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7号立秋,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什么说法?

2022年立秋节气交节的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具体时间是20点28分57秒。交节时间是在晚上,也是老人说得“闭眼秋”、“脱衣秋”。

8月7日立秋。立秋,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当太阳达到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的开始。虽然“秋”代表的是凉爽,但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立秋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的节气。立秋之后,闷热潮湿的天气会慢慢散去,但还有“秋老虎”的存在。…

立秋将至,立秋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同时,随着秋天的到来,气温会逐渐下降。虽然说立秋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真正秋天的到来,也不会立马凉快起来,反而会有气温短暂回升的情况,老祖宗称之为是“秋老虎”。

但是,总体来说立秋之后的气温,还是逐渐转凉的。按照老祖宗的说法,我们今年的立秋,与往年的立秋,还是有些许差距的。那么,今年的立秋,与往年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呢?

今年是脱衣秋。

有脱衣秋,就会有穿衣秋。所谓的“脱衣”、“穿衣”,其实是反应这一年当中秋季的炎热程度。脱衣秋,说明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还是比较炎热的;穿衣秋,则是说明立秋之后,很快便会凉快下来,需要加衣,注意保暖!

而今年是晚秋,也是母秋,民间讲“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还有“公秋爽,母秋凶”,都是在说,今年立秋之后,会有一段比较炎热的天气。

所以,农村的很多老人才会总结说,今年是脱衣秋!

今年8月7号立秋,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什么说法?

“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北京时间8月7日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也表示粮食正在结果孕籽,收获的季节要到了。

立秋对农事的影响非常大,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在农村有“立秋无雨是空秋,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说法,立秋时节秋收作物正处于灌浆期,需水量大,立秋下雨非常有利于粮食丰收。

如今正处于三伏中最炎热的“中伏”阶段,35℃以上的高温司空见惯,很多人都盼望着凉爽的秋天快点到来。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是什么意思?今年立秋后还热吗?看看农村谚语就知道。

一、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老话说“秋后一庚数末伏”,说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时间,末伏往往都在立秋之后,因此立秋并不表示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后的炎热天气人们称之为“秋老虎”。

秋老虎每年都会发生,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5~60天,每年秋老虎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如果秋老虎持续的时间长,那么就意味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如果秋老虎持续的时间短,那么立秋后天气会很快凉爽下来,那么今年秋老虎持续的时间长吗?

老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里的“冷飕飕”和“热死牛”是形容立秋后气温的炎热程度。如果今年立秋是“早立秋”,按照老祖宗的话来说,立秋后的天气会相对凉爽;如果今年立秋是“晚立秋”,那么按照老祖宗的话来说,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说明秋老虎持续的时间长。

那么什么是“早立秋”和“晚立秋”?区分方法非常简单,如果是农历六月立秋那么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农历七月立秋那么就是“晚立秋”。今年8月7日立秋,农历时间是七月初十,很明显今年立秋是“晚立秋”,按照我们老祖宗的经验,立秋后会很热。

那么老话有没有道理呢?立秋立得早(农历六月立秋),也就意味着冷天来得早,我们会提前感受到凉意;如果立秋立得晚(农历七月立秋),那么就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延长了,我们自然会感到很热,因此老话是很有道理的,这也体现了我们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二、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死狗

关于立秋后热不热,农村还有句农谚“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死狗”,这句话的意思和“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类似,都是形容立秋后的天气炎热程度。

那么什么是“伏包秋”?什么是“秋包伏”?上面我们我已经说了,末伏往往在立秋之后,如果立秋这天恰好是末伏开始的第一天,那么就是“伏包秋”;如果末伏开始的第一天在立秋之后,那么就是“秋包伏”,意味着立秋节气把末伏包裹起来。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而末伏的时间为8月15日~8月24日,末伏的开始时间在立秋之后,很明显今年是“秋包伏”,按照老祖宗的说法,今年立秋后还会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

“伏包秋”说明立秋和末伏的开始时间在同一天,由于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因此“伏包秋”意味着立秋后还有10天的伏天。“秋包伏”说明末伏的开始时间在立秋之后,意味着立秋后伏天的时间还很长。

关于“秋包伏”还有“小包伏”与“大包伏”的说法,如果立秋的时间和入末伏的时间间隔短,那么就是“小包伏”,如果立秋的时间和入末伏的时间间隔长,那么就是“大包伏”,今年立秋后还要过8天才入末伏,因此今年是“大包伏”。“大包伏”相对“小包伏”表示炎热的持续时间会更加长。

今年是“晚立秋”、“秋包伏”、“大包伏”,因此按照老祖宗的说法今年立秋后还会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立秋后会很热,因此今年也是“脱衣秋”,中午需要穿单薄的衣服防暑。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这些农谚就是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但是立秋后热不热?还要热多久?更多的是由副热带高压来控制,如果南移的副热带高压再次回归,那么就会带来持续的炎热天气。

农村有句老话叫“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立秋后下雨说明有冷空气入侵,降雨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一次次冷空气南下,就会形成一次次秋雨,天气也会愈发寒冷。

总结,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今年是“晚立秋”,也是“秋包伏”,按老话来说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因此今年立秋也是“脱衣秋”。

今年8月7号立秋,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什么说法?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一,再过几天就立秋了,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啥预兆呢?

