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的葡萄霜霉病为何会频繁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防治?

霜霉病是葡萄最容易出现的病害。从这几年霜霉病的发病情况来看,特点有两个,一是越来越早,二是越来越重!天气因素固然有,但管理措施也要加强。对于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一定要以培育树体为宗旨,预防为主的可续性防治措施。 霜霉病菌是随着病枝、病果、病叶落地进入土壤中越冬,搞好清园是消灭越冬菌源的措施。 合理水肥,加强管理,促进树体生长健壮而不旺长,真正达到中庸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害能力。 萌芽期、果实膨大期、转色期、采收后和越冬前。注意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根据葡萄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下肥,配合海精灵生物刺激剂淋施,达到均衡营养,促进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环境,刺激植物野性等多重功效。 搞好果园排水,合理控制副梢量,剪除靠近地面不必要的蔓叶,注意及时疏梢绑蔓,减少病菌从地上部叶片的初次侵染。发现病叶、病果及时疏除,集中深埋并消毒。 雨季防治霜霉病要进行规范防治,即10天左右使用1次杀菌剂,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 常见的保护性杀菌剂有,铜制剂(波尔多液、喹啉铜、松脂酸铜)、代森锰锌,克菌丹·戊唑醇、氰霜唑、吡唑醚菌酯等。 铜制剂、代森锰锌:套袋前使用不安全,极易起药害。 克菌丹·戊唑醇:白腐霜霉都有效,持效期不错,还不伤果粉。 氰霜唑:活性高,持效期长,抗性不明显。缺陷是杀菌谱窄,传导性一般。 吡唑醚菌酯:只能作为预防使用。不能与有机硅或乳油类产品混合使用。 注意提前使用,喷施时要均匀周到,尤其是叶背。 发病初期对发病中心重点防治,以治疗剂为主。 常见的治疗性杀菌剂有,甲霜灵、霜脲氰、霜霉威、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氯溴异氰尿酸等。 甲霜灵、霜脲氰:见效较快,使用安全,但持效期较短,建议与保护剂混合使用。 霜霉威:内吸性好,安全性好,杀菌活性一般,必须高浓度使用才可达到防治效果。 烯酰吗啉:抗性比较明显,须加大使用浓度以保证防治效果。 氟噻唑吡乙酮:速效型,长效性都很好,但作用单一,对抗性霜霉作用不明显,以防为主。 氟吡菌胺:吸收块,耐雨水冲刷,适合雨季使用。 吲唑磺菌胺:杀灭抗性变异霜霉,持效期较长。 氯溴异氰尿酸:高效广谱,但持效期较短。建议病害爆发期使用,并与其他保护剂混用。 喷施时可先用触杀性杀菌剂把病叶背面的霜霉打掉,再喷治疗性杀菌剂,最后再用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巩固效果。

种植的葡萄霜霉病为何会频繁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防治?

1,霜霉病频繁暴发的主要原因是,霜霉病病菌喜欢低温潮湿的环境,与降雨量和降雨时长有直接关系。霜霉病病菌以休眠的卵孢子和带病菌的枝叶在土壤中过冬,在春季气温超过10度,遇到降雨,病菌产生活性孢子,开始侵害葡萄新梢,叶片,卷须,温度在10---25度之间,田间湿度大时迅速传染树体,在春秋季这段时间内,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就会迅速暴发。春季霜霉病发病不是很严重,但对整个生产过程病害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2,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卷须,严重时危害果穗和果实,果梗,霜霉病先从叶片染病,在叶片背面起点状白色粉沫,严重时叶片背面布满白色霉状物,叶片变脆,失去光合作用。果梗受害变黑坏死,使果粒脱落,果梗上出现白色霉状物。果粒在膨大期容易发病,病变处淡褐色,果粒变软脱落,表面有白色霉状物,果粒停止生长。

3, 田间管理,及时摘心,抹芽,剪除副梢,除去杂草,让园内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使园内浇水和雨后地面的湿度快速蒸发,减少湿度。冬季修剪后清除园内病枝,病叶,病果,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施彻底清园,杀灭越冬病菌,减少病源。

4,药物防治,在开花前后和初秋是两个防治的关键时刻,要重点防治,在生长期按10---15天预防一次,花前花后用70%代森猛锌500倍液,25%阿咪西达2000--3000倍液,75%达克宁600倍液交替均匀喷施,治疗药物用抑快净,霉多克,安克锰锌瑞凡交替喷施,降雨后及时喷药控制病菌的暴发。

种植的葡萄霜霉病为何会频繁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防治?

