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根据文献来看,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时,有三人曾反对刘备称帝,其中两个比较有地位,被刘备给贬官了,但是刘备死后,他们又官复原职甚至活得更好了。但是有一人却没看清自己的位置,贸然劝谏刘备,最终被刘备给下令诛杀了,做了炮灰,结局悲凉。

费诗

第一个劝谏刘备不要称帝的人,就是费诗了。对于这个人,估计大家的印象不深,但他干过一件事,估计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刘备称汉中王之后,派费诗去封关羽为前将军,而当关羽得知黄忠被为后将军时,非常愤怒,直接吼出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话语,而且还不愿意接受刘备对他的册封。最后是在费诗的巧妙劝解之下,关羽才接受了刘备的册封。也因为这件事,费诗在大家心中越来越出名,刘备也越来越看重他的才能。

不过费诗这个人,虽然有才,做人却非常耿直,说白了,这人就是口无遮拦,是个大嗓门,啥都往外说。当初诸葛亮想要接受孟达的投诚,询问蒋琬和费诗的意见,结果费诗直接来了一句,孟达这小子,先是对刘璋不忠,后又对刘备不忠,哪里值得我们接受?结果这话一出,直接把诸葛亮给怼得哑口无言。其他人都可以说孟达不忠,但是这费诗可不能说,为啥呢?因为当年刘璋派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而孟达被刘备留在江陵,刘璋是知道的,这就说明当初孟达明面上并没有背叛刘璋,倒是费诗这家伙,面对刘备大军时,那可是率先开城投降啊,你一个降臣还说人家孟达不忠,这叫什么事?

在刘备称帝一事上,费诗更是把他的大嘴巴给表现得淋漓尽致。诸葛亮等人劝刘备称帝,费诗反对,而费诗的理由是现在大敌未灭,不适合称帝。当年刘邦打进咸阳,俘获秦王子婴都没有称帝,现在刘备你都还没打出益州,这怎么能称帝呢?

《三国志》: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羇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

从费诗给出的理由来看,他对当前的形势其实是完全不了解的,刘备称帝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形势逼人,当时汉献帝生死不知,皇位已经是被曹丕给篡夺了,曹丕都称帝了,如果刘备不称帝,那些忠于汉室的人会怎么想?可以说,刘备称帝一事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扛起复兴汉室的大旗,才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刘备阵营,天下所有心向汉室之人,心中才有一盏明灯。

所以说,费诗的劝谏其实根本没有站在蜀汉大局来考虑,而仅仅是个人的大嘴巴,啥都不懂就直接开说。不过呢,因为费诗本身还是比较有才华,在蜀汉有一定地位的,所以刘备虽然讨厌他,最终也没有杀他,而只是把他贬为永昌郡从事。刘备去世后,他还再次被启用,也算是过得比较潇洒,结局比较好。

刘巴

刘巴在蜀汉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蜀汉的法律《蜀科》就是刘巴和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编撰的。不过刘巴这人,性情比较清高、孤傲,他看不上的人,直接是懒得理会。曾经张飞去拜访刘巴,结果刘巴看不上张飞,根本不理人家。就问你牛不牛?张飞在蜀汉地位这么高,刘巴竟然敢不理他。而且之后诸葛亮劝刘巴给张飞点面子,再怎么说人家也是刘备的亲信啊,又对你仰慕有加,你这样干,不太好吧?结果刘巴直接回了一句,令诸葛亮当场无语。刘巴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怎么能教我去和一介武夫交谈?”

赤裸裸的侮辱啊,这刘巴简直太不给面子了,连诸葛亲自劝说都没啥效果,不知道张飞要是听到这句话,会是什么感想?反正刘备听闻刘巴的这番话后是直接大怒,你这刘巴看不起我兄弟,是不是还看不起我刘备啊?不过看起来刘备虽然愤怒,但似乎也并没有处理刘巴,而等到刘备想要称帝时,刘巴又来找茬了。

当听说刘备想要称帝时,刘巴邀请雍茂一同去劝谏,结果刘备虽然愤怒,但是他对刘巴似乎网开一面了,并没有大肆惩罚刘巴,反而是让刘巴给他起草了称帝所用的文书。刘巴这边没事,可被刘巴拉去的雍茂就惨了。

雍茂

雍茂是蜀汉的官吏,任主簿之职,而主簿在古代其实就是各级主官下面掌管文书的佐吏,并不是非常大的官,可见雍茂这个人在蜀汉的地位并不高。按理说刘备称帝一事跟他八竿子打不着,为何他会搅入其中呢?其实这都得怪刘巴。

