒僧认为的不足之处。

斗酒僧见识到这门不世绝学,他内心也深知这部真经的确博大精深,也给他极大的触动,这部经书既然武学都已臻完善,可是内功却稍有不足,于是斗酒僧在回到少林以后萌生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自创一部经书,对《九阴真经》的内功加以完善。

于是,斗酒僧反其道而行之,自创《九阳真经》,写在一部《楞伽经》之中,这部经书也是同样博大精深,包涵斗酒僧一生所学所悟所得,他将自己毕生所悟都写入这部内功心法之中,让修炼之人内功生生不息,强大至极。

可以说,斗酒僧的整体实力要比王重阳强的多,从这份悟性来看,王重阳是多有不及,不然王重阳也可以自创一门神功,可惜王重阳不仅没有自创神功,反而将自己修炼的绝学“先天功”也没有传承下来。如果王重阳的“先天功”能够传承至后世,也是了不得的一门绝学。

当然,斗酒僧的武学天分直逼黄裳,当然相比黄裳,他可能还是有所不及,但是斗酒僧绝对也是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人物。他自创《九阳真经》,在几十年后被觉远大师发觉,觉远大师无意中修炼成功,内功之强竟然毫不弱于一灯大师,《九阳真经》威力可见一斑。

斗酒僧的确算得上一位深藏不露的顶级高手,他影响了后世的武林,成就了一代宗师张三丰,以及明教教主张无忌,当然,这也是斗酒僧未曾想到的。

*忠肝义胆岳老三聊武侠第450期*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金庸先生笔下的斗酒僧到底是何门何派?连天下第一的王重阳都不是对手?

斗酒僧是新修版《倚天屠龙记》里的人物,是九阳神功的创始人。可以说,作者金庸先生是为了给九阳神功一个出处才后加了这么一个人物,在之前的版本里是不存在的。跟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比起来,作者对他着笔很少,只说当年王重阳拿到九阴真经以后,曾经在嵩山遇到一个和尚,两人斗酒打赌,结果王重阳输了,按照赌约,就把九阴真经给这和尚看了一遍。这和尚也是天纵奇才,看了以后觉得九阴真经固然博大精深,但是太阴柔了,练武应该是阴阳调和刚柔并济才是武学根本道理,于是就创造了九阳神功。书中只说这个和尚一生为儒为道为僧,其他详细来历就没说了。

透过作者的只言片语,其实可以想象一下斗酒僧的来历。

斗酒僧年轻的时候,跟王重阳倒是有点像,也是个书呆子,每日里做的就是读书。不过跟王重阳不一样,斗酒僧并没有什么家国思想,他读书纯粹就是兴趣使然。书读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斗酒僧就开始了游历生涯。那时候天下也算不上多么太平,周围异族虎视眈眈,不过斗酒僧胆子很大,他一路游走,踏遍了千山万水。

一路游走,斗酒僧从一个文弱书生变得身强体壮,但是毕竟还只是个普通人。有次他孤身一人在野外游走,居然遇到了打劫的强盗,斗酒僧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把身上所有的钱财都拿出来了。但是没有想到那几个强盗却得寸进尺,还要扒他身上的衣服,而且对他推推搡搡的,还说不脱就杀了他。斗酒僧自幼读圣贤书,有道是威武不能屈,还有说士可杀不可辱,当即就怒了。那些抢劫的其实也就是一般的小毛贼,但架不住人多,如果是一对一,斗酒僧跟人缠斗一会,但对方好几个人,很快斗酒僧就被揍得鼻青脸肿。正当那些人要扒他衣服的时候,那几个人却突然倒地了。斗酒僧眯缝着被打肿的眼,隐约看到前面站着一个道士打扮的老头,背着一个酒葫芦。

这老头一边打人一边还叨叨着说盗亦有道,你们抢东西就算了,怎么还能脱人家衣服呢。同时,他嘴上也没闲着,把强盗身上的钱都拿回来,骂了一句滚。那些本来就是落草的小贼,也不会武功,都是附近的无赖混混啥的,看这道士如此厉害,哪里敢反驳,赶紧就跑了。

