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说起三国武功比较好的武功,我们自然会想到关羽、赵云、张飞、马超等人,他们在演义中露脸的次数比较多,战绩比较耀眼,深受众人喜爱。那么除了这些非常出名的人,大家还知道哪些并不怎么出名,功夫却比较好的武将呢?

王朗

说起王朗,大家很自然地会想到那个和诸葛亮唇枪舌战的魏国文官,在大家的印象中,王朗就是一个文人,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不过从原文来看,王朗这个人其实是非常猛的,人家年轻的时候可是敢于和太史慈硬刚的!

当时孙策率领着军队进攻严白虎,将严白虎打得大败,严白虎逃向会稽,得到了会稽太守王朗的相助。孙策和王朗话不投机,正准备开战,太史慈却突然冲了出来,要和王朗大战。

原文:朗骂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

太史慈大家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在东吴,太史慈的武力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然而看看王朗的表现,人家竟然不怂太史慈,而且还和太史慈打了个不分胜负,武功也真的算是不错了。要是诸葛亮知道王朗年轻时候的这段历史,估计是不敢出阵和王朗对骂的,万一王朗发起飙来,骂完诸葛亮,直接挥刀冲向诸葛亮,那情况就好看了。

曲阿小将

曲阿小将在演义中绝对算是一个不世出的高手!当时的太史慈还没有投靠孙策,还在刘繇部下,一日听说孙策带人前来查探地形,离营地很近,太史慈便建议刘繇派人去捉拿孙策,但是刘繇担心这是计谋,不敢前去。于是太史慈自己准备自己独自前去,而就在这个时候,在众人都不发一言之际,曲阿小将站出来了,表示愿意助太史慈一臂之力!

原文: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

看看当时众将的表现,再对比一下曲阿小将的表现,有没有发现曲阿小将这人太猛了,竟敢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像不像是一个隐藏高手?事实上,从曲阿小将后来的表现来看,人家确实是非常厉害的,并不是在吹牛!

太史慈和曲阿小将碰到孙策后,太史慈和孙策跑去单挑了,而且太史慈担心孙策手下帮忙,故意把孙策引到远处,准备捉拿孙策。正常情况下,主帅跑远了,手下肯定是会跟上去了,万一主帅出问题,罪过就大了,可奇怪的是孙策的手下并没有跟上来,直到孙策和太史慈打了大半天,到了战斗尾声了,他的这些部下才出现,那么在这一段时间中,孙策的部下跑到哪里去了呢?他们不可能就呆在原地吧?

唯一的解释便是孙策手下的十二猛将,被曲阿小将给挡住了,没法及时出现在孙策身边!这样一看的话,曲阿小将简直是太猛了!当时孙策手下的这十二将,主要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这都是东吴猛将啊,然而他们联手起来,却短时间冲不过曲阿小将这一关,可见曲阿小将是多么的强悍!

管亥

管亥大家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人家却有一项非常出色的战绩,那就是大战关羽!

管亥是黄巾军余部首领,当时正带领着军队进攻北海孔融。孔融不敌管亥,只能派太史慈去找刘备搬救兵,请刘备带兵前来相助。面对关羽、张飞、太史慈等猛将,管亥是一点都不怂的,直接挥刀就冲了过来,还和关羽打了个几十回合!

原文:管亥忿怒直出,太史慈却待向前,云长早出,直取管亥。两马相交,众军大喊。量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

关羽的战斗力不用多说了吧,一回合斩华雄,三回合斩文丑,实力非常强大!纵观关羽的战绩,他斩杀敌人基本就是几个回合搞定,以至于许多人戏称关羽乃是“关三刀”,不过面对管亥这个对手时,他却数十回合才能够做到斩杀,可见管亥的战斗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高览

高览的名字估计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事实上他的功夫并不低,他在演义中至少是有一流的武力水平!

高览原本是袁绍手下,经常和张郃搭档作战,战斗力非常不错,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乃是和颜良、张郃齐名的。而且从战场的作战来看,高览的表现也确实不错!

