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事实上,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说关羽总是中箭,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关羽也并非次次都中箭,要不然他早死了,不过站在名将的角度来看,关羽相比于其他人,确实是中箭次数挺多的!关羽一生中箭4次,这完全不像是一个超一流名将的水准!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4次中箭,看看关羽每次中箭的原因是什么?

关羽第一次中箭

关羽第一次中箭,是在过五关斩六将时!当时关羽得知了刘备的去向,遂辞别曹操,前往找寻刘备,结果由于走得急,关羽忘了问曹操拿通关文书,于是每过一个关口,关羽都会遭到曹军将领的拦截。当经过洛阳时,关羽又遭到了太守韩福的拦截。由于关羽战斗力强悍,有斩颜良诛文丑的战绩,所以韩福也没打算和关羽硬拼,而是让手下先行和关羽单挑,他趁机从后面射箭偷袭!

原文:孟坦出马,轮双刀来取关公。关公约退车仗,拍马来迎。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关公马快,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关公勒马回来,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公左臂。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住,飞马径奔韩福。

可以说,此战中韩福是有备而来的,他的计划就是偷袭射击关羽,所以说关羽挡不住这支暗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谁叫关羽的名气太大了呢,人家根本就不想和他单挑了,直接射暗箭,这种情况下,基本是很少有人能够挡住的。当年马超也是个使用长枪的高手,面对曹军的正面弓箭进攻,他也能够轻易格挡,可是面对曹军的暗箭袭击时,马超也挡不住。再比如说,长坂坡之战,赵云之所以如此神勇,能够成功地带着阿斗冲杀出来,本质原因其实就是曹操想活捉他,所以才会下令手下人不准放暗箭,因为一旦施展暗箭,赵云也不可能防得住!

关羽第二次中箭

关羽第二次中箭,是在和黄忠的对战过程中!出战黄忠之前,诸葛亮就已经提醒过关羽,要小心黄忠,别看黄忠年纪大,但是人家老当益壮,而且擅长射箭。但是关羽不听,竟然带着五百人就赶去打长沙城,十分狂妄。面对黄忠,关羽和他大战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连自己都不得不感叹,黄忠此人,武功确实厉害!不过此时的关羽虽然感叹黄忠的武功不错,但也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想要用拖刀计斩杀黄忠。当然了,最终的战果是关羽并没能斩杀黄忠,反而被黄忠射中了头盔,要不是黄忠放水,估计关羽都被射死了!

原文: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云长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

此战中,黄忠手下留情,并没有射中关羽的身体,但是从黄忠射中关羽头盔的缨根来看,他完全是有能力射死关羽的,只不过他没有这么干!而关羽在此次作战中,之所以会被黄忠射中,除了黄忠箭术高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关羽太过盲目自大了!

关羽第三次中箭

关羽第三次中箭,是在和庞德交手时!襄樊之战,关羽把曹仁打得不敢出城作战,于是曹操派于禁率领七军前来相救,庞德作为曹操手下猛将,自然要来和关羽一较高下了!正面对战中,关羽和庞德打了个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看起来两人的战斗力是不相上下的。不过庞德在玩心眼上,还是比关羽略胜一筹,他见正面对战击败不了关羽,于是想着使用诈败计偷袭关羽!

原文: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关公随后追赶。关平恐有疏失,亦随后赶去。关公口中大骂:“庞贼!欲使拖刀计,吾岂惧汝?”原来庞德虚作拖刀势,却把刀就鞍鞒挂住,偷拽雕弓,搭上箭,射将来。关公急睁眼看时,弓弦响处,箭早到来;躲闪不及,正中左臂。

庞德使用诈败之计,关羽明显是看出来了,只不过关羽判断失误了,他断定庞德是要使用拖刀计,所以他对此是有所防备的。但是他没想到,庞德并不是使用拖刀计,而是使用的弓箭,最终抵挡不住,又一次中箭!可以看到,此次关羽中箭,还是因为他太过于骄傲了,错误的判断了形势。当然了,除此之外,关羽之所以被庞德射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视力!

当庞德搭弓射箭时,我们看关羽的反应:“急睁眼看”,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关羽之前是闭着眼睛在作战,闭着眼睛在追击庞德,这不合常理啊!唯一比较合理的解释便是当时关羽是眯着眼睛作战的!那么关羽作战为何会眯着眼睛呢?结合关羽丹凤眼的特征,喜欢挑灯夜读《春秋》的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关羽很可能是个近视眼!也正是因为他的视力不佳,所以小而快的弓箭,关羽根本防不住!

