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四个本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官职怎么排?四人地位和受信任程度谁在前谁在后?
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四人中,谁最受曹操信任?从官职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来!说起曹操,大家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的枭雄,而曹操之所以能一统北方,打下大片领土,其实和他的本族兄弟有很大的关系。多亏的这些本族兄弟尽心卖命,曹操才能成功的奠定基业。而说到曹操的本族兄弟,最出名的自然就是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四人。那么这四人他们究竟谁的地位最高呢?又是谁最受曹操的信任呢?
夏侯惇夏侯惇常常被人戏称为“肉票将军”,说的是他作战能力不强,反而被敌方给绑票了,非常丢面子。不过实际上的夏侯惇,在曹操起兵的前期,作战还是比较勇猛的,军事能力还过得去,算不上很差,只不过由于他在战场作战时被射瞎了眼睛,所以退出了一线战场,开始转向幕后工作。夏侯惇虽然转向幕后,但并未掩盖他的才能,他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当战事危急时,他也是可以领兵上阵的,多次立下大功。
夏侯惇应该算是四人中最受曹操信任之人了!为何这么说?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襄樊之战时,曹仁被关羽打得只能据城力守,而于禁的七军也被关羽歼灭,为此曹操广招手下将军前去救援,夏侯惇就在此列。当夏侯惇赶到时,曹操早已到达战场了,曹操邀请夏侯惇同坐一辆车,并特许之后夏侯惇觐见不需要再经过通传了,也就是说夏侯惇可以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
《三国志》: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允许夏侯惇随意出入自己的卧室,曹操这是对夏侯惇完全放心了,说曹操最信任夏侯惇一点都不为过。对比曹仁觐见曹操时的遭遇,被许褚阻拦在门外,可想而知夏侯惇的地位是多么的高!在曹操时期,夏侯惇的职位已经是做到了前将军,为四人最高,这其实也是曹操对夏侯惇信任的体现。
曹洪说起曹洪,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此人有钱,但是为人吝啬。因为史书清楚地记载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曹丕想要杀掉这个族叔。而曹丕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主要就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找曹洪借钱,曹洪拒绝了,之后曹丕便一直怀恨在心,在称帝后抓住机会,好好地整治了曹洪一番,要不是卞太后出面相助,说不定曹洪还真有被杀的可能。
《魏略》 :文帝收洪,时曹真在左右,请之曰:“今诛洪,洪必以真为谮也。”帝曰:“我自治之,卿何豫也?”会卞太后责怒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诏乃释之。犹尚没入其财产。太后又以为言,后乃还之。
不过关于这件事情,其实也是有不少疑点的。
首先是曹丕整治曹洪的时间点,是在他继位后的第七年,而这一年曹丕又恰好去世,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曹丕是不是早已知晓自己大限已到而故意为之,不然为何不在继位之初就处理曹洪,而要等到七年之后?
其次是曹丕作为一代明君,真的会如此小气,记恨自己的族叔吗?曹洪不借钱给曹丕,这件事曹丕肯定会生气,但说曹丕借此事就想把曹洪给杀了,本文是不太认同的。
综合来看,本文认为曹丕之所以处理曹洪,实际上是在打压曹洪背后的宗族力量,并借此安排后事,帮儿子曹叡的登基之路扫平障碍。
因为曹丕想杀曹洪这件事情,所以曹洪的名声和地位一落千丈,直到现在,大家对于曹洪的评价,都离不开这件最出名的事情。不过其实在曹操时期,曹洪的地位可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他的受信任程度远超很多我们熟悉之人。
曹洪是曹操事业起步的支持者。当时曹操起兵,缺兵少粮,但曹洪是有钱有人啊,在这一方面他给曹操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曹操之所以能快速起家,除去他的人脉关系,和他背后雄浑的财力有很大的关系。反观刘备,能力比曹操差不了多少,但由于其背后缺乏有力的支持,一直是四处辗转,根本形不成一方稳固的势力。