官渡之战,曹操先是和袁绍互相对骂一番,然后命张辽上阵挑战,袁绍这边则派出了张郃,前去迎战张辽。两人大战了五十回合无法分出胜负,于是许褚主动出阵,前去帮忙,袁绍这边一看,曹操不讲规矩啊,想以二打一,也派出了高览,前去抵挡许褚,就这样四人战成一团,难分难解!

原文:怒,使张辽出战。张邰跃马来迎。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见了,暗暗称奇。许褚挥刀纵马,直出助战。高览挺枪接住。四员将捉对儿厮杀。

高览能和许褚打个难分难解,可见他自身的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虽然不能因此说高览能打平许褚,但至少高览应该是和张郃差不多的水平,也是一流的猛将!

在演义中,一流的猛将都是非常出名的,那为啥高览不怎么出名呢?原因很简单,高览成为了赵云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了!

原文: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

当时高览正准备拿下刘备,结果赵云突然从后面杀出,高览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赵云一枪结果了,死得可谓是非常憋屈的!也正是因为高览死得如此戏剧化,没能展现出更多的实力,打出更多的战绩,所以大家不怎么认识他!

周仓

周仓这个人,相比于那些武功高强的猛将,也是不怎么出名的。不过虽然周仓只是关羽的小跟班,但事实上周仓这个人的武功还是非常不错的!

周仓原本是黄巾军出身,但是由于他一片忠心,功夫也不错,所以赢得了关羽的青睐,从此跟随在关羽身边。在书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然而周仓却能轻松扛着这么重的武器上战场,可见他的力气是多么的大。更重要的是,周仓扛着青龙偃月刀还能追上赤兔马的步伐,这就非常逆天了,这得有多强的耐力啊!

除了力气大,耐力强,周仓这人的武功也还是不错的,血条非常厚!当年为了把山寨的弟兄带走,周仓和赵云曾有过一番交战,虽然周仓战败了,被赵云刺了三枪,但是周仓却也并没有受重伤,完全是皮外伤,这足以看出周仓武功的不凡了!能在赵云手中安全脱身,周仓的武力至少是有个一流水平的!除了和赵云一战,周仓还和庞德有过一战,而且这一战周仓轻松地就把庞德给活捉了!

原文:只见上流头,一将撑大筏而至,将小船撞翻,庞德落于水中。船上那将跳下水去,生擒庞德上船。众视之,擒庞德者,乃周仓也。

周仓能身中赵云三枪不死,并能生擒庞德,这其实足以证明他不凡的实力了。很多时候我们不怎么关注周仓,其实都是因为他是关羽的跟班,被关羽的光芒给掩盖了。随便把周仓扔到任何一支军队,其实都足以成为一方猛将!

王双

王双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出现的魏国将领,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稍微了解他的人也会认为,王双武力不过如此,因为他最终被魏延一刀斩杀了。

原文:背后魏兵叫曰:“城外寨中火起,恐中敌人奸计。”双急勒马回时,只见一片火光冲天,慌令退军。行到山坡左侧,忽一骑马从林中骤出,大喝曰:“魏延在此!”王双大惊,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于马下。

当时王双前去追击蜀军,结果魏延偷袭了他的营寨,正当他回军救援时,魏延却从半路杀出,王双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最终遗憾殒命。可以看到,王双根本不是死于正面交手的,而是死于魏延的偷袭,若是正面交手,魏延不一定是王双的对手!

文中对王双的介绍是,使六十斤大刀,能开两石铁胎弓,暗藏三个流星锤,百发百中,有万夫不当之勇!从这番文字描述来看,王双此人,肯定是个猛人了。而在战场作战时,王双的表现也确实非常亮眼!廖化、王平、张嶷三人对阵王双,竟然不是王双的对手,最终被王双打得大败。而经此一战后,诸葛亮也不敢再派人去挑战王双了,只能采用计谋智取王双,可见在诸葛亮看来,就算是魏延亲自上,其实也不一定能够打赢!

