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贬关羽为壮缪侯?
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而一听到关羽的这个谥号,很多人就非常奇怪了,关羽明明是蜀汉的二号人物,封疆大吏,为蜀汉的创建立下了大功,为何刘禅要给关羽一个贬义词的谥号呢?
实际上,关于“壮缪侯”的这个谥号,历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美称,也有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恶谥。
“壮缪侯”中的“壮”字,大家公认的是一个好词,形容这个人武德刚毅、胜敌克乱,这一点确实也和关羽比较符合。至于这个“缪”字则有不同的看法了。
根据《赵云传》的说法,当刘禅对关羽、张飞等人追谥之后,当时的评论都是非常不错的,可见大家并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所以可以认为关羽的这个谥号是个美称。
《赵云传》: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
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如果被给了恶谥,后人其实是可以反对的。当时曹魏的吴质死后,谥号为丑侯,吴质的儿子就十分的不服气,上书抗议,最后成功地改了谥号。如果关羽的这个谥号是一个恶谥,他的后人完全可以上书反驳,但历史中并没有对此记载,所以很多人认为关羽的谥号是个美称。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存在,这种说法认为关羽的“壮缪侯”实际上是一个恶谥。
在先秦时期,“缪”这个字实际上指的是名气和实绩不相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意思,它其实和“壮”字是个反义词,两个字连在一起实际上这个谥号就带有贬义,意思是这个人有大功,也有大过。三国时期和先秦时代相距不远,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很多人也愿意相信,刘禅给关羽的这个“壮缪侯”是一个恶谥。
那么刘禅为何要这么做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襄樊之战损失太大
在演义中,是刘备命令关羽去攻打樊城的,所以说荆州的丢失,其实和关羽没什么大的关系。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明文记载,说是刘备命令关羽出兵。而且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才刚刚打完为期3年的汉中大战,实力还没有得到恢复,这个时候他是不会让关羽主动出击的,因为一旦有变故,他根本来不及支援。综合来分析的话,出兵襄樊实际上是关羽的自主行为,而当时关羽假节钺,也确实是有这个权利的。
襄樊之战,关羽前期打得非常顺利,大败曹军,威震天下。但在关键时期,孙权从背后偷袭了荆州,使得关羽没有了退路,只能朝益州方向突围,最终兵败身亡,整个荆州都被东吴给占领了。
蜀汉北伐的战略中,荆州是非常重要的,刘备想要北伐成功,夺取天下,必须同时从荆州和益州出兵,而现在荆州丢失,就相当于断绝了蜀汉争夺天下的希望。也正是因为此战导致的后果影响深远,刘禅才贬关羽为壮缪侯。
二、刘备郁郁而终
汉中之战时,刘备还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想要一争天下。然而荆州的丢失给了刘备一个大大的打击,为了拿回荆州,给关羽报仇,刘备起兵伐吴,结果却在夷陵遭受大败,蜀汉精锐损失殆尽。刘备也因为此战损失太大,怒气攻心,最终郁郁而终。虽然这不能全怪在关羽的身上,但在刘禅看来,产生这种结果都是因为关羽贸然出兵攻打襄樊。
三、刘禅被架空
刘禅虽贵为蜀汉皇帝,但从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刻起,他的权力就已经被架空了。这里面充满了无奈,刚刚登基的刘禅只有17岁,确实是无法独掌大权,需要诸葛亮等人的辅助,可是等到刘禅长大成人,他也没能拿回权力,大权仍在诸葛亮手中。而等到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仍然没有完全的拿回权力,大权不断地在蒋琬费祎中流转,直到费祎去世,刘禅才最终拿回大权。这中间的刘禅,心态怎么样我们无从得知,但肯定会有一丝无奈加怨恨。
无奈是他确实能力不足,诸葛亮一派打理国政也确实比较厉害,把蜀汉搞得井井有条。怨恨是他本应该做一个实权皇帝,却因为刘备的早逝,使得大权旁落,落在了诸葛亮一派身上,迟迟回不到自己身上,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关羽。也正因如此,刘禅才在后面的追谥中给了关羽一个“壮缪侯”的谥号。相比于张飞的“桓侯”、马超的“威侯”、黄忠的“刚侯”、赵云的“顺平侯”,关羽的谥号确实不那么美观。如果去掉那个缪,仅封关羽为“壮侯”,那就好听多了。
结语
关羽一生,有大功也有大过,而刘禅最终也追赐他谥号为“壮缪侯”,你认为这到底是美称还是恶谥呢?