除了对曹操起步的帮助,曹洪还曾在战场上救过曹操的性命。当时诸军讨伐董卓,董卓撤向长安,曹操率军追击,结果被董卓大将徐荣击败,损兵折将。期间曹操损失座下战马,而追兵又来得比较快,幸亏曹洪及时将战马让给曹操,才使得曹操成功的逃过一劫。
《三国志》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
从这一战来看,曹洪在面对危机时,把自己的座驾让给曹操,完全就是救了曹操一命,对曹操有救命之恩。大家站在曹洪的角度来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身价千万的富翁,家庭实力强大,在危及性命的关头,你会将自己的逃生工具让给其他人吗?反正曹洪是做到了,而他凭借这一招,直接得到了曹操完全信任。估计曹操已经是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了,完全想不到,自己的这个从弟,竟然可以抛弃生命救自己。自此以后,曹洪在曹操集团的权力地位上涨非常迅速,长期处于高位。
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军去偷袭袁绍的乌巢粮仓,留守大营之人就是曹洪。在战争时期,大营就相当于是曹操在前线的家,他把自己的家交给曹洪,足见他对曹洪是多么的信任。曹操信任感激曹洪,自然在权位上曹洪也是非常慷慨的,曹操封曹洪为都护将军,负责曹操的禁卫军。关于都护将军的职位有多高,不好比较,因为在曹操时期,就只有夏侯渊和曹洪两人做过都护将军,而夏侯渊做都护将军主要是负责都督诸将,曹洪主要是负责都督曹操的禁卫军,不过个人比较倾向于曹洪更受信任。
曹仁曹仁是曹操的从弟,自打跟随曹操起兵以来,曹仁就经常亲临战场,屡立战功。官渡之战前期,袁绍派刘备领兵袭扰曹操后方,曹仁则率军出击,成功的击退了刘备,并安定了曹操的后方,之后再次击败袁绍的袭扰部队,彻底断了袁绍偷袭的想法。曹操一统北方后,曹仁又跟随曹操南下征讨,和周瑜战于金陵,虽然双方未分胜负,但最终曹仁仍然被迫撤离。后来曹仁又加入了讨伐马超之战,成功的在渭南击破马超,之后更是都督七军平叛凉州。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仁又跟从曹操征讨孙权,并开始长期驻守在荆州一带。面对关羽的进攻,曹仁成功的抗住了压力,即便在于禁七军尽灭,大水淹没城墙的危机时刻,曹仁也没有想过投降或者撤退,成功的为曹操守住了樊城这个战略要地,并最终配合徐晃击退了关羽。在曹操时期,曹仁做到的最大官职是征南将军,低于夏侯惇的前将军,和曹洪的都护将军职位差不多,不过结合曹洪和曹仁所处的位置,本文认为曹洪应该比曹仁更加受信任,只不过因为曹仁的军事能力更强,所以被派遣到外面,做了一方“诸侯”。
夏侯渊夏侯渊最出名的就是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了,这一战使得他颇为出名,因为在正史中,很少有主将被当场斩杀。主将作为军队的首脑以及指挥中枢,通常情况下被保护得非常好,只有在全军被击退之后,主将才有可能被抓获或者斩杀,正常情况下,就算将士都死了,主将也不可能出意外,因为失去主将,很多士兵会因此受到责罚,甚至被斩杀!夏侯渊在定军山的失误,主要是因为他自己轻敌冒进,出现在了战场前线,被法正和黄忠抓住了机会,要不然,夏侯渊根本不可能轻易战死。
事实上,夏侯渊的战斗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更是在征讨马超过程中表现优异,获得了“虎步关右”之称。后期曹操更是把曹魏西线的防御工作全部交给了夏侯渊,让他都督众军。从夏侯渊征西将军的职位来看,他和曹仁的受信任程度应该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由于他战死于定军山,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降低了不少。
结语综合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四人的官职和经历来看,夏侯惇的前将军职位是四人中最高的,他应该是最受曹操信任之人。之后曹洪的都护将军之职是属于曹操的禁卫军统领,本文认为他是比曹仁和夏侯渊更受信任的。至于夏侯渊和曹仁,一个是征西将军、一个是征南将军,他俩的受信任程度应该是差不多的,都是被派往外地的一方“诸侯”。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
曹操的四个本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官职怎么排?四人地位和受信任程度谁在前谁在后?