关羽第四次中箭

关羽第四次中箭,是在和曹仁的交手时!当时关羽已经击败了于禁和庞德,俘获众多,自信心爆棚,于是他亲自跑到樊城门下,前去劝降曹仁。曹仁乃是曹操的兄弟,深受曹操的信任与器重,他怎么可能投降,所以面对关羽的劝降,他直接下令手下射箭!

原文:当日关公自到北门,立马扬鞭,指而问曰:“汝等鼠辈,不早来降,更待何时?”正言间,曹仁在敌楼上,见关公身上止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公急勒马回时,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

关羽亲自前来劝降,这本身说明关羽此时非常骄傲,正常情况下,一军主将怎么可能亲自跑到前线去,主帅都是居中指挥的啊。然而此时关羽却跑到了城头下,这不是骄傲是什么,太目中无人了!而曹仁这家伙,也是个不讲武德的人,关羽一人劝降挑衅,你曹仁一人射箭便可以了嘛,结果他直接调集了五百士兵射箭,这还怎么玩?所以说,此战由于关羽的骄傲,曹仁的不讲武德,关羽中箭这件事情根本避免不了!

综合分析了关羽的四次中箭经历,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关羽之所以老是中箭,而赵云几乎没有中箭,主要是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关羽名气大,受到偷袭

虽然在我们的心目中,赵云的名声不输于关羽,但是在当年那些人的心目中,关羽的名气其实比赵云还要大。关羽名气大,给人的压力更大,所以面对关羽,大家宁愿采用暗箭偷袭,因为正面对战根本打不过。

而赵云,直到长坂坡时,他的名气都并不是非常大。当年曹操也是因为赵云的名气不大,对他的武功做出了错误的估计,所以才会让手下不要放暗箭,要活捉赵云,因为在曹操看来,赵云就算是武功再高,那也是不可能逃出曹军的包围的。哪知道赵云的战斗力竟然这么强悍,丝毫不输于关羽张飞,最终被赵云成功逃离。可以说,赵云之所以没有遭到暗箭袭击,很大原因是曹操对他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要是曹操知道赵云乃是和关羽张飞同一个档次的猛将,根本活捉不了,估计早就让人放暗箭射死算了!

二、关羽骄纵,赵云脾气相对温和

关羽前半生的征战太过于顺利了,无论是华雄,还是颜良文丑,都被他轻易斩杀,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正是这份荣耀,使得关羽愈发骄纵起来,面对其他对手,他都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他第二次中箭,就是因为太过于骄纵轻敌,所以被黄忠射中。第三次中箭,也是因为太过于自信,遭到了庞德的暗算。水淹七军后,关羽的自信心更加膨胀,竟然直接跑到了曹仁的城墙下,又一次中箭受伤。可以说,他这三次中箭,完全就是因为他为人太过于骄纵了!

关羽骄纵,而赵云则相对比较低调了。长坂坡之前,赵云基本是名声不显,只有刘备集团内部的人知道赵云实力不错。长坂坡之后,赵云名震天下,但他也并没有流露出骄纵的情绪,每次面对敌人,他都是全力以赴,并没有轻敌,所以并没有被弓箭射伤的记录。

三、关羽自身特点不如赵云有优势

关羽这个人喜欢挑灯夜读,灯光昏暗下看书,极容易导致近视,所以说关羽的视力不如赵云,在面对敌人的弓箭进攻时,关羽的抵挡能力也不如赵云。除此之外,关羽身高身长九尺,髯长二尺,这身高体型目标太大,而且这胡子,风一吹起来极易挡住视线。赵云身长八尺,相比于关羽的目标小一点灵活性更大,挡弓箭的优势更大。当然了,还有一点也颇为重要!关羽这人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挥舞起来非常费力,不容易格挡箭支。而赵云使用的长枪,乃是兵器之首,非常轻便灵活,格挡箭支更为容易!

