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的结合产物,由于血红蛋白的平均寿命长达 120天,且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2-3个月内血糖浓度成正比,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准确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血糖控制情况,即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平均水平,不仅有助于糖尿病诊断,而且方便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受一过性血糖波动的影响,生物学变异小,稳定性强,可任意时间采血,可有效评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在这里还要纠正大家一个误区,很多糖尿病患者觉得糖化血红蛋白每1-2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非常方便,于是停止了每天的手指测血糖,最终导致过早出现了并发症,这里需要强调,虽然糖化血红蛋白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糖尿病变化的有效指标,但只能反映近2到 3个月血糖的平均值,不能反映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比如发生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无法及时确诊,很有可能会贻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不能替代每天的瞬时血糖检测,二者各有侧重,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15年版)和《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参考值在4.0%-6.0%,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暂不推荐在我国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 第一,糖化血红蛋白存在种族差异,有研究发现,中国人群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最佳切点为6.2%-6.4%,有别于国外≥6.5%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糖尿病的最佳切点尚需进一步确立。
- 第二,与国外相比,我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起步相对较晚,质量控制还有待加强,糖化血红蛋白即时检测的精密性和准确性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 第三:多种因素可直接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如对于溶血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血容量增加的孕妇、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E等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可能偏低,对于缺铁性贫血、脾切除、高脂血症、酗酒等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可能偏高。
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相结合而产生,一旦结合即不可分享。由于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近三个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小于6.5%,简单地说就是红细胞中总数中的6.5%与血糖发生了结合,由于红细胞每天都有部分更新换代,血糖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它只能大致反映血糖波动的区别,比如糖化血红蛋白6%时,日常血糖可能处于5.5-8.5mmol/L之间;7%对应的血糖大致是6.8-10.3mmol/L;8%对应的血糖是8.1-12.1mmol/L等。
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非常明确,即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及)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只能大致反映血糖有升高,但升高到了多少反映不出准确的数值,理论上是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糖尿病的可能性越大。
加之在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上,采用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因此我国目前还没有将糖化血红蛋白直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却可为糖尿病的发生做出提示,尤其是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6.5%时,就进一步进行糖耐量试验及时排除或诊断糖尿病。
目前,我国实行血糖分级管理,标准是:
-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后2小时血糖4.4-7.8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实际上,2021年4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已经正式发布:糖化血红蛋白(即HbA1c)被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之列,从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成为名副其实地衡量血糖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
下面,我就和大家伙儿一起来聊一聊,为什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要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仅供参考。
2021年后糖尿病确诊的4个标准准确的说,应当是2021年4月19日,我国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新指南,其中共确定了4个糖尿病确诊的标准。
标准1: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标准2: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
标准3:糖尿病症状+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标准4:糖尿病症状+HbA1c≥6.5%
备注:
1.糖尿病症状是指:高血糖所导致的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急性代谢紊乱表现。
2.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3.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而不是主要依据。
4.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但低于6.5%的结果,却并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还应该参考葡萄糖测定的结果。
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很重要?所谓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简单地理解,就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液中的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所谓的非酶反应,简单地理解,就是指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
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由过去的而非即时的血糖浓度决定的,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
通常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有效地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其中HbA1c占约70%,且结构较为稳定。
因此,临床上常用HbA1c代表糖化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表示。
为何糖化血红蛋白是补充标准?既然糖化血红蛋白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只把它作为补充标准?而不是主要标准呢?可能主要与以下2大因素有关。
1.尽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既不受每天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进食的影响,但糖化血红蛋白与体内的红细胞生成、血红蛋白结构改变、糖化过程、红细胞破坏、检验过程等因素有关。
也就是说,尽管糖化血红蛋白≥6.5%时,可作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但当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时,却并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还应该参考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测定的结果。
2.虽然我国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在逐步提高,但各地区检测技术水平差别,仍然较大。
因此,2020版《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才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总结:在2021年4月19日,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已经明确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尽管糖化血红蛋白≥6.5%时,可作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但当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时,却并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还应该参考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测定的结果。您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您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应用需遵医嘱;评论区中推荐的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几经变更,自1997年确定为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或者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尿糖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这些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是糖化血红蛋白近10年来它的地位却一直没有被确认。
上海糖尿病研究所贾伟平教授致力于确认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的切入点研究,可是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标准也没有被写入最新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说明糖化血红蛋白还没有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所接受,虽然国外作为标准已经很多年,但是显然不太符合我国的国情。
原因考虑为,我国国民饮食习惯,餐后血糖较高,血糖波动幅度较大,反复的高低血糖交替出现也会出现糖化血红蛋白为正常值,导致漏诊。
血糖测定简单易行,价格低廉,而糖化血红蛋白费用高,各个实验室的质控标准不一样,也给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标准带来了障碍。
目前糖化血红蛋白被作为糖尿病控制的金标准在临床上被使用。
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三个月血糖控制情况,反应平均血糖。
正常范围一般在4-6%,不同检测试剂方法,正常范围略有差别。糖化低说明平均血糖低,糖化高说明近期平均血糖高。
因为我国各个医院检测试剂不一,我国未将它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美国检测有统一标准,已经把糖化大于6.5%作为诊断指标,但是必须在糖耐量试验前提下,糖化辅助诊断。
糖化血红蛋白低就说明血糖好吗?是越低越好吗?
当然不是!
简单讲,3和7的平均数是5,但是如果加一个血糖单位变成血糖值,那就是低血糖了,是低血糖把平均血糖拉低了。
糖化血红蛋白也是一个道理,当低血糖较多时,糖化血红蛋白也偏低,有时会造成误导,以为血糖很好。
所以,光看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够的,糖化能作为指血糖的补充,但不能替代。
需要规律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必要时测睡前,夜间血糖,一方面看哪些时候血糖高,更要看看有没有低血糖存在。
一般糖尿病前期,新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早期,妊娠期糖尿病都能通过好的控糖方法让糖化达标,在4%-6%之间。
对于年龄大,糖龄长的2型和1型糖友要根据自身情况,听取专科医生建议,设定适合自己的糖化目标。
想了解更多关于糖尿病的实用干货
想读到医生原创的糖尿病教育文章
请关注在线指导控糖先行者——微糖
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为了评估其血糖的水平,医生在患者复诊或是初诊的时候都会让去测这个,但是根据我国糖尿病的指南,它并不是诊断的标准,因为它受检测技术仪器等的影响,标准不统一,所以并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时它是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如果是贫血,血红蛋白偏低的人,这个指标也会偏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