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一样呢?

知常容认为尧舜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是一样的,这是一次最真实的禅让的典范。

一、司马迁的苦心

所有人都知道尧舜是否一定存在是有争议的。有些甲骨文专家从尧舜禹三个字推论出这不是三个人,这些争议我们不讨论。

我们反过来思考,司马迁是一个很严谨的人,他为什么要记载这一段传说般的内容呢?

因为尧舜离他们也很远了。

尧舜的禅让的核心自然是有德有能者居之,这是哪家的观念?儒家的。

这说明写这一段时,儒家的观念已经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皇帝的位置到底怎么坐才可以呢?尧舜的禅让就是最好的模式,这一种模式对于老百姓来说损害最小,影响也最少。

至于其他的模式,比如商汤伐夏,周武王伐纣,虽然被认为是有道伐无道,代天伐之,但是代价也是蛮大的。

代价最大的自然是秦灭周,那是通过武力统一天下,这一种模式,秦始皇给出的解释就是皇帝轮流坐,他的依旧就是五德终始说。

在儒家的视野中,尧舜是圣人,汤武,周武自然次一些,秦始皇就谈不上了。

从百姓被折腾的程度上来说,尧舜最小,汤武次之,秦始皇这个老百姓最受折腾。

当然司马迁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刘邦取得天下的过程,作为一个身处西汉之人,自然不可议论,这是禁区。

如果你明白这一层,你就明白了司马迁的苦心。

二、曹丕的完美实践

尧舜的禅让是否真的存在不知道,但是曹丕却是真的完美实践了这一模式。曹丕继位之后,封刘协为山阳公,他在自己的封地之中依旧可以以天子的规格享受一切。相当于一国中有两天子,只不过地盘的大小不同。

汉献帝如同是退休的天子,实际上比起尧舜的禅让的待遇,曹丕给汉献帝的待遇是超规格的。

汉献帝死后,魏明帝亲自扶棺,以天子之仪埋葬了汉献帝。

这显然充分表达了对父亲推行禅让制度的认可。魏国主要是推行以儒家的价值观为标准的,当时孔子被曹魏尊荣,推为主流价值观。

三、完美的禅让为什么被丑化?

《三国演义》的存在,让曹操和曹丕这对父子在民间的声望是很低的,典型的反面人物。曹植作为一个受害者形象出现,反受到民间的褒扬。一个坏蛋,谁会相信做的是好事,这是第一点原因。

第二点原因就是受后世历史的影响。魏晋之后,禅让就基本上走样了,前朝皇帝都是被逼的,基本上逃不了被杀的命运。那一段时间不再流行儒家的价值观,而是流行强者为尊。因为坐上皇位的都是武将为主。

这种历史事实实在太多,大家潜意识中认为只有这么一种方式,反过来看曹丕的做法就觉得怪怪的,不合实际,怎么解释这种怪怪的行为,那只能用二个字“虚伪”去解读了。

第三点曹丕是一个臣子,作为一个臣子取代皇帝位,这在后世王朝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这叫篡位。宣扬这种观念,认可这种禅让制度,那不是让臣子来夺自己的皇位吗?所以出于自己的利益,曹丕必须被丑化。

第四点曹丕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出现西汉这种藩王居重的现象,所以对自己的兄弟都进行了限制,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比如汉宣帝刘病已上位之后,对被废的海昏侯刘贺依旧进行严密的监视,最后刘贺只能装傻才还没有让他放下心来。

所以从民间伦理来说,曹丕对待兄弟的做法是很不厚道的,特别是曹植的《七步诗》让曹丕直接妖魔化。

结语:

曹丕的禅让对后世也产生了影响,晋代魏还好,对魏是善待的,但再往后就慢慢走样了。特别到了南朝陈霸先之时,禅让只剩下一个形式,萧方智让位给他,被封为江阴王,但是陈霸先不放心,一年之后就将他杀掉。这个和曹丕善待汉献帝有太大的区别了。禅让也就成了篡位的遮羞布。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对于我来说,知常容更喜欢三国及之前的历史,对之后的王朝历史并不怎么感兴趣。因为我读三国及之前的历史,能读出浓浓的人味。这仅仅只是个人观点。

尧舜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一样呢?