结语

综合比较来看,之所以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是关羽关羽名气大,容易受到偷袭;二是关羽骄纵,赵云相对低调;三是关羽自身特点不如赵云有优势!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赵云一生没有中箭,年近七十力战韩德五将时,还用枪拨落了三箭,十分厉害。而关羽则不然,一生中了三回箭,过五关斩六将时中了一箭,战黄忠被黄忠射中了盔婴,这一次如果黄忠真射他,他命都没了;战庞德时,又被庞德射了一箭,这才有了刮骨疗毒。

为什么赵云一生没有中箭,而关羽老中箭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避箭武艺上,赵云显然比关羽技高一筹。别无其他。武艺分冲击的武艺、防身的武艺和耐击打的功夫。虽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没有记载三国这些将军们师出何门,但如果说他们的武功都是自学成材,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就连儒家都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也是一门功夫的。儒生都练武,何况武将,所以赵云与关羽能在三国群雄中脱颖而出,肯定也会拜师学艺的。只是历史上没有记载罢了。

所以赵云与关羽学艺时,二人的冲击功夫都学的很好,赵云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年近七十了还能力战五将,死在他手里的将军三国第一,而且一生未曾中箭;而关羽更是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斩庞德,英雄盖世。但若论防身功夫,赵云显然更胜一筹。而关羽在这方面没有学好。他老中箭,只能说明他学艺不精,不能解释其他原因。

春秋史社,悟空问答最专业的历史领域专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纵观古代战将,最初学艺的时候,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功课要练,一个是防卫能力,第二是进攻能力。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互为作用。

一个战将,如果没有防卫能力,即使进攻能力再强,也是缺陷多多,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战将。古代战场上,冷兵器时代,一直有一句话:说身为大将,不怕对方兵器,只怕对方暗器。对方的兵器,你看的清清楚楚,但对方的暗器,你往往很难防备。比如:袖箭、暗标,当然,最常见的,就是对方的弓箭,这属于古代战场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反之,一个战将,如果只有防卫能力,没有进攻能力,那你的战力是大打折扣的。你或许只能做个所谓的“福将”,身经百战而不死,但你肯定做不出大的贡献和成就。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前后中箭四次。

第一次,是小说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在过五关之时在洛阳,孟坦和关羽交锋,被关羽杀了,就在关羽毫无防备时,太守韩福在门首向关羽射了一箭,正中左臂。

第二次,是小说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关羽长沙战黄忠。黄忠不忍伤他,最后射在关羽盔缨根上。

第三次,是小说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关羽战庞德,被庞德射了一箭,也是左臂。

第四次,是小说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关羽打樊城、战曹仁。五百多弓弩手望着关羽同时齐发,这才有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五百弓弩手一齐向关羽发射,最后关羽也就中了一只,实属不容易。也真难为关羽了。大家要清楚,弩箭要比一般的箭速度快得多,威力也大得多。

而赵云,在《三国演义》里没有中箭记录。

个人觉得,有以下原因。

一,关羽进攻能力强,而防卫能力显然弱于赵云。

无论是在史书《三国志》里,还是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都是西蜀国最强的大将,且排名为首位,前将军。

西蜀国初建时期,关羽和张飞,就是刘备最得力的助手,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大战役,关羽都是主力队员。刘备进入西川,驻守西蜀国最重要的东大门,战略要地荆州,刘备和诸葛亮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可见,关羽在西蜀国大将里的关键。

在西蜀国建立过程中,关羽也的确不负重托,大多数任务都已经圆满完成了,只有一个驻守荆州的任务完成得有点欠缺,留下一个“大意失荆州”的典故。

也就是说,关羽的进攻能力,无可挑剔。他经常中箭,恐怕跟他的进攻能力太强有很大关系。

古战场上,一般开战都是“兵对兵,将对将”。敌方对于进攻能力强的大将,无计可施的时候,大概都会以防冷箭的办法阻止其进攻。

因此,关羽经常中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毫无疑问,在防卫能力上,关羽要弱于赵云,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赵云防卫能力强,而进攻能力弱于关羽。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赵云在五虎上将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关羽、张飞。但在史书《三国志》里,西蜀国只有四位一流大将:前将军关羽、后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右将军黄忠,根本没有赵云什么事。

不管有人怎么为赵云鸣不平、抱屈,这是一千八百年前已经“盖棺论定”的历史事实。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刘备两人,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瞎子,眼面前放着一个在曹操百万大军中,怀抱阿斗,左冲右突、七进七出而毫发无损的赵云,不可能看不见,不可能不重视。