就这样,斗酒僧认识了道士老头,也就是他的师父。斗酒僧以前都是孤身一人行游,不怎么会跟人打交道,还是老道主动跟他攀谈,给他涂抹金疮药。老道要去百里开外的一个镇子,斗酒僧正好也没什么事情干,而且他也有点害怕了,显然这个老道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看着虽然其貌不扬,但也算是慈眉善目的,跟着他起码可以避免挨揍。

老道本来是出于好心,把他带到镇子上,但是一路走来,发现斗酒僧对于道家颇有见地,这主要也跟斗酒僧读书多有关系,什么老庄,还有什么各路炼丹修行的书籍,斗酒僧都看过,自然可以侃侃而谈。老道士聊得高兴,就提议说要收他做徒弟,斗酒僧一想自己以后游历天下,还真得学点武功防身才好,当即欣然答应。就这样,斗酒僧拜了师。

然而,跟了老道以后,老道却从来没说学武的事情,只是跟他探讨道家的东西。说实话,在这一点上,斗酒僧并不输于老道,可是他更想学的是武功。终于有天,斗酒僧忍不住了,问老道啥时候可以跟他学武,老道却说你年纪太大了,筋骨早已经定型,不适合练武。斗酒僧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十分沮丧。后来老道看他闷闷不乐的,就把一套健体养生的心法传授给斗酒僧,实际上是一套武功的内功心法。老道想法是,斗酒僧可能筋骨已经定型,但是练习内功可以强身健体,增加力气,到时候再传授他点简单套路,斗酒僧就可以自保了。

斗酒僧年纪虽大了,但是为人十分聪明,修炼内功进阶还是很快的,连老道都想不到斗酒僧居然在这方面天赋那么高。本身老道武功在武林中也就是个二流高手的水平,不过跟普通人比起来那真是高出太多,他倒是没想到斗酒僧居然可以这么快的就掌握内功诀窍,如果早认识几年,斗酒僧还真是个可造之材啊。比起武功,老道更注重的实在道家思想上的研究,这方面,斗酒僧也都有许多独特见解,让老道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老道一直随身携带着那个葫芦,斗酒僧跟着他也成了酒鬼。

就这样,师徒两人相交十多年,老道因为年事已高,羽化登仙了,而斗酒僧呢,居然也学了一身好内功,实际上,修行十年的时候,斗酒僧的内力修为已经超出老道许多了。跟随老道这些年,学武是其次的,最主要的就是跟老道讨论道家学说,斗酒僧自认为道家已经被他研究透了,就准备再研究佛学。为此,他特意跑到一个小庙出家,做了一个云游僧人,斗酒僧学识渊博,见识非凡,研究佛学那也是一日千里,一路云游下来,好多高僧大德都对他钦佩不已。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斗酒僧也有机会学习了一些佛家功法,内力愈发精纯,单说内力,已经在一流高手之上。

斗酒僧知道天下寺庙以少林寺为尊,于是就决定去少林寺看看。那时候少林寺刚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火工头陀在少林寺偷学武功,打伤打死诸多少林高手,少林高层甚至因此分裂,对于这件事,少林寺引以为奇耻大辱,他们采取闭门封锁休养生息的策略,以至于斗酒僧数次拜访都不得入。那时候斗酒僧在江湖上漂泊了大半辈子,对于江湖之事多有知晓,他知道江湖上有个九阴真经闹得沸沸扬扬,曾经让人互相残杀,引发无数流血事件,只是后来听说天下有几个高手举行什么华山论剑,全真教王重阳夺得天下第一称号,获取了九阴真经。

斗酒僧一贯好奇心重,他倒想看看那个九阴真经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找个机会拦住了王重阳,跟王重阳拿酒打赌。王重阳本来以为除了天下五绝,就裘千仞一个高手,斗酒僧出现以后让他暗暗心惊,因为斗酒僧步伐轻盈,显然内力造诣很高。当他听说要打赌的时候,他一向争强好胜,就直接答应了。论武功王重阳可能厉害一点,但要说喝酒,怎么会是斗酒僧这个老酒鬼的对手。于是斗酒僧有机会看了九阴真经。