2022年立秋节气交节的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具体时间是20点28分57秒。交节时间是在晚上,也是老人说得“闭眼秋”、“脱衣秋”。

按古人“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的方法来推算,今年末伏的头一天是8月15日,在立秋之后了,也就是说立秋之后还要热上一段时间。

立秋早晚怎么判断?

按古人的方法,如果立秋的交节时间在农历六月份里就是“早立秋”,在农历七月份份交节就是“晚立秋”。今年立秋是农历七月初十,显然是“晚立秋”,按古人“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经验判断,今年秋后还会很热。

另外,今年还是“大包伏”,这里的“伏”,指的是末伏。把末伏距离立秋交节当天越近,炎热的时间和强度就越弱,称为“小包伏”;末伏距离立秋交节当天越远,炎热的时间也就越长,称为“大包伏”。看来,无论是从晚立秋还是“大包伏”上来看,今年的“秋老虎”会如约而至了,会热上一段时间。

进入大暑节气,南方干旱少雨,进入伏旱期,北方迎来雨季,下雨天比较集中。虽然下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是集中下雨会导致田间积水,影响作物根系呼吸,反而影响作物生长了。所以,天气炎热还是有利于籽粒饱满,获得高产的。

简单说一下二十四节气

曾经有网友留言说,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是小农时代的产物,现在有了更好的种子、种植技术、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还有大棚、水培以及更好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已经不需要再看节气了。

这个网友说得有些道理,二十四节气出至黄河流域,并不是针对全国。但是,在几千年前,咱们先人开始记录昼夜长短,观察太阳的角度,测量正午的影子,等待大火球升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我们设立农耕和历法了。

古代是农耕社会,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农耕展开,有了二十四节气才让古代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和壮大。我们现在按农时播种和收获不都是按照古人给我总结的节气来参考的吗?

我们现在来看二十节气感觉很简单,测定一个时间没那么难,手机上有大数据,一查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几千年前的古人来说,测定一个节气对应的时间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共同测定才能确定一个节气具体在哪一天。

在那个“观象授时”的年代,古人通过“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来测定节气。

说起来感觉很轻松,感觉没什么技术活。但是,古人每天的白天记录影子的长度,太阳的角度,还有夜间星象的位置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并且还会有下雨阴天的时候。所以,要经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总结才能发现一些规律,是一个极其考验耐心的一个活。

一个节气需要古人记录和观测很多年,才能得到一个大概的平均数,经过多年的修正,才能算出一个节气大概在哪一天。这个时间有多长呢?这么大的工程,一代人是肯定完不成的,也就是说你观察和记录了一辈子,可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需要把你记录的数据传给后人继续记录和观测总结,他再传给他的后人,代代相传,才能确定一个节气大概在哪一天。

古人从夏朝的时候开始记录和测量节气,到了商朝的时候才确定了冬至和夏至,整整经历了一个朝代的时间。到了西周的时候又确立了春分和秋分,古人测算的脚步并没有停,到了春秋时期又确定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到了战国时期,才把其它十六个节气确立并增加了进来,这时候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才全部确立出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写进历法里。从此,人们种地的时候不用再看太阳了,只要按着节气的时间安排,就能播种和收获,二十四节气变成了农耕的时间坐标。

我们看看这个工程大不大,得需要多少代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后来,古人又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二消息卦,用来表示一年里阴阳变化的规律。我上一篇文章里详细讲过,就不在这里重复说了。这十二个卦依次增减阴爻和阳爻,一个卦对应一个月,两个节气,浓缩了时间和生命的哲学。

例如,大雪和冬至所对应的卦是上面五根阴爻,下面一根阳爻的复卦,代表太阳的一阳来复。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按照这个设计排下去,排到立秋和处暑的时候,太阳的直射点就从北回归线,往南慢慢接近赤道了,是农历七月申月“否”卦。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天文历法、气候变化、农事指导,还是节日。例如,端午节源于夏至,再过两天的七夕节源于立秋。再比如,冬至、立春、清明也都是节日。

总之,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的指导上可能有些已经被现代的科技取代了,但是,有它延伸出来的节日和习俗还在影响我们。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和传承的,您说呢?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让更多人了解,谢谢您,感谢阅读!