那么,为什么赵云不被刘备像对关羽、张飞一样重视呢?个人认为,是两个因素。

一是关羽、张飞是刘备起事时就陪伴左右的嫡系。而赵云是先跟的公孙瓒,在公孙瓒那里认识并深交刘备。就在这时,赵云哥哥去世,赵云辞别公孙瓒、刘备,回乡奔丧。

直到过了七年以后,赵云才跟随了刘备,刘备对待赵云,当然不可能像对待关羽、张飞那么贴心。

二是赵云的进攻能力,的确比起关羽、张飞,应该是差了一些。

三,按小说《三国演义》推理

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究竟发生了什么?魏蜀吴三国之间的争斗,真的就像《三国演义》里上演的那样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如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现在,除了青山依旧在,其他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我们再也无法弄清当时的事了。我们现在只能参照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的情景,就事论事,做一些逻辑推理,想一想关羽和赵云两人的情况了。

前面说了,关羽进攻能力应该比赵云强,而防卫能力却弱于赵云;而赵云呢,进攻能力弱于关羽,防卫能力强于关羽。

另外,我们还要从两人的其他因素上考虑问题。

(一)从兵器上考虑

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八十二斤。赵云的兵器是枪,也就是矛,重量不知,但肯定比青龙偃月刀轻得多。

这应该也是关羽防卫能力差的一个原因。

我们暂且给赵云的枪估算一个重量,比如三十斤。那么,赵云舞动长枪拨打雕翎(箭)的频率,肯定比关羽快。

而关羽要不停地举起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停地在空中挥舞拨打犹如飞蝗一般的羽箭,恐怕很难。在空中挥舞上几个来回,估计就腰酸腿麻举不动了。

如果说赵云和关羽的力气相等,那么,赵云舞动长枪一百下,估计关羽最多只能三十下就舞不动了。

(二)赵云的身份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手下的人。有人说是公孙瓒的卫队长。那么,赵云肩负的责任可就非常重大了。他不仅要首先保证公孙瓒,还得要保证自己不受伤害。只有自己毫发无损地活着,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主人公孙瓒。这样的话,赵云所带的这支卫队,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特种兵,平常没事的时候,艰苦的训练肯定是少不了的。而最主要的训练科目,应该有两个,一个是防卫能力,另一个便是抗击打能力。假如这种逻辑成立的话,赵云的进攻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为进攻不是他的主要训练科目。

(三)两人的身高、体重不同,灵活性也不同

按古代一尺现在七寸的说法,关羽身高九尺,那就是2.1米;赵云身高八尺,也就是大概1.87米。身高不同,体重一般也有差异。

关羽在平常生活中或战场上的灵活性,肯定不如赵云,临战发挥也肯定不如赵云。这也就解释通了关羽一出手就是杀招,因为青龙偃月刀太重,不能和敌将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战的时间长了,不需要敌人多厉害,关羽自己也会把自己累死。

(四)关羽名气太大,而赵云名气显然比关羽差。

一个人名气太大,总是容易招人嫉妒,也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另外,关羽在西蜀国建立的活动中,担负的担子也比较重大,活动范围大,也更容易招致敌对方的伤害。

综上所述,这或许就是关羽在战场上经常中箭,而赵云一生几乎没中过箭的原因吧。

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关羽生平四次遭射,逢箭必中。

第1次中箭:洛阳城下,被暗箭射中。

过五关时期,关羽在东岭关斩杀了孔秀之后,来到了洛阳城前。此时的关羽,因斩杀了颜良、文丑,早已经名满天下。洛阳太守韩福与牙将孟坦商定了诈败诱敌之计,让孟坦上前与关羽单挑,而韩福则躲在城门旁伺机而动。孟坦的武艺,在“五关六将”中算是最强的,他与关羽单挑三合后,从容诈败而回;关羽纵马追击;韩福立即释放暗箭偷袭。

关羽顷刻间追斩了孟坦,几乎是同时,却也被韩福射中了左臂。关羽大怒之下,以口拔箭而含之,纵马直奔韩福,在对方措手不及时,将其连头带肩劈于马下。

第2次中箭:两军阵前,被明箭射中。

战长沙,关羽在战前不屑一顾地说“量一老卒,何足道哉”;双方恶斗100余合后,关羽却暗暗佩服起来,“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此后,关羽诈败而走,黄忠马失前蹄,关羽让其换马再战!客观地讲,年逾六旬的黄忠(低劣坐骑),能够与壮年关羽(赤兔马)酣战150余合完全战平,甚至让关羽率先诈败,对比之下,黄忠确实是宝刀不老!