这个斗酒僧此时对于道学佛学武学研究都到了很深的境界,看了九阴真经,就完全理解了其中的精髓。不过,斗酒僧对于九阴真经一路偏阴柔的路子有所不满,他深谙太极阴阳平衡的道理,于是根据九阴真经 ,自创了一部内功心法九阳神功。斗酒僧习练之下,自觉内里大增。

由于少林寺采取闭门造车的策略,斗酒僧想拜访很难,后来他想了一个法子,就是假装去做杂役,少林寺虽然在闭关,但是内部还是需要大量干活,所以杂役还是要人的。

自从火工头陀的事情以后,少林寺就把七十二绝技秘籍全部藏好,不经许可不准他人修炼。大家可以公共看的就只有佛教典籍,而斗酒僧由于识字,就被安排看管藏经阁。在那里,他学了大量的佛学文化,也把九阳神功愈发完善,后来他就把完整的九阳神功写在一本《楞伽经》的空白处,留在了少林寺。

斗酒僧对于江湖上的争斗毫不感兴趣,他追求的是个人的武道修为,最后自觉参悟了儒道佛三教,也羽化登仙了,就留下了九阳神功这个秘籍,并在后世一举影响了少林、武当、峨眉等大派,可以说十分了不起了。

金庸先生笔下的斗酒僧到底是何门何派?连天下第一的王重阳都不是对手?

金庸先生射雕三部曲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武侠小说,特别是射雕英雄传一出,基本奠定了金庸先生武侠至尊的地位。

但是金庸武侠小说经过几次修改,有些问题不仅没有解释清楚,还越来越读者疑惑不解。其中一个就是在《倚天屠龙记》中出现的《九阳真经》到底是谁所写的?九阳神功是何人所创?

在最初的连载版中《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都是少林的达摩祖师所创的,但是后来金庸先生在三联版修改时,不想让达摩祖师太过劳累,也不能让中华武学都是师从印度阿三,于是就把两本书的作者都改变了,当然也更加合理了。

《九阴真经》变成是大宋文官黄裳所创,而《九阳真经》变成是斗酒僧创出。但是黄裳的创功记录写的清清楚楚,还带出了后来的明教,可说是承前启后,点睛之笔。

但是斗酒僧究竟是谁?却交代的糊里糊涂,只说他一生为僧为道为儒,第一次华山论剑后,遇到得胜回来的王重阳,两人比酒胜了王重阳,借《九阴真经》看过一遍,斗酒神僧认为《九阴真经》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不及阴阳互济之妙,然后就写出了《九阳真经》,放在少林寺一本佛经《楞枷经》行缝中,自觉《九阳真经》比之与《九阴真经》更有阴阳调和、刚柔互济的中和之道,于是顺理成章出现少林寺藏书阁,毕生历练已超乎自身想象,故而无所适从,没想到《九阳真经》更是武林旷世绝学,震撼了整个武林。后来被觉远大师无意练成九阳神功,才被人所知。

但是这斗酒僧是谁?很多读者说是《天龙八部》中的段誉或者虚竹,我认为都不对,主要原因就是时间对不上,无论段誉还是虚竹到了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后都是上百岁的年龄,而且两人都没有为道的经历,根本不可能是他们所创的。

《天龙八部》一书的起始终结本来是很清楚的,天龙八部: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绍圣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而第一次华山论剑是普遍考证出是:1200年 !

这中间差了一百多年,如果加上段誉虚竹两人岁数,两人到了第一次华山论剑后估计都在130岁之后,所以根本不可能是他们。

如果不是他们,那会是谁呢?其实答案就在射雕三部曲中,根本不需要到别的小说去寻找答案。

而且不是一个系列的小说,根本不可能得出真正的答案出来,更多的只是牵强附会而已。

我们看一看所知的几个已知线索,就能解开谜团,找出答案了!

一,斗酒僧自称一生为僧为道为儒,如果变成为儒为道为僧也是一样!

二,看到过《九阴真经》实本经文,说是王重阳比酒失败,借给他看的,姑且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

三,见过王重阳,王重阳当然也见过他!

四,认为自身武功比《九阴真经》更加厉害,所以才写出《九阳真经》。

…………

这是四个最主要的线索,如果光看《倚天屠龙记》和《射雕英雄传》中,是找不出斗酒僧到底是谁的?

