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拔精英分配更多教育资源,这是不是说学校可以不用认真教育差生?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筛选学生精英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向,但是绝非是我们现在教育行业的初衷。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的目的是所有学生有课上,都能学到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享受公平的教育环境。
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由于家庭环境,个人的学习勤奋程度,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天生智力发育情况,导致了学生的成绩有多不同。有一部分学校为了达到为校争光,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部分成绩相对好的学生特别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病态的教育现象,虽然成绩差点的学生也许不那么听从教育,甚至调皮旷课,但是最为老师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教育,所有学生一律平等。
学校是知识文化的胜土,教师是传道授业的光荣职业,每一个学生同等对待才是学校和老师该有的教学态度。相反对待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论证一个老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个别学生的出色成绩,全班同学都很优异,这才是一个教师高超教育水平的体现。
高考选拔精英分配更多教育资源,这是不是说学校可以不用认真教育差生?
教育的原始目的是本能生存。以后的目的是培养人材,精英,家风,传承,礼仪。现在教育是在培养人材精英时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素质,但人材素质更重要,而人材精英的课题与实验需更多的资金投入。
高考选拔精英分配更多教育资源,这是不是说学校可以不用认真教育差生?
我想说,如果把薄弱高中的双差生转到衡水中学,他会不会跑着去食堂排队,手里拿一本书去读?如果他没有手机玩,他会不会在衡水中学连续呆上半个月?风气很重要。教书育人的道理都懂,但主管部门人为地划出个三六九等,校长、领导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单靠个人的努力想转变差生(学习态度上),很难很难,正所谓一傅众咻。用教育体制、学习氛围的错误惩罚负责的老师,很不厚道的。
高考选拔精英分配更多教育资源,这是不是说学校可以不用认真教育差生?
教育是分层次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班级制就本来沒有办法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沒办法因才施教,学生学习出现分化才是正常的,而教育教学的考核依据的是升学率,这就决定了老师对好学生的关注多,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同学的成长。
如果全社会家长都能准确定位自已的孩子的成长,从小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去挤那根独木桥,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试问,哪个家长会这样做,谁敢拿孩子做实验。
教育部门也认识到这种情况,才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而沒有要求必须上高中,上大学,而是引导孩子去学技术,但谁会愿意呢!.
高考选拔精英分配更多教育资源,这是不是说学校可以不用认真教育差生?
可以人人都读书,不必要求人人都能读,考书本知识只是人的能力之一,还有些能力从社会中来,从实干中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书本知识学得快学得好,可以做科学,做官员,做行业管理,这挺不错,另外一些人,分数不怎么好,但是,有的木工做得好,有的石匠做得好,有的替别人理发三下五除二就变漂亮了,一些人在汽车生产岗位上有条不紊的操作,一些人能唱歌跳舞,吹拉弹唱,也不错嘛。不同人有不同的天赋,我们这个社会什么有用的人都需要,所有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都是群众离不开的。二十年前还很正常,现在好像越来越混沌了
高考选拔精英分配更多教育资源,这是不是说学校可以不用认真教育差生?
现行高考制度,以及评价机制,致使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势必造成优生关注有余,差生关注不足的非正常现象。
事实上,真正的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对人的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等方面。
真正的教育,还体现在对差生的态度如何。一个学生存在的不足越多,即所谓的差生,越应受到重视,越应得到更多的教育。而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首先要看其对差生的重视程度,以及教育转化的效果。
因此,唯分数论,忽视差生教育,都是有背教育真谛的,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最后,补充一个怪现象,即一所学校,通过选拔把众多优生都聚于自己门下,教学成绩自然优秀,还美其名曰名校,这公平吗?岂不等同于造假?
请各位看官,对以上看法和现象,发表真知灼见,谢谢!
(个人原创,引用请注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