刘禅为什么贬关羽为壮缪侯?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候”,正确的写法是“侯”。
我知道,有些人会执着于争论“壮缪侯”是美谥,说这不是贬,而是褒。
其实,“壮缪侯”的的确确是个恶谥。
其恶就恶在“缪”字上。
“缪”是通假字,通“谬”。
按照《逸周书•谥法解》上的解释:“名与实爽,曰谬。”
“爽”的意思,就是“错失”——平时我们说“爽约”,就是错过了约定时间。
“名与实爽”,就是名称与事实不相符。
所以,东汉人蔡邕对“缪”的解释又为:“名实相反为缪。”
即,名称与事实相反,即为“缪”。
显而易见,这“缪”字就是恶谥。
那些认为“缪”是美谥的人,他们认为,“缪”是通假字,不但通“谬”,也通“穆”。
“穆”可是一个好谥号。
因为《逸周书•谥法解》称:“布德执义曰穆。”
即“穆”有广施美德、坚持大义的意思,是个很纯情、很美的美谥。
我们所熟悉的岳武穆,就拥有了“穆”这个美谥。
问题是,“缪”字真的通假“穆”吗?
我们看,《史记.蒙恬传》记:“蒙毅曰:‘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故立号曰缪。’”显然,“穆”和“缪”是不同的。
秦穆公的“穆”不是谥号,而是昭穆排序而来,其谥号为“缪”。
实际上,“缪”与“穆”不但不通假,而且,它们根本上就是对立的。
比如宋孝宗加岳飞谥号为“武穆”,不久之后,宋宁宗就把秦桧的谥号由“忠献”贬为“缪丑”。
一“穆”一“缪”,一忠一奸,黑白分明!
补一句,秦桧的谥号“缪丑”,早在西晋时,差点就一个名叫何曾的人获得了。
《晋书•何曾传》记:何曾为人贪鄙,在礼官议论谥号时,有人曾提议谥为“缪丑”,但最终没被采纳。
与关羽时代较接近,惨获“缪”恶谥的人有西汉张勃、北周薛善等等,这些都是有严重缺陷的人。
甚至,中唐武将伊慎和宦官勾结,行为下作,死后谥号便和关羽一模一样,都是“壮缪”。
所以,“壮缪”真的属于恶谥。
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刘禅为把这恶谥加在关羽头上呢?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名将晚缪》中早有解释,就因为关羽刚愎自用,丢失了荆州,致使蜀汉政权从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有利条件,因此获得了“壮缪”的恶谥。
另外,还有一点,洪迈没有点透。
关羽丢失荆州,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刘备不但几乎输光手上赌本,他自己也因此郁郁而终。
那么,于公于私,刘禅对关羽都是不满的,一个“壮缪侯”,恐怖尚不足表现其愤懑之情呢。
刘禅为什么贬关羽为壮缪侯?
蜀汉景耀三年,后主刘禅对关羽、张飞、庞统、马超、黄忠等为蜀汉建立做出贡献的重要大臣进行追谥。
关羽被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被追谥为“桓侯”,庞统被追谥为“靖侯”,马超被追谥为“威侯”,黄忠被追谥为“刚侯”。
法正死后被追谥为“翼侯”,诸葛亮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赵云被追谥为“顺平侯”,基本都褒奖赞美的谥号,唯独关羽的“壮缪”二字,争议很大,刘禅为何要如此追谥关羽呢?
