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事实上,在诸葛亮的 “空城计”中,安排手下在门前扫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若没有这一环节,那么空城计必定失败,诸葛亮很可能要被司马懿活捉!这一点,我们从司马懿所说的话便可以看出来!
空城计
空城计的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掌控了蜀汉的大权,一扫蜀汉的阴霾,使得蜀汉国力蒸蒸日上,大家又重新充满了斗志。而曹魏则认为蜀汉经过荆州之败、夷陵之败,已经无力北伐了,所以放松了对蜀汉的戒备。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诸葛亮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并成功地打进了陇右,逼降了陇右三个郡,使得曹魏震动!
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忌惮司马懿,所以专门使出了离间计,让曹魏众人对司马懿产生了猜忌,所以诸葛亮北伐前期,司马懿其实是赋闲在家的。
原文:华歆奏曰:“不可付之兵权。可即罢归田里。”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
诸葛亮搞掉了司马懿,非常开心,立马着手北伐,而听闻诸葛亮动兵了,曹魏这边则派出了大将曹真,结果曹真并非诸葛亮的对手,被打得大败,于是曹睿又被迫启用了司马懿。等司马懿做好准备,开赴战场时,正好诸葛亮派马谡去守卫街亭。马谡为人自大,毫无实战经验,最终被司马懿轻易击败,而当这个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诸葛亮身边时,诸葛亮深知大势已去,直接着手安排了撤退计划。
就在诸葛亮安排撤退事宜时,司马懿快速奔袭而至的消息又传来了,令蜀汉众人大惊!当时诸葛亮的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臣,五千士兵,而且这五千士兵还划走一半,让他们搬运粮草去了,所以说诸葛亮能指挥的兵力其实只有两千五。按照正常情况,在得知司马懿率军奔袭而来,蜀汉众人是要尽快撤退的,但这么多文臣根本无法快速撤退,一旦脱离城池,他们很容易被司马懿的骑兵追上,所以为了保护众人的安全,诸葛亮不能撤,只能兵行险着,于是“空城计”的故事便出现了。
原文: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诸葛亮命令手下偃旗息鼓,大家都藏在店铺之中,不准随意走动,不准大声喧哗,要保持城内的安静,违者立斩!在安排好城内之事后,诸葛亮又命令手下装扮成老百姓,去打扫街道、城门,做出一副不知道魏军到来的模样。在这里,三国演义原书说的是二十个军士扮演成百姓,不过在电视剧中,为了节约成本,只让了四个人去城门口打扫,本质上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目的都是伪装给魏军看。
在安排好所有的手下后,诸葛亮亲自登场了,他跑到城楼上,凭栏而坐,开始焚香操琴,给魏军众人营造出一副城内无伏兵,欢迎来打的画面,让人感觉非常神秘,于是大家只能请司马懿前来定夺。刚开始司马懿还不相信,结果当他看到这幅画面后,他也犹豫了,最终选择了撤兵。于是空城计最终成功,诸葛亮以区区数人,吓退了司马懿十五万人的故事便流传了下来,令人惊叹!
空城计中,诸葛亮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安排。一方面,诸葛亮自己亲自在城楼弹琴,让魏军看到诸葛亮的真人,令魏军忌惮。这一步骤非常重要,根本省不了,因为诸葛亮不亲自现身,很可能震慑不了魏军和司马懿。另一方面,诸葛亮让手下偃旗息鼓,在城内暗中埋伏,给敌人营造出一副空城的模样,这会令魏军胆寒,再没有经验的人,也会被这种场景吓一跳,肯定会认为城内有伏兵。结合这两方面的安排,其实足以让魏军相信,城内有伏兵,足以震慑魏军,使得他们不敢进攻了。那么为何诸葛亮还会安排第三步呢?为何诸葛亮还会安排百姓去城门打扫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就诸葛亮的前两个安排,已经足以吓唬住魏军了,根本没必要安排人去门口打扫卫生了,若是这些人稍有慌张,还可能露馅,被司马懿察觉出猫腻,最终功亏一篑。不过在本文来看,其实诸葛亮安排手下去打扫卫生的这个操作,才是神来之笔,才是整个空城计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若是没有这一环,空城计很可能失败,诸葛亮很可能被司马懿活捉!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先来假设一下,若是诸葛亮没有安排人去打扫卫生,剧情会如何发展?