曹操手里虽然有五子良将以及两李,臧霸等一干名将辅佐,但是这些人更像是“大将,上将”之属,“元帅”之职大多还是以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等人担任。比如,曹仁就曾经奉曹操之命都督诸军拒守马超,讨打田银。镇守江陵时,于禁是左将军,假节,也要奉曹仁之命,屯兵樊北《资治通鉴.汉纪六十》。夏侯惇也曾经都督二十六军,屯于居巢,见于本传。曹丕三路伐吴,三个主帅分别为曹真,曹仁,曹休。
所以,宗室的贵重,可见一斑。那么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谁更受信任和重用?各自在政权里的地位,又是如何呢?先说说这四位元勋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这里有个重要的标准,就是配享太庙。曹魏第一次让大臣配享太庙是曹叡的青龙元年(233年),有三人,分别是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车骑将军程昱。第二次配享太庙,是在曹芳的正始四年(249年),这次有20个人之多,其中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也入选了,但是排在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及“四子良将”(除于禁)之后,仅在朱灵,文聘,臧霸等人之前。很明显,论曹魏政权的实际地位,排名应该是夏侯惇,曹仁,曹洪,夏侯渊。而且后两位和前两位差距很大。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夏侯惇和曹仁才是曹操最为信用的宗室,其次是夏侯渊,但是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不幸牺牲,只能靠后了。曹洪虽然是宗室,亲近度和军中资历比不上夏侯惇和曹仁,甚至不及夏侯渊。而且,曹洪因为性格吝啬,得罪了曹丕,惹祸上身,被削官免爵。这种性格可能也得不到曹操的喜爱,哪怕曹操曾经被曹洪救过一命。除此外,曹洪的功劳,征战事迹都不及夏侯惇,曹仁,甚至夏侯渊多。所以,从曹操的信赖重用的角度,排名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
先看夏侯惇,他的本传本就是宗室中排名第一,初从太祖,曹操是常让他为裨将,统领别部的。后来,曹操进入兖州平黄巾,夏侯惇接替了东郡太守之职,这可是曹操目前唯一一块根据地呀。这不就像后来刘备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吗?这就可以看出夏侯惇在曹操心里的地位。而且,夏侯惇不止是军事,也还在施行屯田制,解决军粮问题上,立下不少功劳。所以,夏侯惇不是单纯的将领,平时还治学,不置产业,这样的宗室重将,以身作则,怎么能不受重用呢?
其次就是“军事强人”曹仁了,不是说曹仁军事有多厉害,而是曹仁南征北战的次数,是这四位宗室最多的了。曹操起兵之初,曹仁行“厉锋校尉”,常常领着骑兵作为前锋。此时,夏侯渊还是骑都尉,曹洪则不详。后来,曹仁北平河北,西拒潼关的马超,南守江陵,和周瑜,刘备等交锋,可以说战功累累。虽然在三路伐吴时,曹仁被朱恒打败,但是并没有影响地位。至于夏侯渊,也是到处频繁征战,和曹仁差不多,曹操也很信赖夏侯渊,甚至怕他有失,指出他的缺点,可惜还是牺牲在汉中。所以,和曹洪比,夏侯渊是吃亏的,这四人中,曹洪可是最长寿的。假如夏侯渊多活几年,地位未必在曹洪之下,因为论亲近,夏侯渊在曹操心里应该大于曹洪的。
曹操的四个本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官职怎么排?四人地位和受信任程度谁在前谁在后?
说起三国的曹魏名将,很多人都会想到五子良将,这几人军事能力强,功劳大,十分受重视。然而熟读三国的朋友也知道,曹操虽然重视人才,有任人唯贤的美称,但是曹操真正的军事大权仍然是在曹氏宗族手中。像五子良将这些人,大多数作战时期,都是受到曹氏宗族将领的指挥。
在曹操时期,曹氏宗族将领最厉害的四个本族将领,分别是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四人,谁的地位最高,谁最受信任?