两汉三国,获得谥号,本身就是一种荣耀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是人死之后,用一两个字或一句文字对一个人的一生作概括性的评价,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谥号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概括总结一个人的生平特点,符合这个人的为人;二是谥号是死后由别人评定的。
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的皇帝进行宣布,大臣的谥号议定大体相当,由礼官商定,朝廷赐予。
与唐朝以后,谥号泛滥不同,两汉三国时期,大臣的谥号是非常珍贵的,汉朝规定只有封侯的人才有得谥的资格,“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
整个蜀汉,获得谥号的,也只有法正、诸葛亮、庞统、蒋琬、费祎、关、张、马、黄、赵等十二人,延续了两汉严格控制谥号的标准。
因此关羽的“壮缪侯”不管是褒奖,还是贬斥,能够获得谥号,都说明了他在蜀汉建立中立下巨大功绩,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一般来说,两个字的复谥要好于一个字的单谥古代虽然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但在礼仪方面,生死之礼的区别比较大。比如说,人们日常生活中讲究藏富,叫财不外露,但死后却讲究厚葬,尤其是两汉时期,极为讲究厚葬;再比如,士人在穿着上讲究素雅,死后的着装都是华丽鲜亮。
谥号与封号是有区别的,封号一般都是越短越牛逼,比如一个字的王爵是亲王,两个字一般就是郡王了,一个字的公爵一般是国公,两个字的郡公了。
而谥号则不同,一般是越长越好,起初谥号,都是一个字,两汉时期,只有皇帝的谥号是两个字,到唐朝谥号开始泛滥,皇帝的谥号长达二十多个字,但对大臣的追谥一直维持在两个字以内。
两汉四百多年,死后被追谥两个字的大臣,也仅有萧何谥“文终”,张良谥“文成”,霍光谥“宣成”,马援谥“忠成”等寥寥十几人获得两个字的复谥,可见两个字的谥号是何其的荣耀。
蜀汉刘禅在追谥功臣时,仅有诸葛亮、关羽和赵云三人获得两个字的复谥,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赵云两次将刘禅从虎口中救出,自然受到了刘禅的特殊厚待,而关羽被追谥复谥,说明刘禅等人是认可关羽为蜀汉做出的贡献的。
“壮缪侯”的追谥真的是恶谥吗?古代的谥法中,两个字的复谥,一般第一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定论,属于主谥,第二个字是进行补充,对为人或者功绩进行补充评价,一般都是补充赞扬的。
比如萧何和张良的谥号中的“文”字,对两人进行定调,萧何第二个谥字“终:有始有卒曰终;克成令名曰终”,张良的第二个谥字“成: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诸葛亮的“忠武侯”,赵云的“顺平侯”,都是双重褒奖的谥号,按说诸葛亮的主谥应该是“忠”,但后世习惯称其为“武侯”,是对诸葛亮生前受封的“武乡侯”,与死后追谥的合并称呼,以示尊敬,在谥法中“文”优于“忠”,“忠”优于“武”,谥号一般都是“文忠”,“忠武”。
谥法中“壮”:威德刚武曰壮;赫威克服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
很明显,“壮”的谥号是褒奖的意思,关羽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镇守荆州不忘匡扶汉室,积极对抗东吴和曹魏的侵袭,发动襄樊之战,锐意进取,意图将汉军的势力推到南阳一线,因而追谥“壮”是名副其实的。
“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
这个谥号其实就有点批评的意思了,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因为自身性格的原因,被部下背叛,使得东吴吕蒙抓住机会拿下荆州,蜀汉损兵失地,实力大损。
因此来看“壮缪”的谥号,属于一个褒奖,一个批评,从主谥来看不是褒奖的意思,“缪”字的批评,最多将其降为平谥,不存在恶谥的意思。
其实刘禅给关羽“壮缪侯”的谥号,也算是煞费苦心的,既要有褒奖的意思,又不要批评他的失误,同时给予两个字的复谥,彰显关羽在蜀汉的特殊地位,这也非常符合关羽在蜀汉的功绩和地位。
刘禅为何要对关羽等人进行追谥呢?蜀汉景耀三年,刘禅对关羽、张飞、庞统等人进行追谥,用意非常深远,景耀三年,蜀汉已经人才凋零,危机重重。
此时继任诸葛亮为相的费祎、蒋琬等人均先后去世,只留下姜维在苦苦支撑,刘禅又宠信黄皓,祸乱朝政,蜀汉国力逐渐衰落,难以再与曹魏抗衡了,三年后蜀汉就灭亡了。
刘禅此时对开国重臣进行追谥,一方面是表彰这些谋臣武将为蜀汉立下的功绩,另一方面更是做给活人看的,激励更多谋臣武将为国征战,复兴汉室大业。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刘禅也绝不允许对关羽加以恶谥,即使关羽有错,也是为国而死,恶谥不仅恶心了关羽的家人,更是让人感觉刻薄寡恩了,这明显不符合刘禅的性格。
最后,刘禅追谥关羽“壮”,已经是有点贬低关羽的功绩了,关羽对刘备不离不弃、始终忠诚,完全配得上一个“忠”字的,“壮”字已经表现了蜀汉朝廷对关羽失败的不满了!
