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

消瘦为癌症常见症状之一。癌症发展到晚期,由于肿瘤毒素和消耗以及感染、疼痛所致食欲减退,可表现消瘦或恶病质。

癌症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相当高,部分患者常有恶病质征象,表现为畏食、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晚期还会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表现。恶病质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致死因素,并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导致并发症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生存期缩短、住院天数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研究发现,恶病质与肿瘤负荷、疾病进程、细胞类型之间无恒定关系。恶病质的发生机制很复杂,有许多因素可能同时或相继作用从而产生恶病质,目前认为主要与宿主畏食及机体各营养物质代谢异常有关。

癌症患者随着化疗疗程的延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也随着增加,一方面由于肿瘤本身的影响,患者常合并味觉异常、畏食、早饱感;另一方面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胃肠黏膜损伤引起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导致营养物质摄入量减少,引起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力下降。肿瘤本身释放脂肪或蛋白质动员因子,导致机体脂肪和瘦体组织大量分解,引起代谢紊乱。肿瘤个体存在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同时加速,但分解的速度快于合成,最终表现为负氮平衡、肌肉蛋白持续丢失,出现消瘦。

机体会对肿瘤起到免疫反应与炎症反应,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急性相反应蛋白,这些因子直接影响患者的食欲、改变机体代谢,导致营养不良。能量消耗异常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包括消耗增加和低效率的能量利用,如乳酸循环、胰岛素抵抗、氨基酸的糖异生及脂肪酸分解增加等。另外许多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入睡困难及睡眠不足等也对营养不良的发生产生了促进作用。

肿瘤放疗患者营养不良主要与照射有关,如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导致的口腔黏膜炎、咽部疼痛、食欲下降、味觉改变等引起摄入量不足。胸部肿瘤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导致摄入量不足。腹部肿瘤放疗后出现胃肠道黏膜损伤,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导致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也会导致消瘦。

最后,癌症患者消瘦主要发生在癌症晚期,放化疗阶段也会出现消瘦。

癌症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

癌症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

癌症通常指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与个人情绪、具体病情等相关,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在中晚期开始消瘦,但是身体消瘦不一定是恶性肿瘤导致的。

部分患者在恶性肿瘤诊断之初就开始消瘦,随着病情的进展,快速生长的肿瘤会消耗身体大量的能量,身体消瘦会进一步加重。同时,恶性肿瘤可能产生一种代谢毒素,降低葡萄糖的利用率,游离脂肪酸的氧化代谢增加,使氨基酸和乳酸盐向糖异生增加,无效的消耗增加,导致身体消瘦。恶性肿瘤继发出血、感染、渗出时,也会导致患者进一步消瘦。恶性肿瘤患者应保证营养摄入,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身体所需,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对抗疾病,配合医生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导致身体消瘦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恶性肿瘤。营养摄入不足、食物消化和吸收障碍、营养过度消耗等都可能造成身体消瘦。如无明显诱因,体重短时间内下降过多,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治疗。

本内容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李代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癌症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

一般从慢慢消瘦的时候,病情就已经是比较严重了,这个时候去医院做治疗,一检查一般情况就是中晚期!我家叔叔,平时特别的能吃,有段时间,吃饭的数量减少,婶婶以为是干活累的,就没在意!在刚开始消瘦的时候,一般都是觉查不到,慢慢的消瘦,都以为是正常的现象!直到换季节,叔叔的衣服都肥了,婶婶才发现,叔叔好像变了样了!叔叔咳嗽了很长时间了,在农村,一般的头疼感冒的,咳嗽喘的,都拿不当回事!这都好几个月了还没有好,婶婶有点担心,带着叔叔去了医院,一检查,肺癌晚期,当时就傻眼了!在医院住院,打针,最后医生叫家属选择,是继续治疗,还是回家,继续治疗得做化疗,叔叔身体方面,太瘦了,经不起折腾,又吃不进饭,光是靠着打营养针,不是办法,而且住院的费用又高!看着还剩下一把骨头的叔叔,婶婶放弃了治疗!当自己好好的身体突然消瘦,自己就得注意!在自己身体有变化的时候,就得及时去医院去做检查,在早期的时候,早发现,早治疗!

癌症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

我丈夫没得胆管癌时,是个无酒不欢爱吃大鱼大肉的人,在查出癌症前几年,他的体重有一百八十多斤,就连后来他的身体出现很多不适状况时,他的体重也没有明显消瘦下来的痕迹。

直到他全身皮肤变黄,就连白眼球都变黄之时,我以为他只是得了普通肝炎病罢了,并沒有朝癌症那方面想,我觉得癌症这事怎么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

我家是开店做生意的,我怕他得的是肝炎病会传染别人,于是就叫他去医院看病,可是我丈夫怕花钱,死活不愿去医院,逼急了就朝我吼道:“是你钱多啊?还是医院不要钱啊?”我说你坐在店里卖东西,谁见到你皮肤发黄还敢来我家买东西?我这样说他才意识到拖延不去看,只能会影响店里的生意,最后他只得勉强同意跟我一道去医院检查。