《零陵先贤传》: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从文献中来看,当时雍茂官职不大,很可能是接触不到刘备称帝之事的,应该是刘巴告诉他的。而他一个小小的主簿,直接上书劝谏刘备,阻止刘备称帝,其实是非常不妥的,刘巴位高权重,刘备不敢动,可你一个小小的主簿刘备还是能动的。后来,刘备就因为其他事情把雍茂给杀了,很显然,这里的“他事”并不重要,重用的是雍茂犯傻了,卷入了这场自己没有能力卷入的事件中。

说白了,感觉雍茂就是个派炮灰,费诗、刘巴说的话都比他狠,结果最终人家没啥大事,自己却连小命都丢了,这不是炮灰是什么?所以说啊,还是老老实实的做好主簿本职,有吃有喝,这不香吗?

结语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时,有三人曾反对刘备称帝,分别是费诗、刘巴和雍茂,其中费诗、刘巴位高权重,最后只是贬官,并没有性命之危,而雍茂位卑权轻,却卷入了刘备称帝之事,最终悲惨的沦为炮灰,令人警醒。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刘备是三国之一的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史称昭烈皇帝,前后在位3年。公元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平定益州;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击破曹操大军,然后进位汉中王。

在两年之后的221年,群臣在成都上表劝说汉中王刘备称帝。当时,曹丕已经篡汉自立,而刘备为报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仇,于是也在成都即皇帝位,建立了蜀汉政权,追认汉高祖刘邦为先祖。

诸葛亮、赵云、张飞、马超、蒋琬、马良、冯习、傅彤、张南等一班文武大臣都站出来赞成刘备继皇帝位,可是却有三个人没有“眼力劲儿”的人站出来反对刘备称帝,这三个人分别是刘巴、费诗、雍茂。

不知道是由于刘备的年纪大了,还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一向以宽厚仁慈示人的“君子皇帝”的刘备却显得极为生气,将这三个人视为眼中钉,杀了其中一个,贬了另外两个。第一个反对刘备当皇帝的人是费诗,此人本来就不是刘备的嫡系心腹,而是刘璋的降臣。刘备平定益州时,费诗率领全城投降,因此得到刘备的封赏。

在刘备称帝时,一向善于说话、情商极高的费诗却真情实意地对刘备说:曹丕虽然废除天子,但是天子依然还健在。现在大敌未灭,急于称帝恐怕不是好事!

可是刘备根本听不进去,还认为费诗是在忤逆自己,想赚取清高的虚名,下令把费诗贬为一个边境的小官。而费诗的仕途也因这件事毁于一旦,此后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后主刘禅,都没有再重用过费诗。

费诗的运气还算好,只是被贬官,至少保住了性命。另外一位叫做雍茂的大臣,因为反对刘备称帝却连命都丢了!

公元220年,曹丕废除汉献帝以后,只是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而刘备却在成都披麻戴孝,为自己营造登基的氛围,并扬言说汉献帝已经去世。大臣雍茂正面顶撞刘备称帝的事,结果惹得刘备非常生气可是又不好发作出来。相传没过多久,雍茂就因为犯了小错被刘备找借口杀死了,真可谓是伴君如伴虎。

前面那两位一死一贬,按理来说大臣们也该看透刘备的性格了,可是还有人出来反对刘备,这个人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零陵贤者刘巴。

刘巴在东汉末年是名声在外的清高之士,最初一心想侍奉曹操。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刘巴一直拒绝荆州刘备的征召,还躲到了交趾(越南)过上了隐居生活,这一躲就是好几年。刘备都快把这个人忘了,哪知道有些缘分可能就是上天注定的。

刘巴后来离开交趾到益州避难,结果又遇到了举兵攻打益州的刘备,这才投靠了刘备,也就是说,刘巴一开始是非常看不起刘备的,他仰慕的是文武双全的曹操。相反,刘备一开始流非常敬重刘巴的名气。刘备在平定成都时还说过:谁要是伤害了名士刘巴,我就要灭他的三族!