次日再战,黄忠诈败,关羽追赶。黄忠赶到吊桥边,反身搭弓,连续两次虚拽弦响,这本来是善意的提醒,但关羽却会错了意,以为对方只会虚张声势,就放心纵马而来。黄忠无奈之下,一箭射中了关羽的盔缨,让其带箭而退。

坦诚地讲,黄忠这一箭,毫无偷袭的成分,但关羽却未能躲过,如果黄忠有杀敌之心,关羽必死。

第3次中箭:两军阵前,被冷箭射中。

抬榇决死战。战前,关羽大怒说“量汝一匹夫,亦何能为”;但在单挑100余合后,关羽却对庞德刮目相看,亲口在关平面前称赞道“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次日再战,双方单挑50余合后,庞德诈败;关羽纵马追赶,不过此时的赤兔马早就老了,追之不及。庞德以拖刀计作掩护,反身就是一冷箭,关平大叫提醒,“关羽急睁眼看时,箭早到来,躲闪不及,正中左臂。”如果不是于禁的嫉妒心理作祟而紧急鸣金,关羽很可能要被庞德重创甚至生擒!

第4次中箭:樊城门下,被乱箭射中。

樊城水势减退后,关羽亲自来到北门城下,喊话曹仁,大叫对方为“鼠辈”。此时的关羽,已经水淹七军,“英风震于华夏”,对于困守的樊城,势在必得,他甚至连盔甲都不屑于穿了,只斜袒着绿袍,近距离高声叫骂。曹仁急忙召唤手下的五百毒弩手,对着关羽一齐放箭。关羽急忙回马,但避之不及,右臂中箭,翻身落马。曹仁当即率轻骑冲出城门,径直来捉关羽,危急时刻,关平火速杀出,奋力将曹仁战退,乘此间隙,关羽带箭奔回本阵。

要知道,曹仁的冲阵能力和乱战能力都是极强的,当年南郡之战就曾有过高光表现,如果不是关平救援,关羽被生擒的几率非常大。

我们顺便再看一下曹操遭遇箭射的经历。曹操热衷而善于骑射,但他遭射的经历也几乎是最多的!

1.荥阳之战,曹操被徐荣一箭射中左臂,带箭而逃,后来被小卒生擒,幸亏有曹洪舍命救驾。

2.濮阳之战,曹操在火光中逃命,被乱箭射到心慌,幸亏典韦杀出,以“五步飞戟术”杀退敌兵,才得以突围。

3.宛城之战,曹操右臂中箭,骑着大宛良马逃生,典韦、曹昂均被乱箭射死,而绝影马也被射中三箭而死。

4.下邳城前,曹操劝降吕布,陈宫搭弓就射,但箭术太差,只是射中了麾盖,气的曹操破口大骂。

5.冀州之战,曹操身先士卒冲至吊桥边,被城上的乱箭射中盔缨,头盔差点被射透。

6.汉水之战,曹操率张郃、许褚等人佯攻赵云的空寨,被壕沟内万箭齐射,只好狼狈奔逃。

7.渭水之战,曹操躲在小船上,被马超及西凉兵一阵乱射,幸亏被许褚舍命救护,才平安渡河。

8.斜谷之战,曹操被魏延一箭射中面部,折掉两颗门牙,幸亏被庞德奋力救走。

细数之下,曹操被射的次数竟然这么多,8次遭遇箭射,4次中箭,几乎每次都差点丧命!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可知,关羽的中箭次数,在所有武将中独占鳌头,只有曹操可与之相提并论。但曹操的中箭率仅为50%,而关羽4次遭遇箭射,一次都没有浪费,中箭率高达100%!

赵云生平四次遭射,毫发无伤!

赵云的箭术,不在吕布、太史慈、黄忠之下;而赵云的防箭能力,也是屈指可数的!赵云四次遭遇箭射,均毫发无伤,每次表现,都相当抢眼,我们简略看一下。

第1次表现:界桥之战。

赵云速杀了麴义,单骑冲入袁绍的大军中,左冲右突之间,竟然杀到了袁绍的面前。袁绍急忙躲避,数十位弓箭手迅速卡位掩护,纷纷开弓急射。要知道,袁绍麾下的弓箭手,射术非凡,此前刚刚把公孙瓒的大军射到狼奔豸突。面对乱箭,赵云先发制人,骤马冲到弓箭手的阵型前面,拨开乱箭后,“连刺数人,众军皆走”!

