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穷人不开垦荒地,而是非要租种地主家的田?

一看你就是城里人,肯定没有种过地,也没有吃过农民的苦

你以为是随便看上哪块地用锄头锄两下,那地就能种出粮食,那地就是属于你的了吗?

你可真是太天真了,知道开垦一块荒地有多难嘛?你所能看到的好地已经全部是主人家的了,所以你只能去开垦那些犄角旮旯,坑坑洼洼,没有水源的荒地

我朋友的祖上就是给地主打工的佣农,后来想自己开垦一片地自力更生,最后找到一片了无人烟的荒地

然后父子二人用了整整三十年,才整理出十七亩地,三十年啊才开垦出十七亩,一块地从开垦到整理,最后再到能种粮食的熟地

并不是你拿锄头锄两下就可以的,这期间付出的努力不是你这个没有干过农活的人能想象到的

总有人要问,古代的荒地那么多,为什么那些穷人不自己开垦一片空地呢?这样不就能吃饱,不就能脱离地主了吗

说这话的人想得还是太简单了,那可是古代啊,封建社会啊,知道什么意思吗?你的一举一动都脱离不了社会的束缚啊

你说你想自己去开垦一片荒地,好,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你要开垦荒地就必须要停下手里的工作,不能打工,不能种地主家的田,停下手里的一切活动才有时间去做这件事

单单这件事你觉得还有可能去开垦荒地吗?开垦一片能吃饱饭的荒地最少也有个三五年的时间吧,古代穷人连半年的存粮都没有,你叫他停下手里的活去开垦荒地?

就算你有存粮去开垦荒地了,但是你有工具吗?在古代连犁具都是官府在保管,只有农忙的时候才能借出来去犁地

你想借别人就不想借?犁具就那么多,什么时候能轮到你,停下手里的活就为了等这一套犁具?

就算你有犁具了,你有路引吗?你想开垦一片荒地,在自家周围是绝对不可能的,周围的好地肯定是一片不剩的,所以只能去人少的地方开垦

古代路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开的,这也是要钱的,而且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就算你有钱开到路引了,你去到一片看似了无人烟的地方,准备大干一场了

但是你怎么知道那片地是没有主人的?要知道古代的贵族圈地那可不是吹牛的,一个人能圈出几千亩几万亩的地都不奇怪

要是你千辛万苦找到一片荒地,最后你才知道这地是有主人的,而且还是一个王爷的,你抢的过他?你会不会一头想撞墙?

就算你找到一片没有主人的荒地了,也被你开垦出来了,但是你拿什么东西去种?

大家不会以为在古代种子像今天那样便宜吧,在古代,种子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古代的粮食并不像现在的高产

就拿民国的时候来说,我还听过村里的老人说,五斤的种子只能种出两百斤的粮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嘛?

那是种子啊,五斤啊,五斤种子只能种出这么点粮食,要是想种出一家人吃的粮食要多少种子?他们买得起嘛?

而且在古代,种子都是在大户手里的,只有在种地的时候才会发到佣农手里,平常想要种子根本就不可能

就算你有上面的全部条件了,你有存粮,有路引,有犁具,有种子,但是你有那人工和技术嘛?

大家不会以为把种子种下去什么都不用管就能长出一大片粮食了吧,想得呢,你要是不管它,不施肥,不培育,不引水,想要种出能够一大家人吃的粮食根本不可能

你想凭你一家人就在荒地给到庄稼足够的营养?想多了,就拿个最简单的水来说吧,你深处荒地,缺水是一定的,没有了灌渠你只能人力挑水,那么多的庄稼,你一家人能挑多少水?

总结:古代人并不是大家想得那样,不愿意去开垦自己的荒地,而是根本没有那个实力啊

你知道为什么教员打地主分田地能得到全天下的穷人支持嘛?因为那分的都是熟地,能种出粮食的地啊,所以最后教员能得天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穷人不开垦荒地,而是非要租种地主家的田?

古代荒地是比现在多,但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土地都归私人占有,荒地并不等于沒有主人,不用说荒地,就是荒山丶沼泽地也是有主人的。

那么这些荒地是干什么的呢?

因为那时为了提高耕田的肥力,实行轮作制,荒地叫“歇田",就是荒一年种一年,让田地休息休息,以此提高产量。再就是六畜需要柴草,做饭需要柴草,荒地长草也是有用处的。

除非人迹罕至的地方,或许可以开荒,但这些地方又不具备人生存的条件,无人去开荒。

你说沒有土地的佃户不租地种吃什么呢!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穷人不开垦荒地,而是非要租种地主家的田?

