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非常相信黄盖?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可谓是决定了天下走势的一场大战。一场火烧赤壁直接使得曹操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更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而战争中最关键的一场重头戏就是黄盖用苦肉计骗过了曹操,使得曹操相信黄盖真心投降,放黄盖军队前来,成功的展开了火攻。那么,生性多疑的曹操,为何会这么相信黄盖呢?

黄盖诈降

周瑜想对曹营使用火攻,但火攻必须靠近曹营,所以准备让人诈降,使引火之物能够接近曹营。最终周瑜和黄盖上演苦肉计,由黄盖诈降曹操,带引火之物靠近曹营。黄盖的苦肉计表演得还是非常逼真的,连东吴众将都骗了过去,曹操在得到黄盖的诈降书,再结合他在东吴的间谍所汇报的情况,便相信黄盖是真心投降的了。之后便是庞统的连环计,孔明的借东风,最终黄盖的诈降船队前来,一把火将曹军大营给烧得个精光,令曹操损兵折将,短期内再也无法发动大规模进攻,给孙权给刘备的发展赢得了时间。

这其实和我们印象中的曹操不符啊,印象中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之人,不会轻易的相信她人,尤其还是自己的敌人。那么这次,他为何会如此相信黄盖呢?这里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曹操的心态变了

这一点其实大家都想到了,之前的曹操确实是非常谨慎,但是经历过官渡大捷,彻底击败袁绍家族后,曹操已经是非常骄傲了,毕竟最大的对手已经败在了他的手上。而且此次南下,荆州直接望风而降,白送了十数万人马,令曹操更加的志得意满。他认为凭借江东的这几万人马,完全是不足以和曹军抗衡的,只等曹军训练好水师,打过长江,江东就完了。

以此时的曹操角度来看,即便黄盖诈降,也对曹营产生不了什么影响,除非火攻,可此时隆冬天气,哪里会有东南风,根本就当不起大火!

二、前车之鉴

曹军南下,东吴实际上是人心惶惶的,很多人都是不想抵抗的,就连孙策留给孙权的托孤大臣张昭,也是力主投降的,这就使得曹操相信,东吴其实有一大批人是想着投降曹军的。所以说,黄盖投降的事,很正常,而且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投降并非很可耻,曹操手下就有许多降将,归顺后表现也是非常的不错。

最重要的是,投降这件事是有前车之鉴的,之前曹操就曾因为大胆的接受投降,用人不疑,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谁也无法彻底击败谁,相比之下,其实曹操的劣势更大,因为他已经非常缺粮了,再拖下去,曹军自己就要崩溃了。

更可怕的是,曹操缺粮的消息被袁绍给知晓了,许攸建议袁绍偷袭许昌,使得曹操后方着火,彻底崩溃。而袁绍想要稳扎稳打,就这样耗死曹操,不想节外生枝,因为这种方法最稳妥。最终许攸和袁绍起了争执,许攸怒而投降曹操,给曹操带来了袁绍粮仓的位置,正是因为许攸的叛变,袁绍才会输得这么惨!

许攸被袁绍骂几句,就怒而投靠曹操,给曹操带来关键情报。黄盖被周瑜打了个半死,怒而投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说不定他也会像许攸一样,带来关键的情报。

三、曹操的性格

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十分多疑之人,凡事都要三思,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方面,曹操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非常乐观活泼,很容易相信他人,这一点也让他吃了不少亏。濮阳之战时,曹操轻易相信了田氏的投降,结果遭到吕布的伏击,手臂烧伤,差点死掉。征伐张绣时,轻易相信张绣军队调动的理由,结果大营被进攻时毫无防备,儿子侄儿大将都战死了,损失惨重,连他自己都差点被杀。按说经历过这些事情的曹操该长些记性了,可是人家压根就没改。后来他又相信了刘备的投降,让刘备领兵出征,结果兵权被夺,徐州丢失。

从曹操的行为来看,他的性格中有着乐观豁达的一面,容易相信他人,所以他相信黄盖真心投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语

赤壁之战中,生性多疑谨慎的曹操,为何会这么相信黄盖的投降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曹操的性格原因,他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直是那么多疑,他也有乐于相信他人的一面。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连续的数场大胜,使得曹操的实力急剧膨胀,他现在已经是非常的自信,自信过头了。最后一个原因则是那个时代有许多人投降,很平常,而官渡之战也正是因为许攸的投降,曹操才反败为胜,有如此前车之鉴,曹操自然就相信了黄盖。

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非常相信黄盖?