在刘备称帝的时候,刘巴已经接替了去世的法正担任尚书令,与诸葛亮等人一起编写律法《蜀科》,地位非常之高。性格正直、高尚的刘巴也觉得刘备称帝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持反对意见。结果刘备用杀了雍茂、贬了费诗来震慑群臣,再也无人反对。

刘巴看到刘备的态度如此坚决,知道反对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了。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此事的影响,刘备称帝后没有给刘巴升官。在刘备称帝前,刘巴就已经是尚书令了,而刘备称帝后也没有给刘巴升过官的记录,其他的诸葛亮、赵云、张飞、马超、马良等人都得到了加官进爵。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刘备称帝

说起刘备称帝的故事,当时的形势颇让人玩味。

建安二十五年十月(220),曹丕通过累时数月的舆论宣传,逼迫汉献帝刘协同意禅让,在许昌设台,举办禅让仪式,曹丕“欲迎还拒”地接受了帝位。

【电视剧《三国演义》曹丕称帝,封刘协为山阳公】

中原改朝换代的消息传到蜀地,就变成了:曹丕杀害天子刘协,篡夺帝位,建立魏朝。于是,在蜀地积极抗曹的“汉中王军事集团”在刘备的带领下,为刘协举办了丧礼祭奠仪式,顺便给刘协定谥号为:孝愍皇帝。

“孝”是汉代皇帝通用的谥号,而“愍”的意思按流传的《谥法表》来释义: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

或者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评价刘协是位可怜的、不走运的天子。

次年四月(221),刘备又在诸葛亮等人的建议和支持下,在成都城外武担山南登基称帝,宣布国号为汉,继承汉祚。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称帝】

实际上,刘备在这半年时间里,同样的也做了不少舆论宣传,例如对外宣称襄阳人张嘉和王休在汉水中发现了玉玺,献给了刘备。等到舆论条件成熟,刘备同样“半推半就”地登上了祭坛,向上天祷告,宣布称帝。

费诗

就在这段时间里,仍然有极个别人不肯顺应主流舆论,“不讲政治正确”,劝阻刘备称帝,其一便是费诗。

费诗是犍為南安人,早先效力于刘璋,担任绵竹令,在刘备讨伐刘璋,率军抵达绵竹城下时,他便开城投降,因此得到刘备重用。可偏偏在大家都翘首以盼刘备何时称帝时,费诗却站出来反对这件事,可以说,这一点可能是刘备自己都能没料到的。

【费诗的游戏形象】

费诗写的奏章如下:

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费诗奏章的大意是:殿下(对汉中王刘备的尊称)一直以抗曹为目标,如今不说曹操集团没有被消灭,甚至我们连蜀地的门还没跨出去,殿下就要急着称帝,这实在是不妥。要知道汉高祖(刘邦)攻克咸阳,消灭秦朝后,他都推辞不肯称帝啊!

从文章上看,费诗的逻辑可以说是严谨缜密,但是又有什么用呢?一个小小的费诗也无法阻挡刘备称帝的野心,刘备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费诗的工作安排调动到永昌(今云南一带)去了。

再后来,费诗是在诸葛亮南征时,得到重新启用,跟随诸葛亮南征北战,一直到蒋琬秉政时才逝世。

《零陵先贤传》的故事考证

裴松之在蜀志《刘巴传》引《零陵先贤传》说: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这里说,尚书令刘巴和主簿雍茂劝阻刘备称帝,结果雍茂被刘备以其他理由杀害。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巴形象】

这个故事呢,可信度遭到后人质疑,例如清代学者李清植曾评价道:本传下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则先主之称尊号,巴亦未以为非也。《零陵先贤传》盖剿敌国谤诽之辞,亦不足信。

李清植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逻辑稍微有所欠缺,笔者尝试完善一下:

第一,李清植认为刘巴都参与了起草刘备称帝文书事,可以证明刘巴是支持刘备称帝的。

在笔者看来,应该是说,可以从这件事看出刘备对刘巴并没有敌意,如果刘巴确实反对了刘备称帝,以雍茂被杀,费诗被贬来看,刘巴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第二,李清植认为《零陵先贤传》的记载是“敌国诽谤之辞”,确实有可能。

《零陵先贤传》这本书成书时代不详,存世也只有辑本,现其中流传下来的,记载的汉末人物只有刘先,周不疑,刘巴三人。周不疑是刘先的外甥,刘先归了曹操,刘巴归刘备,这两位刘氏名士都各自在曹魏、蜀汉两国做到了尚书令。可以说,他们的崇高地位给零陵本地人带来了非常荣耀。