夏侯惇
夏侯惇在很早的时候就闻名于乡里了,曹操起兵反抗董卓时,他也是较早加入的,深受曹操的器重。吕布偷袭曹操的兖州时,夏侯惇和荀彧、程昱等人为曹操守住了三座城池,立下大功,而后他又转战四方,多次立下大功。
不过夏侯惇这人,不是纯粹的军事将领,他还经常治学,在曹操四处征伐时,他也常常负责镇守后方,保得一方太平。夏侯惇虽然权威高,赏赐多,但是他这个人不贪财,只要得到财物,大多数都分赏给将士了,到他死的时候,家里都没有多余的钱财。
夏侯渊
很多人认识夏侯渊,就是因为他在定军山被黄忠阵斩,可以说是丑名吧。实际上,夏侯渊这个人,能力是非常强的。他作战有个特点,擅长奔袭,出其不意的击败对方。当时军营中流传了这么一句话: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可行五百里,六日可赴千里。
由于夏侯渊的能力突出,到了后来,曹操越来越重用他,他直接开始统领一个大的方面军,连徐晃、张郃都在他的手下听令。而夏侯渊的表现也确实非常突出,两次击败马超、韩遂,剿灭为乱三十余年的宋建,连曹操都称叹自己用兵不如夏侯渊。
《三国志》原文: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
后来,夏侯渊又跟随曹操征伐汉中。击败张鲁后,夏侯渊留下统领关中方面军,抵挡刘备。
曹仁
曹仁也是曹操手下比较能打的宗族将领,一生辗转各地,屡立战功。官渡之战时,刘备策反汝南降贼刘辟,侵扰曹操后方,曹操治下本就不安稳,刘备这一出使得曹操更加担忧。但是袁绍大军在前,曹操不敢松动,最后曹仁建议,自己亲自带兵前去迎战刘备。
刘备虽然兵多,但大多数都是才跟随自己不久,无法协调指挥,所以最终被曹仁击败。曹仁收复了周边所有反叛的郡县,为曹操安定了后方,之后又击败了袁绍前来抄后路的军队,打的袁绍再也不敢分兵进攻。后来,随着战功越来越大,曹仁还被封为了大将军大司马,执掌了整个曹魏的军事大权。
曹洪
曹洪的作战记录不多,但是他两次救下了曹操的性命,令曹操十分感激。曹洪这个人呢,十分贪财且吝啬,曹丕年轻的时候缺钱,想要找叔叔曹洪借点钱,结果曹洪断然拒绝,还自称家穷,惹怒了曹丕。曹丕即位后,直接准备动手杀了曹洪,最后太后阻拦,才救下了曹洪的性命,不过曹洪也被贬为平民了。
要说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四人的地位的话,其实最高的还是夏侯惇和曹仁。其中夏侯惇实际上地位比曹仁还要略高一点,而夏侯渊和曹洪的话,本来夏侯渊可以更高的,但是由于定军山之败,夏侯渊的地位不能接着上升,所以沦为四人之后。地位排名应该是夏侯惇第一、曹仁第二、曹洪第三、夏侯渊第四。
而说到受信任程度的话,排名的第一的当属夏侯惇。他是最早跟随曹操的,深受曹操的信任,曹操出征,会很信任的将后方交给夏侯惇镇守。曹操的多疑大家是知道的,曹仁、曹洪、包括他自己的儿子进入他的寝宫都是需要通报的,只有夏侯惇可以不经通传,随意进出曹操的寝室。足见曹操对夏侯惇是多么的信任。
四人中曹操第二信任的当属曹仁了,曹仁军事能力强,又是本家,对曹操也是忠心耿耿,令曹操十分满意。而说到夏侯渊和曹洪,曹操则更加信任夏侯渊了,在军事能力方面,夏侯渊明显要强于曹洪,在为人方面,夏侯渊也没有曹洪那么贪财吝啬。所以说到受信任程度排名的话,应该是夏侯惇第一、曹仁第二、夏侯渊第三、曹洪第四。
总结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四人中,论身份地位和受信任程度,在曹操统治时期,其实第一人一直都是夏侯惇,无可替代的。第二个则是曹仁,然后是夏侯渊,最后才是曹洪。
曹操的四个本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官职怎么排?四人地位和受信任程度谁在前谁在后?