刘禅为什么贬关羽为壮缪侯?
一
公元260年,这一年魏、蜀、吴三国都经历了许多事情。
这一年,对曹魏而言,既是甘露五年,又是景元元年。曹魏第四任皇帝年仅20岁的曹髦,终于喊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口号,然后就死在了率宫人讨伐司马昭的路上;随之,司马昭改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改元景元。
这一年,对东吴而言,是永安三年,曾经是东吴的第二任皇帝孙亮死于被贬的路上。孙亮是孙权的第七子,自从二年前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后,此时又被自己的哥哥(孙权第六子)孙休贬为侯官侯,最终死于前往封地途中,死因扑朔迷离,年仅18岁。
这一年,对蜀汉而言,是景耀三年,是蜀汉第二任皇帝及末代皇帝刘禅在位的第48年,也是蜀汉政权即将灭亡的倒数第三年。自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三年,执掌蜀汉大权长达12年的诸葛亮病逝于渭水之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也随之被杀,中军师杨仪被贬为庶民,蜀汉大权正式回归刘禅手中。
这一年,已经独自掌权长达37年的刘禅,在经历改换建兴、延熙、景耀三个年号,开始宠信宦官黄皓,任由其专权,对朝堂有识之臣进行架空或排挤。也许是对自己手中朝臣的无奈,以及朝野对刘备时期忠臣义士的怀念,刘禅决定对已经去世的功臣进行追谥,史书记载“时论以为荣”。
其中这一年,对关羽追谥为壮缪侯,张飞追谥为桓侯,马超追谥为威侯,黄忠追谥为刚侯;第二年,对赵云追谥为顺平侯。
二这里对关羽的追谥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许多人认为是一个恶谥。
这里问题就出在“缪”字上,“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缪用在谥号中最常见的含义就是名与实不相符,这与前面的“壮”联系起来,是不是刘禅认为关羽的名气和实绩不相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曾经的书生也是这样认为的,但随着对三国历史的学习,对刘禅这位末代皇帝的进一步了解,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既然如此,刘禅何必要执意对关羽进行追谥呢,或者说给与如此明显的恶谥呢,与当时的士族及功臣之后对着干,这与刘禅善于韬光养晦的个性有点不符。
那么,我们不妨当做一个美谥来解读,毕竟当时史料都反映“时论以为荣”,也就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啊。其实在古汉语中,还有一种含义,那就是“缪”“穆”通用,关羽的谥号就是“壮穆侯”。
“穆”含有恭敬、严肃、沉默的含义,这与关羽忠义、话语不多、勇往直前、能当大任的形象是相符的。另外,刘备谥号“昭烈”,关羽谥号“壮穆”,同事的的史学家刘晔就曾经说过“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的话,又有“父曰昭,子曰穆”的传统,那么,关羽谥号中出现“穆”也很容易理解。还有结合对张飞的谥号是“桓”字,是不是意味着在刘禅的心目中,对于曾经最早跟随父亲创业的刘、关、张组合的一种深度认可,或者接纳,都是自己家族的成员呢。
刘禅为什么贬关羽为壮缪侯?