没有安排人在门口打扫,只有诸葛亮在城楼抚琴,其余人在城内埋伏,于是在魏军众人看来,这就是摆明的空城计,城内有伏兵,他们不敢进,必须得请示司马懿。当司马懿到来后,也会很轻松地摸清诸葛亮的套路,认为城内有伏兵。但当时的西城并不算大,所以在魏军众人的商讨建议之下,司马懿极有可能派出先锋军队对城内进行试探性的攻击!
这一点其实非常好理解!因为司马懿手下有十五万大军,而且他们快速奔袭而来,就是为了活捉诸葛亮,若无意外情况,司马懿完全可以让手下做试探性的进攻。而试探性的攻击开始,魏军很快就能发现蜀军兵力不足的这个特点,所以最终西城很可能被攻破,诸葛亮很可能被活捉!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所以他才会做出第三个安排,让手下去门口打扫!
若没派人去城门打扫,司马懿会确认这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在经过兵力推演和计算后,司马懿会命手下做试探性的攻击,测试诸葛亮手中的兵力。可若是诸葛亮安排人在门口打扫后,司马懿就不会再派人做试探性的攻击了,因为一旦有人出现在门口,就直接将空城计拆穿了,直接暗示了司马懿,城内伏兵不多,司马懿你别来打了!
为何这么说?我们从魏军的反应便可以看出来!当时魏军先锋首先杀到了西城城下时,都被眼前这幅景象惊呆了。因为按照正常逻辑,若是诸葛亮要设置伏兵吃掉魏军,他完全没必要把城内搞得安安静静的,搞成正常模样,岂不是更能引诱魏军上当?若是诸葛亮想震慑魏军,直接把打扫的人撤掉,做出一副空城的模样,岂不是更有威慑力?哪有一边偃旗息鼓一边让人在门口扫地的设置?这到底是震慑敌人呢还是引诱敌人攻击呢?太不伦不类了!于是魏军先锋只能停住脚步,上报司马懿。
原文: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司马懿刚开始听到手下的报告,反应是笑而不信,为何他是这种反应?因为诸葛亮的这个设置太奇怪了,你想震慑魏军,就别让人打扫,你想引诱魏军上当进攻,就别把城里面搞得偃旗息鼓的,你两方面都做了,岂不就是破绽百出?而诸葛亮又是个深通谋略之人,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错?所以说司马懿刚开始根本不信,他不认为诸葛亮会干出这种愚蠢之事。
可是等到司马懿亲自前往战场观看后,他发现手下所言非虚,于是他开始揣测诸葛亮背后的意图。这么一个破绽百出的空城计,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有问题,然而他明知有问题有破绽,却还是要故意摆出来,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他在向司马懿传递某个信号!这个信号是什么呢?
司马懿经过一番思索,想到了诸葛亮北伐之前,用离间计坑了自己一把,导致曹睿不信任自己,把自己一撸到底,直到曹真战败,无人能抵挡得住诸葛亮,司马懿才被重新启用,于是司马懿顿悟了,原来诸葛亮是想提醒他:狡兔死,走狗烹!若是没了诸葛亮,那么他司马懿也不会好过,他也会被一撸到底,最终被迫告老还乡,失去大权!明白了诸葛亮释放出的意思,司马懿便说出了这么一番话,然后匆匆撤退了!
原文: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生平谨慎,不会做冒险的事情,然而今天的这个空城计,却破绽百出!若是诸葛亮想要伏击魏军,那么城内就应该表现如常,不会偃旗息鼓;若是诸葛亮想要震慑魏军,那么就不应该安排人去门前打扫,这是多此一举。按照诸葛亮的谨慎行事风格,子午谷这种奇谋他都不愿意采纳,怎么可能在西城摆出如此漏洞百出的空城计,这只能说明诸葛亮的背后有更深的意图,而这个意图便是提醒司马懿,他俩是一损俱损的,诸葛亮完了,司马懿也别想有前途了,所以司马懿必须撤退,放诸葛亮一马!