事实上,从曹真让王双前去对阵诸葛亮,却不让张郃前去,其实就已经能够看出王双此人的不凡了,若是王双弱于张郃,曹真肯定还是愿意用张郃的!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三国中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其实还有许多并不怎么出名的武将,实力也不弱,比如王朗、曲阿小将、王双、管亥、高览、周仓这六人。虽然他们并不怎么出名,但他们的实力其实都已经足以达到一流的水平了,算是非常厉害的角色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汉末三分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很多驰骋沙场,身经百战的猛将,比如:吕布、关羽、典韦、赵云等。他们大名鼎鼎,威震天下。

当然也有一部分战将并不是很有名,但他们的武艺也相当不错。咱们就按武力值从高到低的顺序列出来。

一、兀突骨

这个兀突骨非常强悍,不亚于吕布。他的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九十回中。

回目: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书中说,兀突骨是乌戈国的国王,这厮“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

兀突骨身长丈二,按现代尺寸换算,就是两米七七,比姚明高一大截子。关羽身长九尺,还不到他胳肢窝。兀突骨不食人饭,而是生吞山林中的猛兽毒蛇。他的身体上长满了鳞甲,刀枪不入,活脱脱一条成了精的尼罗鳄。

兀突骨上阵厮杀的时候,“骑象当先”,他的坐骑是一头大象。居高临下,力劈华山。

此处有溪水,桃花落入水中,别人饮了会中毒,乌戈国人喝了却像打了鸡血,异常兴奋嗜血。

身高丈二,刀枪不入,骑着大象,还服用兴奋剂,这样的猛将可不可怕?

二、诸葛尚

诸葛尚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孙子。武艺十分高强,有五虎将的水准。他的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百十七回中。

回目: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这个诸葛尚当时年方十九,“博览兵书,多习武艺”,战斗力很强悍。

邓艾偷袭阴平,率兵直取成都,诸葛瞻奉命驻守绵竹。邓艾派副将师纂和儿子邓忠率兵去战,蜀军中诸葛尚来迎。

邓忠曾经与姜维对阵,大战三十回合,枪法全无破绽,姜维诈败,暗箭射之,被邓忠躲过,一枪刺向后心,姜维闪身挟住,拔剑将其吓走。也就是说,邓忠的武艺能和姜维打个旗鼓相当。而师篡随邓艾多次与姜维作战,也是久经沙场的猛将。

两军阵前,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以一敌二,打败了邓忠和师篡。两军混战,“师纂、邓忠中伤而逃”。

够厉害不?这就相当于击败了韩当和周泰的联手,武力值当在许禇之上。

三、鄂焕

鄂焕是蜀汉叛将高定的部下,他的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七回中。

回目: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说这个鄂焕“身长九尺,面貌丑恶”,他的武器是一枝方天戟,“有万夫不当之勇”。高定命他为前锋大将,率领本部兵马,迎战蜀兵。

蜀汉前部先锋魏延,副将张翼、王平,正遇到鄂焕。两阵对圆,魏延出战,鄂焕拍马来迎,战不数合,魏延诈败而走,鄂焕穷追不舍,被诱入包围圈,张翼和王平从两翼杀来,断掉了鄂焕退路;魏延返回身与王平、张翼三人围攻,合力生擒住了鄂焕。

这个鄂焕够猛的,需要魏延、王平、张翼三个蜀军最出色的将领围攻才擒住他,可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四、李严

李严的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蜀汉阵营中除了五虎上将之外,就应该属他厉害了,比魏延、姜维都强。

李严展示其超群的武艺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中。

回目: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刘备西取川蜀,兵进绵竹,李严奉刘璋之命辅助费观驻守绵竹,防御刘备军队。

刘备兵来,费观派李严率三千兵出城迎战。双方摆开阵势,黄忠出马,与李严大战。两将交锋“四五十合,不分胜败”。

诸葛亮下令鸣金收军。黄忠回阵后很不服气,说正要生擒李严,为什么要收兵。诸葛亮却认为:“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

大家都知道,在战场上要生擒敌将那是相当困难的,必须具备完全碾压对手的强大实力。打四五十合不分胜负,还想生擒敌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老黄忠自尊心强,他看见魏延在后面幸灾乐祸地窃笑,觉得很没面子,就说几句硬话撑撑门面。

