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很多人都会说,魏蜀吴三国中,蜀汉国力最弱,所以打不赢。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说起来比较模糊,今天我们就从另外的角度具体来看看,为啥诸葛亮就是北伐不成功!

三国时期,诸葛亮被评为有经天纬地之才,夷陵大败后,蜀汉都到了快要灭亡的地步了,他硬是从刘备手中结过大权,整合各方面资源,对外恢复和东吴的联盟关系,对内平叛南中,给蜀汉创造了一个安稳的内外环境,使得蜀汉国力重新恢复。之后,他又出兵北伐,多次打的魏军败退,然而如此强悍的诸葛亮,为啥最终还是没能北伐成功呢?

一、魏国人才辈出

相比于蜀汉,魏国的人才确实要多得多,这一点没法比。就连诸葛亮这么厉害的牛人,在魏国人才的合力对抗下,也没能占得便宜。三国演义中,给我们塑造的大多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手戏,然而实际在诸葛亮的北伐中,前两次都是败于曹真之手。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军事能力非常强,著名的虎豹骑曾经就是曹真的下属,曹真在世时,司马懿其实都是排不上号的,诸葛亮在与曹真的对抗中,没有占得丝毫便宜。不得不说,这一阶段的曹魏真的是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诸葛亮数次北伐无果。

二、东吴不给力

经过诸葛亮的一番操作,虽然蜀汉国力成功恢复,但已经是再也回不到巅峰时刻了,所以蜀汉北伐,注定是不能再打出汉中之战的那种骄傲战绩了。以蜀汉这么点士兵,去攻击魏军,确实是胜算不大,所以诸葛亮需要东吴从合肥或者荆州出兵,牵制住曹魏的大部分兵力。而东吴虽然答应得很好,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出现了各种问题。

不知为何,东吴在和曹军的作战中,总是败多胜少,非常奇怪。很多人说东吴擅长水战,陆战能力一般,可是当年在孙策、周瑜的带领下,东吴军队也是所向披靡啊。而且在夷陵之战时,吴军陆战也曾击败过蜀军,按说战力是不低的啊。再说统帅,虽然东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才匮乏,但相比于蜀汉,情况可好的多了。总之,东吴在和曹军的对战中,表现的不是非常漂亮,无形中使得蜀汉这边面临的压力更大。东吴不能有效牵制魏军,也就使得魏军有更多的军力、人才来对抗蜀汉,给诸葛亮增加了大麻烦。

三、地理条件

蜀汉这个地方,是成也地理,败也地理。四周多山,道路艰险的地理条件很好的保护了四川的政权,但同时也限制了蜀地对外的扩张。由于道路艰险,易守难攻,外面的军队很难打进蜀地,同样的道理,蜀军也很难打出去,即便是打出去了,后勤供应也是非常的困难,诸葛亮就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公元228年,诸葛亮听说曹军东进,关中空虚,便率领大军前来进攻,结果被郝昭放在了陈仓之外,诸葛亮围攻数日,未能取胜,而粮草也开始跟不上了,于是遗憾退兵。

公元231年,诸葛亮乘曹魏雍凉地区半年没有下雨,再次进行北伐,曹叡连忙派司马懿统兵救援。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以统帅身份互相对战,结果面对诸葛亮,司马懿不敢主动进攻,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还被毁坏了后方粮草。卤城之战,诸葛亮大败司马懿,光斩获魏军低级军官的首级就有三千级,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可谓是大胜。此时的蜀军,士气旺盛,完全是有可能彻底击败魏军的,但又是由于粮草不济,诸葛亮无奈撤退,白白损失了一个大好机会。

诸葛亮前四次北伐,两次都是因为粮草问题,遗憾退兵,当他第五次北伐,准备屯田和魏军打长久战时,身体却不支,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一世遗憾。

其实,若不是地理限制,把蜀汉和魏国的位置换一下,诸葛亮必定是能够打出更优秀的战绩的,说不定是真的能做到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结语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没能北伐成功?其实其实除了国力因素,还有另外三个原因,一是魏国的人才确实很多很厉害,二是盟友东吴不给力,没能给曹魏造成很大的压力。三是蜀地的地理条件限制住了诸葛亮,使得大军的后勤容易出现问题,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诸葛亮北伐成功不成功,不能只看北伐是否灭了曹魏,是否定鼎中原,是否还于旧都,是否复兴汉室。若真是这样看的,那就是没有读懂读透三国。

诸葛亮北伐我理解应该至少有三个主要目标。所以,衡量评价北伐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这三个目标达成了没有,达成了多少。脱离了针对北伐目标的分析,结论都是偏颇的。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三个目标分别是什么呢?第一,是转移内部矛盾于一致对外的目标上,并以此来消化蜀汉内部派系矛盾,逐步理顺和平衡内部各类势力的关系,进而形成稳定和谐的蜀汉内部基础。

第二,是趁自己健在,通过自己北伐吸引东吴参与北伐,以至于创造条件弥补当年设定的战略路线图因关羽痛失荆州而造成的战略支撑力量的空缺。

第三是以北伐战争不断消耗曹魏,打击其有生力量,锻炼自己的兵将,选拔和培养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进而寻找定鼎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机遇。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蜀汉的境况已跌至低谷。诸葛亮首先平定了孟获。既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版图,又进一步臣服和震慑稳定了蜀中旧臣。即便如此,蜀汉在三国中依然是实力最弱、地盘最小、内部最不稳定的一方。对比,诸葛亮一清二楚。但若不对外转矛盾目标,容易内耗,就很危险。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北伐不断;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每次北伐均四平八稳不走险着。