结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中,让人在门前扫地,其实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若是没有安排人在门口打扫,极易引起司马懿的误判,到时候司马懿真的打过来了,西城根本挡不住!而安排了人在门口打扫,则使得整个计谋破绽百出,这会让司马懿仔细揣摩诸葛亮背后的意图,因为诸葛亮生性谨慎,不会用出这么烂的计谋!所以说,司马懿的那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其实已经暗示了诸葛亮为何会安排人去城门打扫,他这是在有意提醒司马懿,他俩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诸葛亮完了,司马懿也会跟着完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有神鬼莫测之才,常自比管仲乐毅,其隆中对更成千古绝唱,辅佐刘备火烧博望坡、新野,协助周瑜火攻破曹,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美誉。可以说罗公笔下的诸葛亮,无所不能,而最让人感叹的,还要数空城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由于错用马谡失去街亭,魏军遏制了蜀军咽喉要道,蜀军有被围歼的风险。诸葛亮调兵遣将应对魏军,自己却亲率五千兵退守西城,搬运粮草。
正在此时,探马回报,司马懿正率领十五万大军,漫山遍野向西城杀来。当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有文官,五千人已有一半去运粮了,众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大惊失色。唯有诸葛亮,不慌不忙,坐于城楼之上,扶手弹琴,并命令多名军士在城门扫地。司马懿远处观望,竟然果断推测蜀军有埋伏,下令退军。有人便有疑问,为何诸葛亮要让军士在城门口扫地,个人认为此举寓意深远,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分析空城计布置。话说军士禀报,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直奔西城而来。诸葛亮登城远望,魏军正兵分两路向西城掩杀过来。众官员早已惊恐万分,唯有孔明指挥若定。命令将锦旗全部藏匿起来,军士各守城铺,不得随意出入城门,不得高声乱语,否则立斩不赦。又令军士将四门大开,每个门上留有军士扮作百姓,洒水扫街道。即使魏兵到来,也不可擅自妄动,一切皆听从孔明指挥。而孔明自己却登城,扶手弹琴,身旁站立两个小童。这样的安排,表面看似普通,却深藏玄机,不得不令人佩服。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将锦旗尽皆藏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大开四门,每一门上用二十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其次分析诸葛亮究竟为何要让军士在城门扫地。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是棋逢对手,二人对彼此都有研究,对各自的性情了处境也有一定的了解。诸葛亮之所以让军士扫地,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笔者大胆推测,孔明可能有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疑兵之计。诸葛亮令四门大开,又令军士在城门扫地。司马懿看到城中井然有序,军士淡定扫地,很是吃惊,因为这种场景在战场上并不常见。诸葛亮也正是以此告诉司马懿,西城虽小,但我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而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本人却也在城楼,淡定的扶手弹琴,并未出现任何慌乱,没有逃跑的意思。司马懿有些恐慌,因为他很了解诸葛亮,从不以身犯险。看到眼前的情景,司马懿知道,即使没有伏兵,诸葛亮也有其他的阴谋诡计,因此才不敢冒然前进,最后只能撤退。
其二诸葛亮这是在警示司马懿不要轻举妄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精通兵法,深谙韬晦,后人也推断,以司马懿的聪明才智,不可能看不出来西城是一座空城。而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看透了一切,诸葛亮让四门大开,军士扮作百姓扫地,也正是想告诉司马懿:知道你已经看透这是一座空城,但你却最好不要进来杀我。因为诸葛亮很了解当时司马懿极其家族的处境,司马懿从辅佐曹操开始,就饱受排挤,更被人说成有狼顾之相,日后必反。