能与黄忠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李严的武力值肯定要比当时的魏延更高。

五、王朗

很多朋友没有注意到,这个老司徒王朗的战斗力也是很强大的。别以为他被诸葛亮骂死了,他就不厉害,实际上王朗也是一员猛将。

王朗展示其出色的战斗力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十五回中。

回目: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老王朗以前任职会稽太守,他和严白虎关系不错。小霸王孙策横行江东,扩张地盘,屡次欺负严白虎,王朗就要替朋友出气,就引兵与严白虎会合,在山阴之野摆开战场迎战孙策。

两阵对圆,王朗怒骂孙策贪心不足,要为严白虎报仇雪恨。孙策大怒,正准备亲自上阵交战,身后的太史慈出马直取王朗。王朗“拍马舞刀”,就和太史慈战成一团。王朗的部将周昕杀出助战被黄盖截住厮杀。书中说,“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说明捉对厮杀的回合数不少。

王朗后阵遭到袭击,原来是周瑜与程普玩阴的,率兵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与严白虎、周昕杀条血路,败走入城。

在太史慈、孙策、黄盖、周瑜、程普的围殴下,王朗能全身而退,武力值是相当惊人的,不减当年吕布之勇。

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三国里不出名武艺却不错的武将不少,王朗、李严、诸葛尚就是三例。

王朗

说起王朗,大家可能都只记得他在两军阵前被诸葛亮活活骂死,然而人家当年也是一条好汉。在孙策夺取江东打到会稽时,会稽太守王朗引军出战,在两军阵前王朗和太史慈鏖战一番。结果还是因为程普和周瑜两人率军从刺斜杀来,和太史慈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才败退回城。

太史慈也是一员勇将,曾经和孙策、张辽、程普等人战平,遇到王朗激战一番以后却无法将其击败,最后王朗还能从包围圈里突围而走,可见他的武艺是相当不错的,即使不如太史慈,也相差不远。

王朗兵败后不肯在孙策手下当官,辗转来到许昌,最后成为曹操的大臣,一直做到司徒。不过他最为人熟知的事迹还是被诸葛亮骂死,可谓有点悲剧。

李严

李严在蜀汉后期地位虽然高,但是一直没上过战场。不过他还是刘璋手下时也风光过一次,曾经和黄忠大战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最后诸葛亮还给了一个评语:“不可力取”。

黄忠此时年纪虽大,但是武勇不减当年。在之后的汉中之战时,黄忠也是表现出色,击败张郃,阵斩夏侯渊,一人独占张郃、徐晃两人打上大半天也没事。

李严能和黄忠战平,他的武艺也可以说非常惊人了。即使在整本《三国演义》里能做到这个的都不多,即使保守估计,他的水平至少不弱于张郃等人,可以算一流高手了。

诸葛尚

诸葛亮的孙子诸葛尚出场是在蜀汉末期,当时仅有19岁,但是表现非常惊人。在绵竹之战时,诸葛尚力敌邓忠、师纂,将他们杀的大败而回。

邓忠也不简单,他曾经和姜维打过一次,两人战了三四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姜维认为他的枪法没有破绽,不可力敌,可见邓忠的武艺和姜维相近。

姜维在三国后期也是顶级的武将,曾经和他战平的,除了邓忠也只有邓艾。而邓艾还和文鸯交过手,两人打了五十多合未分胜败,武艺也是相当。

但是相比年仅19岁诸葛尚,姜维等人显然也要略逊一筹,诸葛尚即使放在三期前期,也是足以和关张等人媲美,只可惜生不逢时,没有机会能表现自己。

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三国时期,谋臣如云,武将如雨,但并不是所有武将都那么出名,三国时期就有不少武将,非常低调,本身不出名,但是武功却很历害。

以下逐一作出说明:

1、徐荣

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是董卓手下最勇猛的武将,没有之一,在正史中,徐荣的武功及军事能力强于吕布,而且徐荣的战绩是董卓手下最强的将领。