但是看到在《神雕侠侣》里,王重阳全真教武功尽数被林朝英所破后,王重阳看到,回到重阳宫苦思冥想,看过《九阴真经》后,又回到古墓在石棺内刻下把古墓派武功尽数破去的武功,然后写下“重阳一生不弱于人!

如果看到这里,谜团就清晰很多了,上面四条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人,那就是全真教主王重阳。

下面逐条分析一下

一,一生为儒为道为僧,前面两个正是王重阳生活轨迹,他先为儒考得过文武双举人。后领导义军抗金,失败后出家为道创立全真教,道法大成。

为儒为道,王重阳都做到了极致。王重阳是没有做过僧人,但是别忘记了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和谐学说。全真道内以《道德经》为主、《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辅,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

王重阳主张“三教合一”,必然精通佛法,自古都有“老子化胡为佛”的典故,其实佛道思想很多是想通的,王重阳本人佛法也是大成。为僧,不仅仅指做过和尚,应该是修过佛法,佛法精湛。

这样看,斗酒僧一生为儒为道为僧。和王重阳完全契合。

二,看过《九阴真经》实本,这一点没什么可说的,本来王重阳是不愿意看《九阴真经》的,认为已是天下第一,再学多厉害,仍是天下第一。但在《神雕侠侣》中出现一个林朝英,王重阳不得不看《九阴真经》,然后破去古墓派武功。这一点王重阳也符合。

三,见过王重阳,王重阳也见过他。王重阳自己天天可以见到自己!

四,认为自己武功胜过《九阴真经》,其实从王重阳写下“重阳一生不弱于人”,这八个字来看,王重阳是很自傲又很自信的。

抢到《九阴真经》并不是为了学习其中的武功只为消除武林纷争。并不让全真教门人学习,说明王重阳对自己的武功很自傲。不屑于学习《九阴真经》的武功。

但是后来看到全真教武功,被林朝英破去,不得不看《九阴真经》才破去古墓派武功。

王重阳既然看一次,肯定会看第二次;既然说“重阳一生不弱于人”,不服林朝英的古墓派武功,也就不服黄裳的《九阴真经》,看到《九阴真经》确实比较厉害,心里当然是不服气,然后就想着怎么才能超过《九阴真经》,于是就自己写出了《九阳真经》。

而且《九阴真经》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明显是偏于阴柔的武功,王重阳不屑于,于是创出阳刚之气,阴阳互济之妙的《九阳神功》。

王重阳能不能创出九阳神功,还真能,第一次华山论剑之时王重阳是以“先天功”技压群雄,打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绝,夺得天下第一的称号的,但“先天功”到底是什么武功?射雕三部曲中都没有提过,也没有传给全真七子,而且只教给了南帝段智兴,而南帝段智兴却在学习“先天功”后退位出家为僧,做个和尚。

从这就都水落石出了。

王重阳的武功都被林朝英破去,但不代表王重阳打不过林朝英,招式是死的,武功是活的,两人真实比武打斗,林朝英一定不是王重阳的对手。周伯通曾经不止一次说过,王重阳当年还有几门厉害武功没有传给他,不传的原因绝不是童子身的原因,应该是那些武功和后来的全真教清静无为思想不符合,看看全真七子就知道了,王重阳不希望全真七子练习武功,希望他们多多悟道,所以不喜欢武功最高争强好胜的丘处机,而是喜欢勤修道法的马钰。

王重阳其他武功都传给了全真七子和师弟周伯通,可是最厉害的“先天功”和其他武功并没传给全真七子和周伯通,应该是“先天功”不适合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道家武功,王重阳道法大成后,逐渐摒弃之前的武功,所以才没把“先天功”传给全真七子等人,而且“先天功”太过霸道而且又有佛法因素在里面,应该是佛道兼修的武功,更偏重于佛法。所以也没传给周伯通,传给了更加温和、精通佛法的南帝段智兴,而南帝段智兴最终看透一切,出家为僧。