曹操对这四人的信任本无先后,都是量才使用,四人的地位也大体相当,但是班次总有先后,大约是夏侯惇第一、曹仁第二、夏侯渊第三、曹洪第四,这也只是个大概而已。
一、最初最重视的是夏侯惇,然而夏侯惇却是个常败将军,但曹家给夏侯惇的地位始终在诸将的第一位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四人,最初在曹操帐下的地位大体相当,都是司马或者别部司马之类的,后来升迁为校尉。然而,曹操当了兖州刺史,就让夏侯惇当东郡太守,这个职位正是曹操原来的职位,东郡也是曹操起家之地,由此可见曹操对夏侯惇的重视。此后好多年,直到曹丕继位,夏侯惇被拜为大将军,夏侯惇的地位一直在诸将里是第一位的。然而,夏侯惇的军事才能却远远不如曹仁、夏侯渊,每战常败,还被人劫持当过人质。然而,夏侯惇大概在四人中年龄最长、威望颇高,虽打仗一般,一直被曹家抬在诸将第一位。他最后的职位是大将军,按照汉朝武将的官位,已经不可能更高了。
二、曹仁和夏侯渊的地位大体是相当的,然而因为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曹仁在曹丕继位后成为魏国武将的第二位,夏侯惇死后,任大将军、大司马,成为第一人
曹仁、夏侯渊初投曹操时,都被曹操任命为别部司马,这个别部司马是可以单独率领一支军队的,这个留下曹操身边当司马的夏侯惇有些不同。然而稍后,两人的发展殊途而同归。曹仁为曹操率领精锐骑兵,而夏侯渊显然是去当了护军、督军之类的,曹操这也是根据二人的才能,量才使用。由此可见,曹仁作战能力恐怕尤且在夏侯渊之上,而夏侯渊有一定的军事后勤能力。到曹操晚年,曹仁为征南将军,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分别各担一方之任,两人的地位完全相同。随着夏侯渊死于定军山,这种比较也就不存在了。到曹丕继位后,曹仁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成为仅次于夏侯惇(大将军)的魏国武将第二人。夏侯惇死后,曹仁任大将军、大司马,成为第一人。
三、曹洪有救曹操的大功,然而与曹丕有些矛盾,但在曹丕继位后仍然当到卫将军,后升迁为骠骑将军,但位置比曹仁稍低
与曹仁、夏侯渊相比,曹洪最突出不是其军事能力,而是其巨大的财力和家族势力。曹操初起时,曹洪就有家兵上千人,到扬州又招募了几千人,他最初的军队几乎不比曹操本人少。但曹洪家富于财,却为人吝啬,因此得罪了曹丕。即便如此,曹丕继位后也任命曹洪为卫将军,后升迁骠骑将军,这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相当,只比大将军略低。
这是四个人的位分,然而若说信任,四个人应该差不多。大概夏侯惇和曹操年龄最接近,因此显得最亲近,其他三人都是曹操的弟弟辈,因此地位总不好超过夏侯惇。大概曹仁立下的军功最多因此后来封爵达到三千多户,在那个年代是最多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曹操的四个本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官职怎么排?四人地位和受信任程度谁在前谁在后?
这四个人都是曹操的嫡系中的嫡系,亲信中的亲信,很难分出对哪个更信任一点,应该是都一样信任。但在曹操眼里,四个人资历、特点、能力还是有很大差别,故曹操对他们的使用也各不相同。夏侯惇资历最老,主要守大本营,官至大将军,如果晚死几年,也能到大司马,比曹仁略占先。曹仁、夏侯渊可以独当一面,曹仁守襄阳、樊城阻击关羽,官至大司马。夏侯渊守汉中,最终被蜀军斩杀。曹洪能力不足,曹操甚至只是让他名义为主将统兵,实际上却委任曹休,但他曾舍命救曹操。
曹操对四人信任度不分上下,地位夏侯惇高于曹仁高于曹洪高于夏侯渊。从最终的官职看,曹仁(大司马)高于夏侯惇(大将军)高于曹洪(骠骑将军)高于夏侯渊(征西将军),但这里有时间差。
曹操的四个本族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官职怎么排?四人地位和受信任程度谁在前谁在后?