关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武圣”。他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被奉为忠义的典范。在军事上,他武艺超群,指挥若定,曾经阵斩颜良,水淹七军,在中国的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但是,他的谥号“壮繆”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按理说,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首屈一指的大将,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就算死也不背叛蜀汉,应该给一个好的谥号。
可是,给他的这个“壮繆”的谥号,却根本就不是一个好的谥号,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恶谥。按照谥法说,死于原野曰壮,武而不遂曰壮,而繆就更不好了,名与实爽曰繆,伤人蔽贤曰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有很多的奸臣的谥号都有这个繆字。
那么关羽的谥号为什么这么不好。和他一起的张飞的谥号则是桓。谥法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壮而有力曰桓。和张飞一比,关羽的谥号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么,关羽怎么会得到这样一个谥号呢?
我们从给关羽谥号的过程里可见一斑。关羽战死后,就一直没有得到过谥号。在刘备的时代,只有法正死后得到了谥号,其他人都没有得到追谥。关羽比法正的死还要早上一年,可是却没有得到追谥,这里就似乎透露出一些信息。
而到了刘禅一朝,诸葛亮及他指定的继承人蒋琬、费祎的时代,对于这些老一代将领也没有追谥。直到姜维的时候,才对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这些老将进行了追谥,而相比之下,诸葛亮、蒋琬、费祎、陈祗这些文官都死后立刻得到了追谥。这里本身就体现出了刘禅一朝对刘备那一代武将的轻视。在这种环境下,关羽如何能够得到好的谥号呢?
我们从关羽的谥号可以看出,在蜀汉朝廷上下,是认为关羽对荆州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的。刘备将荆州交付给关羽,而关羽却轻易的把荆州丢失,这使得蜀汉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并由此引发了夷陵之战,更是险些使得蜀汉陷入灭亡的深渊。
这一切,都是荆州的实际管理者关羽造成的。我们从襄樊之战中,可以看到,关羽出兵襄樊,根本就和刘备的战略行动脱节。不错,这一次出兵是抓住了曹操主力从关中欲归未归的机会,抓住了东吴声称攻打合肥的机会出兵襄樊。并且在战役中,利用天时地利,水淹七军,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可是,这次战役,从头到尾都没有见到有刘备的意志。
既没有刘备下命令的记载,也没有刘备对战役的指导,甚至还没有西川对荆州的支援。连上庸刘封、孟达这样一支本身负有支援攻打襄阳任务的军队,都没有去支援关羽。可见关羽完全是在孤军奋战。
关羽这样一支孤军,哪怕没有东吴偷袭,曹操的关中主力撤回,他也无力继续发展战果。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还在襄樊前线纠缠,不知撤退。尤其是不可原谅的是,曹操为了坐山观虎斗,把东吴袭击荆州的消息透露给关羽,关羽居然一不撤兵,二不防备,造成了荆州轻易丢失。
就从这一点来说,给关羽谥号壮字是名至实归的。关羽自恃武力,不管整体的战略计划,一心想依靠自己孤军奋战,取得更大的战果。结果不能如愿,战死原野,这都符合这个壮字。
而繆字则是对关羽性格上的批判。史书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这个骄字是一个动词,是用骄傲和看不起的态度去对待压制那些士大夫。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句话叫做,士可杀不可辱,关羽对士大夫的这种态度严重的挫伤了他们的心,使得荆州上下离心离德。
在东吴袭击荆州的时候,关羽长期的所作所为显出了恶果。整个荆州除了廖化一人,全部都投降了东吴。这里甚至包括刘备的亲戚糜芳和跟随刘备多年的老部下士仁。关羽费尽心力修筑的城池,被东吴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
等到几年之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自己认为对荆州士人多有恩德,专门停留时日,想得到荆州士人的相应。可是,除了武陵蛮人外,整个荆州无声无息,竟然没有一点动静。我们可想而知,刘备在失望之余,对关羽昔日的所作所为该是多么气愤啊。
我们可以想到,在给关羽决定谥号的时候,本身在诸葛亮和蒋琬、费祎掌握朝政遗留下来的风气,对刘备那一朝的武将轻视,而关羽的所作所为又得罪了整个士大夫的阶层。再加上他在行为上要为失去荆州负有责任,所以,对他的谥号当然就比较苛刻了。
不过,虽然士大夫阶层给了关羽这样的谥号,但是老百姓对他忠心耿耿,重情重义的情操,对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的武艺,对他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军事才能还是赞不绝口的。虽然关羽也有大意失荆州,走麦城的悲剧,可在老百姓的心中,关羽依然是大家公认的英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禅为什么贬关羽为壮缪侯?