徐荣两次击败孙坚,打得孙坚四处逃窜,第一次徐荣与孙坚在梁地交战,徐荣击败了孙坚,并生擒了颍川太守李旻,第二次孙坚在梁东又被徐荣击败一次。

要知道徐荣是整个董卓军中唯一击败过孙坚的,而董卓手下的胡轸、吕布都被孙坚击败,就连董卓本人也被孙坚击败,而唯有徐荣击败孙坚,这本身就是武力强胜的证明。

徐荣在董卓死后投降汉朝,后因李傕、郭汜之乱时,被王允和吕布派出抵御,因部将反判,寡不敌众被杀。

2、麴(同曲)义

麴义原本是冀州牧韩馥的部将,后与韩馥不和,袁绍为了驱逐韩馥,结交麴义,麴义便投降袁绍,麴义之勇猛位列河北名将之首,曾协助袁绍击败匈奴单于於夫罗,袁绍早期击败公孙瓒主要依靠的武将就是麴义,所谓的河北四庭柱完全不如麴义。

麴义是先登死士的首领,在界桥之战和龙凑之战中凭借勇猛和武力击败了公孙瓒的大军,斩杀公孙瓒大将严纲,为袁绍赢得了战争,因为恃功自傲,后期被袁绍杀害。

3、陈到

陈到是刘备帐下白毦兵的统领,是刘备真正的精锐护卫部队,诸葛亮曾经在给诸葛瑾的信中提到过白毦兵,说白毦兵是西方上兵,以一当十的部队,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一路逃回,很大程度是陈到率领的白毦兵的功劳。

陈到这个人非常低调,作为刘备的保镖队长,甚至连名字都极少提到,为了就是保护刘备,陈到的很多事迹在三国演义中被安排给赵云,其实陈到的武力不亚于赵云。

4、枣祗

枣祗是曹操手下的羽林监、屯田都尉,虽然枣祗的最大功劳是为曹操提倡了屯田制,但是枣祗的武功并不低,曹操征徐州时,陈宫联合吕布背叛曹操,而枣祗是当时的东阿县令,为曹操保住了一座城池。

并且枣祗多次击败吕布的攻击,东阿城始终没有被吕布攻下来,其武功足以抵抗吕布。

5、臧霸

臧霸是曹魏名将,18岁时因为父亲被陷害带着十几个食客劫了牢狱救了父亲,杀死太守,几百个县役卒因为害怕臧霸之勇,让臧霸成功逃离。

黄巾起义时,臧霸归属陶谦,后来与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集了一批人,成为独立的诸侯,一方势力,臧霸曾经答应送给吕布一些辎重物资,后来又没送,吕布就带兵亲自讨伐臧霸,被臧霸击败,徒劳无功。

后来臧霸又与吕布一起抵御曹操,曹操在下邳擒杀吕布后,臧霸失败逃亡,后来投降曹操,逐渐又成为独霸青州、徐州一带的势力。但在名义上归属曹操,实际上是半独立的势力。

臧霸随曹操参加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官渡之战时臧霸为曹操守住青州防线,参与讨伐昌豨叛乱,陈兰梅兰叛乱,多次同曹军讨伐孙权,曹操死后,曾随曹丕南征孙权,率五百轻船及万人敢死队大破吴军。后被曹丕剥夺独立军权及地位,在朝中任职。

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引言

提起三国,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名扬后世的谋臣武将。

而相比谋臣而言,纵横沙场的武将或许更被人们所关注。毕竟,对三国感兴趣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男性。而那些武将更能与男性的荷尔蒙形成良好的契合。

不知道别人是否如此,起码对小编而言,除非是要进行学术研究,而不得不去了解战略与政略。否则的话,一定是更偏爱于武将。

分析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名”这个东西非常的虚妄。什么叫有名气,什么叫做没名气,这种概念真的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答案。

因为名气不像数学公式,会有一个量化标准在那里。历史人物的名气则不然,对于某些人这个人可能会没什么名气,而对于另一部分人可能会很有名。

所以,小编想对此重新再换一个说法。所谓的不出名,其实就是《三国演义》作者没有着重体现其战斗力的那一批人。

也就是说相比五虎上将、五子良将、江东虎臣这些人,在小说中缺少“特写”的那一部分,但却真实存在且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这样的人当然存在,而且还不止一个。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简单聊那么几个。