曹操亲属四大天王的排名,大致是夏侯惇、曹仁、曹洪、夏侯渊的顺序。后期夏侯渊在实权上赶超曹洪。
其中,夏侯惇在军事方面的能力其实比较弱,但和曹操关系最好,因此一直是军中二把手、曹操总代表的地位。曹仁军事实力很强,但待遇比夏侯惇差了一个档次,属于方面大员。曹洪地位早期和曹仁相当,但因为实力不如,后来差了些。夏侯渊出道较晚,但军事才能远胜夏侯惇、曹洪,所以后期在实权上赶超了曹洪,逼近曹仁。
比较四个亲属大将的地位,无非看两条线。一是担任职务、爵号的高低,二是死后的待遇。
先看生前的升迁路线。夏侯惇在曹操初起兵的时候就已经是方面大员。曹操东征徐州,夏侯渊、曹洪、曹仁都带着,就是夏侯惇留守后方。(然后被绑肉票了)。曹操定都许城后,夏侯惇是建武将军,河南尹。他是四大天王中第一个当上正牌将军的。
曹仁在曹操刚到兖州打败青州黄巾军时,就已经“行厉锋校尉”,经常担任前锋。到官渡之战时候更是留守后方大战刘备。
曹洪在曹操打败吕布后,先后升迁到鹰扬校尉、扬武中郎将,曹操都许后拜为谏议大夫。
而夏侯渊直到官渡之战时候,才“行督军校尉”,和曹仁七八年前的职务差不多,不如曹洪四五年前的职务。确实在四人中开始落后。
到曹操207年完全消灭河北袁氏势力,208年称丞相,打官渡之战,实力地位达到巅峰。这时候,夏侯惇不但是伏波将军,继续担任河南尹,而且“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就是说军政大权双揽。从封爵上,夏侯惇在207年已经封爵2500户,是四大天王中仅有的。
同期,曹仁封都亭侯,又在赤壁之战中留屯江陵;曹洪是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地位上相当,曹仁的实际担子更重。
而夏侯渊这时候担任了他的著名职务“典军校尉”,留下“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佳句。地位还是比前面的三位有很大差距。
赤壁之战后,夏侯惇继续攀登高峰,216年“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219年曹操“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曹操称魏王后,将领们都得到了魏国的官爵,夏侯惇没有,还专门请求封官。而曹操的说法是“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意思是夏侯惇地位太高了,我魏国不该给你封官。后来夏侯惇一再请求,才拜为前将军。
由此可知,夏侯惇在曹操麾下确实是没有之一的绝对二号人物。曹丕继位后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也是独一无二。
曹仁这段时间继续担任独当一面的统帅,先后为安西将军、征南将军等,封安平亭侯。曹丕称王后,拜曹仁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这个地位仅次于夏侯惇。进封陈侯,增邑二千,并前三千五百户。也就是说之前220年曹操死前曹仁封爵只有1500户,而夏侯惇在207年就有2500户。可见曹仁弱于夏侯惇,但强于其他将领。
曹洪呢,他资格老,但确实军事才能有限,在赤壁之战后的表现就非常少了。汉中之战时候他名义上担任西线的总指挥,但其实实际掌权的是矮一辈的曹休。曹丕继位后,拜曹洪为卫将军,和曹仁基本平级,排序靠后。再往后因为曹洪得罪曹丕,自然没啥好结果。
而夏侯渊在赤壁之战后非常活跃,尤其在西线多次击败马超,打败其他割据势力,功勋卓著。216年夏侯渊留守汉中,增加三百户,并前八百户,并拜征西将军。这时候,从军职上夏侯渊平级了曹仁,当然因为资历问题,爵位还是差些。但夏侯渊214年就获得假节,这个时间基本和曹仁相当。可惜夏侯渊在四大天王中死得最早,否则等曹丕继位后,以他和曹丕的关系,全面赶超曹洪应该没啥问题的。
由此可知,上述四大天王的资历地位是夏侯惇>曹仁>=曹洪>夏侯渊,但后期实权大致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
最后再看看曹魏给曹操配祀的顺序吧。
233年的第一次配祀,一共3个人,分别是夏侯惇、曹仁、程昱。
249年的第二次配祀,一共20个人,分别是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硃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
250年,又将故尚书令荀攸加了上去。
从批次来看,夏侯惇、曹仁明显优于曹洪、夏侯渊。如果要计较具体排位,曹洪在夏侯渊之前,甚至这两位落到了晚辈曹真、曹休、夏侯尚及异姓将领张郃、徐晃、张辽、于禁的后面。只能说当时掌权的曹爽同志有些胡来了。
但是,大体上夏侯惇、曹仁在曹洪、夏侯渊之上是没啥问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