“谥号”是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而给出的称号,就是用寥寥几个字高度概括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而做盖棺定论的评价。
谥号通常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褒扬性的是美谥,怜惜性的是平谥,贬义性的是恶谥,在死者为大的古代,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因此被评恶谥是件很耻辱的事情。
蜀汉景耀三年,后主刘禅下诏追谥已经故去的五位大将,其中追赵云为顺平侯,马超、黄忠分别为威侯、刚侯,张飞更是被追封为开疆拓土、威震边疆的桓侯,这些都是表彰功劳的美谥,但作为蜀汉第一名将的关羽却被追封了一个“壮缪侯”的恶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古语有言: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意思是说武力高强,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壮缪连用明确给出了关羽名不副实,关羽跟随刘备东征西战,可谓忠心耿耿,其威名远扬,威震华夏,但他对蜀汉的贡献却远远低于他的威名,看来这个“壮缪侯”实在不能说是个好的谥号。
历史上,秦桧也有一个带“缪”字的谥号,南宋的奸贼秦桧死后,宋高宗给了他个美谥“忠献”,可谓是荒唐至极,等到宋宁宗准备北伐时,为了调动国内的舆论,除了为岳飞平反外,还褫夺了秦桧“忠献”的谥号,改为“缪丑”,可以说这个“缪”字如果出现在谥号中那就是不折不扣的辱骂。
关羽确实可以称得上蜀汉第一名将,但是纵观三国历史,关羽也确实没有几个胜战的记载,唯一对蜀汉贡献最大的就是镇守荆州,然而也是因为他的狂妄自大,导致蜀汉丢失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
当初刘备想要争夺天下,一切的基础都在于兼跨荆益二州,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又是完全错误的,此时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人困马乏,根本无力回来支援,所以关羽只能孤军深入,而关羽为了保证兵力,竟然撤走了荆州守军,要知道,孙权早就觊觎荆州多时,此前还曾因为索要荆州而差点与刘备发生冲突。
作为荆州主帅的关羽自然知道这一点,但他却不顾孙权的狼子野心,最终丢掉了荆州,之后刘备为了夺回荆州而伐吴,结果又失败了,使得蜀汉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自此以后,蜀汉便只能屈居于益州,再也难有作为,而这一切的原点都是因为关羽的失误造成的,所以刘禅给关羽这样的谥号也就说得过去了。
不过,也有人说在古代,“缪”是通假字,与“穆”相通,如果换成“穆”字的话,可以说关羽的谥号就变成了一个美谥,但这有点说不过去,因为刘备入主益州后,迎娶了吴懿的妹妹,后来被封为皇后,她死后的谥号就是“穆”。
要知道,她和关羽的谥号在《三国志》中都有记载,而且作者陈寿就来自蜀汉,他是不可能用两个不同的字来表达一个意思的,所以关羽的谥号只能是“缪”。
关羽有蜀汉第一名将的身份,却无功业建树,反而丢掉了蜀汉的半壁江山,因此刘禅追封的“壮缪侯”这个谥号可以说贴近事实,但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已故的重臣,就未免显得太过寡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