主要是有两方面原因:一,东吴的谋士阚泽假降曹操为黄盖捎书信;二,荆州投降曹操的水军将领蔡中、蔡和证实周瑜把黄盖打得是皮开肉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周瑜在中军大帐招集众将领开会研究怎么能破曹操的百万大军,诸葛亮也参加了。黄盖说不吉利的话,意思是肯定打不过曹操,不如投降曹操,被周瑜打了五十军棍,把黄盖打得是皮开肉绽的,瘫倒在地上。

周瑜派谋士阚泽去曹操的大营诈降,阚泽说明来意并把黄盖的降书呈现给曹操,曹操看过之后大怒说:*黄盖用苦肉计,你来下诈降书,你这是来戏弄于我!*命令士兵把阚泽捆起来的,推出去斩首。阚泽不但面无惧色,还仰天大笑。曹操命令士兵把阚泽推回来,问他说:*我已识破你的计谋,你还讥笑什么?*阚泽说:*我笑黄公覆不识人?*曹操说:*我自幼熟读兵书,你的这条奸计,可以瞒过别人,怎么能瞒过我?*阚泽说:*我与黄公覆真心相投,像婴儿望父母,怎么能有诈呢,你要杀要剐,就痛快点!*曹操考滤一会,半信半疑的说:*如果你二人能立大功,凯旋封爵时,一定在其他将领之上*。阚泽说:*我不是为爵位而来,是顺应天意。*曹操高兴,命部下摆宴席款待阚泽。

酒席进行中,有人进入大帐,在曹操的耳边私语。曹操说:*把书信拿来。*来人把书信呈上,曹操看后大喜。阚泽暗思:*肯定是蔡中、蔡和来报告黄盖北周瑜打得皮开肉绽大消息了,所以曹操认为我时真投降*

于是曹操和阚泽约定时间,让黄盖率领本部军队来投降,曹操好率领大军前去接应。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终于骗过了曹操。

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非常相信黄盖?

讲历史,不讲三国演义。真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曹操在当阳长坂坡击败刘备后,刘备向东逃到江夏郡,曹操则直接南下到了南郡治所江陵城,在江陵城修整了两个月后,曹操率领水陆两军沿着长江自西向东顺江而下,因为刘备在江夏郡,孙权在九江郡,所以曹操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刘备,因为曹操不能越过刘备攻打孙权。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军队应该是两路军队,一路是曹操亲自率领的水陆两军,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荆州降军,这部分人数史书没有记载,据估计至少也有五六万人,另一路由赵俨都督于禁、张辽、张郃、李典、朱灵、路招、冯楷七军,一般来说七军就是三万人,参看襄樊之战于禁的七军,所以曹操合计参与赤壁之战的军队数量也就是八九万人,应该是不超过十万人。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

但是,真正参与赤壁之战的,只有曹操本人率领的军队,赵俨都督的七军压根就没有参战,赤壁之战就结束了,曹操亲自率领的水陆两军在赤壁这个地方与周瑜和刘备的联军相遇,孙刘联军一共有5万人,曹操方面也差不多是五六万人,双方相遇后打了一仗,曹操战败,于是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休整,而周瑜则率领孙刘联军退到长江南岸的赤壁扎营,双方在赤壁和乌林对峙起来。

也就是在对峙期间,周瑜手下的老将黄盖给周瑜出了个计谋,由黄盖假装投降曹操,然后再定好时间,在约定好的那一天,由黄盖率军投降曹操,并且每艘船都另带一艘铺满易燃物和油脂的船,在离曹操大营只有几时的地方,黄盖与其手下点燃了火船,让火船冲向曹营,最终曹营就被这批火船所烧毁,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而逃。

周瑜领导孙刘联军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曹操生性多疑,为何黄盖来投降,曹操没有任何防备呢?曹操为什么要轻信黄盖的投降?

第一个原因:曹操每次对外征战中,都有人投降曹操,这并不奇怪。

曹操征吕布,张辽投降了曹操,还成为曹操手下独当一面的大将,官渡之战,张郃投降曹操,之后成为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是一代名将,汉中之战时,马超手下的庞德投降了曹操,荆州之战时,蔡瑁、蒯越等人连同荆州之主刘琮也投降了曹操,现在打赤壁之战,有人投降不是很正常吗?况且以曹操当时的实力,像黄盖这样的将领投降,曹操认为没什么奇怪的,所以也就大意了。