  • 赵云的镜像:陈到

陈到是一个被《三国演义》忽略了的人物。与五虎上将的名气相比,陈到的名声真的不值一提。

可真正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并非历史上真正的赵云,他是融合了多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创造而成的。而陈到与文鸯就是提供素材的重要人选。

陈到有多牛呢?大家知道蜀汉军事集团有一个特种大队叫白毦兵吧。这是蜀汉军队精锐中的精锐,由大量的少数民族组成。其战斗力在整个三国中都可以排的上号。

如果仅论冲阵能力和机动反应能力,他丝毫不比曹魏集团的虎豹营差。这支部队除了负责作战之外,里面最为精锐的部分还被用作刘备的安保部队,在当时蜀汉集团管他们叫做“上兵”。

而陈到就是这支白毦兵的负责人。他也曾经长期和赵云一样给刘备当超级保镖,其资历和战斗力,在蜀汉集团都是“仅次于”赵云一级的人物: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 河北勇将:麹义

麹义这个人有没有名气,真的不太好评价。如果把他放到《三国演义》里面,这是一个缺少特写的人物,与那些名将相比绝对算不上有名。

可如果把他放到扬州评话上来说,这又是一个大牛人。是张国良先生口中的河北四庭柱一正梁中的正梁。

不过我们也知道,扬州评话给很多三国人物都重新赋予了生命,什么北地枪王张绣,刀祖蔡阳啥的。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麹义在真实历史上的确也挺牛的。

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公孙瓒的人。刘关张三人曾投奔过他,赵云也曾是他的手下。这哥们手底下有一支特种部队叫白马义从。

听这个名字大家也知道,这是一支骑兵,且是骑白马的骑兵队伍。骑兵的重要性和战斗力在中国古代那是不能被质疑的。而公孙瓒这支白马义从还是骑兵中的骑兵,可这支部队偏偏败给了麹义:

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义追至界桥;瓒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营中余众皆复散走。

可惜的是,这位老哥后来居功自傲被袁绍给处死了。一代骁将,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是很可惜的。

  • 第二强的义子:刘封

三国时候不少人都喜欢认干儿子,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当干儿子。比如说三国最强武将吕布,其爱好之一就是给人当干儿子。

不过要说起来,干儿子里面也有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说曹操的义子曹真、曹休、秦朗,关羽的义子关平,这些都是勇将。当然了,他们的名气也都很大。

可在我看来,他们的勇武还真比不过那个勇武之名不如他们的刘封。当然了,刘封不是名气不如他们,可这些人却都是以勇武闻名,而刘封却是以不救关羽而闻名,这性质不一样。

但事实上,刘封的勇武只在这些人之上,不在这些人之下:

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乃召彰。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彰须黄,故以呼之。

由此可见,在曹操眼中,刘封应该是和曹彰一个水平线的。那曹彰是什么人,是足以媲美一代三国名将的人,他的骁勇就算是许褚也难以匹敌。

刘封能在曹操心目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他的战斗力可见有多强了。应该也是可以媲美一代三国勇将的人了。

结语

在历史隐秘的角落中,名气不大却能力超强的人比比皆是。即便是三国时代这种谋士武将也不在少数。

在谋士中,有因为英年早逝,而留给世人可以记住的事件太少如戏志才;有因为政治的站位,而让很多人不愿彰显其名声如董昭。

至于武将,三国时期勇大于名的就更多了。除了我们说到的陈到、麹义、刘封外,夏侯尚、祖茂、轲比能也都是相当有战斗力的。

三国时期有哪些不太出名,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

单纯讨论武力的话,第一梯队有吕布、五虎将、典韦许褚、颜良文丑,或许再加上庞德、文鸯;第二梯队有徐晃、张辽、张郃、夏侯惇、魏延、孙策、太史慈、甘宁、华雄等;第三梯队有姜维、关平、曹仁、乐进、凌统、周泰等;再往后仍可划分为数个梯队,各有部分名将充斥其中。