古代荒地是多,但即便是政府给地,免租,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当佃农。

比如西汉时,汉武帝时期,流民现象十分严重。元封四年(前107年)就达到二百万人口,无名数者四十万。自然给治安问题带来隐患,大臣建议让他们去戍边。武帝不同意,认为那只会扰乱民心。最后官府采取赋民公田、假民公田、减免田租等方式吸收流民。但到了西汉末期,流民形势依旧严峻,很多人“虽赐之田,犹贱卖以贾”,他们宁愿为奴为婢,也不愿当自耕农,为何?

朝廷虽然税减轻了,但当时有人口税和兵役税,若家庭成员遭遇意外,没钱用的时候,农夫只得把土地所有权装让出去,这样一来他就成为佃农,大地主对佃农的租税往往很高,有时竟高达百分之五十。

中央政府明明想“让利百姓”,结果是肥了豪族乡绅,因为地主只要向政府交纳三十分之一的税,但佃农却要向地主上缴十分之五的租税。减税越多,地主就获利越多,土地兼并情况也就越严重。

作为大地主的佃农不要服兵役和徭役了?

在两汉时,这些大地主可是“关系户”,瞒报家里人丁数,那是古代常有的事情。这些“黑户口”,本来就在官方户籍中“消失”了,又怎会被派去服徭役、兵役呢!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穷人不开垦荒地,而是非要租种地主家的田?

听说过跑马占山吗,其实那些荒地都是有主的,不是朝廷封地,就是先者占地。佃户一般都是后来户。此地有主,不跟地主租地种又能怎样?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穷人不开垦荒地,而是非要租种地主家的田?

这实在就是对历史、对生活不切实际的想像了。

第一,穷困之家,家徒四壁,连砍刀、锄头、锅碗、犁耙、牛马都不可能有,空有一身力气、一双手,根本开垦不了。

第二,离群索居,野兽、蛇蝎的威胁难以应付,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猴子、黑熊、兔子、雀鸟等鸟兽来糟蹋。

第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除非你能远离社群,否则生产的物品还不够缴纳税负。但如果那样,后代的婚配、家族的延续都成问题。

总之,如果不是一群人,并具有狩猎、冶炼、采撷、种植、医疗等能手,或者首先具备生产资料,出去开荒种地多半是还不到有收获就会离开这个世界的。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什么穷人不开垦荒地,而是非要租种地主家的田?

为什么古代没有土地的农民不自己开荒呢?

首先,在古代,开荒是很正常的现象,不仅老百姓开荒,官方也会组织大规模的开荒。秦始皇组织人们到珠江流域和河套地区垦荒;汉武帝组织人力到西域屯田;三国时期的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大规模垦荒屯田;之后从西晋到隋唐,占田制、均田制都是鼓励开垦荒地的土地政策;明清时期也是一样,减免赋税,鼓励垦荒。可以说,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家,中国人一直是生命不息,开荒不止。但是,开荒是受到很多条件约束的。

第一,让不让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并不代表可以去开垦。任何一个朝代的初期,都是经历过大的战乱,民生凋敝,到处都是荒地。这时候国家会竭力的鼓励开垦,老百姓不会受到阻挠。但是随着社会稳定,就会出现土地兼并,农民会迅速失去手中的土地,沦为佃户。在没有鼓励开垦的政策下,农民想要开垦荒地是要官府批准的。

第二,可开垦的土地其实并不多。

因为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古代垦荒是非常困难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凭借简单的工具是无法垦荒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大量耕地,都集中在中原地区。最早的垦荒,属于生荒耕种,意思就是在原始土地上砍烧树林,直接耕种。当土地失去肥力之后,就会放弃这片土地,转而开垦新地。这种垦荒方式都土地的破坏非常严重,比如著名的黄土高原地区,曾经也是草树茂盛、土地肥沃。由于不断的破坏,才导致了现在沟壑纵横的情况。

后来的轮作法以及土地施肥,改善了土地耕种质量,但大量的土地依然不适合农民个人开垦,难度太大。另外,垦荒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那就是水。耕地没有水,什么用也没有。所以,中国传统耕地,都是临近水域,方便灌溉。在离水稍远一点的地方,会大量的挖井,保证水源。保证水源的成本太高,也限制了农民的垦荒。

第三,土地并非仅仅带来粮食。

垦荒就有粮食吃了,这是一个很表面的认识。种地是看天吃饭的,也是需要成本的,在不适合开荒的地方,天灾人祸随时都可能毁掉一年的收成,只能等死。所以,垦荒要选择安全稳定的地区才行。除此之外,古代的田地是和税赋直接挂钩的,种田就要交税,无非是税多税少的问题。

在税赋很重,或者遇到天灾的时候,土地甚至成了一种“负担”。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根本无法承受,还不如给地主耕种,混个能吃上饭算了。当然,民国时期也有很多人努力开荒,慢慢的积累财富。像著名的闯关东和走西口,就是远走他乡,垦荒种地。只要有能力,有条件,中国农民一定会想办法依靠土地活下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