导读:葡萄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对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花序等幼嫩部分危害也大。叶片在受害的初期,正面产生半透明油渍状的淡黄色小斑点,边缘不明显。随后逐渐变成淡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变黄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叶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霜霉状物。严重感染的病叶造成叶片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糖分的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新梢、叶柄及卷须受害产生水浸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幼果从果梗开始发病,受害幼果呈灰色,果面布满白色霉层。病粒易脱落,留下干的梗疤。部分穗轴或整个果穗也会脱落。   一、葡萄霜霉病的发病原因:   

1、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后的卵孢子,降雨量达10mm以上的时候,土温15℃左右时即可萌发,产生芽饱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通过气孔侵入。病菌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整个生长季节可以进行多次再侵染。

2、在长江以南地区,全年有2—3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在梅雨季节,第二次在8月中下旬。个别年份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还会出现一次高峰。浙江杭州一般在9月上旬开始发病,10月上旬为发病盛期。沈阳地区一般7~8月开始发病.9~10月为发病盛期。葡萄霜霉病的流行与天气条件有密切关系,多雨、多雾露、潮湿、冷凉的天气利于霜霉病的发生。果园地势低洼,栽植过密,栅架过低,荫蔽,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等均有利于发病。   

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修剪进行彻底清园,剪除病、弱枝梢,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秋冬季深翻耕,雨后及时排出积水。加强葡萄园的管理,春、夏、秋季修剪病枝、病蔓、病叶,锄掉园中杂草,排水要好,适当增施磷、钾肥,每次施肥最好加入海精灵功能肥,以此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和抗病菌能力。   

2、调节室内的温湿度,特别在葡萄坐果以后,室温白天应快速提温至30℃以上,并尽力维持在32°~35℃,以高温低湿来抑制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孢子的萌发侵染。下午16时左右开启风口通风排湿,降低室内湿度,使夜温维持在10°~15℃,空气湿度不高于85%,用较低的温湿度抑制孢子囊和孢子的萌发,控制病害发生。   

3、在葡萄发芽前,可在植株和附近地面喷1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杀灭菌源,减少初侵染。从6月上旬坐果初期开始,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78%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等药剂。

4、在病害发生初期,可用下列药剂: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25%烯酰吗啉·松脂酸铜水乳剂8001000倍液;69%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克菌丹·戊溴醇悬浮剂10001500倍液。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50007000倍液等,喷雾时要注意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喷洒均匀。   

5、在葡萄病害感染发生的中期,可用下列药剂:20%唑菌胺酯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12.5%噻唑菌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甲霜灵·霜霉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双炔酸菌胺悬浮剂22504500倍液,8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为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杀菌剂应交替使用。

种植的葡萄霜霉病为何会频繁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防治?

我是研农记,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前言

据考古考证,世界葡萄栽培最早的地区出现在小亚细亚里海及其南岸,后传入希腊,罗马人从希腊学会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以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与扩张,其后传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北非、德国莱茵河流域。至16世纪,又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等国。19世纪中叶,美国葡萄栽培及酿酒技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栽培的葡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回来的,但中国最早记载食用是在《诗经》中"六月食郁及薁(yu),七月亨葵及菽","薁"就是野葡萄。因此,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是从欧州传至大宛国的欧州葡萄品种,中国本土野生葡萄早就存在但未驯化。中国葡萄种植面积排世界第五位,前三位分别是意大利、法国和美国。

一、葡萄霜霉病为何频繁暴发?

葡萄种植者都有过这样经历,年年打药年年爆发,头都大了,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分析原因如下:

1、环境条件是主要原因。

霜霉病是否大发生,主要取决于8月份的天气条件。8月份高温多雨必然爆发,主要是因为湿度、温度、光照等非常适宜霜霉病萌发和侵染,极大地缩短了该病的潜伏期,25℃左右霜霉病菌从萌发侵染到表现出症状仅仅需要3天左右;叶片有水膜或水滴情况下,孢子囊1.5小时可形成,其中的游动孢子2小时就可萌发,完成侵染,这种速度其他病菌很少有。举例说明,咸阳一朋友家有2亩葡萄,雨前没有打药,下2天雨,第3天果园地太湿无法进园作业,只能等果园地干了再进园作业,等可以进园作业了,进园一看霜霉病早发病了。这说明温度湿度合适,种植者必须与病害争分夺秒。

2、病原菌抗性

葡萄霜霉病病原菌是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葡萄单轴霉在显微镜长得像一株"小树",有"树枝"即菌丝,有"果实"即孢子囊,有"种子"即游动孢子。该菌虽属低等真菌,但致病力一点也不差,并且对化学药剂的抗性就较快,连续使用2-3年即可产生抗性,交互抗性产生的也很快。

3、葡萄种植因素

(1)、考虑葡萄种植的品种。美洲系品种:巨峰、夏黑、户太八号等抗病性强,红提、玫瑰香、赤霞珠、法国怡等易感病;

(2)、考虑果园管理方式。栽植不要太密,适宜的密度最好,不要偏施氮肥,要多施磷、钾肥,防止旺长,增加果园透气性。

4、不注重预防

本人在长期调查研究中发现,病害防治不住还有个原因,就是种植者几乎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田里没见到病就不用药,什么时候发生了,不严重也不防治,实在严重了才去防治,没有预防意识,这也导致无预防措施后期暴发的原因。

二、如何防治?