可是,在他们的传记中,曹操和刘备的形象不佳,而且性格怪戾,例如曹操在曹冲死后,以“曹丕不可驾驭为由”,派刺客杀死周不疑;在《刘巴传》中,刘备泄愤杀雍茂,亦是如此。究其根源,很可能因为此书是出自吴人之手。

零陵在三国鼎立时,就是属于孙吴帝国,所以本地作者编写本地先贤传记时,除了吹捧传主之外,对另外两个国家的“领导”——曹操和刘备极尽丑化。这也是很正常的操作了。

最后补充一下,有人说《零陵先贤传》的作者是西晋司马彪,这是网络谣传,也不知道是哪位不学无术的大师整出来的。例如在旧、新两本唐书的《经籍志》中,《零陵先贤传》的作者都是空缺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唐代人都不知道作者是司马彪,后人又如何得知?

刘巴和雍茂的结局

刘巴是荆州零陵人,他一开始亲近曹操,他替曹操去安抚荆南三郡,结果失败,他不肯归附刘备,便跑去交趾,再辗转去了益州,投奔了刘璋。

刘备攻打成都时,大概是在诸葛亮的授意下,为了表达对刘巴的尊敬,宣示军中:谁若害了刘巴,诛三族!

等到成都既定,刘巴便答应归附刘备,并担任西曹掾,提刘备选拔人才,出谋划策。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形象】

后来尚书令法正逝世,刘巴又接任尚书令,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肯定只能是刘备的心腹之人才能担任的。

刘巴帮刘备起草了称帝所用的文书后,在第二年病逝。

至于雍茂,此人就只有《零陵先贤传》这一处记载,可以说他的生平记载都是空白,既然在这个故事说他是被刘备杀害的,那就是这样吧。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查了很长时间的资料,我很惭愧,我只发现了一个反对刘备称帝的人,那就是费诗。

当曹丕篡汉后,传说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诸葛亮率领百官劝刘备登基,继承大统,以延续汉室。刘备本不同意,诸葛亮以汉武帝刘秀的先例来劝说刘备,刘备终于同意了称帝。

这件事本身是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可是,费诗却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载的:

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费诗的理由是难以站住脚的。当时谣传汉献帝已死,刘备作为汉室苗裔,就应该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继承大统。这样才能号令天下英雄,以光复汉室为号召,去与篡汉的曹丕决一死战。不去建号,才是真正的让天下英雄鄙视呢。

费诗这样站出来逆潮流而动,当然引起了众怒。因此如书中所说,“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被贬官到永昌当了从事。后诸葛亮把他带出来在身边使用。到了蒋琬执政的时候,费诗做了谏议大夫。后死在家中。

而我又找到了两个人,刘巴和雍茂。但这两个人不是反对刘备称帝的,而是反对刘备称汉中王的。在书上中是这样记载的:

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真,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当时,汉献帝尚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名不正言不顺。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晚些时候称王也可以。因此,刘巴和雍茂都劝刘备暂缓称王。刘备不但不听,反而借口别的事把雍茂给杀了。刘巴一看,再也不说话了。自从这件事之后,除了工作,任何事都不再说话了。后刘巴做到尚书令,章武二年死去。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三个人最后结局如何?

(刘备剧照)

很多人以为刘备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并不想称帝,谁要是劝他称帝,他就和谁急!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又有一批大臣集体劝谏刘备称帝,刘备还是不接受。

最后诸葛亮等又集体劝谏刘备称帝。

诸葛亮甚至说:“陛下不称帝,跟着陛下的那些人就没有盼头。由此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的局面。”

最后刘备才称帝。

刘备称帝后,劝谏刘备称帝的人都升官了。

当时有三人不识时务,反对刘备称帝。

这三人分别是牂牁太守费诗,尚书令刘巴及刘巴的主簿雍茂。

费诗因反对刘备称帝被贬为永昌从事,刘巴的主簿被杀,刘巴自此之后夹着尾巴做人。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再训诫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那么就刘备称帝一事来看,谁是小人,谁是贤臣呢?

有人以为那些劝谏刘备称帝自然是贤人,那三个反对刘备称帝的自然是小人!