今年8月7号立秋,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什么说法?

今年农历七月初十立秋,即阳历8月7号立秋,立秋在民间有很多讲究,也有很多老话,谚语能预测未来农事。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什么说法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1个节气,是太阳运行到黄经135度处时令交界的时刻,太阳逐渐的向赤道附近靠拢,天气将逐渐的变凉。

立秋有三侯:一侯凉风至,二侯白露生,三侯寒蝉鸣。这说明立秋以后天气就变得凉爽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但并不意味着立秋后天气变凉了,炎热酷暑的天气消逝了。

立秋加一伏,即立秋一庚入末伏,也就是立秋后第1个庚日,就进入了末伏季节,末伏天气也是比较热的。毕竟还在三伏天里,所以立秋以后有可能会出现秋老虎的天气发生。

今年何时立秋呢?今年立秋的时间为农历七月初十,即阳历8月7号,具体时间为20:37:46。

为什么老人说今年立秋属于晚立秋,脱衣秋呢?

在我国古代把立秋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脱衣秋和穿衣秋、大包秋和小包秋等等,各个地方说法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根据立秋的时间和长短来推算的

1、早立秋和晚立秋之分

(1)根据立秋的月份来划分。立秋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6月立秋为早立秋,7月立秋为晚立秋。今年是农历七月立秋,所以今年属于晚立秋。

(2)根据立秋的单双日来划分。立秋的日子分为单数日和双数日,单数日立秋为早立秋,双数日立秋为晚立秋。今年是农历七月初十立秋,所以按照日子来说也属于晚立秋。

(3)根据立秋的时辰来划分,现在一般是根据时间点来划分。从午夜凌晨零点开始到中午12点之间立秋为早立秋,从中午12点到午夜24点整之间立秋为晚立秋。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为晚上8点37分,所以今年按照时间点也属于晚立秋。

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狗。所以早立秋天气凉爽也就意味着冷空气提前到来,对于农作物生长是极其不利的,没有足够的生长周期。晚立秋意味着冷空气来得比较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利于果实的成熟,但会出现秋老虎的天气,因此立秋以后还是非常炎热。

2、脱衣秋和穿衣秋之分

脱衣秋和穿衣秋之分,顾名思义就是天气是否炎热。

立秋以后天气炎热,人们就脱下衣服凉快,说明了气温高,有秋老虎的天气存在。这种现象属于晚立秋的天气。

立秋以后天气比较的凉爽,人们就要穿上衣服保暖。这就说明了气温比较的低,冷空气来得比较早。这种现象就属于早立秋的天气。

3、小包秋和大包秋来划分

这种划分比较的简单,也就是立秋当天到入末伏的那一天的时间间隔长短,作为小包秋和大包秋划分的依据。

小包秋指的是立秋到末伏之间的时间比较短,这个时间一般是在1~5天之间的情况。毕竟一个末伏只有10天的时间。

大包秋是指的立秋当天到入伏的那一天,时间一般超过5天。今年8月7号立秋,若末伏的时间为8月15号,时间间隔为8天,所以今年立秋属于大包秋。

小包秋说明了秋天来的比较早一些,冷空气也来的比较早,所以预示着天气比较凉爽,没有秋老虎的天气。大包秋意味着立秋比较晚,毕竟立秋节气结束了,有可能三伏天还没有结束,这是必然力求是比较炎热的。比如今年就出现了“处暑不出伏”的现象。

综上所述,今年8月7号立秋,立秋的时间比较晚,按照我国民间的说法属于晚立秋,也属于脱衣秋。也就意味着今年立秋后,有秋老虎的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8月7号立秋,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什么说法?

立秋,在农民来说,是一年最重要记节,一年的收入,立秋前后十天要管理好,丰收最重要的决定,又是一年过去了,

今年8月7号立秋,老人说今年是“晚立秋、脱衣秋”,有什么说法?

因为我们发展中药材生产,农业是要靠天的,时时日日月月观察和记录着天气的变化情况。

只要一立秋,早晚必凉,深夜温度降低,昼夜温差拉大,既便中午十二点钟的太阳也不会火辣辣锋芒必露,总会往温柔转化,但温度不会短时降到穿秋衣,还需一段时间。

四十多年的观察记录,只有一年立秋后的二十多天里比中头伏热,比率很小。

立秋后太阳好温度适宜雨少点,秋季农业必大丰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