这种在乱箭面前能够驱散弓箭手的阵型,并且完成反杀的,也就只有赵云能够做到了!

第2次表现:截江夺斗。

孙夫人携阿斗不辞而别,随大船而行,赵云驾渔船追赶,眼看靠近,东吴军士在大船上一齐放箭,但见大江之上,箭如飞蝗。赵云从容应对,“以枪拨之,箭皆纷纷落水”,然后奋力涌身一跃,悬空跳过丈余的江面,登上大船尾,又以青釭剑斩断吴兵的马刀和长枪,闪到孙夫人面前。

在大江上遭遇箭射,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很难躲避,比如黄盖、文聘被一箭射翻,比如凌操被一箭射死。能够在江面上拨开乱箭的,除了“锦帆贼”甘宁,就只有赵云了。

第3次表现:夷陵之战

火烧连营后,刘备仓皇逃命。关兴开路、张苞保着刘备、傅彤断后,但遭遇东吴朱然的阻击,傅彤战死。关兴、张苞多次纵马冲突,都被乱箭射回,而且各自重伤。陆逊也偶才能够山谷中杀出,逐渐形成了包围圈。

赵云虽然未曾随军出征,但心系战局,在远远探视后,就奋勇冲杀而来。赵云直接冲入朱然的阵中,正遇到朱然,一枪将其刺死,然后杀散弓箭手,救出刘备及众将。陆逊听闻赵云出现在战场,“急令军退”。

第4次表现:凤鸣山之战。

此战中,赵云遭遇韩氏三兄弟的围攻,在中央独战三将,精神抖擞,毫不惧怯。混战之中,韩琼绕到赵云背后,突发暗箭偷袭,“连放三箭,皆被云用枪拨落”!韩琼努力向前,却被赵云反身一箭射死。此后,赵云又将韩琪刺死、将韩瑶生擒。

年逾七旬的赵云,遭遇多人围攻,却能够连躲背后的三支暗箭,这种防箭水准,绝对是天花板级别了!

小结:关羽经历四次箭射,均中箭,其中只有第一次完成了反杀,第二次是因为黄忠的恩怨分明而捡回一条命,而第三次、第四次都是被关平所救,否则很可能会栽大跟头!赵云同样经历四次箭射,且都是乱箭,均从容躲过,且每次都完成了反杀!

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关羽与赵云虽然同为五虎将,但防箭能力的差距却是悬殊的!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们大致分析一下。

关羽、赵云的防箭能力为何差距悬殊?

以笔者愚见,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1.体型差别。

关羽身高九尺,又与赤兔马的身高相叠加,在阵中总能“高人一头”,属于弓箭重点招呼的对象;关羽赤面长髯,特征过于鲜明,因此太容易被人针对;关羽在曹操面前曾经亲口说过,“贱躯颇重”,所以他的体型周转肯定不太灵活。

赵云身高八尺,不会像关羽那样在阵中明显暴露;赵云的体型固然极其雄壮,但绝对不像关羽那般大块头,而是更加匀称;赵云是轻盈型武将,身形灵动,应急反应能力极强,比如在计取桂阳时,赵云就能在追击时轻松闪过陈应的飞叉,并顺手接住;此外,赵云成为“冲阵王”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他的走位迅捷、飘逸,这也更有利于躲避流矢暗箭。

对比之下,关羽、赵云的体型差距明显,注定了关羽不善于躲箭,而赵云却能在乱箭面前游刃有余。

2.武器不同。

关羽是力量型武将的代表,青龙刀的重量是演义之最;一般情况下,青龙刀这种长大笨重兵器,善于奔袭、冲击、速斩,但绝对不善于防守暗器,因为它的挥舞连贯性太差了。

赵云是枪将的最典型代表,或者说是演义第一枪;一般情况下,枪法的灵活性远远强于大刀,可以随意挥洒,既可以前挑后刺,也可以左遮又挡,更可以上下翻飞,这些高强度的衔接性动作,是大刀难以完成的。汉水之战,赵云的枪法发挥到了极致,笼罩了浑身上下、遍体纷纷,“若舞梨花、如飘瑞雪”,几乎是无隙可乘。

其实,枪将的防箭能力,普遍高于刀将,比如马超、文鸯等,都能在混战中拨开乱箭,甚至完成反杀。

3.性格问题。

关羽为人高傲,以至于太狂了!早期的时候,关羽还比较低调,比如在斩华雄之前自称“小将”,比如在辕门射戟时称呼“吕将军”,但自从斩颜良文丑之后,关羽的心态就发生了微妙变化,逐渐变得狂傲起来,总感觉自己能够“气吞万里如虎”,即便是在阵前,也总是眯眼看人。此后,他就经常中箭了!