到了医院医生让我丈夫做了全方面的检查,最后经过专家会诊,证实我丈夫得了晚期胆管癌。

我丈夫自从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后,他的心里负担便加重了,他在为自己的生命存亡担忧,更多的是过度治疗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伤害,以及癌症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大量地消耗他身上的营养物质,再加上癌症的并发症导致进食减少等诸多因素,我丈夫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十个月里,尽管他在住院治疗期间坚持锻炼,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再加上吃我给他买的各种补身体食物,和保健品以及白蛋白增加营养,无论我多么地努力,带着他辗转各大城市寻医问药,不惜以倾家荡产为代价拯救他的生命,可是最终还是事与愿违,他的身体变得弱不经风,体重不断地在下降,死时只有六十多斤重,只剩下皮包骨头了…

癌症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

我的同事在今年2月下旬因患胰腺癌去世,去世前四个月开始消瘦。

我们企业下属的各单位都在每年12月份末开始体检,他在2020年末体检时没有发现问题。

去年10月下旬,他从系统内其他单位调到我们单位工作。我们单位问题很多,解决起来很挠头。他倾注全力解决,身体感觉很疲惫,总觉得歇不过劲来,他以为是工作上事多、累的。

到了1月下旬,同事到单位三个月时间,瘦了十斤。他原来就患有糖尿病,以为是糖尿病引起的消瘦,就没放在心上。

因为工作很忙,他在12月末没有去体检,直到1月下旬才去。不久,体检医院打来电话,说他转氨酶过高,要求他去大医院做全面检查。

同事这下子重视起来,赶紧去了肿瘤医院做筛查。2月上旬,检查结果出来,确诊是胰腺癌。同事赶紧住院治疗,但仅仅住院14天,他就去世了,年仅58岁。

后来,我们分析他患癌的原因:

他们兄弟九个,他的三哥在前几年做的肺癌手术,现在已经康复,每半年都要检查一下。他的五哥患肝癌于去年11月去世。因此,不排除他自身带有家族遗传病史。

他是老北京人,特别豪爽,爱交朋友,饭局比较多。在饭局上,他喝酒很爽快,白酒、啤酒来者不拒,常常喝到很晚,喝到尽兴才回家。我们觉得,如果他少喝点儿酒,可能得胰腺癌的概率要小一些。

他走过很多单位,所担负的责任也比较重。他总是全身心地去干,去解决问题,难免身体上得不到休息,积劳成疾,因此患病不治。

他住院以后,仅仅14天就去世,我们都很震惊,从心理上接受不了。在他住院期间,我们给他打电话问候他,要去医院看他,他拒绝了。我们想以后还有时间,还来得及,谁成想,他这么快就去世了,令我们难以接受,悲痛之心难以言表。

真应了那句话: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在短短的14天后,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愿我们每个人都珍重自己,珍视健康,身体一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就赶紧去医院检查,不要拖到特别难受时才去医院,那时有可能就无法治疗了,到那时会追悔莫及,什么都晚了。

亲爱的朋友,您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欢迎留言评论、点赞并关注我吧,我还会持续更新,谢谢!

癌症从什么时候开始消瘦?

我奶奶因为肺癌,去世的时候只剩一把骨头了。

我奶奶身体很好,朴实的农村人,也是一个思想封建的老太太,为什么说她思想封建呢,因为她平时身体不舒服首先想到的是扛一扛就好了,而不是去医院检查,因为她害怕花钱。

有次我们村里一个人去世了,她去给人家帮忙,走在路上呼吸困难的严重,然后才去我们村上的卫生室挂了几天吊瓶。

大概挂水挂了七天,一点效果都没有,后来才去省里的大医院检查,医院片子一拍,发现肺里全是积水,一侧肺积水快满了,你说这个老人多么能抗。

然后抽水检查,医生说肺癌,小细胞肺癌,检查了两次,都是这个结果。

奶奶不认识字,因为不认识字她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我们没告诉她,因为如果告诉她是肺癌,她肯定不治疗了。

医生说有两个方案,第一:化疗,第二药物控制。

奶奶辛苦一辈子,把儿女拉着大,又把孙子拉着大,我们见不得她在受罪,选择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真的是天价,奶奶去世不久《我不是药神》上映,我在电影院哭的稀里哗啦,因为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那种难处。

我们拿药回家控制,在这段时间我们把这辈子的耐心都给她,药物控制效果真的很好,大概一年奶奶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只是一年后奶奶出现了药物耐受,那个药开始不管用了,奶奶再一次因为肺积水住院,住了半个月。

回来的时候就开始吃不了饭,一开始还能喝稀饭,到后来呀,喝水都喝不下去了。大概一个月她就瘦的像个骷髅,因为我是学护士的,所以她的止疼针一直是我给她打的,到最后她的屁股上全是针眼,屁股上都没肉了,打针都要用力挤捏一点脂肪,不然我怕扎到她骨头里。

声音也是,到最后发不出声,她最后的一句话还是给我说的,她说啥我真的没听清楚,我趴在她的身上,耳朵贴在她脸上还是没听清,她失望的看了我一眼,从此再也没说过一句话。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真的安乐死合法,可能对癌症晚期患者也是一种解脱,但是对家属来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