曹操轻敌

第二个原因:曹操刚刚征服荆州,志得意满,程昱、贾诩等人都劝阻曹操不要这么快发动战争,但曹操不听。

曹操占领南郡也不过几个月时间,就急着沿长江东下征服刘备与孙权,显得有些急燥,当时贾诩等人就劝阻曹操先安抚百姓,等待合适的时间再出征,曹操根本不听,曹操为什么不听?因为这个时候的曹操脑袋已经发热了,曹操这个时候想的就是打败刘备与孙权,只要打败了刘备与孙权,统一天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只要一想到统一天下,曹操这个时候就非常兴奋,他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击败刘备与孙权,然后再统一天下,谁说的话也不听了。

赤壁之战

是人都难免会犯错,曹操也会,明显这个时候曹操开始犯错,但由于曹操是最高统帅,谁说的话他也听不下去,所以当黄盖来投降时,曹操更加骄傲了,现在就开始有人投降,那赤壁之战肯定能打赢了,这是曹操最初的想法,也正因为头脑发热,他对黄盖的警惕变得放松,所以也就大意了。

第三个原因:就是自然环境的原因,曹操认为冬天不会刮东南风

前面说过了,曹操是在江北的乌林,周瑜是在江南的赤壁,所以周瑜就在曹操的东南方,黄盖如果从周瑜的营地出来,向曹操投降的话,是要向西北方前进的,由于双方是在长江上交战的,所以黄盖的诈降也是在长江江面上,黄盖想要投降曹操,就必须乘船来,赤壁之战是发生在公元208年12月,正是大冬天的时候,如果黄盖是诈降,或者想用火攻的话,黄盖的投降就必须要有东南风,只有东南风才能将黄盖的船吹向江北的曹营。

赤壁之战

黄盖投降不可能亲自驾驶火船冲向曹营,那样的话就是敢死队了,黄盖投降也不可能不出现,如果不黄盖不出现,那曹操早就起疑心了,当时曹操只是在约定的日期看到有一队船开过来,再加上曹操认为大冬天的不会刮东南风,所以就放松了对黄盖的警惕。

其实曹操不是没有想到火攻,他只是没有想到大冬天的居然会在南方的长江上刮起东南风,这一点才是要命,这个东南风可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而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长江附近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北方的气候是完全不一样,所以曹操根本就想不到这个问题,才会大意了。

赤壁之战地形图

也许,曹操压根就不相信黄盖,就算黄盖诈降,又能如何?几十条船百八十人,能把我曹操如何?也许曹操只相信自己,他认为就算是黄盖诈降,也不能改变什么?或者曹操认为黄盖根本不重要,他只是想看着黄盖如何表演,就算是黄盖用火攻又如何?我曹操可在北边,这大冬天的,我就不信有东南风?

结果,这12月的长江江面上还真是邪门,偏偏刮起了东南风,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超过了曹操的认知,曹操直到黄盖的火船冲进了曹营,恐怕还不能相信这天助孙刘不助曹的东南风是从哪里来的,但这个时候,为时已晚,一定已成定局,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非常相信黄盖?

曹操赤壁大战前,误中黄盖诈降计而大败,原因在于极端自信己方实力而误判形形势。

此时,基本已平定北方的曹操陈兵江北,战舰如云,士气如虹,大有一战而平江东之势。曹操踌躇满志,南北统一蓝图即将实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不世奇功就在眼前,难免有轻视对方之心。

黄盖为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作战英勇,爱护士卒冲锋在前。他“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他分析道:“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他“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这么一个东吴名将,竟主动投降,换任何人都不可能相信,惟独曹操坚信自身实力,竟然接受诈降,还在黄盖率载满火药的船队抵近战舰时,不做丝毫准备:“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黄盖发动火攻,“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曹军大败,又逢大疫,只得败归北方。

故,曹操对黄盖不设防,纯属对即将到手的胜利充满希望和信心,丧失起码的理性判断和警惕,才遭此大败。至于黄盖演苦肉计情节,纯属演义的合理虚构。

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非常相信黄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遭失败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火烧赤壁,而火烧赤壁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曹操中了黄盖的诈降。曹操被黄盖以火攻的方式促使这场赤壁之战以失败告终。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那么相信黄盖呢?难道和黄盖是故交?不是的,到底什么缘故呢?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来龙去脉,原因非常明了,曹操之所以相信黄盖,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个就是外因,另外一个就是内因,那么什么是外因,什么是内因?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曹操相信黄盖的外因

曹操征战多年,军事经验非常丰富,在兵法造诣上颇有心得,并且著有《孟德新书》,因此被后人称为军事家。站在后世的立场看曹操当时的做法确实可笑,但是以曹操当时的立场来看,他确实有理由相信黄盖是真情实意来投降。