可以说,正是关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在阵前极少设防,比如在黄忠好意提醒时,他却认为对方不会射(诸葛亮早就提醒了),比如在庞德诈败时,他就奋力追赶,却根本不提方对方的冷箭,甚至都没怎么睁眼(“急睁眼看时”)。反观葭萌关之战,马超、张飞看到对方诈败,都小心万分。

赵云为人精细、谨慎,虽有超群的武艺,却从不敢大意,更不会狂妄托大,不管是单挑还是冲阵抑或是乱战,都会秉持谨小慎微的作战风格,因此极少出现闪失。

4.罗贯中的艺术创作需要。

关羽四次中箭,罗贯中应该都是有充分考虑的!

第一次中箭,是为了增加过五关的精彩性,提升惊险程度;第二次中箭,主要是为了刻画黄忠的神箭,但也是进一步塑造关羽与黄忠的惺惺相惜,并且突出了关羽后期反对黄忠入五虎的反差效果;第三次中箭,参考了史实(庞德射伤关羽额头),并间接塑造了庞德的勇猛形象,为其壮烈就义埋下伏笔;第四次中箭,参考了史实(中毒箭、军医医治),为突出刮骨疗毒埋下伏笔,也间接为华佗之死埋下了伏笔。

至于赵云为什么生平未中一箭,太好理解了,罗贯中把他塑造成了完美无缺的常胜将军,终身未曾受伤,他怎么可能中箭呢?

关羽专业中箭的原因,还有两种流行说法,各有一定的道理:

第一种,赤兔马太快了,关羽的胡子太长了,风驰电掣的速度,导致飘扬的胡须遮挡了视线;

第二种,关羽常年夜读春秋,导致眼睛高度近视,因此总是眯着眼,对于急射而来的冷箭,根本看不清。

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人们称为武圣的关二爷关羽,一生斩杀战将无数,自已也负出四次中箭的代价。同样五虎上将之赵云战绩较关羽亳不逊色,身经百战却未中一箭,下面就分别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

先谈关羽,身高丈二,武艺超群,力大无比,手持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所向披靡。翻看《三国演义》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关羽为什么不佩弓箭?在历次战斗中从不见关羽用箭,在追赶对手时用箭射是绝佳时机,关羽反而却被方射中。细思起来无非有这种可能,关羽自信刀术,用箭伤人难显公平,而放弃了使用弓箭。其二关羽箭术太差,上不了台面,用箭反而误事,就不用了。也许正是关羽对弓箭这门武艺不感兴趣,还缺乏研究,以至在战场上不会躲箭。战长沙老将黄忠虚发两箭,只听弦响不见箭发,关羽却躲了两次,竟以为黄忠不会射箭而放胆追去,黄忠拉弓一箭射去,弦响箭到,正中关羽盔缨,关羽大吃一惊,带箭退回本阵,才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功。这可能就是关羽屡屡中箭的原因。

再说赵云,一杆长枪天下无敌,而且精通箭射,能在江上一箭射断对方帆绳,使船帆降落,这绝不是一般功夫。另外赵云在对战中不会给敌方留下射暗箭的机会,往往几个回合就解决战斗了。另外赵云比关羽幸运的多,大战长坂坡,因为曹操惜才,下令不许放箭,要捉活的。如果象曹仁五百弩弓手射关羽那样乱箭齐发,赵云也难全身而退。

所以赵云一生未中箭的原因,是本身武艺高超,再加上运气好而己。

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赵云都是蜀国五虎上将,武艺都非常高强,但性格不同,关羽虽忠义,但为人娇傲,娇傲了就会大意,由于大意,不仅中箭而且还痛失战略要地荆州。

但赵云虽武艺高强,但为人低调,做事慬慎小心,考虑问题周到,从两件事可以看出,一是孔明为东吳借东风后安排赵云来接自己,足见孔明对他十分信任和放心;二是孙夫人要将阿斗带回东吳时,赵云敏锐感到问题严重,渡江勇截阿斗。武艺高强加上慬慎小心,所以一直没中过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