山野老人以为这种看法不一定服人。

诸葛亮等劝谏刘备称帝是有私心的,诸葛亮本人是借一众官员都盼陛下称帝为由,掩盖自己的私心。

刘备不称帝,就算是汉中王,也是地方官僚,那么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也就上不了台面。

刘备称帝后,水涨船高,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就是朝廷命官。

诸葛亮后来是丞相,由此国家是否统一,与他没有多大诉求了。

国家统一了,他诸葛亮也就是个丞相;国家不统一,他诸葛亮也成了丞相。

从这一点看,刘备称帝,诸葛亮以及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都是受益者。

所以,后来刘备东征孙权,,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就没有了积极性。

费诗,刘巴等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刘备。

(费诗剧照)

费诗对刘备说:“现在曹操没有消灭,陛下就自立为帝,恐怕让天下人不服。再者陛下仅仅占有益州这么一块小地方,称帝有什么意思呢?”

刘巴的意思与费诗相同。

刘巴说:“陛下现在称帝会在天下产生不好影响,由此之后,再要扩充地盘就困难了。应该暂缓称帝。”

后来刘备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巴的主簿雍茂。

刘备杀了雍茂之后,于是就再也没有人敢来投奔刘备了,刘备也再也没有走出益州!

当年,刘备在曹操身边,就有人建议曹操除掉刘备。

曹操以杀了刘备,就会让天下想投奔他的人望而却步为由,放了刘备。

放了刘备,之后刘备成了曹操的对手,但自此之后,投奔曹操的人络绎不绝。

曹操剧照

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刘备的愚蠢。

当年,孙权为了一己之私,怂恿曹操称帝。

曹操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小儿不怀好意,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由此可以看出,匆忙称帝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说,劝谏刘备缓称帝的那三个人才是正人君子,因为他们三劝谏刘备缓称帝确实是真心实意为刘备考虑,不带半点私心杂念。

实际上费诗与刘巴确实是正人君子,是贤臣。

当年,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提出异议,说:“陛下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同列,恐怕关羽不服。”

刘备说:“这件事情,我来做工作。”

后来,刘备派费诗去做关羽的工作。

关羽听说黄忠封为后将军,与他同列,当时就表示不接受前将军的封号,原因就是黄忠没有资格与他同列。

费诗说:“建立大业者所任用的都不只是一种人。当年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自幼有交情,而陈平和韩信则是较后才逃命归附的。论及他们的官爵次序的时候,韩信的爵位最高,但也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因此而有怨言。现在汉中王因为黄忠一时的功劳,给予他很高的恩宠,但说到汉中王心中的地位,怎么会把黄忠与您等同起来啊!汉中王与您就像是同一个整体,忧乐同享,福祸共当。我认为您不应该在意官号的高低,以及爵位俸禄的多少。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奉命行事的使者,如果您不肯接受任命,我这就马上回去,只是为您这样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要后悔的。”

由此一番话,让关羽心悦诚服。

诸葛亮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马超投奔刘备,得到重用,关羽不服。

关羽写信诸葛亮,问马超到底有何本事?

诸葛亮写信告诉关羽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诸葛亮不能正视问题,反而是对关羽投其所好,溜须拍马。

两下对照,费诗与诸葛亮的人品立判高下。

刘巴就更是人中龙凤了。

有兴趣,大家去翻阅《三国志》。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称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益州这边则传言汉献帝已经让曹丕杀害了。刘备在成都为汉献帝发丧。实际上汉献帝死于公元234年。蜀汉大臣纷纷劝进,前后八百多人。诸葛亮也在劝进名单中。刘备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历来劝进都是要一让再让的。诸葛亮后来单独对劝进,开头引用当年耿纯劝刘秀的话。诸葛亮接着讲:曹丕篡汉,天下无主,大王您是汉室宗亲,应担起责任。士大夫们跟随大王多年,也是像耿纯般渴望功名利禄。三国志: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这次刘备不再让了,这样会寒了部下的心。

蜀汉大臣中也有少部分人反对刘备称帝。主要有三人,分别是主簿雍茂、尚书令刘巴、州前部司马费诗。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当时中原还有一些人还是忠于汉室,准备看刘备怎么匡复汉室。刘巴、雍茂则建议刘肥暂缓称帝。但刘备以其他罪名杀了雍茂,对于刘巴则没有处置。因为刘备称帝,中原一些还对刘备抱有希望的人失望了。费诗则认为刘备应先讨曹贼而不是自立。刘备则对其贬官。

东晋习凿齿则认为刘备称帝是对的,习凿齿是主张蜀汉为正统的。习凿齿讲刘备纠合义兵讨贼。现在曹丕已经纂统,天下人都认为汉朝已亡。只有速奉有德之人正名,使天下人知道汉朝并未亡。所以费诗给降职是对的。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是赞同习凿齿。三国志注:臣松之以为凿齿论议,惟此论最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