在演义中,除上述广为人知的名将之外,还有哪些不太出名、但武功却比较好的武将呢?我们大致找出以下几位,按照实力高低,逐一盘点。

第10名:麴义

麴义是袁绍麾下大将。磐河之战,公孙瓒虽得到了赵云,但并未重用,而是以严纲为先锋;袁绍阵中,麴义率八百弓手,伏于遮箭牌下。双方僵持半天后,严纲鼓噪而进,麴义却按兵不动,隐忍待机后,一声令下,八百弩手一起发射。严纲大惊,拨马急回,麴义拍马舞刀而来,一刀将严纲斩于马下。

麴义率军直冲敌阵,一刀砍死了执旗将,再一刀砍断帅旗,公孙瓒惊骇,下桥而逃。麴义率军直追,深入公孙瓒后军,遇到了在后军中憋着一股劲儿的赵云。麴义与赵云战不数合,大惊失措,被一枪刺于马下。

演义中,麴义的武力不亚于公孙瓒,可惜他遇到了杀神赵云。正史中的麴义,实力相当恐怖,大破白马义从,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第9名:王朗

孙策收降太史慈后,讨伐严白虎,数次大捷。王朗为会稽太守,率兵去救严白虎。两军阵前,王朗大骂孙策为“童心不足”,太史慈大怒,挺枪而出,王朗毫不惧怯,拍马舞刀而上,与太史慈“战不十合”,黄盖与周昕也单挑起来,四将捉对厮杀,“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周瑜、程普率军抄了敌军后路,前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杀条血路,走入城中”。

王朗与太史慈的单挑,从“互相鏖战”一词来看,回合数估计有二三十合。35年后,王朗再次上阵与人单挑,可惜不敌,最终气满胸膛,撞死于马下。

第8名:邓忠

邓艾之子,少年有为。长城鏖兵,邓忠全装惯带,挺枪纵马而出,大叫道“认得邓将军否?”姜维以为是邓艾,就抖擞精神与之交战,双枪并举,三四十合后,邓忠的枪法“无半点放闲”。姜维决定诈败求胜,拨马往山路而走,邓忠直追,姜维反身一箭,但邓忠耳聪目明,轻松闪过,并骤马奋力刺去。姜维略显慌乱,来不及格挡,急忙往旁边一闪,百忙之中,用胳膊夹住了邓忠之枪。邓忠大惊,弃枪而走。

姜维不弄险计,恐怕五十合之内难胜邓忠。

第7名:傅彤

傅彤为刘备帐下的忠勇之士,刘备伐吴时,傅彤镇守江南第四营,猇亭之战,傅彤曾经速败吴将淳于丹。火烧连营后,刘备躲在马鞍山上喘息,被陆逊率兵包围,傅彤与张苞联合死守山口。

在次日突围时,关兴在前开路、张苞居中守护,而傅彤断后,负责抵挡陆逊的大军。后来赵云驰援而来,枪挑朱然,救出刘备,与关兴、张苞一起突围而走。傅彤在后军被海量东吴兵围困,兵卒尽折,东吴丁奉大叫招降,傅彤破口大骂,单枪匹马仍奋力死战,与敌众厮杀百余合,最终口吐鲜血,长叹一声后死于乱军。

第6名:傅佥

傅佥为傅彤之子,有胆有识,深受姜维的欣赏和器重。傅佥善使一条长枪,再辅以一条四楞铁简,这种配置与文鸯较为相似。长城鏖兵,姜维、傅佥攻击司马望(司马昭族兄),而司马望率两员先锋王真、李鹏迎敌。两军阵前,王真搦战,傅佥挺枪而出,战不十合,傅佥故意漏出破绽,王真急刺,傅佥轻松闪过,一把抓住王真的护甲肋条,将其生擒过来。