首先,曹操兵锋正盛,实力强大。

公元208年,曹操在击败北方部落侵扰之后,实力更加强大,再也没有北方游牧部落在后面拖后腿,这样给了曹操以稳固的后方基地。

在击败北方游牧之后,曹操吸纳了更多游牧精锐骑兵,从而导致骑兵实力更加强大,这对于南方那些以步兵为主的大小诸侯来说,曹操的骑兵军团是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

因此当曹操军团大举南下的时候,本来就患病的刘表居然恰大好处的一命呼呼,从而为曹操扫除荆州清除了障碍。

荆州刘琮举州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的拿下了荆州,实力大增,兵力猛然扩展到二十万之众;而刘备则狼狈逃窜,一时间,曹操实力达到了顶峰,无人能及,大有扬鞭截断长江的气势。

其次,孙权和刘备实力弱小。

迫于形势,刘备和孙权结成了联盟。刘备的人马不多,满打满算加起来不到两万,这个人数还要算上刘琦带到夏口的那些士卒,敢战之士不足万人,战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以及从襄阳城里逃出来的一部分将领,勇猛之士不多,可谓势单力薄。

孙权的实力相对刘备来说强得太多,地盘有江东六郡,能够机动的兵力大约有五万之数,但是这些机动兵力也不能够全部放在荆州对抗曹操,毕竟其他战略要地也需要来防守。比如合肥一带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另外江东腹地一些地方也不稳,需要一部分机动兵力来救急,因此能够用到赤壁战场的兵力不是很多,七拼八凑只有三万人马。

孙权的三万人马,加上刘备不到两万的人马,总计大约有五万士卒,这点兵力对付超过二十万之众的曹操大军,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力量相差悬殊,这点曹操看得非常清楚,何况曹军是百战百胜之师,战斗力非常强悍,而且士气高涨,因此曹操有信心可以战胜即使是联合的孙权和刘备。

再次,江东并非铁板一块。

曹操大军驻扎江陵之后,兵威直逼江东,即使许多郡县没有直面对抗曹操,但是其气势已经让江东人士感到胆战心寒,许多有识之士纷纷献计投降,其中包括江东世家张昭。

代表着江东世家的张氏家族尚且有意投降曹操,何况那些实力不强,不露山也不露水的小门小户呢?

如果说张昭是外姓,想着投降曹操以延续家族兴盛,尚可理解,但是在孙权的宗族中却出现了反水的严重情况,这人就是孙权的堂兄孙辅。孙辅本来就不服气孙权掌控江东,北方曹操兴兵南下后,唯恐孙权掌握不了江东,暗地里和曹操勾勾搭搭,打算出卖孙权。

孙辅密谋的事情被孙权知晓后,孙权不动神色的削去了孙辅的兵权,将其软禁。

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当曹操大军兵临江东的时候,江东人心浮动,各有各的想法,那么此时出现黄盖投降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说江东并非铁板一块,有人出首投降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最后,黄盖其人。

黄盖是江东宿将,属于孙坚一辈的老人,资历比较深,辅佐过孙坚和孙策,并且深受他们父子二人重用。

到了孙权的时期,形势发生了变化。孙权改变了孙坚和孙策的方略,通过安抚世家大族,将他们纳入到江东的治理体系中来,和他们共享权力,这样许多以前的宿将被边缘化,反而重用新人,这样一来确实引发许多宿将不满,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些原属于老一辈的和新一辈之间的矛盾存在于孙权阵营之中,从而引发了曹操的猜想。当黄盖来降的时候,理所当然的让曹操认为这个个行为也是哈可以理解的。

毕竟人往高处走,谁才是往低处流。在孙权阵营得不到重用,另投新主以谋求更大的富贵也是情有可原。

由此可见,从曹操相信黄盖投降的外因来看,黄盖确实有投降的条件,也是值得信任的。

曹操相信黄盖投降的内因

曹操相信黄盖投降的内因其实源于他性格中的冒险精神,而这种冒险精神则来源于他对于自身能力的掌控之上。

在过去打拼的岁月中,曹操曾经多次相信来自对方阵营的叛变。对于曹操来说,这些都是一种机会,或许失败,或许成功,但是如果放弃不去掌握,则失去的永远是机会,因此曹操宁可冒着失败的风险也去试一试,这就来源于曹操的性格中的冒险精神,也是源于自身实力的掌控。

公元194年,曹操借口父亲曹嵩被杀,举兵攻打徐州。正当前线曹军勇力拼杀之际,曹操的大本营兖州发生了叛乱。在陈宫的谋划之下,吕布夺取了兖州大部分地区,并且差点抄了曹操的后路。