还有就是当年的觉远大师是和尚,无色大师也是和尚,还有后来听到三分之一《九阳真经》的郭襄后来也出家为尼。

张三丰本身就是和尚出身,后来出家为道,所以武当派的九阳功应该比少林和峨眉的九阳功差一点,于是张三丰另辟蹊径,创出更加厉害的“太极功”,估计也和这个有关系。

综上所述:应该是王重阳看到《九阴真经》如此厉害之后,心中不服,就把以前所学的“先天功”加以改变,结合自己武学修为,创出阴阳并济的《九阳真经》。

由于《九阳真经》不符合道家思想,所以王重阳没有放在全真教,而偷偷放在少林寺藏经阁中,参考何足道去少林寺送信都无人发现,王重阳去少林寺藏经阁藏书更不会被人发现。

但是王重阳毕竟是名满天下的道教祖师,当然不想让人知道所创出的武功并不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而和佛法有更多的关系,于是才在《九阳真经》后面署名是斗酒僧所创。参考王重阳破去林朝英古墓派武功,刻在石棺内,并不想让人知道,只是满足内心的骄傲罢了。

古有传说老子一气化三清传道,今有王重阳一生佛道儒三教合一,创出佛道儒三家武学绝技,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武学大师!

金庸先生笔下的斗酒僧到底是何门何派?连天下第一的王重阳都不是对手?

对于斗酒僧的描述在新修版的《倚天屠龙记》当中只有这么一句话:

自己一身为儒为道为僧,无所适从。某日在嵩山斗酒胜了全真创派祖师王重阳,得以借阅《九阴真经》,虽深佩真经中所载武功精妙奥妙,但一味推崇‘老子之学’,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于是在四卷《楞枷经》的行缝中,以中文写下了自己所创的九阳真经。

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描写了。很多人说斗酒僧的武功要比王重阳要高,因为斗酒胜过了王重阳。关于这点我倒不是这么看待的,首先斗酒僧的曾经为儒为道为僧,其中所为的儒指的就是读书人,而王重阳曾经是做什么的呢?他也是读书人,曾经先学文,是一个抗金英雄,后面失败了才隐居古墓,创建全真教为道士,所以说他和斗酒僧阅历相似的就是为儒为道,所以我猜测这二人从一开始就是认识的。

所以有了在后面,斗酒僧在嵩山斗酒胜过王重阳,嵩山是什么地方?少林寺所在,而斗酒僧为儒为道后就是为僧了。更像是王重阳专程上少林寺来找斗酒僧的,至于喝酒,也许不是说二人对拼内力看谁能喝,兴许是二人像朋友一般单纯的比比酒量。而《九阴真经》是王重阳有意带上,其实就是要给斗酒僧借阅的,斗酒不过是一个借口。不然的话,两个内功深厚的人,得喝多少酒?作为一个忌酒的和尚庙,哪儿来的那么多酒给他们斗?这酒兴许还是王重阳带上去看望老友的……

斗酒僧的悟性是极高的,至少比王重阳要高,但是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比王重阳高出了好几个档次。王重阳为儒为道,而《九阴真经》本来就是源于道藏,所以王重阳的思维也就限制在了道教武学这一边了,王重阳和黄裳的境界可能就隔了一层纸,所以他看完《九阴真经》后就悟了。而斗酒僧为儒为道为僧,佛教的武学和道教的武学不是一条路子的,所以斗酒僧能够融汇道教和佛教的武学理念创造出《九阳真经》。

《九阴真经》走得是阴极阳生从而阴阳并济的路子,但是斗酒僧没有看到梵文总纲,所以他认为《九阴真经》只重以柔克刚,以阴胜阳,尚不及阴阳互济之妙。而《九阳真经》虽然名为九阳,但是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阴阳并济的,所以张无忌心想道这应称为《阴阳互济经》,单称《九阳真经》以纠其枉,还是偏了。

最后呢,猜测斗酒僧的来历也许和王重阳是相关的,王重阳当初也是抗金失败后隐居古墓八年,如果不是林朝英激他出来的话,也就没有啥全真教、华山论剑了,可能王重阳就隐居古墓不为人所知了。而斗酒僧也许也参与过抗金,失败后就直接出家了,而他没有一个林朝英他激励他,他也就乐得逍遥,自在天地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