做到三个"对",霜霜病防治也不难。

1、选对药剂

(1)、保护性:半量式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WP、70%丙森锌WP、70%代森联WDG、72%霜脲氰*代森锰锌WP。前期预防用。

(2)、保护+治疗: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WDG、250g/L吡唑醚菌酯EC、23.4%双炔酰菌胺SC、39%精甲霜灵·嘧菌酯SC、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1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WDG、68.75%恶唑菌酮·霜脲氰WDG、10%氟噻唑吡乙酮SC、52.5%恶唑菌酮·霜脲氰WDG。以上药剂单用、混用都不错。轮换用药才能延缓抗性。

(2)选对时间:选对了用药时间,事半功倍,后面的防治压力就不会太大。

清园必须做到位:冬季或早春萌芽前用3-5度石硫合剂彻底清园一次,角角落落全喷施到位。

根据天气预报,未发病前喷施半量式波尔多液喷雾保护,重点喷叶片背面。

4月中下旬,防治幼果发病。

6月上中旬,防治果穗发病。

7月中下旬,防治叶片发病。

(3)、用对方法:喷雾过程要控制喷药机械雾化性能,药滴要细,喷雾要仔细、认真、全面,不漏喷。为了增加湿润渗透性能,用药中加植物精油助剂或有机硅助剂。

种植的葡萄霜霉病为何会频繁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防治?

葡萄霜霉病主要靠雨水传播,但起因还是温度和湿度,温度长期在22度左右活动,霜霉病概率就高,湿度在80%左右霜霉病发生概率就高。但只要葡萄不被雨淋到就可以防止发生。如果都是露地栽培,那看谁用的进口保护剂多,谁得霜霉病机率就少了!

种植的葡萄霜霉病为何会频繁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防治?

葡萄霜霉病是我国葡萄种植户感到头痛的一种主要病害。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葡萄霜霉病可以危害新梢、花穗、果实、枝条等幼嫩部位,几乎在各个生长期都会受到侵害。严重时可以引起葡萄落叶或大面积产生病斑,使葡萄不能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向树体输送营养物质。树体营养不足,影响花芽分化及枝叶的生长,对产量有着不小的影响。题主把霜霉病的症状表达出来了,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说明,那么葡萄霜霉病为何会频繁爆发?与哪些因素有关?该如何防治?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吧!

葡萄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病原为葡萄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或随病叶残留于土壤中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芽孢囊,再由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叶背气孔侵入,进行初次侵染。经过7-12天的潜育期,在病部产生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为 10℃~15℃。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8℃-24℃。秋季低温,多雨多露,易引起病害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架面通风不良树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

从发病规律中可以看出葡萄园的湿度大、低温霜冻天气、树势弱、通风不良等加快霜霉病的爆发,这也是露天种植葡萄发生霜霉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其防治方法原则是综合防治,预防为主,及时治疗。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以培养优势树体,通过合理的夏梢和秋梢修剪、绑蔓、中耕除草改善果园的通风。在长叶和开花前施入复合肥以满足需要。施好膨大肥及秋季开沟施入腐熟的农家肥。在葡萄落叶三分之二时,使用42%喷富露600~800倍液对葡萄喷药,秋季摘果后,使用靓果安200-300倍和有机硅600倍对全园进行1次喷雾。

采收果实后及时清理葡萄园的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数量。降低葡萄园的湿度,要及时排水,果园内无积水存留,有条件的地方在雨水多的月份,给果园加盖一层挡水膜。

在葡萄坐果后、膨大期及转色期要进行2-3次的叶面补充微量元素,促进枝叶木质化。

在葡萄萌芽前半个月、展叶开花期、第一次生理落果期、果实生长期要加强对葡萄的其它病虫害的防治和霜霉病的防治,有利于保花保果。

药物防治:发病前用代森锰锌600-700倍液防治,初生病时用40%霉疫净250-300倍液防治,波尔多液+甲霜灵10%+代森锰锌48%可湿性粉剂是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连续用药2-3次。在症状得到控制后为了安全起见,还要对发病部位多喷1-2次。

以上就是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方法和发病原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