傅佥捉着王真回阵,后方李鹏纵马轮刀来救;傅佥听出动静,估计放慢速度,却暗中抽出四楞铁简。李鹏赶上后,奋力一刀,傅佥再次轻松闪过,反身一简打去,正中李鹏面门,眼珠迸出而死。傅佥的这番表现,与当年孙策、马超连杀二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阳安关,司马昭进犯,傅佥让蒋舒守城,自己带三千军马下关厮杀。敌兵大军压境后,傅佥急忙退回,却没料到蒋舒已经献关投降了;傅佥无奈,只好反身与敌兵再战,往来冲杀十数次。在部众全部战死后,傅佥“身被十数枪,血盈袍铠”,在坐下马战死后,傅佥翻身落地,长叹道“吾生为蜀臣,死亦为蜀鬼”,然后自刎而死。

第5名:诸葛尚

诸葛瞻之子、诸葛亮之孙。邓艾偷渡阴平,派邓忠作为先头部队,倾力攻城;诸葛尚匹马单枪,一挑二力敌邓忠、师纂,并抖擞精神,将二人战退。诸葛瞻挥兵掩杀,诸葛尚挺枪杀入魏军,“左冲右突,往来冲杀数十番”,邓忠、师纂各自受伤,率败兵逃窜。姜维三四十合赢不了邓忠,而诸葛尚完胜邓忠、师纂,对比之下,可见诸葛尚武力之强。

邓艾率大军而来后,诸葛瞻犯了战略性失误,最终在乱军中难以突围,自刎而死。诸葛尚看到父亲战死,出城杀敌,最终因体力不支,死于乱军。

第3名:鄂焕

诸葛亮南征,在平南部三郡时,遇到了猛将鄂焕。此人身长九尺,与关羽、华雄、王双的身高一样,可以力敌万人,而且手中善使方天画戟,不亚于曹彰之勇猛。在此战中,魏延为先锋,但没有必胜鄂焕的把握,与之单挑数合后,随即选择诈败;鄂焕纵马来追,被魏延、王平、张翼包围。鄂焕一挑三,终因寡不敌众,被魏延等人生擒。

鄂焕后来归顺,并且表现出色,劝降了高定,又曾先后秒杀了建宁太守雍闿、贼将朱褒。

第4名:李严

蜀中名将如云,除了智勇兼备的张任外,还有力敌五虎的李严。刘备与刘璋撕破脸皮后,猛攻绵竹;两军阵前,李严与黄忠单挑,四五十合战平,在黄忠杀心大起时,诸葛亮选择了鸣金。诸葛亮对黄忠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次日,黄忠与李严交手,十余合后诈败,将李严引诱至出峪内;诸葛亮率弓弩手齐齐亮相,声称要为庞统报仇。李严心慌,下马卸甲而降。

客观估计,李严奋力作战,大概能抵抗黄忠七八十合,这种武力,绝对强于关兴、张苞等二代将领了。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李严押运粮草但消极怠工,还犯了大错,被贬为庶人。诸葛亮死后,李严感觉失去了复官的机会,痛哭一场后,忧郁病逝。

第2名:曲阿小将

这位小将知名度其实挺大的。太史慈声称要去生擒孙策,问谁愿同往,刘繇认为这是胡闹,但忽然有一位曲阿小将挺身站出,赞叹道,“太史慈真勇将也,我愿助之”,此举竟然引得别人哄堂大笑。神亭岭大战,孙策身后有程普、韩当、黄盖、周泰等十二将,在看到太史慈身后只有一名小将后,孙策说,你们两个一块上吧。在太史慈单挑孙策时,曲阿小将与东吴十二将混杀一团;这种谜一样的超强战力,实在难以估摸。

曲阿小将到底是谁?或曰为黄忠,或曰为赵云,但都经不起推敲。

第1名:兀突骨

生啃恶兽、猛嚼毒蛇,满身长满了厚厚的鳞甲,以至于刀枪不入,兀突骨是诸葛亮平南蛮期间遇到的终极BOSS,骑巨象,使战斧,简直如天神下凡。笔者曾有专门讨论兀突骨的文章,如果吕布与之单挑,估计难以取胜,除非使出箭术,否则根本伤不到对方半分。

对付兀突骨及其麾下藤甲兵,只有用火。魏延再次祭出了诈败术,并且连败十五阵,终于将兀突骨引入盘蛇谷,然后诸葛亮一把火,付之一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