曹丕在位之时,司马懿成为对抗曹魏宗亲和颁布新政的工具,并没有什么实权,更不可能有军权。而由于侵害曹氏宗亲的利益,更是饱受打压和排挤,如果没有曹丕庇护,司马懿早就被杀了。曹睿继位后,司马懿继续成为权衡宗亲和新政的工具,然而宗亲们都想让曹睿除掉司马懿。诸葛亮北伐,所向披靡,魏军一败涂地,曹睿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马懿。于是司马懿终于掌握了军权,也给整个司马家族带来了希望,从某种程度上说,诸葛亮也是司马懿的救星,因为司马懿也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因此诸葛亮令军士扮作百姓扫地,也是告诉司马懿,你虽然能看透是座空城,但以你的处境,恐怕未必敢进攻。诸葛亮正是想这样大张旗鼓提醒司马懿,你若进攻,杀了我诸葛亮,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我们是唇齿相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曹魏宗室也不会放过你司马懿。而正是这个原因,我孔明才敢这样布防。也许司马懿正是看出诸葛亮的用意,才果断撤军的。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诸葛亮用空城计时,为什么用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四个字,《装腔作势》。
诸葛亮官至丞相,无论是连环画,配图三国志无论冬夏都手执鹅毛扇,身穿道袍,山人自有妙计,计妙不错,成功率有多少,古今是成者王,败者为寇,成功了吗?
司马懿就这么弱智,在曹操手底下混这么多年,献一计就让蜀国丢荆州,斩关羽及几万人马,这是历史事实,而且笑到最后。
孔明一生没用过空城计,都是罗贯中先生虚拟的,诸葛一生唯慬慎,他没这个胆量,也注定壮志未酬,含恨而亡,所以四个人也好,八个人也罢没必要讨论。
一个指挥作战的最高指挥官,国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可以用贴身保镖,用道童干什么,难道是神仙,元始天尊,,包括元始十二弟子都有道童,诸葛必竟是凡人生老病死和常人一的规律,人虽有才可惜在军事上并不长脸。诸葛亮死后蜀国还生存了十九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说起“空城计”,这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一个著名的桥段。故事来自小说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这既是《三国演义》著名一章,也是许多影视、戏曲文艺作品里的故事情节,深受人民大众喜欢。
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拒绝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之后,派赵云、邓芝领疑兵出兵斜谷,希望用攻击郿县的攻势,拖住曹魏大军。与此同时,诸葛亮派大军攻打祁山,以此控制陇右诸郡。为了防止曹魏大军偷袭祁山,诸葛亮派出参军马谡镇守一个关键隘口,同时也是曹魏大军来这里的必经之地——街亭!
结果,“纸上谈兵”的马谡不听大将王平建议,屯兵山顶,被魏军四面围困。尽管后来有魏延、王平、高翔等人来救援,也未能成功。街亭失守,导致战略要地丢失,蜀军门户洞开,后方粮草、辎重等物全都暴露在魏军统帅司马懿面前。
知晓街亭失守以后,诸葛亮为了补救被动局面,把所有军队分派在了关键路口,准备安全撤军,自己则亲自带领五千兵退去西县(也叫西城)。两千五百人去搬运粮草,西城里只有两千五百兵和一班文官,没有一个大将。
就在这时,探马来报,魏军十五万大军正向西城而来。诸葛亮登上城楼一看,果然,魏军分两路大军望西城杀来。为首的正是老对手司马懿和他的二儿子司马昭。
接下来,《三国演义》原文是这么写的: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大家可以看看,这《三国演义》原文里哪里有“四个人在门前扫地”?这分明是题主看戏曲里的《空城计》看多了,花了眼,又不求甚解,胡乱出题。
不错,戏曲里的“空城计”的确是四个人在扫地。其实那四个人代表的是四个门,而并不是四个人。
真实的情况是:
诸葛亮安排的是: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司马懿看到的是: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坑题”,如果按照题主的问题顺着回答,会陷入一个错误的逻辑里,越回答,越错误,谎话越难圆。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谢邀!