正处于万分艰难的时刻,曹操轻信濮阳大姓田氏反叛,结果轻兵冒进入濮阳城,差点被烧死其中。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并且逐渐处于崩溃的边缘之际,袁绍谋士许攸突然来投。在许攸的建议之下,曹操毫不犹豫的相信了许攸,立即率领骑兵偷袭袁绍的粮草重地乌巢,从而一举扭转了占据,为击败袁绍打下了基础。

假如曹操没有这份冒险精神,前怕狼后怕虎,这个机会就会白白错失,而正是曹操充满对自身实力的掌控之上,在千钧一发之际率军亲自突袭,从而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上面一正一反的事例可以看出,曹操在赤壁之战选择相信黄盖的投降有着其内在的原因,并非头脑发热,而是其自身冒险精神决定的。

在曹操看来,战争本身就是一场冒险,哪有什么百分之百的把握呢?如果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可行?

因此,正是内因的缘故才让曹操相信黄盖是真心来投降的。

总而言之,事情的变换通常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才主要原因,外因只是诱惑的条件而已。没有内因起作用,外因是不可能起到诱惑的作用。

正是曹操自身的性格问题,这才相信黄盖的诈降,从而导致赤壁之战引发了一场大火,正是这场大火烧掉了曹操水军的船只乃至营寨,促使曹操不得不逃往江陵,最后失掉了到手的胜利果实。

为什么赤壁之战中曹操非常相信黄盖?

我觉得并不是曹操有多么相信黄盖,而是曹操对于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

赤壁之战的大致过程

建安13年,刘表病逝,曹操抓住这个时机带兵南下。新任荆州牧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唆使下,不战而降。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同时得到了完整的荆州水军!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曹操决定顺势平定江东!在这大背景下,孙权和刘备决定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操!

孙权派周瑜带领三万精兵前去和刘备汇合!然后率兵和曹军对战!而此时曹操新组建的水军由于磨合度很差,再加上曹军内部瘟疫的流行。初次交战,曹军大败。曹操退守长江北岸的乌林,开始训练水军。孙刘联军驻军长江南岸的赤壁!

曹操为了让北方士兵适应水战,将战船首尾相连。周瑜发现后和黄盖合计,可以用火攻来对付曹操。于是二人上演了一出苦肉计,让潜伏在军中的奸细将黄盖受罚的消息带到了曹操面前。黄盖顺势写信投降曹操!在约定的时间黄盖带着易燃的小船驶向曹军!由于当时刮的是东南风,黄盖的船队速度飞快。在快靠近曹军时,黄盖下令放火。就这样曹操的船队被烧的一干二净。

曹操前线作战失利,同时军中瘟疫进一步蔓延开,所有将士无心作战。曹操无奈只能撤军。

以上为赤壁之战的大致过程!

那么是什么让曹操接受黄盖的投降呢?

很多人认为曹操最后中计和太过相信黄盖有关。其实在我看看,曹操并没有过分相信黄盖。他接受黄盖投降是因为他太过自信。原因如下:

曹操威震北方:

在曹操南征前,先后打败了袁术和吕布。之后在官渡之战,又打败了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成为最大的诸侯。可以说曹操起兵之后,几乎是百战百胜(除了讨伐董卓时败给了徐荣)。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统一了北方。以绝对实力傲视诸侯。

而在曹操南征时,荆州官僚直接选择投降,足以说明曹操的实力有多么可怕。

兵力的绝对优势:

虽然曹操的军队没有《三国演义》中说的80万。但是对比孙刘联军肯定是有绝对优势的。据统计,曹操南征时所率领的部队在十六、七万;吞并荆州之后,又加了七到八万。合起来差不多接近25万。而孙权给周瑜的兵马只有3万,加上刘琦的2万兵马。最多就5万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赤壁之战时期,名义上还是尊汉朝为正统。而此时的皇帝正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名义上曹操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讨伐江东。占大义上的优势。

江东内部存在投降派:

在曹操决定会猎于江东时,东吴内部存在的两种声音:分别是主战和主降。我做一个不成熟的猜想,在大战之前,肯定有主降派的人物暗中和曹操联系,以确保江东被曹操拿下后,自己家族在江东的利益。

所以:

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曹操非常自信。在他看来统一全国就在眼前,孙权和刘备只是在做垂死挣扎。至于黄盖的投降,曹操肯定认为是黄盖看清了形势,所以并没有过多的防备;而不是对黄盖有多么的信任。

结语:

赤壁之战,固然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精彩战例。但是我们忽略了曹操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瘟疫(或许这个才是根本原因)。在战争初期曹军就开始感染瘟疫,在战后的统计中,病逝的人数将近总人数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带病作战。

试想如果没有这场瘟疫,周瑜还能战胜曹军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