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限手套一个响指能消灭灭霸,为什么钢铁侠不再打一个拯救自己?

钢铁侠的死,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打响指就能够拯救的,而且,在漫威电影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打响指,首先要弄清楚这四次响指都实现了什么,还有就是因为合同到期的原因,也无法让钢铁侠继续活着,这应该是让钢铁侠离开最好的理由了!

第一次打响指,灭霸消灭了宇宙一半的生灵,但灭霸也承受了无限宝石的反噬之力,第二次打响指,灭霸销毁了无限宝石,这一次,按照灭霸自己的说法,差一点要了他的性命,灭霸身为泰坦星上的永恒族,实力强悍,防御极高,按照漫威设定,已经达到了准天父级别的水平,这种实力,是强于很多复仇者的,但就是这么厉害的防御,结果两次响指,都差一点没有承受住宝石的反噬之力。

后来的第三次响指,由绿巨人操作,绿巨人的实力,防御我们都清楚,虽然班纳与浩克灵魂融合,不知道是否让绿巨人的防御下降,但以绿巨人的这种实力,一次响指,废了了手臂,并且按照漫威的说法,基本上绿巨人是废了!这样看来 ,绿巨人如果在打一次响指,结果可想而知,应该是死亡的结果。

最后一次是钢铁侠,钢铁侠一次响指,就让身体崩溃,毕竟钢铁侠只是血肉之躯而已,是普通人的身体条件,打了响指之后,钢铁侠已经意识涣散,处在弥留之际,如何还能在打一次响指?钢铁侠之所以没有像绿巨人那般痛苦不堪,想来应该是编剧给钢铁侠一个完整的体面离开,要不然,我想钢铁侠的身体素质应该没有在《银河护卫队》里面那个收藏家的手下好吧!那个手下一接触力量宝石,立马化灰,我想打响指的反噬之力不会比那个弱,毕竟这是六块无限宝石。

这样一来,钢铁侠在第一次打响指的时候,已经是用自己的命去换来这一次机会,打完响指,钢铁侠已经不行了!哪里可能在继续打响指拯救自己呢?

除此之外,无限宝石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不是因无限宝石响指而死的,复活不了,从绿巨人打响指之后 ,黑寡妇,幻视,洛基,海姆达尔,都没有复活的情况下,就知道这一点了!钢铁侠自己是承受不了反噬之力而死,属于外力,不是死于响指之内,所以,就算钢铁侠马上打响指,不仅复活不了他自己,还可能引发一些意外!

最后一个就是,钢铁侠的合同到期,不能在继续续约,如果钢铁侠的合同还没有到期,漫威有很多方法可以复活钢铁侠,只要编剧动动笔就可以,所以,钢铁侠的死,这是不可逆转的因素,要不然,随便逆转未来就可以让钢铁侠复活,并不需要无限宝石。

既然无限手套一个响指能消灭灭霸,为什么钢铁侠不再打一个拯救自己?

打完响指的钢铁侠已经要死了,哪还有力气再打一个响指。另外无限手套也并非万能的,它根本无法跟《七龙珠》的神龙相比。

钢铁侠在《复联4》最后关头从灭霸手中抢了六颗无限宝石后,最终打了响指;让灭霸和他的军团瞬间化为灰。而钢铁侠也成功阻止了这场浩劫,但因为无法承受住无限宝石的能量,钢铁侠光荣牺牲。

打完响指的钢铁侠,已经没了生命

众所周知钢铁侠是一位凡人,抛开马克战甲后的托尼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连黑寡妇、鹰眼都不如。

而钢铁侠之所以能打出响指,那都是因为他利用的马克85战甲作为支撑点,要不然当钢铁侠要承受六颗无限宝石时,他的身体就会直接被无限宝石的能量瞬间爆体而亡。

另外作为《复联4》的编剧Christopher Markus曾说过:“如果纯粹以肉体去带上无限手套,那么在所有超级英雄里除了雷神,惊奇队长,浩克三人,其他都无法承受无限宝石带来的巨大能量,都会被瞬间摧毁。”

无限手套并非万能,它跟《七龙珠》的“神龙”不同

小蜘蛛相信有很多人都看过日本漫画《七龙珠》,里面有七颗龙珠,只要集齐就能召唤出“神龙”,它能满足你一个愿望;只要在“神龙”能力范围内随便你怎么许愿都可以,例如复活已经死去的人、让自己获得强大的实力、让自己变成亿万富豪等等。

但是,漫威里无限手套并不能跟“神龙”一样,它并非万能的。作为《复联4》制作人兼编剧Christopher Markus和Stephen McFeely都表示:“实际上,无限手套并不是万能的,灭霸虽然用无限手套消灭了一半的宇宙,但并不是把这些人杀死,而是把他们转换成了灰,无限宝石并不能掌控生死;因此浩克打响指后,也只有变成灰的那些人回来了,而那些肉体并非死于无限手套的人则没有复活。至于钢铁侠则属于肉体上的死亡。”

所以想要打响指复活钢铁侠,那肯定是做不到了。而且即便利用时间宝石也同样无法真正的复活钢铁侠,因为这样会导致钢铁侠打了响指没用,灭霸一伙也会跟着复活。

因此,很遗憾!钢铁侠必须牺牲。(钢铁侠的片酬太高啦,不得不死!)以上就是小蜘蛛回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漫威粉丝可以留言讨论。

文:小蜘蛛

既然无限手套一个响指能消灭灭霸,为什么钢铁侠不再打一个拯救自己?

你快死的时候还有力气给自己急救

既然无限手套一个响指能消灭灭霸,为什么钢铁侠不再打一个拯救自己?

打完响指他都没有力量站着了,怎么去在打响指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