三国时期战乱纷纷,但也出了不少英雄豪杰,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位 ,他足智多谋,以行事谨慎而闻名。实施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就吓退了司马懿的千军万马,可为什么空城计上演时,诸葛亮还要让几个人在门前扫地呢?
其实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非常了解彼此,在司马懿眼中,诸葛亮不是一个轻易冒险的人,就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会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
面对成千上万的兵马,诸葛亮还能在城墙上弹唱 ,可以说他胆识过人,但城门前扫地的那几个人也十分淡定,毫不慌张,这就让司马懿非常疑惑了。
诸葛亮明白,只要让司马懿产生这种疑惑 ,以他的个性来说,是绝对不会轻易冒这个险的。除此之外,安排几个人扫地,当然也有别的作用 。
把城门前的地扫得尘土飞扬,这么一来 司马懿无法看清楚城内的具体情况 ,当然也不会贸然出兵。
也有的人认为,司马懿和诸葛亮作为老对手,相爱相杀多年,早就看穿了彼此的心思,诸葛亮让人在城门下扫地,是在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后果很严重。
狡兔死 ,走狗烹,如果诸葛亮被擒 ,以曹操的性格来说,司马懿最后当然也是生死难保。所以司马懿退兵而走,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总之 ,空城计在历史上是不是存在的 ,目前还有争议,但如果作为小说来看,确实是相当精彩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时,为何偏偏要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的桥段,罗贯中偏偏安排四个人在门前扫地,谁也拿他没办法,没地方说理去。
如果老罗喜欢下棋,就可以安排几个人下棋和观局;如果老罗喜欢喝茶,也可以安排几个老兵卒在喝茶聊天。甚至是安排几个老兵卒在太阳下的墙角旮旯里抓抓虱子,挠挠痒痒,也未尝不可。
总之,就是创造出一个轻松、无虑的状态罢了。
至于司马懿能否识破,那也全凭罗贯中一张嘴。
豹眼对这几个扫地的没啥兴趣,反倒是对诸葛亮弹奏的琴曲好奇。
诸葛亮看到司马懿兵临城下,就弹奏了一曲: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这就是传说中的《凤求凰》,说的是司马相如勾引卓文君夜奔的故事。
诸葛亮的意图是希望司马懿私奔,能够追随他一起效力于蜀汉,否则,后果恐怕尴尬。
司马懿虽然粗通琴理,但一时没明白诸葛亮的意思,心想江湖上都在传言蜀汉好搞基,看来诸葛也好这一口啊。
看到司马懿犹豫不决,诸葛亮心中惧怕,担心他不知深浅,冒然入城,那就坏了醋了。
于是,诸葛亮赶紧又弹了一曲:
龙兮龙兮在城墙,苦苦相逼为哪桩?
三分时局早已定,此中奥妙须思量。
有龙伏兮在西蜀,胜却兔死良弓藏。
何必相煎攻伐亡,胡不相安共翱翔!
虎兮虎兮从我意,得托江山委于你。
交情通意心和谐,焉得老夫多口舌?
伏龙腾跃不长久,卧虎雄威定有时!
哀怨的琴声,从城墙上飘荡着诸葛亮哭哭的诉求。
司马懿在想,都是在替别人打工,都不容易,何必苦苦相逼。再说,诸葛所言不无道理哦。
于是,司马懿大喊一声“有埋伏,撤!”
之后,也就是罗贯中所说的那个桥断了。
司马懿被称作冢虎,冢者,坟墓也。也就是一般人不会经常光顾的地方。
诸葛亮的意思是,你还是安心在那里趴上一阵,将来江山就是你的。如果相互攻伐,兔死狗烹的命运就会落在了你的头上。
是不是诸葛亮的琴声打动了司马懿,引起了兔死狗烹的伤悲,不得而知。总之,诸葛亮兵败没死,就完全可以拿来说事。
其实,这事与四个扫地的老头没有一毛钱干系。不管有没有这几个人在扫地,老罗都会安排司马懿撤军。否则,以后的故事就没法安排了。
信不信就在友友们自己了,谁也做不了你的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