我的答案是:舜很有可能是通过强迫尧退位,取得帝位的。这和曹魏逼迫汉献帝禅让一样的。

近年来,新出土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了三皇五帝时候的历史。

“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翻译过来就是:尧德行衰败,让舜囚禁在平阳,舜取得了他的帝位,又禁止尧帝的儿子丹朱和尧帝见面。

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传说中舜帝禅让尧帝,有可能是一场政变。尧帝政变成功以后软禁了舜帝,取得了帝位并阻断了舜帝和所有人之间的联系。

历史上较为有名的禅让

上古时期五帝之间的都是通过禅让取得帝位的,直到禹这种制度被终结,禹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

这个禹就是家喻户晓的大禹治水中的主人公。大禹在治理水患中取得了极大的威信,取得了帝位。但是他比较自私,一直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儿子,并把天下交到了自己儿子手中。从他开始中国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期间也有过名义上的禅让。

1.汉献帝因多年被架空,皇帝位置名存实亡禅让曹丕,

2.曹奂被当做司马家族的傀儡,无任何实际权力,最终禅让司马炎,

3.北周柴宗训因为陈桥兵变,部队推举赵匡胤为新帝,无奈之下禅让赵匡胤。

这几次禅让都是在强悍的大臣逼迫之下完成的,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政变。

也是通过这几次事件,让历史学家们怀疑上古时候禅让制度的真实性。近期出土的竹书纪年更加肯定了历史学家们的猜测。

人性是贪婪的也是自私的。上古时期的禅让,都是在黄帝家族内部进行的,只不过不是父传子的家天下。

有点类似于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亲弟弟一样。依照上古时期禅让的形式,宋太祖赵匡胤也算是完成了一次禅让。

古代的帝王,为了权利,兄弟相残,父子反目比比皆是。自武王伐纣以后,礼崩乐坏。上古时期的优良美德被逐一抛弃,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在改朝换代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不去质疑上古先人的美德,但后世的种种让禅让成了一种传说中的神话,或许只有古之大德者能这么无私吧。

尧舜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一样呢?

两种禅让有本质区别。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发生在氏族部落时期,体现了早期的民主,成为民主政治的典范。这种禅让没有任何的胁迫因素,继承者也是秉持为氏族部落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绝没有私利的企图。

东汉末年由于汉室的衰微,群雄并起,连年征战,为了各自利益集团的利益你争我夺,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曹操挟持汉献帝以令诸侯,表面是为了重振汉室,实际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曹丕最终逼迫汉献帝禅位与自己,终于揭掉了谋取私利的最后遮羞布。这种禅让带有明显的胁迫味道,毫无民主精神,汉献帝是在无奈之下做出的痛苦选择。

综上所述,两种禅让区别明显,最突出的是前者是民主的、自愿的,出于公心,后者无民主,有胁迫,出于私利。

当然,禅让制并不能适应奴隶制及封建制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禹的儿子废除禅让,尧舜禅让的美德便成为历史的永恒。封建王朝的建立,君权神授的鬼话及王权世袭制得到巩固,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成为一种笑谈。

尧舜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一样呢?

由于尧舜的禅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主要取决于个人内心的取舍。

尧舜的禅让
  • 儒家文化对于尧舜的禅让的制度是极为推崇的,毕竟儒家思想推崇仁义道德,为了增加传播的说服力,因此儒家对尧舜禅让这一民主的权力交接制度做了详细的叙述,通过这种和谐美好景象的描绘让更多的人认同儒家思想。
  • 阴谋家们对于尧舜禅让的看法则与儒家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由于尧帝的逐渐衰老,舜趁机不断攫取权力,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权臣,最终成功取代尧帝自立,因此尧舜禅让实际上是一场血腥的政变。
  • 我个人的看法是尧舜时代的政治发展还不健全,他们采取的是一种部落联盟的制度,尧舜应该算是联盟的盟主,他们之间不存在实力的传承关系,而是因为自身实力的强大得到各部落的认可,被共同推选为盟主。
汉献帝的禅让

汉献帝是一个非常悲催的皇帝,自从董卓扶植他上位之后,他始终是一个傀儡,被权臣玩弄于股掌之间,没有一天真正掌控过国家的权力。

但是汉献帝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皇帝,他懂得如何安心的当好一个傀儡,当野心勃勃的曹丕继承魏王王位之后,汉献帝已经知道自己的傀儡生涯即将结束,于是主动让位于曹丕,以换取自己的全身而退。

因此汉献帝的禅让归根结底是一次封建王朝的权力更替。

结语

根据儒家的观点,尧舜的禅让远比汉献帝的禅让更加美好,其民主性与和谐性更加值得推崇。

根据阴谋家的观点,尧舜的禅让和汉献帝的禅让如出一辙,都是一场不情不愿的权力更替。

根据个人的观点,尧舜的禅让和汉献帝的禅让是在不同政治背景所采取不一样的权力变更方式。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尧舜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一样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尧舜的禅让就是完全的的无私的给别人,但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君主累死了,完全就是为百姓服务的,没有太多利益存在,所以没有太多人去争夺。汉献帝那时就不一样了,帝王有着无上的权利,多少人想坐皇帝的位置,所以还是非常吸引人的。汉献帝是无奈被迫的,自己可不愿意禅让啊,禅让只是为了好听而已。

尧舜的禅让与汉献帝的禅让是不是一样呢?

第一个是自愿,第二个是逼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