从马谡和黄权的事来看,诸葛亮北伐基本上达成了第一个目标。诸葛亮死后,蜀汉在刘禅这样的无能之辈手上还可以延续这么多年,足见诸葛亮北伐是成功的,至少成功了一大半。

第二目标,不是诸葛亮不够智慧,而是东吴实在太狡猾,他们也要看两边的大戏。

第三目标完全是以小博大,非奇迹则较难实现。而且遇到了司马懿这样千年少有的对手。期间本满以为可以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结果天降大雨,于是感觉天意在魏不在蜀,这一个目标就此彻底泡汤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以词做答:

水调歌头丶

葫芦上方谷,入口似缝隙,西风扫尽纤翳,司马入内时。顿时火光箭急,烈焰无边际。不用兵动手,但待敌死期。

司马慌,三军险,火龙飞。主帅自叹死期,天空现雨雷。司马生机又现,催马突围急跑,诸葛心白费。谋事若仙愿,事成看天意。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抛开正史,《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可真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计,初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樊城,三把火,烧服关张,烧惊曹操;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激孙权,激周瑜,达成孙刘联盟;赤壁鏖战,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助周郎成功;华容道,捉放曹,阿瞒三笑,诸葛谋略谁知晓?三气周瑜,得南郡,借荆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取益州,战葭萌,收马超,俘张任,逼迫刘璋献成都;占汉中,进阳平,斩夏侯,疑兵之计,鸡肋之下,大败曹操;平五路,和东吴,镇西羌,抚上庸,拒曹魏,霎时间蜀汉危亡尽消;平南中,渡泸水,解瘴气,烧藤甲,七擒七纵,孟获从此服孔明;六出祁山,空城计,退司马,三气曹真,木牛流马,斗智斗勇,火烧上方谷,可惜天不灭拱槽三马,秋风五丈原,陨大星,诸葛死后退仲达。可以说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那真是智计殊绝,无敌的存在。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恢复汉室一统天下呢?

天命难违。《三国演义》是很有宿命论思想的,认为曹魏代汉,司马篡魏,都是天命气运所致。诸葛亮虽智计殊绝,却天命难违。因此华容道曹操难丧命,上方谷司马得生天,六出祁山多憔悴,秋风五丈留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手强大。兵不在多在于将,谋不在多在于精。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掐会算,锦囊妙计,却遇到了一个差不多与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司马懿。司马懿在智谋上虽有不及诸葛亮,但对诸葛亮的动静心态,那真是把握得清清白白;虽两军交战吃尽了亏,却深知诸葛亮治国治军,如此辛苦,食少事烦,怎能长久?因此它用一个拖字之策,坚守龟缩防御,任诸葛亮如何挑拨,就是不出战,最终活活拖死了诸葛亮。内部掣肘。由于后主刘禅是个平庸之主,自己做事没有主张,听不得别人的教唆。当诸葛亮在北伐中正进行得顺利时,后方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阻挠情况。如听信宦官黄皓之言,让诸葛亮撤兵,听信负责后勤的李严之词,逼迫诸葛亮退军等等。战场之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诸葛亮是忠臣贤相,自然不想做权臣,因此对后主之诏,他是无条件服从的。北伐太艰险。诸葛亮六出祁山,走的都是崎岖山道,路途遥遥,人迹罕至,有不少地方都是用搭栈道才能通行。人马行走艰难,后勤粮草运输更困难,北伐往往因后勤保障供给不上,致使半途而废。为了解决后勤保障困难,诸葛亮也是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机,发明木牛流马运粮,实行战地屯垦,但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集仁义礼智信于一身,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都给我们留下了忠贞贤能的一面,虽然他六出祁山,没能北伐成功,但他的精神品质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以致成了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之后第一人。诸葛亮虽功业未成,却在精神品质上成了永久的胜利者,因此他虽败犹荣。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诸葛亮北伐不成功,原因其实都懂的,蜀汉国力太弱小,又被刘备伐吴失败大伤了元气。任凭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可曹魏的士兵数量实在太多,总是比蜀汉多几倍。后勤也很充足 ,蜀汉跟他们打就好像瘦狗咬肥猪,作为一只皮糙肉厚的猪,即使被咬一口也无伤大局,诸葛亮的小胜当然也改变不了大局。自己的后方也不争气,不是粮草供不上就是阿斗后宫内乱,静给诸葛亮添堵,后期大将也几乎死光了。曹魏实力太强,不易伤筋动骨。曹魏主帅司马懿虽然在能力上弱于诸葛亮,毕竟不是等闲之辈。而且这货气量宏大,身体也好,被送女人衣服还故意穿上出去卖弄。倒是诸葛亮被活活累死了。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是何原因造成的?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汉室之志,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蜀汉地薄人少,诸葛亮已竭尽全力,打造出了一支铁军,能五伐中原,奈粮草不继丶后援不力,都功亏一篑。

首先是关羽丶张飞丶马超丶黄忠先后离世,五虎折了四虎,将才后继乏人,等同断了一臂。战场上不能纵横千里,横扫千军,就难于问鼎中原。

其次刘备大冒险出兵,夷陵大败精锐尽丧,等同又断一足。训练新兵,虽能一城一地攻伐,却难有大兵团千里大跃进之势。这也是诸葛亮不敢采纳魏延"斜插子午谷"的奇袭战术,失去了一次大搏杀良机。

其三,刘禅缺乏智慧,诸葛亮前方丶后方一肩挑,事无巨细,辛勤操劳。大大耗损精力,魂断五丈原,抱撼终生!如果后方安定,诸葛亮自可放心,放手一搏,局面也许大有改观,前途不可限量。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